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医
Ⅰ 听说无锡有个很有名的老中医,叫金子清,专看胃病,老人已仙逝了,现在是他女儿接手,求详细地址,谢谢!
无锡滨湖区雪浪镇向阳村金巷村21号(中医金志青已经仙逝,现有女儿儿媳在接诊,不知道现在那边拆迁了没)9到向阳站下再问.105.133.77.95到底站再问,都可以到的~~~~~
Ⅱ 中医四大医典是什么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
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驳 鱼12345678同志
呵呵 驳 鱼12345678同志,不知道就不要乱说,中医学的四大经典并不是你在网上搜索后就随便说的答案。的确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来是一本书 为伤寒杂病论 。但原本的伤寒杂病论早就失传了,后经王叔和整理而分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两本书 且在后代才分别出现在世,且相差数百年 。另外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从理论体系上讲风格是有所不同的。伤寒论 主要是以六经辨证为主,从外感病入手,解释疾病在人体内的传变过程 经文一共398条 从太阳病到厥阴病,金匮要略 则是以治疗杂病为主,方药风格与伤寒论有很大差异。
1.对于温病学,您的说法则更加荒唐,温病学 是在清朝的时候逐渐形成的流派,以叶天士 吴鞠通 为代表。主要是治疗中医学中的热病为主——类似于现在的传染病。 主要代表作是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且学派代表方剂为 银翘散(现在还有卖 治疗风热感冒) 桑菊饮等。
2.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 是每一个时期中3.医学极大发展的里程碑。其理论体系各有不同。
其中内经主要是对人体五脏六腑 阴阳气血 生理病理的论述,其中方药并不多,且临床少用。
伤寒论,创建了六经辨证的方法,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 等一系列经典方剂。因此又被称为医方之祖。
金匮要略则在北宋时期才重现江湖,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校,取其中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暍、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的温病学说问世,标志着温病学派的体系形成。温病学派形成之前,基本上延用仲景《伤寒论》体系的法则治疗温病。温病学派形成之后,在温病的治疗上,提出了一个有争论的原则问题,即仲景伤寒是否包括温病?温病与伤寒的治法各不相同,如叶天士主张伤寒治法大异,吴鞠通指出:“若真能识得伤寒,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而用仲景伤寒治疗温病的医家,则持论相反,认为仲景伤寒是广义伤寒,包括温病在内。伤寒治疗法则,可以用于治疗温病,如陆九芝认为,“温热之病,本来于伤寒之中,而温病之方,并不在伤寒之外”。陆渊雷认为,“近世医家,辄谓伤寒与温热相对,乃误也”。说明在临床实践中对温病治疗的学术争鸣上,存在两大派别。从辩证上讲温病学以 气血三焦辩证为主。
从目前,国内中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根本没有《难经》和《神农本草经》,从研究生学位点建设来看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分四个 内经 伤寒 金匮 温病
以上四个学位点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如果楼主不信可以去相关校园网去查,而没听说过有什么 难经穴博士 或本草经博士。
送楼下一句话: 独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 别不懂装懂,不知道就别轻易否定别人。 谢谢
Ⅲ 现在用涌吐法治病的中医有谁把医院地址说下
哈哈,很少了!现在的医生负责任的几乎没有,都不去找那个麻烦了。关键是病情适合不适合涌吐法,必须是痰涎在上焦啊,这个才是问题的根本。
Ⅳ 中耳炎中医有法治吗,经常不舒服,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中医当然能治疗中耳炎了。中耳炎的话,临床的话分为分泌性中耳炎跟化脓性中耳炎。不管哪种,中医治疗方法都很多,效果很明显。中医治疗中耳炎方法有针灸疗法,在耳朵上的穴位上贴压王不留行子法,在特定的一些穴位上注射维生素b1等药物,耳朵有脓的应先清洁之后,再在耳朵内滴药或者吹药,最后的就是通过辨证论治,开取中药方剂口服,治疗效果很明显。
平时要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食物最好是选择清淡一些。
Ⅳ 中医治疗法则有哪些
发汗法(解表法)
本法是服用药物使病人发汗,通过发汗驱除在表之邪,故在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时应用。汗法还有透疹(透表)作用,故当麻疹初起、疹将透未透之际,宜发汗以透疹;发汗又能消肿,故亦用于水肿病症,特别是水肿初起,上半身肿较著者。但运用汗法的原则是必须具有表证。由于表证主要有表寒、表热两型,故汗法又有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的不同。
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度,过汗可以伤津,甚至汗出不止,引致虚脱;体质素虚的人,根据情况可配伍补益等法进行治疗。
清热法
本法是用寒凉药物以清热,用于热证。具体应用时尚应分辨是气分热、营分热、实热、虚热、何脏腑热等不同,而选用不同治法。如热在气分,热炽津伤,可用甘寒清热,因寒能清热,甘能生津养阴之故。如热在气分,或为实热,可用苦寒清热,因苦能泻下助寒以泻火解热。如热在营血,可清营凉血。如邪热伤阴,水不制火,因养阴清热。此外脏腑之热,因各脏腑病症表现之不同,宜分别采用清脏腑热的方法。
清热法不宜久用,特别是苦寒清热,常能损害脾胃,影响消化。
泻下法
一般是指通下大便,以排除肠内积滞。无论肠中实热之便秘,或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的痢疾,均可应用寒泻下,实热随泻下而去。肠中冷积,可用温下之法,温以去寒,泻下以去积。虚性便秘,用润滑之剂以通大便,为缓下通便法。此外,对于实证腹水,亦可通过峻泻以逐水,而选用下法。
下法用于里实证时,常为急下以祛邪,用之不当,或久用亦能伤正。
温里法
本法是用温热药祛除寒邪,用于里寒证。温热药既可祛寒,又可扶阳,故对寒邪直中,或阳虚生寒者,可用温中祛寒法,对阳气虚脱者则用回阳救逆(回阳固脱)法。
温法用之过度,亦能伤阴。
祛湿法
湿在中焦,湿阻较轻,可用芳香化湿。芳香之物可使气机流畅,改善消化机能,故可使轻度之湿随之而去。湿阻较重,便用苦温燥湿,因苦味能燥湿,温性亦燥,苦温燥性较烈,可去重症之湿。前二者统称化湿。如湿与热邪结合,便应根据湿和热的轻重,一面清热,一面化湿,称清化湿热法。湿在下焦,则当淡渗利湿,能过利尿以祛湿。中焦湿邪较重;亦可结合利湿法。
应用化湿、利湿之法亦应慎重,过用亦可伤津。
祛痰法
治痰之法有化痰、消痰、涤痰(豁痰)3种。一般的痰,多用化痰法。化是逐渐化除之意。辨别痰之寒热,结合痰之成因,选用不同化痰之法。如为热痰,宜用清化热痰法;如为湿痰,宜用燥湿化痰法;如为寒痰,宜用温化寒痰法。如痰浊凝滞,化之不去,则用消痰法。痰浊内阻,气逆喘促,用消痰法可使痰消气顺,哮喘乃平。痰浊凝滞经络,如痰核、瘰疬,亦用消痰法以散结。顽疾停聚,化痰、消痰均不能去,则用涤痰(豁痰)法。“涤”是荡涤攻逐之意,使粘痰泻下而出,多用于中风、癫狂、痰涎壅塞。
理气法
气之为病,一为气虚,一为气滞,一为气逆。气虚应用补气法,气滞、气逆则用理气法。理气可使气机舒畅,滞可行,逆可降。气滞多见于肝、胃、肠,应用舒气、行气之法以消除胁胀腹满。气滞重则用破气法。气逆用降气之法,以消除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呃逆以及肺气上逆之咳喘。
在应用行气、化痰、利湿、活血、泻下等法时,常配合理气法,以免造成气滞,并有助于祛除病邪。
理气法所用之药大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能耗气、散气和伤津,对血虚、阴虚以及火旺等症,用之宜慎。
祛淤法
血淤应祛淤,各种病症如痛症、内脏肿块、经闭、疮疡等凡是由于血淤所致者,皆当祛淤。淤血轻者应活血祛淤,常与理气法配合;淤血重者则当攻逐血淤,常与泻下法配合。
止血法
止血、呕血、咯血、便血、尿血、血崩等各种出血均可用止血法。但治疗出血除紧急采取止血措施之外,还应针对其出血原因进行治疗。如由热而致出血,则当清热凉血止血;如因气虚不能摄血,则当益气止血。出血初起,禁用大剂凉血止血,以防淤血内停。
消散法
一为消导,一为消积。消导法主要用于饮食停滞,以消化导下。消积法用于凝结有形的肿块,这种肿块多由气血痰淤,逐渐凝结而成,故用消积法使其逐渐消散。消散法与泻下法近似,但有不同。消散法虽能消导逐邪,但不如泻下法之猛攻急下,而是逐渐消散,缓以图功。
补益法
本法用于虚证。具体应用时应分析气血、阴阳、脏腑诸虚之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补法。气虚补气(益气)、血虚补血(养血),阴虚宜滋阴(养阴、补阴、育阴),阴虚阳亢,宜滋阴潜阳,阳虚宜助阳(温阳),有时在正虚邪存时亦可使用补虚扶正的方法以祛邪。
应用补法必须照顾脾胃,如脾胃虚弱,不仅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也影响药物的吸收而使补法达不到应有的作用。
和解法
临床上,凡是不能用前述诸法治疗的疾病常采用和解法。和解是调和的意思,它有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偏盛偏衰之作用。如外感病中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非发汗、清热、泻下等法所能解决的,常采用和解法驱除病邪。又如杂病中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肠胃不和等,均可采用和解法以调节肝脾、肝胃的盛衰,而使之恢复正常。
上述各种治法,可以单独应用,但对病情复杂者,单用一法不能解决时,常数法合用。如表里俱急,内外邪盛,便应“汗下并用”(表里双解)。如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便应“温清并用”。
如体质素虚,感受实邪,或病邪不解,正气渐衰,以致正虚邪实,便应“攻补兼施”。如此配合应用,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Ⅵ 古代中医六不治是指什么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本名叫秦缓,因为医术高超卓绝,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以神话中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因此得名。
Ⅶ 中医如何用古法治今病
辨证论治,今天的病名中医一般不管,要管也可能是答辩或者论文什么的需要,不然的话按照今天的病名开方子,那绝对开错,所以我们经方医师或者学习者都会辩证论治。
Ⅷ 中医埋线法治闻胆囊息肉有效吗
中医埋线法也是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从根本上去除病因,控制病情,用于治疗胆囊息肉应该有不错的效果
Ⅸ 中医透发法法治湿疹 血热血毒做什么检查 急急急
四诊 望闻问切
做其他检查那是为了创收
Ⅹ 中医放血辽法治焦虑症具体怎么操作
你好,建议你最好去正规医院中医科在医生指导下治疗,自己不要盲目治疗,以免感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