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地方立法
❶ 大气污染防治法归哪个行政部门执行
具体执行的部门需要看具体情况,但是根据法律第三条至第五条,可以看出各自的权限。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并逐步改善。
第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考核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❷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有哪些基本制度和一般制度
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首先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同时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并且进一步明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在这个基础上,《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又规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对于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大气污染防治法》则要求,必须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条件排放污染物。
❸ 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与旧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有何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5年8月29日修订通过并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其中,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设八章129条,分别对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限期达标规划、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超排重罚、煤的清洁化利用和重点监控范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等内容作了规定,并取消了现行法律中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单位罚款"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限额。
此次经过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会有何不同呢?
与其不同的是针对现实存在的突出大气污染问题,此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体现了立法修订的必要性。除了响应"大气十条"的要求,将挥发性有机物、生活性排放等物质和行为纳入监管范围,严控船舶大气污染排放,加强重污染天气预警,加强环境风险的预防和控制,细化社会参与和监督,推行排污权交易,加强与《环境保护法》衔接,增加行政处罚条款,加强行政强制力,惩处监测数据造假,规定约谈制度外,此次修订还体现了以下进步: 一是理顺了大气环境质量和污物排放总量的关系,体现了立法逻辑的科学性。
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亮 点
联防联控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由国家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控制目标。
源头治理
我们解决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必须找准关键,找准牛鼻子,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因此《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这次修改,重点解决的就是工业、交通,以及燃煤污染问题,这才是找准问题的所在
此次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据业内人士了解,其中取消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环保罚款50万元上限额度,变为按倍数计罚,是重典治霾的具体体现,必将对污染企业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曾公开指出的,此次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理顺了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关系,体现了立法逻辑的科学性。他认为,大气环境管理应当以空气质量目标管理为核心,而以前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按年度进行,没有考虑大气环境的实时质量、实时容量和大气污染物的实时排放流量。此次通过的修订草案还是采纳了这一思想,规定"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理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逻辑。
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有效防雾霾出门做好防护
此次《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也将给环保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将有力地推动另一个新的高度。
❹ 对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有何建议
损害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且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防治大气污染便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❺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目标和方针是什么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大气污染防治予以立法的目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维护大气的清洁,防治大气污染;二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三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一切生命过程、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离不开大气。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使大气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超过一定的标准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环境造成损害的现象就称作“大气污染”。
如果大气环境受到了污染,就会直接危害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损害人体健康,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的防治包括“防”和“治”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对大气污染的预防,另一方面是大气污染后的治理。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各项规定都是围绕大气污染的“防”和“治”展开的。只有做好大气污染的防范与治理工作,才能够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民健康工作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权利。
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避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对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正是谋求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❻ 论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完善
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87年制定,并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但目前的“大气法”已难以适应区域性、复合性和压缩性大气污染防治的需求。可以说,这部立法很早就面临过时的问题,这也是这些年该法一直被要求修改的原因。第一,责任不明确。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大气环境责任的设定比较模糊,规定的处罚力度也很不充足,难以起到遏制环境违法的效果。第二,由于我国实行自上而下的立法模式,法律规范比较抽象概括,这极大削弱了法律的规范力度和可实施性。据了解,日本的大气环境立法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先有地方立法,之后在地方立法的经验基础上,形成国家立法。这样,日本的大气环境法律就比较具体明确,而且相关制度比较成熟,实施性较强。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发展中,应当赋予地方更多的机会和功能,国家立法应当为地方或区域立法提供基础和必要的协调及保障机制。第三,面临诸如PM2.5、排污权交易等新法律制度的出新,现有立法主要制度有些过时,不足以应对目前更为复杂多变的大气环境状况。第四,大气污染涉及经济生产及消费生活的多个层面,因此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就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管理的领域,需要不同部门协作管理。比如对于大气污染,需要涉及能源、工业、交通等部门的涉入和协同。目前的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对于部门协作管理方面的规定极为原则化,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机制设计。第五,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法偏重行政法,一定程度上对于民事及刑事部分较为忽视。这使得相关污染排放主体仅有行政法上的责任,难以通过民事诉讼,甚至刑事诉讼实现其责任。这主要是由于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民事及刑事责任的规定极为简单,缺乏更进一步的相关规定,使得难以与民事及刑事有关法律进行配合、协调,不能顺畅衔接。产业部门阻力、立法排期所限和公共参与都是造成立法进程缓慢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作用,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修订,包括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规定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管理措施;加强和完善责任制度;完善配套立法和实施机制,建立与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完善环境保险或环境民事诉讼制度;完善大气环境公共参与及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排污许可权证制度。
❼ 环境保护法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有哪些要求
我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于1973年8月在北京举行,会后从中央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相继建立起环境保护机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的管理。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在1979年9月13日的五届人大常委会上通过,同日公布施行。《环境保护法》在第三章中明确规定,在大气污染方面要求“一切排烟装置、工业窑炉、机动车辆、船舶等,都要采取有效的消烟除尘措施,有害气体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该法还规定了奖惩条例,凡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危害人民健康的单位可予以批评、警告、罚款、或责令赔偿损失、停产治理。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引起人员伤亡或者造成重大损失者,应承担行政责任、经济责任,直至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已于1989年正颁布实。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当代人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决不是权宜之计。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公害是一个战略问题。由于它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所以环境保护应该作为我们国家一项基本国策。
❽ 《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规定了哪些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内容有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限期达内标规容划、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和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5年8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8)大气污染防治地方立法扩展阅读
内容解读:
坚持源头治理,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相关产品质量标准。一是明确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
二是明确制定燃煤、石焦油、生物质燃料、涂料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产品、烟花爆竹及过滤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应当明确大气环境保护要求。三是规定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❾ 《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
18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有关省停止露天烧烤、停止幼儿园和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应急《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