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煦字
A. 求老子圣义阐微承诺100金
卷五 道海外集
老子圣义阐微
一
老子为周守藏室史,自羲黄以迄三代之文物典籍,无所不窥,历代盛衰治乱存亡之道,强弱成败得失之理,无所不彻。故得集我国上古文化之大成,下启亿万世之教化,而被尊为道家之开祖。其《道德经》一书,自宇宙人生以至家国天下,小大无遗,体用兼赅,博大高明,神化无方;不可纪极!实为诸子之枢机,百家之冠冕。自孔子而下,无有不受其影响者也。
综观其书,古朴简约,义玄旨远,最易解亦最难解。以其最易解,故尽人得而解之;以其最难解之故二千五百余年来,鲜有能圆通其玄旨真诠,而全得其圣义圣解者。以孔子之圣,犹盛赞其不可知也犹龙,庄子更极称之为古之博大真人,由此亦可想见一斑矣。世之解老者千数百家,大抵见小者则失其博大,见浅者则失其高明。或失之繁称博引而昧其本体,或失之饾饤琐碎而遗其大用;或失之于囫囵谬幽之说,或失之于巧辩淑诡之辞。各以己意解老子,自为其所欲立而为说;以偏概全,得一遗万。遂使注愈多而道愈晦,解愈众而理愈纷!能曲尽其妙,造端宏大,彻其神髓,契其玄同,而得证入其“先天地境界”者,百不得一。
老子道大,配天之极,同天之化,而与天地准。以其道大,故不肖不器;不可名,不可称,而无不合;无不合,故百家皆各得其一义而自为道。道家用之谓之道,儒家用之谓之儒,佛家用之谓之佛,禅宗用之谓之禅,法家用之谓之法,兵家用之谓之兵,纵横家用之谓之纵横,阴阳家用之谓之阴阳,而养生家用之可以长生久视,丹道家用之可以神化无方,帝王家用之则为无上君人南面之术。无过不化,无入不神;立俗施事,开物成务,拨乱反正,救亡图存,无所不宜。老子独标一道,唯道是守,唯道是行,以道成化,以道垂统!其五千言,无不一以贯之以道。所谓德者,道之德也。万物各异德,而道稽万德,总万理,稽万物,统万行,通万世。大哉老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老子者也。
《道德经》五千言,无一言及易,而无不深合于易。故不精于易者,不足以言通老子。余尝谓:“孔子得易之体,老子得易之神。”体可状而神无形,可状者可知可言,而无形者不可名不可道也。尤以老子所宗者为“归藏易”,而“归藏易”圣脉之绝传久矣!故其造道恍惚,深不可识,玄不可测,只能以心会神契而自得之也。道隐于言外,义隐于象先;其于辞也,与世远矣!与物反矣!周行无息,神用无方,循环相生,复归于无极。
易与老庄,世称三玄;唯能得其心法,则平实简易至极,玄而不玄。正如老子自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然此易知易行之道,二千余年来,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者,群相自误于“玄之又玄”也。得其解者,即用其片言只字,亦可终身受益无穷。余尝有云:“读孔孟书,可以圣化;读老庄书,可以神化。”天玄子谓:“用其糟糠,可以内圣,用其皮毛,可以外王。”此其庄子所谓:“尘垢秕糠,犹将陶铸尧舜”者欤?龙山子尝曰:“老子大于孔子远矣!”又曰:“有一字可终身用之而不穷,万世行之而不易者,其唯道乎!”盖道者,宇宙天地万物之母,及其所以生所以成之总原理也。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又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自古圣人,莫不尊道贵德者,即以是也。而老子小仁义者,非故小之也,道行而仁义自在其中矣,无所用煦煦为仁,孑孑为义也。天地不仁,而大仁生焉!天地不德,而大德存焉!
二
夫老子书,诚为千古明灯,刀世圣典。言其道也:以虚无为本,以自然为宗。先天地生,先天地存;周流六虚,弥纶八极。无在而无乎不在,无生而无物不生。夫“无,为天地始,有,为万物母。”故天地万物,其未始之始,皆生于无。本此“无中生有”之宇宙原理,因而体无以为道。因无以为用,观天之道,制天之行,觇时之化,察物之情,审有无之相生相胜,相根相成,循环往复,莫可纪极;因而知自然之不可违!
故明其道而制其机,扬其德而宏其化,虚其心而守其中,外其身而存其神。故能冒天下之务,通万世之变。裁成辅相,因物与化;与时推移,因世与合。穷极宇宙万物之源,包举自然无为之道,洋洋乎化育万物,动合无形。人皆知其道之所以道,而不知其不道之所以道也。
言其用也:则以无用为本,以因用为宗,以反用为奇。一是以顺物之自为而不易自然。无成势,无常形,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先人而常随人,不后时而常制时。复以正为体,以反为用;以有为利,以无为用。故能出于无有,而入于无间;运于无形,而化于无朕。因其来而与之俱来,因其往而与之俱往;因其合而分之,因其分而乘之;因其变而制之,因其机而取之。故能小用而小成,大用而大成,无用而亦无不成。以其取之而若无取,取而不知其为取也;用之而若无用,用而不知其为用也。夫有生于无,故用有莫若用无;有形生于无形,故用有形莫若用无形,尤莫若用“无形之无形”之用。是故能为因用之用者哲,能为反用之用者圣,能为无用之用,与用无形之无形之用者神。其因势乘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人皆知其用之神,而不知其神之所以神也。
言其内修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不以人易天,故法自然而无为;不以欲灭命,故守玄牝而不作。有无相生,阴阳相和,神气相胎,生死相根。往复循环,无始无终,是谓玄同。守柔弱而黜刚强,守清虚而去健羡。以反为正,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知先守后。人皆尚智,己独自愚,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以谦退卑下自恃,以寂寞恬澹自适,以虚极静笃,归根复命自养,以和光同尘,自应无名自务。芒乎芴乎,以天地为炉,以造化为鼎。如飞龙在天,神不可测;如潜龙在渊,相不可见。玄乎玄乎,不圣而自圣,不生而自生,不化而自化,不神而自神。故能澹然独与神明居。非以其无求于天下而自尊,无争于天下而自贵耶!
言其应世也;则以超世独立,而常应于无应。应而常静,静而常应。应世而能外世,用世而能超世,住世而能无所住,无住而住,得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卷舒自如。故能用而不滞,入而能出;不死于人世,亦不死于出世,入出一如。超世间而独往独来,超天地而逍遥自在。夫利生于害,害生于利;凡事相生相克,相反相成;故天地不仁,而大仁生焉!天地无私,而大私存焉!“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及吾无我,则大我生矣。人处世间,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故贵乘变而变之,顺时而转之;转物而不为物转,转世而不为世转,故无入而不自得也。以德报怨,以善与人,普利万物而不争,处天下之所恶而不辞,故能胜物而不伤,自敝而常新。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常善救世而无施不当,常善救天下而无措不宜。以其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制之于未变,而消之于未形也。
言其君人南面之术也:则以天道为本,以无为为宗。法天之无生而万物生焉,法地之无恩而大恩出焉!因而用之以临莅天下。其无为而无不为者,因人之自为也。无治而无不治者,因人之自治也。无心而善谋,谋之于未始也。不战而善胜,胜之于无形也。行不言之教而善化,因其自化也。立无生之地而长生,因其自生也。明其心、率其性、顺其情、导其欲,因其政而制之。故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拨乱反正,转亡为存!至其歙辟阖张之权,与夺兴废之机,深矣远矣!无用不奇,无奇不反,无反不正,无正不合!虽曰玄德,然实乃其下焉者矣,不得已而用之。率天而行之,则圣人无常心,以天下人之心为心;故生而不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长而不宰,善积而不藏,功成而不居。以其无争,故天下莫与之争,以其无私,故天下莫不交归之耶!是故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德配天地而不为义,光并日月而不为明,智周万世而不为圣。夫莫之运而常自行,莫之命而常自然。故曰圣人不为,因人自为!圣人不朽,时变是守!故其为术也,能历万世而常新,其为道也,能超天地而独存!
三
后世儒者,多黜老子,以程朱之贤,犹不能免,其不逮程朱者,又何责焉?夫世之病老子者,皆不知老子者也。故老子自谓“知我者希,则我贵”。又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二千余年来,老子未能得一真知己,不亦宜乎?且注书实难于著书,著一部千古不朽名著易,注一部千古不朽名著难。故庄子慨乎言之曰:“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得其解者,犹旦暮遇之也。”夫读古人书,明不明之谓智,彻不彻之谓悟,解不解之谓圣,通不通之谓神。大凡能见古人之所能见,解古人之所能解者,不足为贵;须能见古人之所不及见,解古人之所不及解,悟古人之所不及悟,通古人之所不及通者,方得可称为古人知己。解老子则尤贵能与老子合一,且须不求通而自通,不求合而自合,不求一而自一,不知我之注老子也?抑老子之注我也?方为无上上乘。
夫注书之要,不难于别出新裁,而难于创见高明;纂辑之要,不难于采摭淹博,而难于拣择精审,解阐之要,不难于说理莹彻,而难于融通条贯。于解注老子书,则尤然!以老子之道,玄之又玄,放之则弥纶六合,穷之则冥入虚无。不可知,不可见,不可闻,亦不可道!悟而明之,则圆融无碍;通而用之,则肆应咸宜。究极言之,老子系立于宇宙之外观宇宙,处于天地之先观天地,居于历史之上观历史。故其为道,非大圣不可究诘而通其用也。无超乎象外,浑然无物之心悟,无透出乾坤,不落个中之神契,即能知解圆明,著作等身,亦只是个文字汉而已!历来子学名家,大抵于修道功夫多所未逮,此所以能解老子者多,而能通老子者少也。至若能证入圣功神化之极境,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无死生终始者为友,则更寥若晨星矣。
B. 熙与砚出自哪里这两字有没有联系,可否用在名字里
都可以用作名字,而且寓意不错。
熙,常用汉字,本义指晒太阳。词性有动词和形容词。康熙字典、说文解字都有收录该字。
释义:(1)光明。
(2)兴起,兴盛。
(3)和乐:~怡。~笑。
(4)古同“禧”,福,吉祥。
(5)(~~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
(6)古同“嬉”,嬉戏。[1]
详细字义编辑
〈动〉
(1)形声,本义:曝晒;晒太阳。
(2)同本义。
熙,燥也。——《说文》
仰熙丹崖,俯澡绿水。——《文选·卢谌·赠刘琨》
(3)振兴;兴起。
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书·尧典》
(4)又如:熙朝(使朝廷兴隆);熙隆(兴盛,盛隆);熙国(振兴国家)
(5)通“嬉”。嬉戏。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臣不敢以死为熙。——《淮南子·人间》
(6)又如:熙游(游乐;游戏)
4词性变化编辑
〈形〉
(1)光明、明亮。
熙,光也。——《尔雅》
于缉熙敬止。——《礼记·缁衣》。注:“缉熙皆明也。”大学注:“缉熙,光明也。”
缉熙单厥心。——《国语·周语》。注:“熙,光也。”
呜呼圣皇及圣相,相与煊赫流淳熙。——李商隐《韩碑》
(2)又如:熙皞(熙熙皞皞。光明祥和);熙天(明朗的天空);熙光(辉耀);熙焰(烈焰)
(3)兴盛。
熙朝之佚事,即衰世之危端。——王世贞《艺苑卮言》
(4)又如:熙盛(兴隆);熙朝(兴盛的朝代)
(5)和悦。
熙熙兮共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注:和乐之貌。”
(6)又如:熙怡(和悦的样子);熙治(清明和乐的时代);熙笑(和悦地笑着)
(7)通“禧”。幸福;吉祥。
忽乘青玄,熙事备成。
双桥镇上依然满眼熙和太平之盛。——茅盾《子夜》
(8)又如:熙恬(愉快安静);熙然(和乐的样子)
(9)和暖;暖和。
群山霭遐瞩,绿野布熙阳。——韦应物《扈亭西陂燕赏》
(10)又如:熙阳(温暖的阳光)
5康熙字典编辑
【巳集中】【火字部】熙
〔古文〕焈【唐韵】许其切【集韵】【韵会】虚其切【正韵】虚宜切,$音僖。【尔雅·释诂】缉熙,光也。【诗·大雅】於缉熙敬止。又【尔雅·释诂】熙,兴也。【诗·周颂】时纯熙矣。【朱传】亦光也。又【周语】熙,广也。【书·尧典】庶绩咸熙。【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史记·吴世家】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又【广韵】和也。【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又【说文】燥也。又人名。【左传·昭二十九年】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又【韵会】州名。土蕃地。宋置熙州。又【正韵】与禧同。【前汉·礼乐志】熙事备成。【注】师古曰:福熙之事也。又与嬉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出咸阳熙邯郸。【注】熙,戏也。又【淮南子·修务训】木熙者非眇劲。【注】木熙今之走高竿缘绳者,言其援丰条舞扶疎踊跃纡徐自如也。又【集韵】盈之切,音饴。【扬子·方言】郁熙,长也。【注】谓壮大也。又人名。【左传·襄八年】郑公子熙。◎按释文熙,许其反,徐音怡,二音俱可读。【六书故】别作䇴。〇按字汇,《正字通》,熙字音义俱详十画熈注。考说文玉篇广韵,诸书俱作熙,不作熈,则熈当为俗字。今特将音义备载於此。
6说文解字编辑
【卷十】【火部】熙
燥也。从火巸声。许其切文一百一十二重十五
熙 火部炎之熙也,天生带火,帝王之火。
骄阳似火因为炎,千古一帝实属熙。
汉字释义编辑
名词
(1) (形声。字从石,从见,见亦声。“见”意为“让人看到的”、“明里的”。“石”指“石槽”。“石”与“见”联合起来表示“露天修筑的输水石槽”。本义:露天的输水石槽。转义:加水研墨的石槽。磨墨器。即砚台。)
(2) 光滑的石头 [glossy stone]
砚,石滑也。——《说文》。段玉裁注:谓石性滑利也。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释名》
(3) 砚台 [inkstone] 一种石刻的写字文具,供研墨、调墨之用
一砚。——清· 周容《芋老人传》
砚冰坚。——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砚瓦(砚台);笔砚
动词
制作砚 [make the inkstone]。如:砚璞(可作砚台的美石);砚材(可作砚台的石料)
砚的别称跟由来编辑
(1)石君。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山“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过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里面记载:“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万石君”由此而得名。例如,清代王继香的《七星砚铭》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腾昌斯文。”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也统称石君。例如铜砚、铁砚、竹砚、瓦砚等,都可统称石君。
(2)石友。古人特别珍惜“情”,读书人都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砚被俗称为石友。宋代王炎有诗曰:“剡溪束楮生,歙穴会石友。”“楮生”指纸,“石友”指砚。广而传之,众皆称砚为石友。
(3)墨侯。例如,唐代文嵩以砚拟人,曾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以后,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宋代王迈中《除夜洗砚》曰:“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4)墨海。砚的别称,一般称大的砚台,也有称为海砚的。例如,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载:“惜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鸿氏之砚’。”这就是传说中制砚的开始。宋代程俱《谢人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刊入清代高凤翰《砚史》那方题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的大瀛海澄泥砚,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清代翟灏《通俗编》曰:“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5)墨池。一般称小的砚台。即大砚称“海”,小砚称“池”。也有把墨盒称为墨池的。
(6)墨盘。一般是比较浅的砚台的俗称,通常指像盘子状的较大型砚台。
(7)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这里主要表示大,能“种墨”的地方,理解为砚。
(8)砚山。依石头的天然形状凿为砚,刻石为山,所以叫做砚山。明代高谦《遵生八笺》曰:“砚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录》,后即效之。”
(9)砚池。有一种砚的形状是凹形,称作砚池。晋代傅玄《砚赋》云:“芦方圆已定形,锻金铁而为池。”说的就是这种砚。砚池,是指在砚的一端有一个蓄水池,为研墨加水方便而设的,大小不定,深浅不等,据石的形状而定。
(10)砚瓦。俗称瓦头砚,又叫瓦砚。秦汉时用的建筑瓦当,多采用澄泥治成,后来被人们改制成砚。例如唐代吴融《古砚瓦赋》曰:“勿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邵氏闻见后录》曰:“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为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11)研磨器。对原始砚的俗称。在新石器时代,研磨石墨或其他颜料的器具。例如,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一套绘画工具中就有研磨器,被称为“始祖砚”。
C. 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而是什么意思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道德经》中唯一明确阐述阴阳关系的经典语句。《黄帝内经》第一句阐述医理的话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如何法于阴阳?阴阳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黄帝内经》只列举了一些现象,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多年来,中医很多人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最早的源头,这种看法本身就不符合《黄帝内经》的阐述。中医最根本的源头在于道,在于阴阳学说!
《道德经》是讲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书,是讲共性的书,讲根本的书。万物(此处指一切生物)的共性是什么?负阴抱阳。身体是由阴(物质)组成的,但这些物质在其内里的阳气推动下不断地新陈代谢,才有了生命。阴在外,阳在内,阳气不断地发散以温煦我们的机体,维持身体的机能,这就是万物的共性。在有共性的前提下才能再区分个性。人之所以为人,首先他(她)具有人的共性,然后才是作为一个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性。所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中医的宏观生理学,也是中医的总纲。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看地球,它的地核是最热的,是负阴抱阳的结构。太阳系中太阳是最热的,也是负阴抱阳的结构。
明确这一点对医学具有重大意义。《道德经》明确指出:“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不知道,不重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基本常识,就是不明方向的妄作。而始终抓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根本,这一常态,才会从容淡定、得心应手,对人人都适用,才会成为中医的高手。高手就要遵循“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自然规律,符合自然才是道,依道而行才能久,终身免于危殆。
D. 伯阳就是老子,他的作品有《 》,还知道事迹
他的作品有《老子》
生卒年不详。据《史记》中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后,对弟子说过老子"其犹龙邪"这话,意为老子像龙那样雄伟,境界深不可测。其实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老子其人到底是谁,早在太史公时代已成了疑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也就是说,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太史公大致认为道家的老子便是李耳,但近代学者只有胡适、张煦、马叙伦几位继承了该说法。一般都认为是老子其人其书应当在在孔子之后,如梁启超、冯友兰、顾颉刚等学者。还有人折中前两者意见,如唐兰主张老聃与孔子同时。钱穆则明确指出老子应在战国晚期人。
E. 张恒铭:熙字五行属什么
金泰熙,韩国艺人 代表作品有《天国的阶梯》《爱在哈佛》《我的公主》等,有“韩国最美女艺人”等美誉。 也许是受韩剧的影响,现在许多人起名喜欢用“熙”这个字。因为许多韩国明星的名字中带了一个“熙”字,如:金泰熙、池珍熙、在熙、黄光熙、李天熙等等。 起名时我们经常强调姓名的五行,但姓名的五行是由汉字之五行决定的,而汉字的五行是由其部首、偏旁、字义、笔画等决定的。 许多人说“熙”字属水 ,原因很简单,“熙”字的偏旁为四点水,而四点水实际上恰恰不是“水”,而是“火”。在《康熙字典》中,“熙”字繁体部首为“火”,归在【巳集中】【火字部】;在《说文解字》中,“熙,[许其切 ],燥也。从火巸声。”“熙”字也是“从火巸声”,意思为“燥也”。 判断汉字五行最权威的著作莫过于《康熙字典》与《说文解字》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熙”无论是从部首、偏旁、字义来看,都应属“ 火”,毫无争议。 在起名行业,对于汉字五行的判断存在随意性,其中不少是根据古代测字理论而来,将一个汉字拆得支离破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比如一个“萍”字,明眼人一看,其部首就是草字头,五行属木。而有人偏要这么解释,“萍字,其五行含有水、木,水生木,故其五行以木为主,属水木结构,其中水弱木旺,以木为主。”再比如一个“桂”字,毫无疑问是“木”字旁,五行属木。而有人就喜欢兜圈子,“桂字,则其五行含有木、土,而木克土,故其土五行为弱,以木为主。”虽然,最后的结果侥幸对了,可为什么直路不走,非兜个圈子呢? 再比如,一个“瑜”字,在一些起名师眼里,一定是这样来拆字的,瑜字,王字旁,其右下角为利刀旁,故“瑜字,其五行含有土、金,土生金,故其五行以金为主。”瑜字,汉字五行:金。而在《康熙字典》中,“瑜”字是归“玉字部”,引【说文】的解释为“瑾瑜,美玉也。”笔者认为,瑜字既属玉字部,又有美玉之义,其五行当以土论。 笔者认为,汉字的五行,不能以古代的测字理论作为依据,这是对五行理论的泛滥使用;汉字五行应以《康熙字典》与《说文解字》中的偏旁、部首、字义为首要依据。2011.8.3附:◎ 康熙字典解释 【巳集中】【火字部】熙;康熙笔画:13;〔古文〕焈【唐韵】许其切【集韵】【韵会】虚其切【正韵】虚宜切,𠀤音僖。【尔雅·释诂】缉熙,光也。【诗·大雅】於缉熙敬止。又【尔雅·释诂】熙,兴也。【诗·周颂】时纯熙矣。【朱传】亦光也。又【周语】熙,广也。【书·尧典】庶绩咸熙。【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史记·吴世家】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又【广韵】和也。【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又【说文】燥也。又人名。【左传·昭二十九年】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又【韵会】州名。土蕃地。宋置熙州。又【正韵】与禧同。【前汉·礼乐志】熙事备成。【注】师古曰:福熙之事也。又与嬉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出咸阳熙邯郸。【注】熙,戏也。又【淮南子·修务训】木熙者非眇劲。【注】木熙今之走高竿缘绳者,言其援丰条舞扶疎踊跃纡徐自如也。又【集韵】盈之切,音饴。【扬子·方言】郁熙,长也。【注】谓壮大也。又人名。【左传·襄八年】郑公子熙。◎按释文熙,许其反,徐音怡,二音俱可读。【六书故】别作𤇴。〇按字汇,《正字通》,熙字音义俱详十画熈注。考说文玉篇广韵,诸书俱作熙,不作熈,则熈当为俗字。今特将音义备载於此。 ◎ 说文解字详解 【卷十】【火部】 编号:6491。熙,[许其切 ],燥也。从火巸声。 ◎ 常用五行汉字 按字形部首、偏旁、字义区分: (一)五行属木的是由木、艹、衤、纟、系、禾等组成的字:如术、榕、竺、木、本、朱、朴、朵、李、杏、村、束、闲、东、松、析、林、果、柿、柏、菜、柑、柳、柔、柬、柯、柴、栅、栗、栩、格、桂、桃、桐、梁、梓、梧、梨、棉、棋、栋、棠、棣、森、芬、植、楚、榆、桢、楷、楹、榛、楠、榭、荣、槐、槿、乐、楼、样、树、橙、桦、芍、芳、芷、苓、苗、若、苦、茄、茵、荐、茜、荃、莆、莉、莎、菊、菘、菲、菽、菡、菩、菱、萼、葡、葵、董、蒂、蒙、苍、蒿、荪、蓁、蓉、蔚、蔡、蒋、萧、蕃、蕤、荞、蕾、薄、蔷、薪、艺、藩、蔼、藻、芦、蕴、苹、禾、秀、秉、科、秤、秦、移、稀、程、禀、稠、稚、棱、种、稻、稼、稿、穆、稣、积、颖、穗、纹、纳、纽、纾、纯、纷、纭、素、纺、索、紫、累、细、绅、绍、络、绚、绒、絮、统、丝、绢、绥、经、继、综、绿、绸、綦、维、纲、彩、纶、绮、绽、缁、绫、绯、绵、缘、纬、萦、缜、绩、绣、继、缤、缨、箴、篆、篇、簦、廉、簿等。 (二)五行属水的是由水、辶、廴、冫、氵等组成的字:浩、海、雪、霞、汁、求、汝、汪、沈、沐、沛、河、油、治、况、泉、泊、泰、泳、洛、洞、津、洪、洳、浚、浦、浩、浮、涂、涓、涵、凉、淄、淅、淋、淼、淇、淞、深、淳、清、添、淦、涪、淀、淙、涡、测、湘、湄、溱、沧、滋、荥、满、漂、漆、演、颍、洁、潘、润、澄、澎、澧、浓、濂、济、濠、浚、潍、滨、滢、瀛、沥、等。 (三)五行属火的是由火、丙、日、灬、光等组成的字:如灿、荧、炳、日、目、旦、早、旨、旭、旺、昂、昆、丁、光、炎、昌、昊、明、易、昕、昀、星、映、春、昭、是、昶、昱、晏、时、晋、晃、晁、晨、普、景、晰、晴、晶、智、暄、晖、炀等。 (四)五行属土的是由土、山、王、田等组成的字:如圣、地、山、峰、土、在、佳、圭、圯、坊、均、圻、垂、坪、城、埕、培、基、堂、堆、塞、尘、墅、墉、壁、士、坤、艮、田、崖等。 (五)五行属金的是由金、申、辛、酉等组成的字:铜、钦、刚、剑、创、钊、乾、锐、兑、伸、申、辛、镇锁、铁、刚等。
F. “老子”算李耳的什么名
姓李名耳,字伯阳,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后人尊称。
G. 《道德经》中“和”的思想有哪些
和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战;
和1
hé ㄏㄜˊ
(1)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2)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3)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5)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6)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7)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8)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10)
姓。
郑码:MFJ,U:548C,GBK:BACD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战;
和2
hè ㄏㄜˋ
(1)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2)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郑码:MFJ,U:548C,GBK:BACD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战;
和3
huó ㄏㄨㄛˊ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郑码:MFJ,U:548C,GBK:BACD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战;
和4
huò ㄏㄨㄛˋ
(1)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2)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郑码:MFJ,U:548C,GBK:BACD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战;
和5
hú ㄏㄨˊ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郑码:MFJ,U:548C,GBK:BACD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就可以了解:
老子《道德经》的仁义思想
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断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老子、仁义、道、礼、德
周濂溪太极图说第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一、仁义的涵意
《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而义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见,全部见于《易传》,其意有四:一为适宜。《周易.乾.文言》说:“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周易.需彖》亦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此意已支持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中人类的价值判断须收敛至社会福利共识的适宜性观点。二为意义、意思,与本文推论无关。三为道理、正理,与本文推论关系较浅。四为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系辞.上传》说:“成性存存(指宇宙万物和反映宇宙万物的‘易’),道义之门。”《系辞.下传》说:“理才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序卦.传》说:“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此意显然也可与“社会伦理共识及社会福利共识”合流。
依据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即无极而太极,太极的主动性生出天地两仪,天地两仪的主动性生出五行及三才。其后天地人三才的主动性继续维持,是为宇宙社会的主动系统;天地人三才的阳位、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变换为一操作系统;阴阳两仪本身则变换为开放演化互动卦变的被动系统;木火土金水的木位、火位、土位、金位、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亦变换为一操作系统;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身则变换为封序循环生克稳定的被动系统。在此阴阳五行的宇宙社会被动系统中,开放中有封序,演化中有循环,互动中有生克,卦变中有稳定;反之亦然。”)广而言之,凡是人类活动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人的“仁”之行为表现,并不只受限于伦理;而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断均应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则是人的“义”之行为表现。
二、以道为基础的仁思
要理解老子的仁义思想,必须先理解老了《道德经》的总源头“道”。老子《道德经》讲“道”的地方有七十六处之多。“道”是宇宙的根源和宇宙的本体,是宇宙的总原理。人虽是万物之灵,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指天地无所偏爱,纯任万物依其本性自然生长,即不有所作为,也不刻意创造,更不对任何某一物类表示仁慈,特别给它一些好处,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时所用的草札成的刍狗一样,用完以后,自然拆除,自然抛弃,纯粹任其自然,并不会去特别珍惜它。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也把百姓看作刍狗一样无所偏爱,不对任何一类百姓表示仁慈,特别给他们好处,让百姓均随其性情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
此处的“不仁”就是“不偏爱”、“不感情用事(sentimental)”。从“道”的角度来看,凡是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之行为表现。既已良性互动,则天地何必对某一物类特别偏爱,特别感情用事?圣人何必对某一类百姓特别偏爱,特别感情用事?阴阳两仪既已良性互动,则“不仁”的“不偏爱”,“不感情用事”,反而是“大仁”之行为表现。此其一。
阴阳两仪若未能良性互动,则《道德经》第九章提出:“揣(揣度探求)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灾)。”亦即常显露锋芒,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住;因为过于刚强则容易折断,惯于逼人的人,也容易遭受到打击;锤炼金属使其尖锐亦然,不能长久保住其尖锐;金玉满堂的人虽然富有,却不能永久保住他们的财富;不是子孙奢侈浪费,就是强盗土匪要动他的脑筋;而那恃富而贵且骄傲的人,最后也必会自取其辱或招来祸患。
《道德经》第十二章另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亦即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于导致眼花缭乱,视觉迟钝,视而不见;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于导致震耳欲聋,听觉不灵,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终于导致口味受损,味觉丧失,食而不知其味;过分纵情于骑马打猎,追逐鸟兽,终于导致心理发狂,心神不宁,狂荡不安;过分追求金银珍宝等难得的财货,终于导致防窃和行窃,自由的行为受到妨害,品德变坏,身败名裂。
《道德经》第十三章又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亦即,世人重视外来的宠爱和侮辱,没有本心的修养,所以得宠或受辱,都免不了因而吃惊惶恐;得宠必遭嫉妒,受辱必遭打击,也有可能大患临身;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留恋自身,畏惧大的祸患临身也要因而吃惊惶恐,为什么得宠和受辱都要吃惊惶恐呢?因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宠为上等,辱为下等,宠尊辱卑;得到宠荣就觉得非常尊显,受到耻辱就觉得非常丢人,因此不论得宠受辱,得之也惊,甚至于失宠失辱,失之也惊;为什么留恋自身,畏惧大的祸患临身也要吃惊呢?因为我们留恋自身时,常只想到自己,假使我们能以大公无私的态度,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忘了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值得去挂怀忧虑呢?
这都是阴阳两仪未能良性互动的一些状况。是故,阴阳两仪未能良性互动,才是真正的“不仁”。阴阳两仪未能良性互动,天地又何能施其仁?圣人又何能施其仁?以“道”为基础的“大仁”与以世俗好恶为基础的“不仁”虽只有一线之隔,但其差异实有天渊之别。此其二。
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就是“仁”之行为表现,《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亦即,随遇而安,乐于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救人助人待人出于满腹仁慈;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尽其所长,事情当然办得最好,举动当然适合其时会。这些“仁”之行为表现,必是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方能有以致之。此其三。
三、大道废,有仁义
《道德经》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亦即人类社会的大道废弃以后,才有人提倡仁义德行,因为大道比仁义德行还要基本,还要高明得多,所以在大道未废弃之时,就用不着人为地提倡刻意的仁义德行。所以“仁义”的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一些圣人不得不突显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
《礼记.礼运》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夏、商、周)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全文自“选贤与能”,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皆是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之行为表现,但未见其提起任何一个“仁”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断均应收敛至“社会福利共识及社会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其举动自是“义”之行为表现,但全文亦未见提起任何一个“义”字。
大同世界是极其公平又极其平和之盛世,仁与义之行为表现已自然而然地浮显出来,何必刻意去提倡“仁与义”之道德规范?
清末康有为撰《大同书》以《礼记.礼运》大同之说附合公羊三世之说,其目有:1.入世界观众苦(受佛教影响);2.去国界合大地(受交通科技发展影响);3.去级界平民族(与中产阶级之兴起相关);4.去种界同人类(关键在以王道或以霸道去“同人类”);5.去形界保独立(确保自然人及法人合理而独立的行为能力);6.去家界为天民(受基督教影响,但创世纪神学受科学基础的冲击已经瓦解);7.去产界至极乐(佛教理想世界,但不在人间)。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亦应有不少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并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之价值判断。
《礼记.礼运》又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小康之治,以天下为家,虽政教修明,人民康乐,而犹逊于五帝时大同之世。小康的经济制度是货力为已,社会制度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政治制度是大人(指诸侯)世及(指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小康社会之“仁与义”是人为规定的道德规范(以著其义,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有别于大同世界的“仁与义”行为之自然而然地浮显出来。
《道德经》第十九章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亦即真仁和真义虽是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但是小仁和小义常会束缚天性,假仁和假义更会破坏天性,所以弃绝后者,人民反而能够恢复子女孝顺、父母仁慈的天性,归真返朴。
例如,左氏僖二十二年记载:“冬十一月已巳朔,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阴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十八史略.春秋战国》亦记载:“宋襄公欲霸诸侯,与楚战。公子目夷,请及其未陈击之,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遂为楚所败,世笑以为宋襄之仁。”这位好言仁义的宋襄公在战场上却表现出其不应有的小仁假仁。
又如,目前在台湾的高中学校里,有学生宁愿被记过也不能不争回面子,也有学生替同学出气一起找人寻仇打群架,甚至同学争执要以“请客”的方式和解道歉。黑社会类型的电影,不断夸张朋友之情义似乎远超过血肉亲情,甚至不在法律约束之内。盲目义气好像就是在说:“人多就不算错,只要朋友对我好,我就帮忙到底。当不愿同流合污时,我会被骂‘不讲义气,不够朋友’,心中感到内疚,甚至还会失去所有的朋友。”这种小义假义,是少数几个人间的盲目义气,完全与“社会伦理及福利共识”所认定的“义”之行为背道而驰。
这些小仁小义、假仁假义都是应该反对的,也是老子《道德经》所反对的。真仁真义在大同世界里,它们会自然而然地浮显出来,根本不须去提倡。真仁真义在小康社会里,由于大道不受重视,才须人为地加以规定,加以提倡,以作为道德规范;但既是人为规定,也就可以滥竽充数,也就可以人为造假。老子就是要人不要因小失大,也不要造假。
四、道德仁义礼的等级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亦即上德的人,保有自然的品德,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才有德,因此上等品德的令名与美誉全归之。下德的人,重视仁义礼智信等品德而不失掉,对人一有德就常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自然的品德。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不做作,道是无所为而为,不是为了得到德的美名而有所作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也不是为了得到德的美名而有所作为,可是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而下德的人,就差一等了,强调做作,虽然亦是无所为而为,但有心行道,为了得到德的美名而有所为,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像上德一样的最高境界了。上仁的人,虽然推行仁爱是有所为而为,却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美名而有所作为,对他自己还是无所用心,无所思维;上义的人,尽管推行辨别是非、区分善恶是有所为而为,却是为了得到什么美名而有所作为,对于他自己是有所考虑的,是有自为之心的;上礼的人,就比较差劲而过分了,他自己有所为而为,讲究礼制,先行礼仪,若得不到预期的回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其礼,甚至使用刑罚来逼迫。由此看来,人类是在失去了道而后才讲德,失去了德而后才讲仁,失去了仁而后才讲义,失去了义而后才讲礼。因此由德至礼的伦理提倡,或多或少是人类修养上一个逐渐堕落的层次。等到步入礼的境界,礼制出现,包括了法律制度,道、德、仁、义便趋于淡薄,更是表示忠信的不足,因此社会的祸乱常常也就随之开始。至于以主观智慧去测度未来,自以为前识或先见,此种前识或先见只不过是道的虚华,若未能剑及覆及,因时应势,通常也是愚味的开始,这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仁义道德为丰厚德行的主体,而不以俗礼为稀薄德行的主体;以奉道行道守道为要务,而不运用智巧虚华;务必除去一切表面浅薄浮华等不合乎道的行为,而取用内在敦厚质实等合于道的行为。
唐朝皇甫松大隐士指出:“老聃烦于论德。”就是因为要区分道德仁义礼的等级,老子《道德经》才烦于论德;事实上,也只有从老子《道德经》的总源头“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个“常”,就是道,也就是自然,也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个真理,更是永远自然而生长,自然而创化,自然而转变,自然而“从无到有”地循环前进。笔者已论“道”之阴阳两仪是个开放演化互动卦变的被动系统,木火土金水五行是个封序循环生克稳定的被动系统,而天地人三才则是其对应的被动系统,因而“道”完全可与新儒学的仁义思想合流。事实上,也只有从老子《道德经》的总源头“道”来思考,“新儒学经济与管理”与《易经》及“新儒学的仁义思想”才能完全合流。
老子《道德经》的治国、平天下思想,都是极端主张王道,实行仁政。老子特别推崇“见素抱朴,不私寡欲”的至圣与大仁,亦即外在要表现纯真,内在要保持质朴,并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弃绝刻意的学习与造作。这样,人民自然就会坦诚寡欲,恢复天性,知足常乐而没有忧患了。但愿今后能再出现以道为高,以德为本,以和为贵,与以常为明的大公至正之社会。
老子《道德经》以“道”为宇宙本体,以“德”为宇宙演进。故本文可将凡是人类活动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视为人的“仁”之行为表现。可将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断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并视之为人的“义”之行为表现。
老子的仁义思想中的“仁”是以“道”为基础的仁思,阴阳两仪既已良性互动,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不仁”,实是“大仁”之行为表现。以“道”为基础的“大仁”与以世俗好恶为基础的“不仁”,实有天渊之别。此外,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一些圣人不得不突显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但既是人为规定,也就可以滥竽充数,也就可以人为造假。老子就是要人不要因小仁小义而失其大,也不要造假下的假仁假义,一切要以“自然”为依归。
参考文献
1、林国雄:《因果与机率,并归结至阴阳知识化生理论》,载《西王金母信仰与天山瑶池圣地之研究》,台湾慈惠堂出版,1992。
2、林国雄:《新儒学经济与管理》,台湾慈惠堂出版,1997。
3、涂又光:《主根与砧本》,载《金钱价值的两仪论》,台湾中华老庄学会与慈惠堂辑,1996。
4、董媛卿:《谈当今青少年的盲目义气》,《金钱价值的两仪论》,台湾中华老庄学会与慈惠堂辑,1991。
5、萧元:《周易大辞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6、Wu,John C.H,Lao Tzu/Tao Teh Ching,St.John’s University Press,1972。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H. 熙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煕”字注解:
1、本义指晒太阳
2、做动词的时候,一般是晒太阳的意思,有衍生出振兴。
3、做形容词的时候,一般是光明,兴盛、明媚的意思。
“煕”字代表:
熙字代表光明、明亮、和悦、兴盛和兴隆,是褒义的字,出处如下:
1、熙, 光也。--《尔雅》
2、熙熙兮共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双桥镇上依然满眼熙和太平之盛。-- 茅盾《子夜》
(8)道德经煦字扩展阅读
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古文〕焈《唐韵》许其切《集韵》《韵会》虚其切《正韵》虚宜切,音僖。《尔雅·释诂》缉熙,光也。《诗·大雅》於缉熙敬止。
又《尔雅·释诂》熙,兴也。《诗·周颂》时纯熙矣。《朱传》亦光也。
又《周语》熙,广也。《书·尧典》庶绩咸熙。《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史记·吴世家》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
又《广韵》和也。《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
又《说文》燥也。
又人名。《左传·昭二十九年》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
又《韵会》州名。土蕃地。宋置熙州。
又《正韵》与禧同。《前汉·礼乐志》熙事备成。《注》师古曰:福熙之事也。
又与嬉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出咸阳熙邯郸。《注》熙,戏也。
又《淮南子·修务训》木熙者非眇劲。《注》木熙今之走高竿缘绳者,言其援丰条舞扶疎踊跃纡徐自如也。
又《集韵》盈之切,音饴。《扬子·方言》郁熙,长也。《注》谓壮大也。
又人名。《左传·襄八年》郑公子熙。按释文熙,许其反,徐音怡,二音俱可读。《六书故》别作。按字汇,《正字通》,熙字音义俱详十画熈注。考说文玉篇广韵,诸书俱作熙,不作熈,则熈当为俗字。今特将音义备载於此。
I. 解缙,字大绅 明史 解缙传翻译
【译文】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父解子元,是元朝安福州判官,遭逢兵乱,他守义而死。父亲解开,太祖曾召见他谈论元朝之事,想给他授官,解开推辞而去。
解缙自小聪颖,洪武二十一年(1388),考中进士,被授为中书庶吉士,甚得太祖爱重,常在皇上跟前侍候。一天,太祖在御厨西室,对解缙说“:朕与你从大义上说是君臣,而恩同父子,你对朕应当知无不言。”解缙即日就密封上万言书,大略是说:
“臣听说政令数改则百姓有疑虑,用刑太繁则百姓会轻视法律。从建国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却没有长期不变的法令,也不见哪一天有人不犯错误。我曾听说陛下发雷霆之怒,斩草除根,诛除奸逆之徒,却没听说褒扬一个大好人,对其奖赏延及后世,免除其家乡的赋税徭役,并且始终如一地这样做。
“臣见陛下喜欢看《说苑》、《韵府》等杂书和所谓的《道德经》、《心经》,臣私下以为这很不合适。《说苑》出于刘向之手,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韵府》出于元代的阴氏之手,编辑得很杂乱,几乎没什么可取之处。陛下如果看中它们便于检阅,则臣愿意集中一两名有志的儒学英才,臣并请执笔随他们之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到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阐明其渊源和思想学说,依事编类,汇成一经,上接于经书史籍,这岂不是太平时期文化工作的一件大事吗?另外,现在《六经》残缺,《礼记》出于汉代儒生之手,讹误驳杂尤为严重,应该及时删改。应访求精于乐理的儒士,广备百王典礼用乐,写定《乐书》一经,使万世受益。在太学中尊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说、箕子。对于孔子,则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将他奉祀为先师,而以颜渊、曾参、子思、孟子配享。从闵子以下的先贤,各在其家乡祭祀他们。在山东阙里,仍建叔梁纥庙,赠予他王爵,以颜路、曾皙、孔鲤配享。一改历代的旧制,开创天朝的文献,岂不是一大盛事?
“至于祭天应该恢复扫地之规,尊祖应该备齐七庙之制。奉天殿不应做筵宴的场所,文渊阁还未完备作为馆阁之隆。太常寺不是研习俗乐的地方,设立官妓也不是人道之所为。应禁绝倡优,改设宦官机构。持戟阶前的卫士,都选用英美之士;驱马护驾的勇士,都挑选俊良之才。废除山林川泽的禁税,蠲免市镇贸易的征税。乘木车居简室,不大兴土木工程;垦野地开荒田,不贪取邻族土地。将壮健的僧侣道士驱出,使他们恢复人伦生活;将荒谬的经书符咒焚毁,以杜绝它们欺骗惑乱。禁绝鬼巫,破除不合礼法的祭祀;裁省冗官,并省却人少地狭的郡县;严惩法律以外的威刑,永远革除京城的工役。流放十年后听任回乡,杖打八十即不再加刑。妇女除非闺门不修,不能逮捕;大臣犯有罪行当诛,不能侮辱。编历法以申明时令,方便百姓生活劳作,只需说明何时适于种植,何必说明这样做或不那样做的原因。所应当记入历法的,是日月的运行,星辰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万事符合自然规律,日月五星七政整齐,正是如此。
“近年以来,纲纪不严,专以刑罚轻重为能事,以审案多少定功劳,这很不符合为政清廉、颂扬风俗的宗旨。御史的纠察弹劾,都上承皇上密旨,每听说皇上要赦免罪犯,他们便故意持反对意见,以为这样做便更得皇上重视。这都是小人献媚效劳的伎俩,陛下为什么不能做到心中雪亮呢?
“陛下用人不论贤明与否,授职不分轻重高低。设立不为君王所用的制度,此所谓取之尽锱铢;制定能被奸党借用的法律,此所谓用之如泥沙。监生和进士,通晓经书又有修养,却多屈居为下级官吏;孝廉等人才,昏庸愚昧不知所以,却有些充任部院官员。杀人埋尸的凶悍之夫,品格卑鄙的愚蠢之辈,早上刚放下刀镊,晚上便穿上冠裳,左手放下筐箧,右手便绾起组符。所以贤者羞于与他们同列一等,而庸人都仿效他们的处世方法。他们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出于吏部为官的没有贤否之分,入于刑部受审的没有枉直之判。以至于天下的人都以为陛下是凭喜怒情绪而定生杀,却不知这都是由于臣下缺乏忠良之人的原因。
“古代凡善恶之事,乡邻必记下来。如今虽然有申明表彰善事之举,却没有乡里学校之规;互相监督之法虽严,训导劝告之法未备。臣想访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像古代蓝田吕氏的《乡约》、今世义门郑氏的《家范》,颁布于天下。世臣大族,率先根据它们来劝导乡族,朝廷进行表彰和奖励,让他们为百姓做表率,这样将会见到除旧立新的景象,而要做到人人皆贤、比屋可封已不难了。
“陛下天资很高,合于道微。神怪荒诞之事,臣知道陛下已洞察它们了。但还不免有所谓神道设教的举措,臣以为不必这样。一统之舆图已经定了,一时之人心已经屈服了,一切之奸雄也已慑服了。上天没有灾变,百姓没有患害,圣躬康健,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此所谓得真符者矣。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对人民说以神仙为征应呢?
“臣观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所征的商税,却都是定额。这就使贸易兴盛时,奸猾之徒得以侵欺;而生意不好时,良善之辈困于补纳。夏税是统一的,而茶叶辣椒要征粮,水果蚕丝也有税。既在产地征税,又在所经过的关津征税,怎么夺民之利竟是如此严重呢?而且百姓多是贫下之家,遇到这种情况便不免抛荒之祸。今日之田地,没有前日之产量,而今日之征取,仍照前日之税额。有些不得不卖掉产业以交税,而产业已失税额仍在;有的赔财来免徭役,但徭役过重以至于百姓受困。土地之肥瘦高下不均,而起科之轻重却没有差别;膏腴之地税额反而较轻,瘠卤之地税额反倒较重。要想拯救民困而革除这些弊端,莫如实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而实行常平义仓之举。这样发展下去,国家便不难有九年之储粮了。
“臣听孔子说过:‘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近世习于天下无事,便毁坏名城,销毁锋镝,禁革兵政,讳言武事,以为是天下太平。一旦发生不测之虞,便连城望风披靡。如今宜敕令有关官员进行整治,宽至一年,用里胥负责守卫,配以弓箭手,兼教民兵。开创武举以网罗天下之英雄,广设乡校以延揽天下之俊才。古时多有书院和学田,村庄有贡士,宗族有义田,这些都宜恢复并加以推广。
“给人加罪不应罪及子女,惩罚不宜连及后代。连坐起于秦代的法律,诛杀子女本于伪书。当今为善的人的妻子儿女未必得蒙恩荣,而有过失的里胥小吏必一并给他们加罪。况且法律以人伦为重,而法律又有将妇女配给功臣之条,听任他们已不义,则又怎样要求她们保持节义呢?这是风俗转变之原因。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尚书、侍郎,本是内宫官名,而今却用来命名六卿。郎中、员外郎,也是宫内职名,而今也用来命名六卿属官。御史是词臣,设立它是为了尊宠台阁;郡守和县令,不应回避乡邦。同处为官的人应恭敬和善,相待以礼。而当今内外百司鞭打属官,甚于奴隶。这就使柔懦之徒,荡然没有羞耻之心,进退奔趋,肌肤不保。这样做很不符合长孝行、励节义的宗旨。臣以为从今以后,不是犯有罪恶被撤职的,不用笞杖之刑,催税督察,小有差错,跪下受鞭示辱,也足以惩罚他了。
“臣但知竭尽愚衷,急于陈献,略无次序,望陛下幸垂鉴之。”
该书上奏后,皇上称赞他的才华。后来,解缙又献上《太平十策》,但内容多,此处不载。
解缙曾入兵部索要奴隶,出言不逊。尚书沈潜报告皇上。皇上说“:解缙敢玩世而放恣吗?”命改任他为御史。韩国公李善长得罪被诛,解缙代郎中王国用起草奏疏为他鸣冤。他还为同官夏长文起草奏疏,弹劾都御史袁泰。袁泰非常恨他。当时近臣之父都得入宫觐见皇上。解缙的父亲解开到后,皇上对他说:“大器晚成,你带你的儿子回去,令他进一步学习,十年后再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回家后八年,太祖驾崩,解缙入京向太祖遗体哭哀。有关官员弹劾解缙违背诏旨,而且他母亲去世未葬,父亲年已九十,不应当舍弃他们而出行。解缙被贬为河州卫吏。当时礼部侍郎董伦正受惠帝信任,解缙便寄信给董伦说:“我解缙直率轻狂,无所避忌,多次上封言事,所说的是分封之势太重,万一不幸有事,必有汉代厉王刘长、吴王刘濞之忧。冉阝哈术来归附,我蒙皇上顾问,说应待之以礼,如果稍微触忤机权,他的属下必然反叛。这种事情不止一项,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又曾为王国用起草进谏之书,论韩国公之事,为詹徽所恨,想致我于重罪。我伏蒙圣恩劝慰,还赐给钱币,令回家用十年时间著述,然后冠带来朝廷。《元史》有阙误,我奉命改修,后来又编成《宋书》,删定《礼经》,这些书的凡例都已留在宫中。我在家奉亲之暇,杜门著述,逐渐有了次第,再有八年,便可成功。突然听到惊天之讣,我痛切欲绝。母丧在殡,还来不及安葬,家有年已九十的父亲,倚门望思,这些我都无暇顾念,只望一拜山陵,洒泪九土。哪想到被误解而失官,蒙圣恩远行。扬、粤地区的人,不耐寒暑,况且我又多病,俯仰奔走,与吏卒为伍,诚不堪忍受。我昼夜涕泣,总怕有不测之灾,致使负平生之志,抱万古之恨。所以我多次发出受知之叹。我希望能回到京师,得以见到皇上天颜,或者能南返,父子相见,那时将是我再生之日。”董伦于是推荐解缙,皇上召他为翰林待诏。
成祖入京师后,解缙升为侍读,受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一起在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内阁参预机务自此而始。
不久解缙进升为侍读学士,奉命任《太祖实录》和《列女传》总裁。书成之后,他受赐银币。永乐二年(1404),皇太子立,解缙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皇上曾召见解缙等人,说:“你们七人朝夕在朕左右,朕嘉奖你们的勤苦和谨慎,时常在宫中说起你们。慎始易而保终难,这是常理。愿我们一起共勉。”并给各人赐给五品官服,命七人的命妇到柔仪殿朝见皇后,皇后慰劳了她们并给予赏赐。皇上还在立春之日赐给解缙等人金绮衣,所赐与尚书相等。解缙等人入朝推辞,皇上说:“代言机构是机密所系,况且你们旦夕侍候朕,对朕的帮助实不在尚书之下。”一天,皇上御临奉天门,传谕六科诸臣进直言,并回头对解缙等人说:“王导、魏征进谏之风,世不多有。如果使进言的人无所畏惧,听言的人不怕忤逆,何患天下不治?朕与你们共勉之。”这年秋,胡俨出任祭酒,解缙等六人从容向皇上献言,皇上常常虚怀接受。
解缙少年登朝,才智至高,凡事都敢上前答对,表里洞达。他引荐士人,只要有某一方面的长处,总要加以称赞。但他好品评人物,无所顾忌,廷臣多忌妒他受宠。后来因在议定太子问题上为汉王朱高煦所忌,终于致败。原先,太子未定,淇国公丘福说汉王有功,应立他为太子。皇上密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皇上没有反应。解缙又叩头说道“:好圣孙。”圣孙指宣宗。皇上点了点头,这样太子便定了下来。朱高煦由此深恨解缙。正值大发兵讨伐安南,解缙谏阻。皇上不听,最后讨平了安南,设置郡县管理。而太子建立以后,又时常有失皇上心意,由此朱高煦更加受宠,礼仪等级超过了嫡子。解缙又进谏说“:这样做会引发争端,不可。”皇上火了,说他离间骨肉,解缙所受的恩宠便渐衰了。四年(1406)赐给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解缙没有份。后来,丘福等人的意见稍稍传到外廷,朱高煦于是诬陷解缙泄露宫中语。第二年,解缙被判廷试读阅卷子不公,贬任广西布政司参议。解缙出行后,礼部郎中李至刚说他心怀怨望,被改到交趾,命他在化州督饷。
永乐八年(1410),解缙因奏事入京,正值皇上北征,解缙拜见皇太子后返回。汉王便说解缙看准皇上出行,私谒太子,径直返回,没有人臣之礼。皇上震怒。解缙当时正偕同检讨王翶取道广东,游览山川,上疏请开凿赣江勾通南北。奏书传到后,解缙被逮入诏狱,拷打备至,还牵连到大理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以及李至刚,将他们全部投进监狱。王汝玉、李贯、萧引高、高得..都死于狱中。十三年,锦衣卫统帅纪纲呈上囚犯名册,皇上见到解缙的名字,便说:“解缙还在世吗?”纪纲于是用酒将解缙灌醉,埋在雪中。解缙立死,终年四十七岁。将其抄家,妻儿宗族都迁到辽东。
解缙在翰林院时,宦官张兴恃宠在左顺门外打人,解缙呵斥他,张兴敛手而退。皇上曾写出廷臣姓名,命解缙各述其优缺点。解缙说:“蹇义天资厚重,但胸无主意。夏原吉有德量,但不远小人。刘俊有才干,但不知顾及道义。郑赐可谓君子,但才华不高。李至刚放荡而附势,虽有才而品行不端。黄福秉性率直,为人确有原则。陈瑛用法严厉,尚能持廉。宋礼戆直而苛刻,不理会别人的怨愤。陈洽通达警敏,也不失正直。方宾是公文之才,牙商之心。”皇上将这番话交给太子,太子便问起尹昌隆、王汝玉。解缙说“:昌隆君子但度量不大;汝玉文翰之才难得,可惜有市侩心态。”后来仁宗即位,将解缙的这番评论出示给杨士奇,说道:“人们说解缙狂,但看他的这番论列,都有见地,不狂也。”下诏放回解缙的妻儿宗族。
解缙当初曾与胡广一同陪成祖入宴。皇上说“:你们两人生同里、长同学、仕同官。解缙有个儿子,胡广可以将女儿嫁给他为妻。”胡广叩头说道“:臣的妻子正怀孕,还不知是男是女呢?”皇上笑说“:肯定是女啦。”后来果然生的是女儿,两家遂定下婚约。解缙败后,儿子祯亮被迁到辽东,胡广想解除婚约。他的女儿割下耳朵发誓说:“女儿薄命之婚,是皇上做主,而大人也当面应承了的,女儿死无二心。”祯亮被赦回后,她终于嫁给了祯亮。
正统元年(1436)八月诏令归还所抄没的家产。成化元年(1465),恢复解缙的官衔,赠朝议大夫。当初解缙因说汉王和安南事而得祸,后来朱高煦因反叛被诛,而安南因多次造反,设官统治不久,也放弃而去,都应了解缙的话。
J. “熙”字的意思
拼音:xī
yí
部首:灬,部外笔画:10,总笔画:14;繁体部首:火,部外笔画:10,总笔画:14
五笔86&98:AHKO仓颉:SUF
笔顺编号:12251255154444四角号码:77331UniCode:CJK统一汉字U+7199
基本字义
●熙
xī
ㄒㄧˉ
◎光明。
◎兴起,兴盛。
◎和乐:~怡。~笑。
◎古同“禧”,福,吉祥。
◎〔~~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
◎古同“嬉”,嬉戏。
汉英互译
◎熙
brightprosperoussunny
English
◎bright,splendid,glorious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熙
熈、煕xī
〈动〉
(1)(形声,本义:曝晒;晒太阳)
(2)同本义[dryinthesun]
熙,燥也。——《说文》
仰熙丹崖,俯澡绿水。——《文选·卢谌·赠刘琨》
(3)振兴;兴起[developvigorously;causetoprosper]
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书·尧典》
(4)又如:熙朝(使朝廷兴隆);熙隆(兴盛,盛隆);熙国(振兴国家)
(5)通“嬉”。嬉戏[play]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臣不敢以死为熙。——《淮南子·人间》
(6)又如:熙游(游乐;游戏)?
[编辑本段]词性变化
◎熙xī
〈形〉
(1)光明、明亮[bright]
熙,光也。——《尔雅》
于缉熙敬止。——《礼记·缁衣》。注:“缉熙皆明也。”大学注:“缉熙,光明也。”
缉熙单厥心。——《国语·周语》。注:“熙,光也。”
呜呼圣皇及圣相,相与煊赫流淳熙。——李商隐《韩碑》
(2)又如:熙皞(熙熙皞皞。光明祥和);熙天(明朗的天空);熙光(辉耀);熙焰(烈焰)
(3)兴盛[prosperous]
熙朝之佚事,即衰世之危端。——王世贞《艺苑卮言》
(4)又如:熙盛(兴隆);熙朝(兴盛的朝代)
(5)和悦[kindly;amiable]
熙熙兮共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注::和乐之貌。”
(6)又如:熙怡(和悦的样子);熙治(清明和乐的时代);熙笑(和悦地笑着)
(7)通“禧”。幸福;吉祥[happy;lucky;auspicious]
忽乘青玄,熙事备成。
双桥镇上依然满眼熙和太平之盛。——茅盾《子夜》
(8)又如:熙恬(愉快安静);熙然(和乐的样子)
(9)和暖;暖和[warm]
群山霭遐瞩,绿野布熙阳。——韦应物《扈亭西陂燕赏》
(10)又如:熙阳(温暖的阳光)
常用词组
◎熙春xīchūn
(1)[warmspring]∶明媚的春天
(2)[hyson]∶同“熙春茶”
◎熙和xīhé
(1)[behappyandongoodterms]和睦欢乐
(2)[warm]∶暖和
熙和的天气
◎熙来攘往xīlái-rǎngwǎng
(1)[abustle]∶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
人群熙来攘往的百货商店
(2)[swarm]∶形容来往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人群熙来攘往的王府井
◎熙攘xīrǎng
[boisterous]因人多而喧闹拥挤
熙攘的街道
◎熙熙xīxī
(1)[comfort;ease;merry]∶温和欢乐的样子
其余,则熙熙而乐。——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bustling]∶热闹的样子
天下熙熙。——《史记·货殖列传》
笑语熙熙。——唐·李朝威《柳毅传》
◎熙熙攘攘xīxī-rǎngrǎng
[boisterous;bustling;bustlewithactivity]指路上行人多,喧闹杂乱
熙熙攘攘的人群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熙
〔古文〕焈【唐韵】许其切【集韵】【韵会】虚其切【正韵】虚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