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法治人权
❶ [转载]什么是宪政宪政是什么意思
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宪政的实施首先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同时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宪政”(Constitutionalism or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与“宪法”(Constitution or Constitutional Law)一样,均是舶来品。从英文词源上看,宪政与宪法有不解之缘。从历史渊源上考察,古希腊最博学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交替运用宪法、宪政、政体等语词,在他那里,宪政与宪法的含义并无二致。他主张用宪法的形式限制整个国家的结构,规限城邦“最高统治机构政权的安排”。到了近代,宪政与宪法的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就其科学内涵而言,近现代宪法与宪政的概念与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宪法、宪政均有实质上的不同。西方学者的宪政概念:他们都回避对宪政阶级实质的分析,且大都是从某一角度来阐释宪政,因而不够全面。若撇开他们以西方宪政为理想参照系所带来的偏见不论,他们的不少观点对我们界定宪政概念还是有借鉴意义的:(1)宪政以“法之法”的宪法为基础;(2)宪政意味着对于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安排,它保障公民权利并制约政府权力;(3)宪政是法治的政治秩序;(4)宪政包含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中国学者的宪政概念:既包含了西方学者宪政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又有自己的突出优点,一是比较全面,二是大都强调了宪政的动态意义和实践色彩。但也有若干不足,如张友渔教授的定义中并没有强调“宪政”的民主政治要义,以至难以说明一些国家制定了宪法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宪政的例证。杜钢建副教授的观点颇为新颖独特,有一种更为务实的特点。但他将民主排斥出宪政的要义范围而把自由推崇为宪政的首要目标并不可取。自由是宪政的低度目标,民主才是宪政的关键要旨。总结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主张把宪政简单地定义为:宪政是以宪法(立宪)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和宪法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宪政确立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拥有一部有形的宪法,而更重要的在于与宪政的基本要求相统一的宪法的从价值基础、政权结构及其保障机制等实质内容。在形式上,宪政有赖于宪法;而在理念上,宪法形式也脱离不了人们对宪政所追求的理想价值成分。宪法一旦颁行就成为实施宪政的依据,指导宪政建设的运行。而宪政所负的使命是,既要实施宪法,又要完善发展宪法。这里,宪法和宪政具有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宪政对于宪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防止列宁所说的“虚假宪法”产生的唯一手段。列宁指出:“当法律同现实脱节的时候,宪法是虚假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宪法便不是虚假的。”宪政是宪法的支柱、动力和灵魂,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法便失去其真实性、有效性;其次,宪政是验证宪法“正当性”的问题:什么是宪政?宪政是什么意思? 关键环节。宪法的“正当性”特指宪法内蕴的应然价值取向,宪法规范应体现公认的立宪主义的宪法观念和精神,表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象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企图用根本法的形式把封建专制的国家制度巩固起来,因而即便它在现实中得到实施,也不会有“宪政”可言。而就中国1975年宪法而言,若严格实施,也不会带来人民所渴求的“宪政”。可见,宪政是验证宪法“正当性”本质所在,宪政运作既是体现宪法“正当性”的实践环节,又是验证宪法“正当性”的手段,并不断推动其“正当性”的手段,并不断推动其“正当性”的动力源泉。总之,实行宪政在正常的条件下,固然是以正当性的宪法为前提,无宪法即无宪政,正当性的宪法是宪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宪政又是宪法的灵魂所在。没有宪政动作,宪法就徒有其名,虚有其表。宪法是依赖宪政来得以实施、维护和发展完善的。宪法权威的树立,宪法的实施、完善和发展是寓于宪政之中的。
❷ 怎样理解宪政与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法治与人权
狭义的法治认为法治本身并不提供“公正”,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而实质的法治扩展了狭义的概念,包括某些与此相关的个人的实质性权利。这个扩展则在法理上承认天赋人权,也为宪政国家的宪法最终包括了人权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据。也因此,只有在有法治的国家,人权才能获得保障。就人权保障而言,法治则使普世价值的人权和各国宪法或基本法上的基本权利不受来自他人或政府的非法侵犯。目前,狭义法治比实质法治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法治与宪政
宪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理念和政治实践。这种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使政治运作进入法律化理想状态。宪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对民主政治的制衡,在宪政国家,政府和公民的行为都是有边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政府所代表的行为世界是公共部门,相对来说公民的行为世界称作公民社会。宪政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权力的滥用(即有限政府),维护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传统上,宪政本身并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但现代宪政理论往往与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
宪法强调法律具有凌驾于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的法治的必要性。没有法治也就没有宪政。
法治与民主
法治原则要求法律对政府权力与对人民具有普遍拘束力,要求政府权力与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因为如果不是透过民主机制所制定的法律,往往沦为政府权力对人民的统治工具,不能有效拘束政府权力,这并不符合完整、正确的法治。因此民主也可说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实质内涵之一。
民主制度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在人民能直接或间接(透过民选的议员、代表)制定各种法律,如果法律不被尊重或遵守(特别是不被政府所尊重或遵守),民主制度也形同虚设。因此民主制度的内涵也包含了落实法治原则。
法治对民主的保障与人权一样是通过实质法治体现的。狭义法治并不包括民主内涵。
就民主制度而言,法治是使民主制度能发生实际效力的方法。
❸ 民主与法治,宪政的关系
民主与宪政并非一致,民主是一种形式,而宪政则是一种制度;
宪政的核心版价值在于权个人自由,而民主则着重于政权归属。
宪政的精髓是“有限政府”,即政府应当受到约束,以避免侵犯民权;这并不涉及政府是否经过民主程序产生,例如17世纪立宪时期的英国。只有民主而没有宪政,则民主往往沦为“多数暴政”或民众被少数人引导操纵。
宪政的存在,在制度层面上最大程度减少民主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保护少数群体的人权,使得民主不被扭曲。
有关民主与宪政之间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著名政治学者让·布隆代尔(Jean Blondel)曾经分析过人们对民主与宪政之间的关系的三种看法:
1、声称民主与宪政之间互相依赖、密不可分,伊利(Ely)和霍姆斯(Holmes)就持这种观点。霍姆斯认为民主主义者与宪政主义者应被视为互相支持的力量;
2、包括卢梭、潘恩、杰斐逊等在内的经典作家认为民主与宪政这两个概念完全背道而驰,在他们看来,宪政是死者统治活人的工具;
3、存有一种中间观点,即所谓的“立宪民主”,弗里德里克(Friedrich)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民主与宪政之间存在着一个交叉的领域。
❹ 宪政以下列哪个选项为内容() a宪法 b民主 c法治 d人权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的结合,构成政权的组织形式。
可见,正确答案为b民主 ;c法治 。
❺ 民主法治和人权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人权保障的关系
------------------------------------------------------------------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合理借鉴中外法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和人权保障关系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是保障人权的政治基础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人权入宪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继而,中共中央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共五个内容,前四个理念是对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权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治基础。
人权入宪是人民民主宪政和人权法律保障的重大发展。第一,确立了人权原则,完善了民主宪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实施的《共同纲领》和四部《宪法》都没有使用“人权”概念,而只使用“公民的基本权利”概念。虽然从实际内容来看公民权利与“人权”概念并无二致,但是,由于宪法中没有“人权”概念和原则,使得我国的人权法律保障和人民民主宪政建设显得不够完整。此次修宪引入“人权”概念,完善了人民民主宪政的内涵。
第二,突出了人权价值和理念,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注入了新的意义。此次修宪在写入“人权”概念的同时,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原则性规定的条款之一,既赋予人权概念以确定的内涵,又从原则上提升了公民权利概念的实质含义和价值,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第三,完善了公民权利保障的原则规定,强化了宪法的人权精神。人权作为一项原则写入宪法,不仅使《宪法》第33条关于公民权利的原则规定更加完整,对第二章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对整部宪法有关人权的内容起到统率作用,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未来发展将产生导向性影响。从宪法上宣告和确认人权,仅仅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变宪法原则为实际行动,在现实中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切实遵行宪法的人权原则,就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和执政、行政各个环节之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人权主题,突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将宪法规定的人权原则和各项公民权利具体化到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去,建立健全以宪法为基础的行之有效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使公民各项人权的保障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具体法律保护人权的科学指针
人权的改善和进步需要法制作保障。法制则需要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南。刑法作为我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涉公民基本人权的保护。从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具体法律保护人权的法治理论 依据,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从制度上强化了对公民人权全面而有效的保障。
其一是确立三大刑法基本原则,为人权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首先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现行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这一规定以具体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罪刑法定这一现代刑法的首要原则。它表明,当代中国刑法由偏重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向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与保障个人权利并重的价值取向转变,体现了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因而在中国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公民能够清楚地预测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同时,罪刑法定还能够使公民预测到他人的行为性质和后果,避免因担心自己的利益受他人侵犯的恐惧和不安。
其次是确立了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治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化,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现行刑法第4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其实质是:任何犯罪人均应当平等地承担刑事义务,并平等地享有刑法所规定的刑事权利,不允许犯罪人因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财产、性别、种族等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刑罚。
再次是确立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罪、责、刑相适应,亦可称为罪刑相当、罪刑均衡、罪刑相称,其基本意义是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现行刑法第5条明确规定:“对犯罪分子量刑的轻重,应当与其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人权保障的实质是: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必须公正,从而使犯罪人的权利得到法律合理的剥夺、限制与保护,同时被害人的权利也得到合理的刑法保护。
其二是强化和突出了对特殊群体人权的保护
对社会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是人权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就刑法的人权保护而言,强化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的人权保护,无疑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关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尚不成熟、责任能力不完备且易于教化等特点,成为现代各国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上普遍予以从宽处理的特殊对象。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特殊待遇,表现在:(1)明确规定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2)明确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即一律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明确规定对未成年犯罪人不得判处死刑,即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判处死刑,包括不得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此外,为了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现行刑法进一步强化了对侵害未成年人之犯罪的刑法惩治,明确规定了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新罪名,如猥亵儿童罪、拐卖儿童罪、嫖宿幼女罪等。对于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刑法也明确规定要从重处罚。
2.对精神病人、盲人、又聋又哑人的特殊保护。现行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考虑到了精神病人由于存在精神障碍,其责任能力减弱甚至不具备的特殊情况,有助于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盲人、又聋又哑的人由于重要的生理功能丧失而影响其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进而影响到其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不完备。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对生理功能缺陷者的特殊保护。
3.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我国现行刑法对妇女的特殊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1)保障妇女在犯罪时受到适当的从宽处理。现行刑法第49条规定:“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孕妇不适用死刑,这既是对妇女作为母亲的尊重,也是对胎儿的保护,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2)在妇女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刑法给予特殊保护。现行刑法强化了对妇女合法权益的特殊保护,关涉妇女合法权益特殊保护的罪名主要包括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侮辱妇女罪、拐卖妇女罪、重婚罪、组织卖淫罪等等,这些罪名构架起了我国刑法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机制。
4.对少数民族公民的特殊保护。相对于1979年旧刑法而言,现行刑法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必要的修改,进一步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公民人权的保护。具体表现为:(1)继续在刑法总则中对民族自治地方如何适用刑法典作出专门规定。(2)完善刑法分则关于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规定,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其三是刑罚更加人道化
刑罚人道无疑是用刑法保障人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现行刑法也充分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保留并更加重视人道性的刑罚种类“管制”。管制是一种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予以执行的刑罚方法。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刑罚方法,管制的人道性特征十分明显:首先,它仅仅限制犯罪分子的部分自由而并非剥夺其自由;其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未与社会隔离,仍在其工作岗位上;再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人还可以享受同工同酬的劳动待遇。二是限制和减少了死刑。我国现阶段在死刑问题上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是:保留死刑,限制死刑,坚持少杀,防止错杀。这一政策是符合中国现阶段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现行刑法较好地贯彻了这一政策,对死刑进行了严格地限制和削减,主要表现在:(1)进一步限制了死刑的适用条件,将死刑的适用对象严格限制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放宽了死缓减轻为无期徒刑的条件,将1979年旧刑法规定的“确有悔改”修改为“没有故意犯罪”。(3)削减了死刑罪名。比如,将旧刑法规定的流氓罪分解为强制猥亵妇女罪、侮辱妇女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淫乱罪,这几种罪均未设置死刑,这等于取消了原流氓罪之死刑。三是刑法分则体现了反对酷刑、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我国政府一贯反对酷刑,在立法和司法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予以遏制。现行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非法拘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等酷刑范畴之罪名,这是我国政府反对酷刑、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犯罪人人权的法治理念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自反映出对人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❻ 人权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
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指以法律为准则统治或治理国家。它与“人治”相对,即治理国家依靠确定的、公开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则,而不是依靠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法治与法制不同,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不涉及治国原则和法律的价值与权威。不同国家对法治的理解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法治有三层含义:第一,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第二,宪法和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必须严格依法办事;第三,保障民主、平等和自由。
法治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曾对法治政府优于人治政府进行了论证。我国古代的《管子》一书中就含有“依法治国”的思想,并且法治学说一直在传统社会中发展延续。进入20世纪后,我国传统的法治概念与民主、自由、人权相结合,成为社会改良和革命的口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不断探索人民当家作主、依法保障人权的道路。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其确立为宪法原则。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载入宪法,这成为我国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在制度发展上的新的里程碑。
法治与人权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法治是保障人权的前提条件。没有法治,就不能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主、平等、自由等基本人权。在国际上,人权也必须通过公正的国际法律秩序来保护和促进。正因为如此,《世界人权宣言》将法治确立为一项重要原则。其次,权利是制定宪法和法律的根据。人权作为一个权利体系,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这对创设和发展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有很大的影响。第三,人权作为一种“应然”的道德权利,可以为法律权利和相应的法律原则、制度提供道德基础,从而解决法的道德性问题,并在某种程度上补救法律形式的不足。
❼ 谈谈宪法和宪政的关系
如果是论文的话,论点很多,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
给你一篇作参考。
从理想的社会模式来看,宪政在结构上应包括三个要素:①法制,即宪法的存在或相当于宪法作用的最高法律的存在。②民主,即社会多数人的民主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③人权,即依一定的政治程序或法律程序而实现的公民权利的保障。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但宪法又不是检验一国是否有宪政的唯一条件。
❽ 宪政意味着什么举例说明
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宪政的实施首先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同时要保障公民的权利。
西方学者的宪政概念:他们都回避对宪政阶级实质的分析,且大都是从某一角度来阐释宪政,因而不够全面。若撇开他们以西方宪政为理想参照系所带来的偏见不论,他们的不少观点界定宪政概念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1)宪政以“法之法”的宪法为基础;
(2)宪政意味着对于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安排,它保障公民权利并制约政府权力;
(3)宪政是法治的政治秩序;
(4)宪政包含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中国学者的宪政概念:既包含了西方学者宪政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又有自己的突出优点,一是比较全面,二是大都强调了宪政的动态意义和实践色彩。但也有若干不足,如张友渔教授的定义中并没有强调“宪政”的民主政治要义,以至难以说明一些国家制定了宪法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宪政的例证。杜钢建副教授的观点颇为新颖独特,有一种更为务实的特点。但他将民主排斥出宪政的要义范围而把自由推崇为宪政的首要目标并不可取。自由是宪政的低度目标,民主才是宪政的关键要旨。总结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主张把宪政简单地定义为:宪政是以宪法(立宪)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
❾ 什么是宪政
关于宪政概念,学界有集中不同看法。
美国政治家萨托利将宪政的要素概括为: 1 有一部叫做宪法的高级法 ,不管其是否成文; 2 存在司法审查; 3 有一个独立的法官组成的独立的司法机关; 4 存在基本性的正当法律程序; 5 存在有约束力的立法方式上的程序规定 ,可以作为赤裸裸的法律意志进行有效控制机制。
路易斯•亨金认为 ,宪政意指“成立的政府要受到宪法的制约 ,而且只能根据其条款来进行统治受制于其限制” 。还有学者认为“宪政是这样一种理想 ,正如它希望通过法治来约束个人 ,并向个人授予权利一样 ,它也希望通过法治来约束政府并向政府授权。”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丹•莱夫也以宪政蕴含的法治要义来阐述宪政 ,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 ,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宪政的出现与约束国家和官员相关。”
中国学者提出的不同的观点如下。
学者刘军宁认为:“宪政的本质的确是而且必须是限政。在宪政主义看来 ,不论一个政府的组织形式如何 ,都不得存在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
学者贺卫方认为 ,宪政大致上是指宪法条文得以在生活的现世中兑现的状态 ,但是以更宽泛的意义上说 ,宪政的要义乃是将一切专横的权力纳入规范轨道的事业 。
有的学者认为 ,宪政就是国家依据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宪法进行活动 ,以充分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为目的 ,以科学规范国家权力的运作为保障 ,以宪法精神的充分贯彻为樗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它是由宪法所确认和规定的民主政治法治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 ,就是以宪法来治理国家 ,即所谓“宪法治”。
概括来讲就是: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政治为核心,法治为基石,人权保障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