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民族法的立法

民族法的立法

发布时间: 2022-01-13 07:51:13

1. 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是立法的主体吗

人民代表大会才是立法主体。政府只能制定地方政府规章,不算广义上的法律
立法法第六十六专条属【民族自治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2. 地方性法规与民族自治地方法规的区别。

给的答案有错误的地方,根据立法法第6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版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知,只有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是无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

3. 标志中国古代民族立法成熟的法典

标志中国古代民族立法成熟的法典,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法家李悝制定的《法经》。《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由李悝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编纂而成,是一部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为主、涵盖多领域法律的法典。

4. 立法的基本要求

立法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那么,立法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样的呢?现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
一、立法原则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原则。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要为国家、社会以及普通公民确立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一种规范的行为模式,一种正确的价值选择,这就决定了法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适时性原则。即是指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必须不断地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及时地、适时地根据这种变化,去创制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适时性原则建立的依据,是由法律本身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3、民主化原则。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贯彻民主化的原则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它除了维护民主自身的价值外,还对其他的一些法的价值诸如平等、资源、自理、自由、契约乃至法治等都奠定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和保证。
4、合宪性原则,即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必须同宪法相符合,包括职权的合宪性,内容的合宪性,程序的合宪性等等。
二、立法法属于宪法性法律吗
立法法属于宪法性法律。
宪法性法律有三个特点: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不同于宪法惯例;它规定的内容是国家根本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的全部,只是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根本问题;最后,它的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其制定程序与宪法以外的其它法律相同,没有特别要求。
三、什么是立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5. 民族立法系统化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有

摘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我国的立法主要包括以下形式:1、法律;2、行政法规;3、地方性法规;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国务院部门规章;6、地方政府规章。

6. 民族立法权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含义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制定和变通制定效力及于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法规的权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可分为制定权和变通权,制定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变通权是指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据此制定的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的原则和条件以及内容和程序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是特定的立法权,它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范畴,它是民族自治地方各项自治权中最基本的权力。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是法律产生的根据和表现形式。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产生首先来源于宪法授权。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旗)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最根本的法律渊源。其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条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第二十条规定了自治机关享有变通权,这两条规定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直接法律渊源。所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不仅有宪法依据,而且有民族区域自治法具体执行依据。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特征

1.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有特定的区域,它存在于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所建立的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在地理范围上有大小之别,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权立法,而一般地方并不都有立法权。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所产生的法,适用于各相关民族自治地方。

2.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有特定的立法主体,它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所进行的立法,而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体,是我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立法法确定的特定的民族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不是所有民族自治机关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体,只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才是立法主体,即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立法权,而在一般地方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一般地市级人民代表大会都不享有立法权。

3.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它限于制定和变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均属地方法规的表现形式。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除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外,有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自治区、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以及自治区、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还可以制定其它形式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地方政府规章。作为同一般地方立法相对应的特殊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制定和变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层次结构的显著特点在于,凡实行民族自治的地方,无论其行政区划是大是小,都行使地方立法权。现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层次结构有两点不同于一般地方立法。其一,自治县(旗)都有立法权,而一般地方的县没有立法权;其二,相当于下设区、县的市的自治州都有地方立法权,而一般地方不是所有下设区、县的市都有地方立法权。这种区别反映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策的要求,有利于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平等地参与国事和维护自身利益。

5.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行使不同于一般地方立法。首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根据相应的隶属关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宪法和立法法对此未做出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限制。其次,根据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只要不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外,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这种变通权以及与中央法律、法规的关系,一般地方性法规是不存在的。这些情况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在从属性和自主性方面,与一般地方立法迥然有别。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与经济特区立法权的区别

1.立法权的来源不同。经济特区的立法权来源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授权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来源于宪法、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2.立法的效力和调整范围不同。由于经济特区立法权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来源不同,经济特区立法的效力和调整范围,也不同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一般说,经济特区地方立法的效力和调整范围,在总体上不像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那样具有确定性。经济特区立法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一般低于授权主体本身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但又高于一般地方经过授权所制定的普通规范性法律文件。经济特区立法的范围,以不超出授权主体的授权范围为限;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所调整的范围,是以宪法、立法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事项范围或者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主体职权范围为限。

3.经济特区地方立法虽然比一般地方立法带有明显的先行性或试行性,但立法自主权和前瞻性以及授权立法范围均不如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广泛。

4.在立法程序和范围方面,经济特区立法范围带有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经济特区立法权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受到种种明确的限制;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限范围和程序是常规的和确定的,其自主权较大,如自治州、自治县(旗)地方性法规不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立法主体可以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自主立法解决各种问题。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特殊的立法权,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和表现,在我国立法体制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护各少数民族的利益,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立法。实行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制度,是实现和保护各少数民族利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需。

7.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实专行民族区域自治,属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

8. 从立法法规定看民族法的表现形式与效力

根据我国法律,对自然人的效力包括两个方面:1、对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使用中国法律,中国公民在国外也是用中国法律,但是当中国法律和所在国法律发生冲突时,要根据具体的国际条约和国内法的规定,来确定是适用中国法还是外国法。
民族关系指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 有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交往的形式表现的民族关系也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还有以曲折的方式表现的某种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9. 民族法实施的措施

你好,以下内容是小编在 大律师网 里面看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要全面深刻理解认识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世界发展史表明 :民族问题是关于世界和平、国家稳定、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能否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基于这样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地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构成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我们党的探索实践,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智慧”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答卷,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开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特征,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反映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践充分证明,这项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对于加强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可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这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民族工作实践得出的经验,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才能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睦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各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第二,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仍需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地位,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比如:①民族立法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可以对国家法律和政策作出变通性规定。②变通执行权。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果不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③财政经济自主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凡是依照国家规定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项目,由国务院按照优待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则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设立机动资金,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高于一般地区。④文化、语言文字自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⑤组织公安部队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⑥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等等。《民族区域自治法》对以上这些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贯彻落实到位还需要时间与实践,一部法律制定出来了,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就落实了,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限制需要我们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整体来看,当前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民族自治地方应当享有的自治权利未能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作了许多具体规定,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些自治权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成长跟不上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自治权利的行使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自治机关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按照规定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可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财政来源少,多数自治地方靠国家补贴过日子,致使自治机关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不能有效行使。②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配套法规不够完备。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和特殊保护。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还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再加上一些部门民族政策观念淡薄,片面强调部门利益,不愿放权让利,致使一些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法律迟迟不能适时出台。③个别法律政策给民族优惠政策带来冲击。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以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有些法律政策,对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利保障不够,以致于给原来中央给予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带来较大的冲击,在财税和金融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比如:国家专业银行全面推行市场化、商品化体制,商业银行以赢利为经营目标,有利可图才贷款。民族地区的企业和各类基础设施由于基础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获得贷款越来越困难。随着经济体制全方位变革,许多原来行之有效的民族优惠政策已不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此外,自治法中还存在有些条款相互冲突且陈旧过时等等。以上这些问题,若不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落实。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阶段,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凸显,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上来,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要把这一好政策、好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正确处理我国民族问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是首要的政治前提。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一个坚强领导核心是不行的 ;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中开辟前进的道路,没有一个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是不行的。只有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才能更好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共同推动我们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综上所述得出一个结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进而为实现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任何想摆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的言行都是极端错误的,都是走不通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才有各民族幸福美好的今天和明天,我们必须加强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真正把“三个离不开”落到实处。
第四,加强调查研究,为补充和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提出意见与建议。《民族区域自治法》已颁布实施26年,2001年曾作过一些修改,至今也已10年,第一次作修改至今,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些条文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确实需要补充与修改,比如,《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该如何补充修改,如何增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如何建立和完善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如何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力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如何管理和保护本地方自然资源等等,都需要深入地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向全国人大请示报告。通过省人大民宗委等部门牵头,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起草一份补充和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议案或建议,在明年3月份的全国人代会上由我省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使《民族区域自治法》与时俱进地更加适合我国民族地区的实际,依法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只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才能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睦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法规吗

是法律,
法规一般是条例、规定。
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订),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热点内容
法官黄松 发布:2025-02-13 21:23:32 浏览:167
司法考试真题分科 发布:2025-02-13 21:17:32 浏览:288
正阳法院电话 发布:2025-02-13 20:35:55 浏览:228
大学期末经济法总结2000 发布:2025-02-13 20:12:21 浏览:86
测试准则和条例 发布:2025-02-13 19:40:35 浏览:815
法院检察院公安局 发布:2025-02-13 19:40:32 浏览:683
会计学习经济法的好处 发布:2025-02-13 19:32:39 浏览:509
2020年中级经济法晨阳笔记百度云 发布:2025-02-13 19:13:06 浏览:600
条例将15 发布:2025-02-13 19:01:08 浏览:209
高淳县司法局 发布:2025-02-13 18:57:20 浏览: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