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御注道德经
㈠ 太清宫的道德经注碑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该碑位于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立于唐天宝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宽1.2米,厚O.36米,碑首为半圆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每面22行,满行51字,隶书字体,左右两侧为文人题咏。碑文内容为唐玄宗李隆基对《道德经》的释文。一、这通碑是现存碑刻中最早的。从东汉桓帝时大臣边韶来拜谒老子立碑时算起,太清宫历史上有许多碑刻,因为年代的久远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绝大部分碑刻都毁掉了,只有极少数的碑刻留存了下来。这块碑刻是留下来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极殿前墙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碑刻为金代,清代的,而这块碑是唐玄宗时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
二、这通碑是皇帝对《道德经》的注释文,是后世认识唐玄宗与老子《道德经》,唐朝与老子及道教关系的好教材。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注释《道德经》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几位,但以立碑和亲笔注释两种形式注解《道德经》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唐玄宗等几位皇帝注解《道德经》,为后人研究《道德经》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同学者、文人注解《道德经》不同的是,皇帝们注解更多的是从治国理政上去阐释。由几位皇帝注解《道德经》来看,《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除了多位皇帝对《道德经》进行御注外,注解者中还有历朝历代的学者、官员、道士、儒家人士、法家代表、军等等,如唐朝的魏征著有《老子注要》,北宋王安石著有《老子注》、司马光著有《道德真经论》、苏辙著有《老子解》、赵孟颛著有《老子道德经》,明代李贽著有《老子解》,清代王夫之著有《老子衍》、纪晓岚著有《老子道德经校订》、严复著有《老子道德经评点》,至于民国以来名人注解《道德经》的更多了。
三、此碑还是了解太清官这个地方地质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于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仅露碑头尺许,碑头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此碑初建时应建在地上,也就是说,1300年来,太清宫这个地方,地面整体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为研究这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个佐证。
这通唐碑历经1300年的风风雨雨,风雨剥蚀严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认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即便从纯书法的角度讲,正文的隶书字体,也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太清官建祠1800余年来,历朝历代都在太清宫立有碑刻,除现存20通外。其它虽然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县志尚录存有其它30余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现存碑刻相对应,是研究太清官兴衰史和道家、道教在历朝历代地位弥足珍贵的文献或实物。讲到唐玄宗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唐玄宗皇帝亲笔御注《道德经》和唐高宗李治皇帝亲来老子生地谒拜之事也需要交代一下: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皇帝,继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之后,他把唐朝带领到了极盛,即开元盛世,这主要是因他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一生都在关注、研究、推广、宣传老子,除了以上讲到的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一生中两次对《道德经》进行注释,又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一个之最。以后还有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等皇帝注解《老子》,但都是注解了一次,而唐玄宗注解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皇帝50岁时,他总结前半生读老、拜老、研老心得,亲笔著下了《御注道德真经》一书。唐玄宗在为第一次御注写的序中指出:“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今兹绝笔,是询于众……”意思是,我每次在和大臣们一起简单用餐的时候,就常常询问和交流一些学习《道德经》的知识和心得,就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写下来,就这样,关于《道德经》的笺注就完成了。
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他70岁时,又写下了《道德真经疏》一书。也就是在这一年,久享歌舞升平的李唐王朝突遭巨变——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爆发。历经百年的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时期)结束了,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在这一年,在鹿邑发生了一件为整个唐王朝所注目,并令鹿邑载入史册的事。安史之乱爆发,国遭大难,万年雪崩,贵胄重臣,闻风鼠窜;可是真源(鹿邑古县名)县令张巡(南阳人),一介文弱书生,七品微官,却率千余猝合之众,扼敌要道,尽忠竭智,苦斗至死,用温热的血,写下了一曲名将赞歌。
正是由于张巡艰苦卓绝的孤军抵抗,阻止了安禄山军队南进的步伐,削弱了安禄山叛军的力量,也保住了唐王朝江淮以南一带,使朝廷财源不竭,为唐王朝重组力量提供了财源准备和时间准备,功劳至大。所以到唐宣宗李忱时,下令给功臣画像,供于朝廷,在这一次,真源县令张巡的名字得以位列众多重臣名将之间。
唐玄宗时期还有一件同鹿邑同老子有关的事。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即玄宗第二次注解《道德经》的头一年,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真源县令张巡在太清宫老子像前痛哭并率众誓师抵抗的头一年,大诗人杜甫来到鹿邑太清宫朝拜,并写下了1200字的《朝献太清宫赋》,并篆刻立碑于太清宫。该碑现已不存,但在清康熙年间尚存,只是碑文已模糊不清了。所幸《康熙鹿邑县志》上录有全文。
第二个需要记述的是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亲来鹿邑谒祖拜庭这件事了。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高宗皇帝于乾封元年“二月 己未,次毫州,幸老君庙,追号日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同北宋真宗皇帝来老子生地祭拜比起来,国史书上记载要少一些,不过内容并不少。
据史料记载,高宗的这次离开长安东来拜祖是武皇后(武则天)提议的,而且是在游历泰山后来的太清宫。目的是拜谒祖庭和祖先,后世可以想象祭拜队伍和规模气势都应当宏大。史料载,高宗来鹿邑时百官仪卫,延长数百里,此说固有夸张成分,但祭拜之隆重热烈和规模之宏大 当是可以想见。这是唐朝时关于老子和其生地发生的几件大事。
㈡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震古烁今,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诠注,史称“御注道德经”。现采其自序,以飨网友。
唐玄宗序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樶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针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
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宋徽宗序
《道经》: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蔽识而深造之。
《德经》: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彼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明太祖序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于乡裏,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于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
壹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壹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壹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于是弗果。
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
不逾年,而朕心灭恐,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叠章,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于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吨鸿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沈澄渊,镜中之睹实象,虽形体之如,然探亲不可得而扪抚。况本《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岂不明镜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著象于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壹二之“旨微”。遂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果契高人之志欤?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故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后人,是特注耳。
是月甲辰书成,因为之序。
清世祖序
朕闻: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於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净无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尝观其告孔子曰:“为人子者,无以有已;为人臣者,无以有已。”而仲尼答曾子之问礼,每曰“吾闻诸老耽”,岂非以人能清净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乎?犹龙之叹,良有以也。
自河上公而后,注者甚众。或以为修炼,或以为权谋,斯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开元、洪武之注,虽各有发明,亦未彰全旨。朕以圣言玄远,末学多岐,苟不折以理衷,恐益滋伪误。用是博参众说,艾繁去支,厘为一注。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达。未知于经意果有合否。
然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是注也,于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或亦不相径庭也。爱序诸简端,以明大旨云。
顺治十有三年,岁次丙申仲春朔日序。
㈢ 《道德经》目前市面上哪本注解的最好
首先王弼、河上公的是必须看的,任何研究《道德经》的都不能跳过他们两个,而且他俩的有个优点基本是逐句注释,字数少,看起来不费劲。
河上公版是最早的通行版,其人是一个真隐士,莫知其名莫知其踪。其特点是用神仙隐士观点解释老子,据说后来的文景之治和河上公的教诲有很大关系。看这个其实可以和汉严遵的老子指归对比看。
接着推荐宋徽宗唐玄宗明太祖的御注。本来《道德经》的目标阅读对象就是侯王,所以侯王角度的解读不可忽视。也别有皇帝思想学术水平低的先见,三帝的东东常常会有惊叹,而且仍然还有前面说到的那个优点,就是基本逐句注释,字数少。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相对容易上手。
相关介绍:
《道德经》量变引起质变的阐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是告诉我们:道可以意会,个人得道后要善于守道、循道,并且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个人要悟道守心,做到知行合一即主客观一致;要做好人,行好事,这样心安寿长绵绵过好一生。
同一个人阅一本书,读几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同样,每个人《道德经》多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对于古文不熟字词,可通过查字词典,上网搜资料、看专家、大V视频,或口口相传、野史外闻为佐证以帮助更好的理解。
总之,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要用发展眼光阅读感悟践行《道德经》。《道德经》的解读百花齐放,各有所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㈣ 你知道阅读、还原《老子(道德经)》最大、最关键的障碍是什麼吗
对断句,不敢苟同,有新断句,不妨说说。
道家不争,岂能攻击别派?且犬有益,天道所化,不该如此。
趋炎附势,亦天道也,趋寒,未之有也,不附势,逆作,凶。
道属“规律”,至于是客观规律还是主观(若有)规律,恐不明确,以为当否?
哲学当能覆盖广大,是唯物还是唯心,本就不是《道德经》要说明的,全凭自行理解。
天下不仅只有华夏,何苦设界呢?
虽说法家与道家很多相通,但《法》成之日必也是其被违之日,不如任其运作,静以观其变。
㈤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大家叫唐玄宗“圣人”有何典故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唐玄宗是天子,也就是当时唐朝的皇帝,属于天之骄子类型的,根据当年的史料记载,凡是天子都称之为皇帝,而下面的百臣就会称之为至尊,皇帝称呼自己为朕,如果下面的臣子有事汇报的话,就要称之为陛下,这就体现了皇帝身份的高贵,而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大家都称呼唐玄宗为“圣人”,也是要从唐玄宗的身世说起。
这就是为什么,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影视剧当中,大家都称呼唐玄宗为圣人的原因,由此看来,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毕竟唐玄宗在唐朝的时候,也是以道教为主,道教当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就是圣人。
㈥ 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或一群文化巨人,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竖立起一座座巍峨的丰碑,让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一种博大的胸怀,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针砭时弊,预言未来,他的话穿透时空,如雷贯耳,发人深省,至今仍在人们的耳边回响.
这个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约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是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历史研究院院长,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是那个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动笔,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观事物是活的现象,语言文字是死的东西,因此,语言文字无法完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不想让自己言不达意的思想误导后人,只是在隐居的途中,过函谷关时,遇见星相学家、海关关长尹喜,在尹喜的恳求下,才勉而为之,留下五千个字,然后离去,这就是千古奇书《道德经》的由来.
《道德经》问世后,深受人们的喜爱,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士人,无不喜读,被奉为至宝,风靡两千多年,历久弥新,为它作解注释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根据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争论不休,一种理论,会产生这样多不同的理解,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那么,《道德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老子在他迷一般的书中,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哲学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哲学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来这一哲学的根本问题,他认为宇宙万物产生于一种被他称之为“道”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无形的(老子把它简称为“无”.)然而它创生万物、主宰万物、支配万物、驱使万物,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万物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来的,从而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无神论者的立场.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还发现宇宙万物总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着,充满了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事物矛盾对立的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向对立面转化,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把事物的这一普遍规律归结为“反者,道之动.”一个“反”字,道出了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奥秘.
老子对事物的这种认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他认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既然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我们就要把握这种转化,驾驭这种转化,凡事不走极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见好就收.这就是所谓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从认识事物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到认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再到把握、驾驭、利用这种的转化,构成老子辩证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骤.
由此看来,《道德经》首先是一部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谈“天之道”,他经常从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用江海、山谷、木头、水、鱼、风箱、车轮、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规律,阐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国,若烹小鲜.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
《道德经》一书,无不体现自然的精神,实际上,老子的思想全部来自自然的启示,《道德经》五千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那就是“道法自然”,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和灵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向自然学习,以“天之道”指导“圣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老子在他的书中,经常提到“圣人”、“侯王”、“万乘之主”、“人主”等,所谓“圣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将相、明君圣主,他在书中,或谆谆教导,或严厉警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谓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国之不详,是天下之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夸;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此外,他还对历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驾驭国家和臣民的机宜,比如谦卑低调,礼贤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经》也是一封老子写给历代帝王的言恳意切的长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领导必读.
历史上,帝王们不仅爱读老子的书,有的甚至亲自批注解释,阐述他们的理解和感悟,流传下来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经注》、《道德经义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经》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三、兵书
老子是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处.”但老子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在“大同”到来之前,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备战争,研究战争.“以奇用兵”是他军事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凝结,一个“奇”字,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兵书的内涵,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把《道德经》视为兵书是有道理的.
四、人类文明反思录
《道德经》最耐人寻味的部分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敏锐的目光,揭示了科学文化是人类道德蜕化的根源这一秘密,他预言如果人类的私欲继续膨胀,彼此之间继续争夺,如果不停止对自然的疯狂破坏,总有一天要毁灭于自己创造的文明.于是,他逆流而动,呼吁人类摈弃科学文化、道德礼仪,回归自然,回归从前,回归蒙昧.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夫使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就跟“无为”不是“消极无为”一样,“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实质乃是“朴民”,目的是实现人类原始道德的回归,这就是所谓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还论及直觉思维、养生、选举、外交、刑法、建筑、教育等方面内容,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却给我们无限的启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学之父
老子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不亚于孔子,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历代统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里用的却是老子的一套,这就是所谓的“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以及后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无不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他像一棵参天古木,根,繁衍出孙子兵法;枝,延伸出韩非权术;叶,化作气象万千的楚辞汉赋、建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在它的枝干上还藤箩般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杂家、阴阳家、武师、炼丹师、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传人庄子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的理论对手孔子把他比喻为龙;中国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战思想、荀子的天道论,都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思想的渊源.
实际上,哲学,作为诸学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任何一门学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里得到启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老子不属于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学之父.
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交往日渐频繁,东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认识和了解,当时来中国传教的利马窦等人,左手捧着《圣经》,右手举着十字架,要来开化“东方顽民”,当他们无意中打开中华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进去,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转而从事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中华古籍的翻译,使得东方思想的阳光渐渐西移,照临欧洲大地,直接对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到:“欧洲十八世纪思想的启蒙运动,采纳了中国哲学,‘花园是中国式的,室内也是中国的装饰.’卢梭一谈到自然,便使我们立刻联想到老子和庄子的大道,就如同我们一提起伏尔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卢梭和伏尔泰都分别受到老庄和孔孟的影响”;
德国三位著名哲学家对老子也有高度的评价: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他研究每一个命题,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他说:“老子哲学和希腊哲学共同组成世界哲学的源头”;尼采读完《道德经》之后,赞叹不已,说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谢勒说:“迄今的形而上学家,依其伟大性递减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论中国哲学》);
有人问列夫—托尔斯泰:“人类历史上,哪个思想家对您的影响最大?”托尔斯泰回答说:“孔子、孟子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老子的思想对我影响最大.”
印度当代哲学家奥修把老子跟马哈维亚(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师)、摩西(犹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稣和释迦牟尼进行对比,唯独钟情老子,他说:“我谈论马哈维亚,我把这当作我的责任的一部分,我的心从来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数学了,没有存在的诗意,像一个巨大的沙漠,你在他里面碰不到一块绿洲,当我谈论马哈维亚的时候,我像一个局外人,他不再我里面,我也不再他里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阅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里没有钟响,那不会是活的,如果我去谈论他们,那肯定是一件死气沉沉的一件事情,他们过于算计了,都是极端主义者,他们漏掉了对立面,他们是单一的音符,不是和声;我谈论耶稣,我对他有很深的同情,我愿意跟他一起受苦,我愿意替他背一会儿十字架,他不会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会失去欢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样,我们的路是不一样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几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谈论佛陀,我爱他,他非常美,绝美,美极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飞,没有留下脚印,你无法跟随他,你从来不知道他在哪里,我爱他,我从我的心里谈论他,但是,仍然存在一个距离,这种距离永远保留在爱的现象里——我们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可是在怎么近也有一个距离;我谈论老子就完全不同了,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就像谈论我自己一样——照出来的是自己的脸,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为一.”
因此,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文化有影响,对世界文化也有影响.
六、艺术成就
《道德经》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写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也堪称一绝,无与伦比.
作为论说文,《道德经》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许多结论都具有几何定理那样确定性,不可动摇和辩驳,有正论,有反论,有归纳法、倒推法、类比法、演绎法 .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写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对仗、顶真,尤其是他的反问式排比,像层层叠叠的波浪,前推后涌,奔腾向前,最后砸在礁石上,又从礁石上翻转过来,溅起万千浪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邦,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写作艺术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体,用水比喻道德,用婴儿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鱼比喻治国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谦卑低调的胸怀,用弯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爱的风格比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道理,在第十五章,为了描绘古代得道高人,他连续用七组形容词,形象生动,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这就是《道德经》,它的美在于比喻,它的妙也在于比喻,奥修说:“比喻是什么呢?如果我有一种体验而你没有,那么我怎么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所以,像《道德经》这样的书,你是读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读下去,你能够继续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它随着你的心境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悟性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在你的不同头脑状态下,它给你不同的视觉.”
《道德经》用字凝炼传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动.”的“反”字,“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来之笔,或内涵无穷,或耐人寻味,或形象生动.
《道德经》采用的是诗体语言,文章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时而如春雨落地,时而如秋风扫叶,时而如断崖流瀑,时而如长空霹雳……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韩解老
本书是笔者研读理解《道德经》的心得,也是一本关于解说《道德经》的书.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复、有强调、有呼应,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的过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章节都要放在整体上去理解,让它们互证,自圆其说,以避免“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用《道德经》解释《道德经》,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道德经》的解说者数以千计,笔者认为庄子和韩非子对它的理解最为精到,庄子继承了老子尊重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虽然有发挥,但其主要内容不离《道德经》的主旨,正如司马迁所言说:《庄子》就是一本《道德经注释》(明老子之术);韩非子专门写过《解老》、《喻老》,对老子教导帝王如何驾驭国家和臣民,也就是“权术”部分理解的比较到位,并结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终成法家大全(由此看来,司马迁把老子、庄子、韩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记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韩二人生活的时代离老子较近,他们对《道德经》文字的解读不存在“古今异义”的问题,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时,大部分参考他们的观点,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二.
纵观历史,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庄子的解说最为精彩,流传最广,因为庄子采用了意译;近代,翻译西方书籍的人也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严复的《天演论》取得成功,受人青睐,也是因为严复采取了意译.由此可见,对古代典籍,采取直译,咬文嚼字,不是聪明的办法.庄子说:“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读书,关键在于理解语言后面的意义,而不在于语言本身.因此,笔者解说《道德经》,尽量采取意译,部分章节采用对话形式,参与对话的人物有真实的,如庄子、孔子、韩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虚构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庄子》)等,但情节基本是虚构的,许多人物不在一个时空,如柳下趾与老子,李白与老子,严复与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于通过故事表达思想内涵,这纯粹是一种方便,读者不必在乎情节,借庄子的话说,我姑且说,您姑且听.如果说到您的心里去,博得您会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说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气和给我指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观点,说服我,说到我心里去,那将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读文章后面附有“延伸阅读”,主要是一些庄子寓言、历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闻报道,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含义,增加阅读趣味.
㈦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赵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