吐口水立法
⑴ 有没有哪位大神认识这个字
基本字义
biàn(ㄅ一ㄢˋ)
1、邑名。
2、姓。
UNICODE
字UNICODE编码U+28695,10进制: 165525,UTF-32: 00028695,UTF-8: F0 A8 9A 95。
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B区(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B)。
⑵ 网络的危害
沉迷网游 频发恶性事件
■2005年7月30日,北京沉迷网游的16岁少年小韬向父亲要钱未果后,扬言杀死父亲。当晚,父亲发现儿子房间的桌子上居然放了一把菜刀,绝望的父亲用地上的哑铃将儿子杀死。
■2002年6月16日凌晨,4名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在海淀区学院路“蓝极速网络”网吧纵火,造成24人死亡,13人受伤。
■2004年12月27日,天津市塘沽区13岁的少年张潇艺因上网玩《魔兽世界》成瘾而跳楼自杀。
■2005年7月17日,河北省定兴县一名15岁的网瘾少年绳勒刀捅,致母亲受伤。
■2006年3月22日中午11时许,甘肃省武威市青年许福斌因不满父母对其上网的责骂,将父母杀害,而后从父亲身上搜得现金27元,继续回网吧上网。
⑶ 防范校园暴力,外国怎么做
校园暴力存在于全球各地,相较于国外,中国对校园暴力的关注较晚。那么,面对校园暴力,国外怎么做?
美国:
立法先行,依照法律进行规制
近日,一则中国小留学生在美绑架、欺辱同胞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以翟某为首的多名中国高中留学生,绑架了两名同样来自中国的少女,拳打脚踢甚至拿烟头
烫一名女生的乳头。令人发指的行为让“大姐大”和同伙面临多项重罪指控。一直认为在国内顶多被教训一顿的行为,令翟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有可能会面临“终
身监禁”。
在美国,校园欺凌被称为“bullying”,根据美国教育部门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发生在12至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4
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
效果。那么美国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首先,明确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在不断完善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
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绝大多数州也在现实中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使学校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明确学校在校园欺凌中
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降低霸凌行为认定标准。除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行为外,联邦和地方政府一系列立法还把言语辱骂、口头威胁和在公
众场合故意嘲笑他人残障、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行为认定为霸凌行为。美国法律近年还规定,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也构成霸
凌行为,通常称为网络霸凌。
第二,学校对校园霸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联邦政府规定,学校必须提供举报霸凌事件的渠道,而教职员一旦发现这类行为必须举报;学校对被举报的霸凌事件必须进行调查;学校须对欺负他人者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开除学籍。
第三,加强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学生欺负同学,学校会马上要求其家长开家长会;如果未成年学生因霸凌行为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一起进入司
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霸凌行为与父母不法行为(如吸毒、酗酒)有关,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如果父母管教不当,法官会要求父母上训导
课程,学习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如果子女的霸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第四,加强对霸凌行为的刑事惩罚。对未满18周岁的校园暴力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作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
第五,严惩霸凌同伙。根据犯罪心理学“同伙壮胆”理论,联邦法律引入“共谋杀人罪”:同伙即便没有直接参与杀人,也要与杀人者共同承担谋杀罪。这一“共犯连带”原则同样适用于霸凌案件,即便只是帮凶,也与直接欺凌他人者同罪。这对遏制暴力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美国官方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
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⑷ 原产于秘鲁和智利会吐口水的动物叫什么
羊驼
英文名:Alpaca
学名:Lamapacos
偶蹄目骆驼科无峰驼(羊驼)属的1种。别名美洲驼、无峰驼。体型颇似高大的绵羊;颈长而粗;头较小,耳直立;体背平直,尾部翘起,四肢细长;被毛长达60~80厘米,呈纯白,浅灰、棕黄、黑褐,纯黑等22不同色型;雄性略大于雌性。产于南美的秘鲁和智利的高原山区。
当今羊驼大国秘鲁已立法禁止羊驼的出口,因此智利、玻利维亚进而成为南美洲羊驼出口的主要国家。但是由于南美洲的羊驼几乎完全处入原始放养,自然繁育,并由于国际市场对羊驼制品的高需求量,南美洲原产地的羊驼品种的总体质量已明显下降。
南美洲以外的羊驼产业是以品种提纯繁育为主要目的和营经手段。现在南美洲以外的羊驼主要分布在美国、澳洲和新西兰。经过这些国家近二十年科学繁育,系统优化,这些国家的羊驼品质已明显优于南美洲自然繁育的羊驼。
http://forum.nubb.com/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forum.nubb.com/viewthread.php%3Ftid%3D783586
⑸ 谁有台湾作家王文华的散文《回家》呀。很感人的一篇文章,告诉我好吗非常感谢啊!!!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与你分享 !___回家/王文华回家【王文华】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台湾,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 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 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清明节,我们去爸爸墓前。 妈妈、哥哥和大嫂布置鲜花和水果, 我和六岁的侄子拔两旁的杂草。 「为什么要拔草呢?」侄子问。 「因为这是爷爷的家啊,就像我们家一样, 如果地上有脏东西,当然要清理干净啊! 」 我们上香、烧纸钱,火灭了之后, 妈妈从黑色外套口袋中拿出一个手掌大的红色小包裹, 像包着中药材。我注意看,上面是潦草的毛笔字迹, 我只看出「丰乐镇」三个字。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知道是老家来的东西。 家,对我来说是个疏远的概念。 回家的路,总比离家的路漫长。 小时候,爸妈把我们送进管教严格的私立小学。 我们住在民生社区,却要到景美兴隆路去上学。 那九年唯一的感觉是:为什么我家住得这么远? 每天早上,我坐○东到新生南路的清真寺, 再换253到兴隆路。 有时候起晚了,爸爸得开车送我, 再赶去上班,最后总是迟到。 有一天起晚,被爸爸说了一顿, 我一气之下大吼:「谁希罕你送啊?」 甩了门去坐公车。 那天下大雨,○东特别挤, 摇晃到清真寺,我快要吐出来。 公车停下,一名乘客用手把窗上的雾气擦掉, 我竟看到爸爸的车停在车站旁。 他的雨刷快速转动,两边的煞车灯焦急地闪烁。 他身子向前倚,撑着方向盘, 睁大眼睛注意来往的公车。 我犹豫了一下,没有下车。 我从来没有问爸爸在那里等了多久。 那个早晨,我的家在清真寺, 我宁愿跟陌生人挤在公车上,不愿回家。 上高中后,参加社团,每天七点出门,十一点回家。 上大学后,把户籍迁出台北, 为了申请六人一间、又脏又臭的宿舍。 自以为长大了,就觉得回家是一件不酷的事。 学校拱门长廊,图书馆有浩瀚的典籍。 家里只有蟑螂,和生锈的热水器。 学校有校园美女,女一舍的门口种著禁果。 家里只有发福的阿姨,和没有收好的麻将桌。 家,就像饭店。 唯一不同的是: 每天早上离家时,可以拿妈妈留在茶几上的零用钱。 当兵是第一次真正离家, 长年在家中得到的纵容和尊重,瞬间消失。 以前一回家就关门, 现在睡觉时可以听到一百多种不同的打呼声。 以前是爸妈叫你起床,现在是你站完卫兵去叫排长。 第一次,感到家的可贵。 很多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晚上洗澡时间, 蓝色公用电话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有些人一讲就是半个小时,你气得想拿刺刀把他分尸。 一个礼拜一次,我们收到家书。 一个月一次,和家人坐在营区的大树。 我不再是大少爷了,我是空军的新兵, 睡在僵硬的木板床上,失眠到天明。 出国念书的那晚,我和爸妈在机场告别。 什么时候再见面,一点把握都没有。 我在早上到达旧金山,朋友接我到学校。 我领了钥匙,搬进宿舍,坐在自己的房间,打开窗。 外面是茂盛的树和灿烂的加州阳光, 我终于到了天堂,但那一刻,一向自信的我开始慌张。 有一些东西不见了,我们虽然努力用各种方式去找回它, 但其实都在隔靴搔痒。 在国外,台湾学生遵循着农历,想尽各种方式联谊。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我们租下校内的活动中心, 举办舞会和卡拉OK。挤在同学家里,麻将打到筋疲力尽。 我们包粽子,形状和馅都推陈出新。 开国事论坛,有人故意要讲台语。 因为寂寞,爱情也变得容易。 离家的我们睡不安稳,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别人的体温。 第一封家书,在我开学后一个礼拜寄到。 爸爸在信中叮嘱我「出门在外的十一大注意事项」: 「一、开车上路前,先检查汽油与水箱水量是否足够…… 四、休息与睡眠要充足,熬夜对身体不好……」 我是史丹佛的MBA,爸爸担心我的车忘了加水。 我的GMAT考得比谁都高,但爸爸担心我不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 半年后,妈妈来看我。 「你早餐都吃什么?」她问。 「我会煎蛋饼!」 我从冰箱冷冻库中拿出超级市场买来的葱油饼, 丢到平底锅中,上面打一个蛋。 她摇摇头:「你至少要学会做红烧牛肉,这样可以吃牛肉面!」 临走前,她煮了一大锅, 够我、以及我在美国所有认识的人,吃一个礼拜。 她把做法一条一条地写在纸上: 「一、牛肉切成块状。二、把姜打碎。三、葱切成长段。 四、胡萝卜切成块状(要削皮!)……」 洋洋洒洒,也写了十一条。 儿子自己住半年了, 妈妈挂念的还是: 他会不会不知道胡萝卜要削皮啊! 后来我当然从来没去做红烧牛肉, 但当我感受到课业压力时, 我总是在心中默念:「要削皮!要削皮!」 那三个字成了我的大悲咒,念着念着,我平静下来。 对留学生来说,回台湾表示你没有办法。 没有人毕业后要立刻回去,大家都想拿绿卡。 为了留下来,我们愿意低头, 去华人的公司做大材小用的工作。 为了打进美国人的生活, 有些留学生甚至刻意不和台湾人交往,甚至以此为荣。 但我们虽然一心一意想移民, 孤单时哼的还是「听海哭的声音叹息着谁又被伤了心却还不清醒」。 朋友来美国玩,最渴望他带来台湾最新的CD。 我们开老远的车去买《世界日报》, 只是想知道台湾两三天前的消息。 住在校外的同学接cable,看得到台湾的电视新闻。 看到立法院打架吐口水,我们竟欢呼起来。 美国幸福地让人觉得虚幻,但你永远只能旁观。 台湾又脏又乱,但至少还有东森主播王佳婉。 出国后,搬家成了常态。 到了最后,不常用到的东西干脆放在箱子里不拿出来。 我毕业后开始工作,没在一个地方待超过一年。 一九九四年,纽约。九五年,东京。九六年,佛罗里达。 在东京,公司在繁华的六本木帮我安排一间公寓。 搬进去的那晚,坐在客厅里看到远方大楼顶端的霓虹灯, 听着电视主持人兴奋的日文,我的胸口很闷。 在佛罗里达,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海滩帮我找到豪宅。 我在四个房间之间走来走去,不知道该睡哪里。 回到纽约,周末下午在大楼的地下室, 注视着烘干机里滚动的衣服。烘完后, 我拿出衣服,发现内衣还是台湾带来的。 我离家好远,整整差了十二个小时。 但令我激动的,竟然只是内衣上的标志。 离家七年后我回到台湾,一切如常,仿佛我从未远离。 家,还是像从前一样,有时给你温暖,有时令你抓狂。 家人,没有太大的改变,有时无话不讲,有时要小心轻放。 妈妈有时会来我住的地方,帮我烧开水。 对于长大的儿子,这是她少数还能做的事。 妈妈烧水时,习惯把水壶里剩的一点点水倒在一个杯子里, 再把壶装满生水去烧。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把剩下的水倒在杯子里?」 她说:「因为烧开的水很烫,几小时之后才能喝。 那几个小时你可以先喝前一壶的冷水。 」 那时我终于了解:家,不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址。 任何地方,当家人对你表现出细心、体贴、没必要的担心, 和无心的贬抑时,那就是家。 它可以在清真寺,可以在民生社区。 可以在台湾,可以在美国。 可以在冷水和蛋饼之间, 也可以在那碗你永远没有做的牛肉面。 清明节那天,当我们要离开爸爸的墓地时, 妈妈打开手上红色包裹,里面竟然是稀疏的泥土。 她走到棺木上方的草地,一撮一撮,把包裹里的泥土撒在草地上: 「我回老家去了,带回来一些家乡的土,撒在这,你就等于回家一样了。」 我走上前去,拍着妈妈的肩。 她说:「这些土撒在这里,一点都看不出来。我原本以为闷在包裹里那么久, 土一定变黑了。没想到老家的土和这里的土,其实都一样。 」 那些土离开妈妈的手,落在地上、飘在风中,就再也看不见了。 在那一刻,我,曾经住过那么多地方的我, 没有人再提醒熬夜对身体不好的我, 在热水太烫时总有一杯冷水可喝的我,终于回家。 【2003/05/12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