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谈论道德经

谈论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1-15 04:00:56

㈠ 《道德经》这部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巜道德经》给我人生的启示主要有如下四句话:

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众所周知,“道”是老子极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意思是:人世间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对一事一物一时的看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譬如生活中,一个家庭的道是什么,就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公职人员的道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的来说,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努力做一个豁达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离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更靠近了一步。在先人的指引下,自己能够不被世间的纷扰是非所羁绊,看淡人生,笑对人生,畅享人生,不枉活着一生!



㈡ 有没有研究老子《道德经》的人可以跟我聊聊老子的思想和他的著作吗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太极阴阳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问礼 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 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论,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与上述认为老子思想企图包罗一切的观点相比,另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属于纯粹的方法论的范畴。依广西师大《老子感悟》的介绍,其论点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论”,词根met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五、一个人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国家可以从专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广泛的比喻意义。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也就是 “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老子道论的基本问题。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①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 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㈢ 说说看《道德经》里的“经”是什么意思

比如南京到北京有一条高速路,经过这条高速路的起点到终点称为经,而这条路的形式称为高速路。道德经,就是指道德运行的路径

㈣ <道德经> 译文 请举例告诉我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会出现丑。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会出现恶。

老子是绝对的混乱主义者。他说:你一开始想到秩序,无秩序就出现了。你一想到上帝,魔鬼就已经在那里了——因为思想只能是对立的;思想只能是二分的。思想里面有一个很深的二分法,思想是精神分裂的,它是一个分裂的现象。所以才要这样强调要达到无念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是一个。否则你还是两个,是二分的、分裂的、精神分裂的。
在西方,精神分裂症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因为所有的西方的宗教在深处都是精神分裂的;他们在分割。他们说上帝是好的。那么把所有的邪恶都放到什么地方去呢?上帝是好的,他不能是坏的,而生活中有那么多坏的东西——把那些坏的东西都放到什么地方去呢?所以就创造一个魔鬼。你一创造上帝,你就立刻创造了一个魔鬼。我必须告诉你——老子从来不谈论上帝,从来不。他一次也没有用过“上帝”这个词,因为一旦你使用“上帝”这个词,魔鬼马上就从同一扇门进来了。打开这扇门——他们两个就一起进来。思想总是对立的。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会出现丑。 

当人们忘记美的时候,世界是美丽的,因为那个时候不会有丑。当人们忘记“道德”这个词的时候,世界将是道德的,因为那个时候不会有不道德。当没有人强迫、当没有人试图创造秩序的时候,世界将是有秩序的。所有那些试图创造秩序的人都是制造混乱的人——他们在创造无秩序。然而这是很难理解的。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的整个头脑都被训练过了,被这些精神分裂的思想家训练过了。他们说:选择上帝,拒绝魔鬼;要好,不要坏。你越试图好,你就越感觉到自己内在的坏。
你是否观察过,那些试图变得绝对道德的圣人,他们总是过于敏感自己的罪恶?你去读一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他的整个一生都试图成为一个圣人,于是就出现了对于罪恶的认知。你越试图成为一个圣人,你就越会感到自己被罪恶包围着。试图好,你就会觉得自己有多么坏。试图爱,你就会碰到恨、愤怒、嫉妒、占有。试图美,你就会越来越觉知自己有多么丑。
放弃二分法。放弃精神分裂的态度。要简单一些。当你简单的时候,你不知道你是谁——美的还是丑的。
这里有一个苏非的故事:
有一个师傅去旅行,他和门徒们来到一家客店过夜。客店的老板告诉他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很美,另一个很丑。
“不过问题是,”客店老板说:“我爱那个丑的,而我恨那个美的。”
师傅问:“怎么回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个人说:“那个美的太意识她的美了;这使她变得很丑……”当你过于意识美的时候,你当然会变丑,“……而另一个太意识她的丑了。这使她变得很美。”
那个美的一直在想她是美的——她变得骄傲了。当你骄傲的时候,你怎么可能美丽呢?骄傲就是丑。她变得十分自我。你碰到过任何美丽的自我吗?自我怎么可能美丽呢?另一个,另一个丑的、意识自己丑的,变得谦逊了,而谦逊有它自己的美。谦逊,没有任何骄傲、没有任何自我的谦逊会产生美。
所以那个人说:“我很困惑。我爱那个丑的,而我恨那个美的。请你解决我的困惑。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傅叫来所有的门徒,他说:“你们也来,因为这是一件应该理解的事情。”
他正好说了老子说的话。他对他的门徒说:“不要骄傲你是知道的。如果你知道你是知道的,你就是无知的。如果你知道你是不知道的,你就是聪明的。一个绝对简单的人两方面都不知道,既不知道他是知道的,也不知道他是不知道的。他完全无自我意识地(unself-consciously)生活。”
现在,我想把这个故事拉长一点。本来它已经结束了。按照苏非们所说的,它已经结束了,但是我想给它一个更深的转变。我想告诉你们,在这个师傅访问以后,我也访问了那家客店,当然是在很多年以后。那个人,那个客店的老板过来对我说:“有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从前有一个苏非师傅来过,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他把它解决了。但是从此以后,一切都改变了。那个丑女人变得以她的谦逊为骄傲,现在我不爱她了。不仅她的身体是丑的,现在她的本质,她的整个本质都变丑了。而那个美丽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对于美丽的意识破坏了自己的美丽,所以就放下了这个意识。现在我爱她。不仅她的身体是美丽的,她的本质也变得很美丽了。”所以他对我说:“现在请你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而我告诉他:“请你保持沉默。如果我说了什么,那么这个故事又会发生一次转变。所以,保持沉默!”
自我意识就是疾病。实际上,无自我意识就是悟。开悟就是:无自我意识。但是在二分之间,在二者之间,在两难之间,你怎么可能无自我意识呢?
你总是在选择:你选择美,丑变成了你的阴影;你选择虔诚,不虔诚变成了你的阴影;你选择做圣人,罪恶变成了你的阴影。选择——你就会有困难,因为正是选择分裂了生命。不要选择,成为无选择的,让生命流动。有时候它看起来象上帝,有时候它看起来象魔鬼——两者都很美。你不要选择。不要试图做一个圣人;否则你的神圣将不是真正的神圣——它里面的一种骄傲会使每样东西都变得丑陋。所以我说,有很多次,罪人已经达到了神,而圣人错过了。因为罪人总是谦逊的;认为自己是罪人,所以他们不能要求。
我要告诉你们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个圣人敲天堂的门,与此同时,就在他的旁边,一个罪人也在敲。圣人很了解那个罪人。他是他的邻居,他们在同一个镇上,他们也在同一天过世。
门开了。守门人,圣彼德,看也不看圣人一眼。他欢迎那个罪人。圣人的感情被伤害了。一个罪人受到欢迎,这是出乎意料的。
他问圣彼德:“这是怎么回事?您伤害了我。您侮辱了我。为什么罪人受到那样的欢迎,而我却不被接受呢?”
圣彼德说:“这就是为什么。你在期望。他没有期望。他只是觉得感激,因为他来到了天堂。你觉得那是你挣来的。他觉得那是上帝的恩典;你认为你之所以达到它,是因为你的努力。对你来说,那是一种成就,而所有的成就都是自我的。他是谦卑的。他简直不能相信自己已经来到天堂了。”
罪人能够达到,圣人却会错过,那是很可能的。如果圣人过于充满他的神圣,他就会错过。
老子说: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出现丑。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出现恶。
所以,有和无在成长中相互依存……   

两者都要使用——不要选择。生命是一种相互依存。罪恶也要使用,它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了。愤怒也要使用,它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了。在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的存在是没有目的的。没有目的它怎么可能存在呢?生命并非一个混乱,它是一个有意义的宇宙。

㈤ 适合大学生关于道德经课堂讨论的问题有哪些

很多东西都是学了、积累了才会懂,不学、不积累永远都不会懂,现在的人总是自以为是地内轻视小孩,拿自己容的失败经验去规划小孩的人生,可知自己12岁前没学,所以到了30岁还不明白,小孩12前学了,或许25就能理解。而且如果不趁小学有时间、记忆好背下来,过了初中就更没心情没时间关键没有记忆力好的黄金时期了。

㈥ 对老子道德经有认识的进来,如何理解某位高人对道德经的这两句理解

道德经是观察心的著作,颠倒的心理正,就会得到受用

㈦ 老子与他人讨论过自己的道德经吗

不是全部。你的概念就错了,《道德经》本身就是老子自己写的一部著作,而不是别人用来收录他的言论和思想,这个和《论语》是不一样的。《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倒是可以说涵盖孔子基本的言论和思想。《道德经》只是老子作品的一部分。

㈧ 老子道德经讨论怎样治愈恐惧

首先要了解恐惧是什么: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狭隘的说,是一个方法论和认识论,,掌握和了解其基本意义,对你了解和认识人和事运行和发展规律,从而积极应对,有一定意义。
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真正的哲学在对个性自我的束缚相对薄弱的地方产生。如果个性自我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能够使个性自我自觉或不自觉的发挥出个体的本能和潜能,通过个体自我在群体中的斗争而逐步推广,形成人类社会的新生力量。因此,恐惧是人正常存在的一种心理反应,人的基本本能是安全的确认,也是人进步的一种动力。
了解学习道德经(哲学体系之一),正确认识人的恐惧情绪,恐惧就不可怕了。

㈨ 老子写《道德经》的初衷

若回到老子言道德经的那个年代或场景,才有可能谈论清楚老子当年的初衷。

假如我是当年的老子,也只能假如:

初衷莫若道回首,
德升地天五千童。
文字道本名无相,
武德大有海山中。

热点内容
公司规章制度太严 发布:2025-02-13 04:59:32 浏览:823
海淀区法院微博 发布:2025-02-13 04:13:04 浏览:495
检擦院和法院 发布:2025-02-13 04:08:07 浏览:576
合同法的发展 发布:2025-02-13 02:27:32 浏览:367
郑幸福律师 发布:2025-02-13 01:59:09 浏览:844
哈市乡村台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02-13 01:30:42 浏览:409
新劳动法试用期工资 发布:2025-02-13 00:53:20 浏览:703
宁波新劳动法实务培训 发布:2025-02-13 00:48:24 浏览:645
动画片刑法 发布:2025-02-13 00:35:00 浏览:552
民事诉讼法146条6 发布:2025-02-12 23:28:42 浏览: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