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内在道德生活

内在道德生活

发布时间: 2022-01-14 13:47:29

❶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以及道德生活与道理教育的本质

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却是对与生命质量或意义版等精神性的祈求。权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道德生活的本质应当是人类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而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只能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❷ 人们在道德生活中的理想追求有哪些

生活,生而活着,所谓道德是一种文化,文化影响人,道德是一种规则秩序,为让社会运转,人们都生活的好,理想追求想要达到的样子目标,怀仁,人二些,有自己思考感悟,能履行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敬重先烈。

❸ 有关道德方面的成长感悟

道德教育:创造与融合

作者:翟小宁 文章来源:摘自《人民教育》2005年第十期 点击数:984 更新时间:2005-7-20

题 记

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谐,即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道德的境界有层次之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圣贤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内涵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要人们独善其身,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高尚道德要求人们在具备基本道德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圣贤道德,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圣贤有一颗仁爱众生、善利万物、兼济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透彻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地,思想泽被人间,人格流芳百世。

亚里士兵多德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底线伦理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以培养高尚道德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础,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养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养的是贤明君子。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圣贤道德的培养不是学校德育所能独立承担的使命,但圣贤的思想却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关键是正其念,重点是致良知。

心正则行正,心美则身美。美好的心灵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从美好的心灵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动其心,正其心,净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谓正其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是人生的灵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动力。真诚,善良,美好,正义,尊重,宽容,大度,感恩,勤奋,质朴,勇敢,责任,爱心,优雅,文明……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贵,朴实而又崇高,外化为行动,涵养为美德,渗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们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洒下光明的道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合之生根发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启发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长出出仁、义、礼、智四种美好的品质。简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启发善良于心灵,播种美德于心田。

心灵是田地,良知是种子,信仰是阳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实。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播种真善美,才能生长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兼容人类、自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其方式丰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两句古诗来说,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提炼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启发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养人文情怀,体验道德情境,树立人生榜样,建立人生准则,播种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铸造首先环境,尊重赏识激励,等等。在此仅撷取几点经略述之:

1、启发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没有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就没有道德愿望;没有道德愿望;就没有道德行为。“信、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础。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启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备一定的道德智慧。

读书以明理。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易经》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构成君子品格的内在美质。涵泳体会,这两句话所带给人的启迪是非常深刻的。

读书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比之书本,它带给人的启发更多,赐予人的磨炼更丰富。总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读书思索,与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渗透,启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润。净化。柏拉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环境熏陶,不知不觉也会生出一腔美的情感,养出一种美的气质。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学中的“移情”现象时说:“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和往复回流。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谈美、谈文学》)

文学艺术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作用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3、培养道德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习惯,要从日常行为入手,经过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让不良习惯远离自身,让良好习惯成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莫为”,要让学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素养。要注重道德细节,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引导学生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时时处处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储蓄好习惯,就等于为将来的生活储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训练——涉及诸多方面。它涉及规则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包括具体的指导、规劝和训练。亚里士多德写道: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道德教育还必须明确道德榜样的绝对重要性。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默默无声的榜样的力量更有力,影响更大了……

除了戒律、习惯和榜样外,道德教育的园地里还不能缺少另一种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过生动的文字让人们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么样的东西……”

以上是美国前教育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博士在他所编著的《美德书》序言中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这段文艺工作者字,是因为它比较简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几个要点。我还想借此说明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管是规则的指导,还是习惯的养成;不管是榜样的垂范,还是文字的影响;不管是智慧的启迪,还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样,道德教育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离开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体,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创造一种新文化;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华,创造一种新道德;以法治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健全为基础,建设一种和谐的新生活——这是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进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间!

❹ 道德,生命,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是一个生命中比较高级的衡量成分,生活必需是人的生活,在世上的一系列的活动,生命生命的。

❺ 外在生活和内在精神是什么意思

内在美 往往就是心灵美 不体现在外表下 的深处美感
在艺术上的表现往往就是对比 美丽的妇人蛇蝎般的内心 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 外表丑陋却内心善良等.
人的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等内在素质的具体体现,所以内在美也叫心灵美。它包括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思想觉悟、道德情操、行为毅力、生活情绪、文化修养等。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丰富的学识和修养,构成一个人的内在美。内在美反映人的本质,也体现社会美的本质。

❻ 道德与生活

“道德生活”是一个复合概念 ,它由“道德”与“生活”二词构成。要弄清楚“内道德生活”的所指 ,首先应容当弄清楚“道德”与“生活”的含义。

“道德”其一是指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规范和规则 ,它用善良与丑恶、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鄙、光荣与耻辱等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 ,调整社会道德关系。
其二是指人的品德或德性 ,它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基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对于道德问题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

人类的生活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就是超越自身的原有状态的活动 ,就是创造人类历史的活动。而这一活动的本质则在于人类行为的目的性。

把合在一起的两个词分开解释就能很好的来写这个文章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

❼ 生活中有哪些有道德的事例

我和妈妈坐公交汽车去姥姥家给姥姥过生日,我刚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就看见一个老奶奶颤颤回巍巍地答走上车来,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我心理想:我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呢?如果让了,别人会不会说我出风头?不让座,万一老奶奶站不稳,摔着怎么办。我心理就像有一个小天使和小恶魔一样: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做一个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恶魔说:“别听她的,万一让了座,别人说你出风头怎么办?再说了,坐这儿多舒服呀。”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老师上课时不是经常说要尊敬长辈吗?”“不让!”“让!”“不让!”“让!”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在校园里拾到了一元钱,我便交给了老师,老师夸我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虽然只是一元钱,但是,它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记……想到这儿,我便鼓起勇气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里吧。”老奶奶感激的对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❽ 急求!道德内在结构是由哪三个层次组成

我们实际上把古代传统道德理念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本体”层次,实际上是对伦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认识,包括道、德、王、圣四个最基本的范畴。无论道家还是儒家或佛家,“道”无疑是最高的范畴,天道、天理成了万有的根源和原则。“德者,得也。”“德”即是“性”,即是“心”,都根源于天道或天理,因此“道”、“德”二者构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据本体。“王”和“圣”分别指向目标本体的内圣境界和外王境界。在政治哲学和伦理上,国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就是实行“王道”而非“霸道”,而作为个体的道德人格理想自然便是成为“圣人”。

第二是“工夫”层次,是对社会礼教和个人德性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包括“礼”和“仁”这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其各自又分别在知行两个方面涵括诸多具体的德行概念。《礼记》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宋代李觏讲得更为明确:“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礼论·第一》)“礼”可以说是整个古代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和群体生活的最高原则,是古人对维持群体秩序与人际和谐的文化创造。至于忠孝、廉洁、谦让、直恕、正义等等,都只是对“礼”的原则和精神的一种遵循和具体体现。而“仁”则是立足于个体的道德完善和境界超越。“克己复礼曰仁”,自孔子第一次把“仁”从“礼乐”文化中独立出来,它就成为人的道德践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到宋明理学家更把“仁”提升为人格的最高标准。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因此,“仁”就是个人融贯宇宙万物、天下国家于自我的最高原则和理想境界。

第三是“本体-工夫”层次,这是对由工夫实现本体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的把握。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仁为至德,而其余四德是对仁德的体现。正如程颢所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显然,他把五者看做同一层面或同一维度的道德范畴,这一看法一直延续至今。事实上,从上面的结构图示来看,“智”和“信”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德行或一般的伦理原则,因为它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道德内容,然而却是所有具体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的必要条件,而其自身却是无条件的。“智”或者“明”就是道德主体对道德情境的认识与判断,是对道德行为的选择,简单说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和选择。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实现道德;没有这种判断和选择,任何行为都不能构成道德行为。而“信”或者“诚”则是道德主体对道德认识与实践的一种确信,表现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没有这种“诚”与“信”,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而只能是一种伪道德,一种最大的恶。这一点在《中庸》里说得非常明确:“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可以说,“诚”、“信”是一切原则的原则,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原则,相当于康德意义上的绝对命令;从本体之天道的角度看,是“诚”是“明”,从工夫之人德的角度看,是“信”是“智”;归结起来说,就是“中庸”的原则,“中和”的原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这几句话充分揭示了以“诚明信智”为内容的中和中庸原则之体之用:既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又是一切德性的最终根据和最高理想,更是一切道德实践工夫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衡量一切德行真伪的最终标准。

❾ 如何理解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

共产主义道德人类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是现阶段无产阶级特有的社会意识。共产主义道德是适应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道德体系,是从无产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中引伸出来,又完全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

共产主义道德作为一种新的道德历史类型,有着它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产生和向前发展着,并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领导下,逐渐形成完备的科学体系。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不仅要有物质文明,同时一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作为共产主义道德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要求热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这就使"自我牺牲"始终同历史进步的方向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对社会发展利益的自觉追求,因而也就成为一种人们对自己的社会本质的积极肯定。

它以其特有的革命的阶级属性、科学的内涵、崇高的价值,充分地反映了当今的时代精神,正在日益成为人民群众道德生活的精神支柱。

热点内容
司法体制的问题 发布:2025-02-13 10:50:19 浏览:296
小区对着法院 发布:2025-02-13 09:40:24 浏览:1
调解书一经签收即产生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13 09:06:57 浏览:493
河北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 发布:2025-02-13 08:11:46 浏览:121
行政法简答题题库 发布:2025-02-13 07:43:47 浏览:24
江苏自考行政法学 发布:2025-02-13 07:15:33 浏览:231
农田纠纷法律咨询 发布:2025-02-13 07:07:30 浏览:815
日常法律顾问服务合同 发布:2025-02-13 06:25:57 浏览:108
合同法的解除 发布:2025-02-13 06:21:39 浏览:45
员工加班劳动法怎么规定的 发布:2025-02-13 06:10:03 浏览: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