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重在实施的观点
⑴ 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⑵ 依法治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内国家事务,管理容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是实行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⑶ 简述依法治国的基本看法怎么答啊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式载入宪法。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4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任务,即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今年,中央政法委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政法各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由上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正在坚定不移地逐步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进程。
作为一名司法工作人员,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通过学习培训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关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十分重要,这是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前提,是正确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下面笔者就依法治国的有关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
依法治国具有深刻的内涵。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的阐述,依法治国理念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必须首先维护宪法的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三)严格依法办事。这是法治区别与人治的重要标志,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要贯彻职权法定原则、有权必有责原则、用权受监督原则和违法受追究原则。
对依法治国深刻内涵一定要作全面正确的理解,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实践中甚为流行的一种不符合依法治国实质内涵的“法制工具论”。所谓“法制工具论”的实质就是指把法制置于人治之下,从根本上否定法制的前提性和普遍约束力,视法制仅仅为管理的工具,当管理手段缺乏时,要求增加管理职权的立法呼声十分强烈;当管理手段受到法制限制时,则对法制弃之唯恐不及。事实上我国历史上并不缺乏运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的先例,著名的如战国的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等,如果按照“法制工具论”的观点推论,我国历史上的这些“变法”都可以称为“依法治国”了,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因为我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把自己、把国家机器摆进去而受法律制约。如果“法制工具论”能成立,那么中国共产党在1997年才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基本方略,其先进性也就无从体现了。
依法治国的“国”字,应该是指国家机器和公民二个层面。如果认为只指公民,那就是“法制工具论”。历史和事实无数次地证明,如果不先治好国家机器和官员,那国家是很难治好的。因此,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二、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
我国现行约35000多件法律法规规章中,约占80%的属于行政法范畴。而且行政权具有最为活跃、最为广泛的特点,自由裁量的空间很大。有人戏称行政权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事实上,行政权也是最容易膨胀、最需要控制,又最难控制的国家权力。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一)行政权大量地侵犯国家立法权。如有关行政主体超越职权立法、部门利益“法制化”;行政主体不依法行政等。(二)没有行政组织法,行政主体职能交叉造成管理混乱。如行政机构职能配置缺乏法律论证,职能设置不科学造成交叉;设置许多没有法律依据的临时机构行使行政职权等。(三)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挂钩。(四)地方政府行为存在大量行政违法。(五)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导致行政程序不规范、不统一。(六)有的领导干部学法不守法。
在现实社会中,最具有迷惑性的做法是,政府机关在依法行政的口号和旗帜下,偏面地强调加强行政权、保障行政权、扩大行政权,在制定的行政依据中大量地塞进反映本部门、本地区利益的内容,有的甚至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还强令下级遵守和执行,又美其名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这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行政违法。是“法制工具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表现。
行政权的特点和上述现实状况表明,行政主体能否依法行政成了能否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之所在。
三、对依法行政基本涵义的理解
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是指行政主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事行政行为,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从这个基本涵义出发可以引伸出以下三条:第一,“法”本身一定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也就是说法本身必须是合宪的。第二,行政活动一定要借助法律手段,以提高行政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依法进行的行政行为会遭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阻力)。第三,行政活动要受到法律的规制,以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
对自然人和行政相对人而言“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对国家机关和行政主体及行政人而言,“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这是法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但是不是意味着,行政主体的任何行政行为都得遵守“法有明文规定”,否则就是不依法行政呢?其实也并非这样的简单。在行政法学界有三种学说比较有名。(一)全部保留说。要求全部行政行为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权力保留说。要求权力性行为要有法律依据(权力由法律保留给自己),非权力性行为不需要法律依据。(三)侵益保留说。侵益行为要有法律依据,授益行为不需要法律依据。目前行政法学界对第二种学说大多持赞同态度。笔者也同意权力保留说。例如,行政机关召开机关工作会议,这当然也属于行政行为,但此行为不涉及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是一种非权力性的行为。非权力性的行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只有象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规范等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行政行为即行政权力性行为才需严格遵循“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规则。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大问题。
⑷ 实施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
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版.
其次权,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⑸ 依法治国即依宪治国,实施依法治国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你是如何评价
依法治国好啊。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请问工人的薪水在社会的哪个水平线?
⑹ 依法治国的几个著名的观点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回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六、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七、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⑺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有什么重大意义
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
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内国是发展社容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⑻ 对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的看法
指明了依法治国的前提。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是法治的依据,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有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自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基本治国方略以来,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只有完善法律体系,让法律不断地适应实际,才能有效的推进依法治国向前发展。
指明了依法治国的重点。政府在依法治国体系中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就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点,政府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起“领头羊”作用,依法行政,有所作为,构建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推进中国法治政府建设,让政府成为真正的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指明了依法治国的保障。依法治国效果怎么样?关键在于公平正义,即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保障,司法部门是依法治国的实施主体,司法部门如果不能做到公正司法,不仅影响法律的公平性,更影响法治在群众心目的中形象,直接导致法律公信力的丧失。只有公正司法才能真正保障依法治国的实施。
指明了依法治国的起点和归宿点。依法治国的起点和归宿点是群众,所以必须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依法治国观念不能仅仅提出,更不能停留在上层,成为“空中楼阁”,依法治国离不开群众,要将依法治国理念贯彻和普及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广泛宣传依法治国,加强群众对依法治国的深入理解,培养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全民法制观念,让群众自觉做到懂法、知法、守法、宣法,让依法治国深深的根植于群众之中。
指明了依法治国的生力军。依法治国需要精明强干、懂法知法、文明执法的法治队伍去执行,他们就是依法治国的生力军,他们每天走在执法、宣法的一线上,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让他们自觉做到文明执法,使其成为依法治国的有生力量。
指明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党的领导是核心,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有效的实施依法治国,离开了党的领导,一切都免谈,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实施的强有力保障,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推动器”,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更好地实施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建设法治中国,更好地为依法治国保驾护航。
依法治国“六大任务”可以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只要在“六大任务”这一“指明灯”的指引下,依法治国一定能够健康、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