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理论

立法理论

发布时间: 2020-12-20 10:13:00

㈠ 马克思主义立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法学
不论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学还是西方法学,都是剥削阶级的法学,是为奴隶主、封建主或资产阶级的法说教,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尽管这种法学曾经提供了大量的法学历史资料,有的在阐述法律现象的某些方面也提出了合乎科学的观点,有的还不同程度地起过历史进步作用;但由于阶级地位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的学说都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科学地阐明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法学领域才起了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法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各方面的现象,揭穿了剥削阶级的偏见,科学地阐述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同以往法学的根本区别,主要有下列几点:
① 在各派剥削阶级法学中,有的认为法与经济无关,甚至说法是决定经济的;有的虽也承认法与经济有关,但否认经济对法的最终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结柢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然,法与经济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例如政治、哲学、宗教等也相互起作用,但这只是一方面的现象,而追究到它的根本,“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② 剥削阶级法学家尽管对法的本质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一个共同点是在不同形式上否认法的阶级性,甚至认为法是超阶级的“全民意志”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无产阶级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掩盖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偏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只有社会主义法制,才真正反映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总之,法同国家一样,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它总是有阶级性的.到阶级消灭时,具有阶级性的法也就不存在了.但马克思主义在肯定法的阶级性的同时,也承认法在历史发展上同其他社会文化一样,都可以批判地予以继承.马克思主义法学就是在总结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文化遗产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③ 剥削阶级法学一般也承认实在法是国家制定的,但由于他们往往把国家说成是超阶级的,把国家制定的法律说成是社会公共意志的体现,从而模糊了国家和法的阶级本质,曲解了国家和法的关系,鼓吹所谓“法律至上论”,把法置于国家之上.马克思主义法学分析了社会阶级的关系,认为一定阶级的国家和法都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有阶级性的,它所制定的法也是有阶级性的.首先,取得政权、统治国家的阶级必须把它的胜利果实,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其次,法律由国家制定,还须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法权也就等于零”(《列宁选集》第3卷,第256页).但国家既然制定了法律,就应当使之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法律,它自己也有必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否则法律就不能发生预期的效果.
④ 剥削阶级法学大都认为法是超历史的,永恒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法并不是超历史的,既不是永恒存在,也不是永久不变的.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当法存在的时代,它又随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政权性质的变迁而变迁.剥削阶级的法律都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可以相互模仿沿用,而无产阶级废除了剥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则必须创建自己的法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国家的消亡,法也将趋于消亡.那时当然还有调整人们共同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但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法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都包含有法律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精密地考察和分析了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清楚地说明了法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并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或其他机会主义者在解释法律时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他们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论住宅问题》、 《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此外,在他们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书信中,也有不少是直接涉及法律问题的,如恩格斯于1890年和1894年分别致J.布洛赫、C.施米特和W.博吉乌斯的信.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历了英国的阶级斗争,法国和德国的革命,特别是巴黎公社以及其他直接参加的革命斗争的实践,分析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国家和法的理论.他们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英国状况 英国宪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 11月4日通过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法兰西内战》以及《资本论》中关于工厂法、其他劳动立法和关于原始积累的血腥立法等问题上的论述,等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亲自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也第一次创建了社会主义法制.他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
列宁在领导革命斗争、特别是在与俄国自由资产阶级、孟什维克、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其他机会主义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有力地揭露了沙皇俄国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特别是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相联系的资本主义法制的本质及其虚伪性.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新工厂法》、《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论国家》和《关于专政问题的历史》等.
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创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开始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法制的学说.他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应废除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法,而为了保卫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又必须建立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苏维埃政权制定的社会主义法体现了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又是无产阶级专政实际经验的总结,在立法工作中不应仆从式地模仿资产阶级法律;但对各国文献和经验,凡能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则一定要吸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法制应统一,法律应严格遵守,应坚决地惩办犯罪行为,要运用法律同官僚主义进行斗争,等等.他在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及《论“双重”领导和法制》等.此外,他在给苏维埃政权初期司法人民委员Д.И.库尔斯基的许多信件中,也包含了不少有关社会主义法制的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能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法的一般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具体地论述社会主义法制问题.列宁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具体地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法制的学说.他的这些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造性的发展,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极为宝贵的遗产.但由于他过早逝世,未能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者,在为保卫、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斗争中,也对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有所发展.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关于苏联宪法草案》、《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等.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以后,工人阶级翻身成为国家的领导力量.苏联培养了大批无产阶级法学家. 他们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 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从事社会主义法制工作,协助制定了社会主义的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典及其他法律,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国家与法的理论、国家与法的历史方面,在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以及国际法学方面,撰写了大量著作,初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㈡ 人大方立法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对《立法法》作出修改:地方立法权扩至所有设区的市。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依照前款规定确定。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㈢ 立法解释有没有存在的意义

立法解释是一种完善补充法律的重要手段,又是介于立法和法律实施之间促进法律 实施的一种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立法解释对于衡量是否为违法行为具有决断作用。具体说立法解释有以下作用:
完善法律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则,有些规定只能是概念性、原则性的,具体操作起来,有些界限不好把握。而一些规则性条文,也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用语不够准确,条文多歧义,含糊不清的问题。通过对法律的解释,可以将条文准确化,充分阐明法律条文的意义,明确行为界限,将原则性的东西具体化,弥补不周全的地方,从而使法。针对法律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通过立法解释。
补充法律
法律是在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下制定的,不免带有时空的局限性,所以有些法律规定本来就可能不很周全,有些可能有遗漏,有的法律会随新的社会关系出现而变得残缺甚至过时,通过法律解释,使不周全的法律得以周全,有遗漏的法得以填补,并可以根据新的社会关系,对法律条文作比立法原意更广的扩充解释或转义解释,便某些词语和句子更富有包容性,而不用正式补充修改法律,使之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修改法律
在有些情况下,立法解释实质上起着修改法律的作用,它可以改变法律原意,赋予那些已不适应客观现实的法律条文以新的含义。有些法律条文修改起来非常困难,而不修改又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有时只有通过解释来打破窘境。当然,通过解释改变法律条文的原意必须十分慎重,应严格遵守解释规则,符合语词与逻辑规范。
立法解释具有修改法律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不能公开允许和提倡以解释法律来代替修改法律,否则会对法制的权威和统一产生不利影响。解释法律和修改法律不是一回事。在国外修改法律是议会的权力,解释法律是最高法院的事。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虽可制定法律,又可解释法律,但是它可解释宪法,就无权修改宪法。显然允许以解释来代替修改法律是有害的。
裁断违法行为
法律解释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实际上起着对违法行为的裁决作用。法律解释往往是就某个具体问题或案件是否合乎法律而提出,而很少作一般抽象解释,针对具体案件解释的结果,就必然是对某种或某类行为是否违法作出判断,从而制止违法行为。彭真同志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法律的职责,如果两方对法律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和争执,常委会一解释,必然肯定一方、否定一方,所以法律解释也包括有监督的意思在内。”解释法律实质上能起到裁决违法行为,监督、保障法律实施的作用。

㈣ 依法立法体现了立法过程的

依法立法来体现合法性。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这是立法认识论的一次巨大跃迁,也是对立法理论一次非常重要的丰富和发展。创造性地将依法立法并列为立法三大基本原则。

科学立法体现了立法活动的科学属性,民主立法突出了立法活动的人民属性,而依法立法是对立法活动的合法属性予以关注,重点解决法出多门、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等问题。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形成严密的立法逻辑,体现了立法活动内在的政治性、科学性、人民性和合法性。



(4)立法理论扩展阅读:

依法立法是中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立法质量,而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基础上新提出的一个立法原则。依法立法这一原则的提出,不仅进一步凸显了法律对公权力的约束性,也进一步彰显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化与推进。

依法立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的法治平等的精神层面上。而法治平等精神层面具体显示的,则是法律的正当性。


㈤ 杰瑞米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讲了什么

杰瑞米?边沁(1748~年),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法学家、经济学家,功利主义的创始人。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担任伦敦大学教授,并被法国革命政府选为法国荣誉公民。他鼓吹功利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提倡改革政治和法律制度,信仰绝对平均主义的民主原则。他判定,只有使政权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建立大多数人的统治,才能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著作主要有《道德与立法原理》等。

在《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作者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类行为的本质、防范犯罪的方式及建立法律制度的基本目的与原理。

边沁认为,正像自然界一样,人类也有自己的规律,就是善于“趋乐避苦”。“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支配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因此,我们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决定于这种行为能否具有增加快乐减少痛苦的作用。边沁指出,“乐”就是指“功利”,功利意味着对任何人来说,任何事物都可能产生福利与幸福而防止发生灾祸与不幸。他把苦与乐分为“单纯”和“复杂”两类。“单纯”的乐是指由器官感觉、财富、技能、美名、权力产生的快乐等;“单纯”的苦是指贫穷、感觉、仇恨或者恶名产生的痛苦等。“复杂”的苦由多种“单纯”的苦汇集而成,“复杂”的乐也由多种“单纯”的乐聚集而成。不管所有的苦与乐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

边沁的“避苦求乐”原则分别对快乐和痛苦做出了十分详尽的分类,并提出了快乐和痛苦的计算方法。该原则主要是用于指导立法的,实际上也被当作一个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基本原则。

在《道德与立法原理》中,边沁还论述了刑法问题。他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使用奖惩办法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政府可以根据危害幸福的行为及其犯罪的程度对制造危害行为的人做出惩罚。边沁认为,如果一种行为造成了伤害,那么它的动机也就是伤害性的。并因此而产生了派生的伤害,它涉及整个社会或其他一批不可确定的个人。派生伤害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痛苦,另一部分是危险。一件过去的犯罪行为,既可能包含着削弱防止这种罪行发生的政治法令的效力,也有可能削弱防止这种行为的道德性法律的力量,因此,必须对犯罪者予以严格的惩罚。根据功利原理,如果惩罚被认为确有必要,那是因为它可以起到保证排除更大罪恶的作用。

《道德与立法原理》是边沁在政治学和法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其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着重体现。由于深感当时英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缺少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边沁沿着自己的功利主义思路写成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将功利主义思想融入政治和法律制度。在书中,作者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探讨了人类行为的本质、防范犯罪的方式及建立法律制度的基本目的与原理,并阐述了立法、道德以及政治之间的关系。该书的出版使功利主义成为西方各国立法与行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对西方政治学和立法原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该书仍然是西方政治学界和法学界广泛参阅的重点书目,一些理论还有着大批的信徒。

㈥ 边沁为什么会写《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

《道德与立法原理》是边沁在政治学和法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其功利主义思想的一内个着重体现。由于深容感当时英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缺少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边沁沿着自己的功利主义思路写成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将功利主义思想融入政治和法律制度。

㈦ 中国古代立法思想简直理论

第一求稳所以限制流动,重农抑商第二秩序所以划分等级

㈧ 谈到某某法律的立法的制度变迁,在理论上需要参考的要素有哪些

立法制度变迁,变迁的显然是立法制度的要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讨论立法制内度的相关要素的变化。这些要容素相对来说都是有定论的。

如果深入考虑影响立法制度变迁的要素,可以先从立法理论考虑,进一步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等诸多方面。

题目太大了。

㈨ 为什么要对立法理论进行深入性研究

因为一旦形成法律就上升为国家意志,一旦确立,全民都必须坚守,容不得半点马虎,立法的每一步都要认真研究,从历史来看一部好法律和一部有缺陷的法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㈩ 《道德与立法原理》产生了什么影响

该书的出版使功利主义成为西方各国立法与行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对西方政治学和立法原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该书仍然是西方政治学界和法学界广泛参阅的重点书目,一些理论还有着大批的信徒。

热点内容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目录6 发布:2024-11-17 22:37:33 浏览:943
农村分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7 22:04:46 浏览:941
交大经济法第四次作业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748
实体法学派 发布:2024-11-17 20:45:53 浏览:462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
泗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 发布:2024-11-17 17:29:13 浏览:726
数理法学 发布:2024-11-17 17:24:24 浏览: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发布:2024-11-17 17:05:49 浏览: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