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能动性

道德的能动性

发布时间: 2022-01-15 01:50:46

1. 影响道德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哪些心里因素的交互作用

非官方个非官方个非官方个寡妇

2. 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1、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后天性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2)道德的能动性扩展阅读

相较于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把道德视为一个独立分离的单元(哲学中的伦理学),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把道德领域(Moral)跟非道德领域(Amoral,异于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开来(中文道与德两字经常并用,对真善美三者亦无明显区隔)。

两者之间界线模糊又经常融为一体(儒家理想的天下观即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为一例,大体上是受到阴阳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响)。

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属于宗教,例如耶和华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学),并不是独立的单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湾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属于传统习俗,亦非独立单元。

3. 性道德的八个原则是什么

1.双方自愿原则。自愿是以不违反社会公德为前提。
2.无伤原则。不伤自己版,不伤对方,不伤后代权,不造成精神污染。
3.爱的原则。躯体感受与心理感受有机融合。
4.婚姻缔约原则。圣经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结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5.科学计划生育原则。
6.性禁忌原则。某些遗传病及家庭伦理道德都有性禁忌要求。[2]

4. 道德的功能有哪些

(1)始终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它以自己的善恶标准从道义上论证产生它的内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容正义性,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并谴责和否定不利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统治阶级的道德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辩护,是维护其阶级统治的精神力量。被统治阶级的道德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末来的利益。

(3)一切进步的道德,总是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一切落后、腐朽的逍德则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4)道德还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秩序起着重要影响。

(4)道德的能动性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5. 影响道德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哪些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他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他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如色盲是由遗传而来的,后天不能补救;所以色盲不能成为画家,也不能从事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素质上的差异有的使人易于发展成一个善于思辨的科学家,有的易于使人发展成一个有才能的音乐家,有的易于使人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运动员。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种族、性别之间产生的区别通常不是靠简单的后天努力可以补救的,这要通过遗传的缓慢进化才能实现。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人的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

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在同年龄阶段不仅有共同的表现,同时彼此之间又可能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区别即因个人之间生理成熟程度不同而导致的超前发展或延后表现,许多超常儿童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这些都是生理成熟的不同程度的具体表现。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有差异,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人。不能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反对“遗传决定论”。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他以一对满46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1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同一楼梯所需要时间,结果是,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然后这对双生子满52周时,再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测量结果是,他们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若按环境的性质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若按环境的范围分,环境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 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强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 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该领域内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他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五)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6. 影响道德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哪些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现实环境…

7. 影响道德发展的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哪些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家庭对学生品德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关系到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邓恩等人1995年的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早期有较丰富的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就易于形成与其的情感依恋,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倾向于对他人的情感更敏感。这种对他人感
的敏感性正是形成移情能力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基础,而道德判断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能从旁观者的位置理解另两人的交互作用及从个人与整个社会体系的关系方面去进行道德推理,寇或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认为,高家庭亲密度导致了个体向更高水平道德判断发展的趋势。
(2)家庭教育。美国学者鲍姆林德对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做了比较研究,发现:在民主、宽容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谦虚,有礼貌,待人诚恳、亲切、自立、乐观、自信;在权威、专断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畏缩怯懦、说谎、不信任、内向、孤僻、性情暴躁的;在放纵、溺爱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自理能力差、好吃懒做、自私蛮
横、不负责任、任性、没礼貌的。因此,家教方式上,应当提倡科学、民主、开放的方法,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
(3)父母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自身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等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如何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因此,父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格外重要。例如,父母对长辈、子女、朋友、同事尊重和爱的情感特征,奠定了孩子情感生活的基础,会养成他的友爱、助人、开朗的个性;父母对事业的执著热爱,面对挫折的乐观态度,会培养孩子坚韧不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同伴交往②。同伴交往由于其所具有的交往的平等性、自愿性及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等特点使其在个体品德心理发展中具有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1)同伴交往是帮助小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指儿童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倾向。而克服自我中心是品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皮亚杰曾经指出:“当儿童与成人交往时,由于彼此间地位的不平等性,成人似乎能够理解和体谅儿童的一切想法;而同伴交往则不同,因为在同伴环境中,大家地位平等,同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处处怜悯或者体恤他们。为了能与同伴正常的交往,儿童必须知觉他人的态度,意识到他人的思想和感情,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仅理解了一些社会道德准则和普遍价值的存在;而且,在情感维度上发展了移情体验——儿童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他人的情感,并产生与之相呼应的情感体验;同时,伴随着同伴交往,儿童逐渐体验到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及自豪感等,以及违反道德准则的负疚感、自责感等。这些情感是维持积极的人际关系,激发和促进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因。
(2)同伴交往是小学生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杜威曾以在水外训练游泳永远不可能让儿童学会为例,说明道德行为的养成离开生活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而同伴交往,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在同伴交往中,小学生得到的是有关对人际关系、矛盾冲突方面态度和行为自然而逼真的反馈,那些积极、友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往往更易为同伴接纳或认可;那些攻击性强,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往往被同伴所排斥和拒绝。为了获得同伴的接纳和认可,小学生必须调整或改进自己的行为。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实质性研究的证实:同伴关系较好的儿童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而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往往具有较强攻击性和破坏性,较多的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8.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什么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9. 道德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

1、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2、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评价社会现象,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5、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

(9)道德的能动性扩展阅读

道德的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不仅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

1、“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

公民应当热爱国家、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的尊严,保守国家的机密,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行为作斗争,把对国家的一切义务和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职。

“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公民应当维护法律确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尽法律所规定的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爱国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公民通过爱国守法去实践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

2、“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礼,关系到世界对国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评价,因此,“明礼”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经济活动中要诚信,杜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诺言,忠诚待人。

3、“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

每一个公民,不论民族、年龄、职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公民之间应该彼此团结,相互友,建立起一种和睦亲爱的关系。当然,团结友善必须是在正义原则之下的团结友善。

4、“勤俭自强”是公民对待生活、对待自身的道德规范。

“敬业奉献”是公民对待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每一个公民都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职业是公民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待职业或事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有益的贡献。

热点内容
公司规章制度太严 发布:2025-02-13 04:59:32 浏览:823
海淀区法院微博 发布:2025-02-13 04:13:04 浏览:495
检擦院和法院 发布:2025-02-13 04:08:07 浏览:576
合同法的发展 发布:2025-02-13 02:27:32 浏览:367
郑幸福律师 发布:2025-02-13 01:59:09 浏览:844
哈市乡村台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02-13 01:30:42 浏览:409
新劳动法试用期工资 发布:2025-02-13 00:53:20 浏览:703
宁波新劳动法实务培训 发布:2025-02-13 00:48:24 浏览:645
动画片刑法 发布:2025-02-13 00:35:00 浏览:552
民事诉讼法146条6 发布:2025-02-12 23:28:42 浏览: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