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道德观
❶ 公民的基本道德观念
友善
❷ 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是什么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忠孝节义”四个字:
忠: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而原本中国人认为: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
孝:子女必须绝对服从家长,“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家长殴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而原本中国人认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父母有过而子女不谏为不孝。
节:中国传统社会中仅片面要求女性守贞、从一而终,男人则可以三妻四妾,而原本中国人认为:三妻四妾,人欲也。是不应该的。虽然男女均遵从婚姻包办,但只有男性有离婚权利。
义:指被统治者必须誓死服从道德规范,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必须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原本中国人认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义是从天下之志,与统治者无关。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其实还是四点,不过含义有了变化
忠:忠于祖国,民族
孝:孝顺父母,长辈
节:遵守社会基本道德,秩序
信:身边人之间讲基本的信用
❸ 道德观有哪些基本内涵
道德观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的系统性观点,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生活内条件中,依据特定社会容立场和价值观,对社会道德现象观察、认识的结果,其核心是善恶观,主要内容涉及正义、义务、良心、荣誉、人格、幸福等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会有不同的道德观。
道德观是我们每个公务员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所有追求是利益,面对利益,道德观决定了我们每个公务员应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
道德观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对道德的一般观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与道德观分别是道德活动主体的认识对象与认识结果。道德现象是道德观形成的客观事实,道德观是对客观道德现象的主观反映。
既然道德观是对道德现象的主观认识或反映,那么,就必然引发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同的认识主体,由于不同的原因,或者是出于不同利益集团对于既有利益损益的不同态度,或者是出于认识能力的缺憾及认识的偏颇,对同一道德现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与不同的道德观;由于人们对社会同一道德现象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
❹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容是什么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不仅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4)基本的道德观扩展阅读
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
1、大力加强基层的公民道德教育,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
2、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道德建设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是道德建设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
4、要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❺ 公民的基本道德观规范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一、专“爱国守法”,强调属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二、“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三、“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四、“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五、“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❻ 什么是基本道德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❼ 人的基本道德标准是什么
1:有信仰(不一定非得是宗教);2:人生有目标;3:做事有原则;4:有点悲悯之心;5:尊重他人、诚实、负责。
❽ 基本道德规范有哪几个原则
孟子把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个原则,“信”内就是其中之一。
这就是容他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
宋明道学家们,对“诚”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
周敦颐把“诚”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说:“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
陆象山则强调“忠信”,认为“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谓也”,“人而不忠信,何以异于禽兽者乎?”从上述这些思想家的言论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诚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❾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
一、“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内懂法、用法、容守法和护法。
二、“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三、“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四、“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五、“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