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论老子道德经上

论老子道德经上

发布时间: 2022-01-15 09:16:39

『壹』 老子的《道德经》上曾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说的是什么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后,《老子》的一句话不胫而走,这句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们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爷,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践百姓!”这种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名满天下的胡适先生,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应该说,锺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刍狗到底是什么,做什么用,其生灭过程如何?锺先生也没有说清楚,如说刍狗就是刍灵之类。在其所著《庄子发微》中还展开来说:“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则谓之刍灵;以祭祀,则谓之刍狗。后世画神像于纸,以竹为骨而张之,谓之纸马,即刍狗之变。纸马非马,知刍狗非狗矣。李颐云:‘结刍为狗。’非也。……盖自秦以后,刍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晋间人已不知刍狗为何物,而各以其意说之。不知狗之为言苟也,以其暂制而用之,故谓之苟,岂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页)实际上,“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异灭(借用佛家语)的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下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这个意思。这里,并没有糟践百姓的含义。 李伟国先生在《“人定胜天”语义的演变》一文(载《文汇报》2008年7月20日)中,又将《老子》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传本第七十三章)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视作对待着的双方,解释说:“天地不仁,亦犹《诗经》之‘视天梦梦’。‘天道善胜’,则犹《诗经》之‘靡人弗胜’。……老子的这些话,应该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视为‘人众胜天,天定胜人’的一个来源。”将“天地不仁”理解为天地之道闭塞,正理泯灭,虽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十二的话“方其未复也,天地闭塞,万物摧残,贤愚易其位,善恶乖其应,若无天理,惟人自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说,而申包胥有‘人众胜天’之语。方此时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见哉”作依据,但林栗这样的理解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合《老子》原意。《诛仙》中的用法:萧鼎著名小说《诛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这本小说里的解释是,天与地是没有感情的,不会理会人间的恩怨情仇,把人间万物都当做操作的狗而已!这句话使《诛仙》成为了06年最有名的网络小说

『贰』 如何评价老子的《道德经》

由于老子其人及其著作,历来即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在开始介绍这个问题之前,先必须交待一下我们将采用那种观点作为我们的立论依据。这里,我们不准备详细地去介绍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了,因为任继愈先生在198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老子新译》一书的“绪论”中,已经对有关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作了非常详细的系统归纳和分析,并在归纳分析各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很好的看法,也可以说是对这些争论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他肯定了老子是春秋晚期的人,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是孔子的老师;《道德经》五千言基本上是老子本人的著作,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农民群众的愿望。他的这些观点也正是本文立论的依据之一。此外,张松辉教授在2006年8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研究》一书中,又在任继愈先生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对老子的身世及其思想,作了更为详尽的考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考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文化,乃是批判继承了以西周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的产物,“老子思想是属于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第108页),并在论证老子对儒、佛两家均有极为重要影响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其和道教的密切关系,认为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又是道教所尊奉的教祖,其著作《老子》一书,被道教尊奉为主要经典,称之为《道德尊经》;其基本思想,为历代高道们所继承和发展。所以,他认为道家与道教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道教而谈论道家,这个道家就是有头而无尾;相反,如果离开道家而谈道教,这个道教就是有尾而无头,他的结论是:“应把道家和道教视为一体”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本书第406-412页)。他的这种看法,我们是基本赞同的。我想,也许这正是我们这次召开的“国际道德经论坛”,既邀集了海内外的道教领袖,又同时邀集了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以及文化、经济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一起共同参加研讨《道德经》的一个重要原因。

『叁』 求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评论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摘要 我个人觉得道德经根本没法和现代哲学比。 我不是不屑知识,而是道德经那种知识,只能在我写上古史当文献资料用,当了解上古先秦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用。 老子思维模式,并不高级。 他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用了最次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历代注疏家都弄不懂他的书。 确切的说,老子写的时候他自己就没整明白,没有能力用语言把思维框住了。 所指和能指,即便到今天,依旧让现代哲学家们头疼,依旧让所有的文字工作者头疼。 一代代哲学家的努力说白了,就是指着一堆的文字,要来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他到底说的是什么。 当然,人类在历史最初文明阶段,是允许这种稀奇古怪的玄学。   毕竟,那时候语言本身即便应对最普通的日用叙事尚且非常吃力,中国汉字本身还属于初级阶段。 老子手上的工具不好用也是事实。 但是,强调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要我原谅老子吗?老子不需要啊。 难道要我认可老子学说的神秘,他的学说没多大价值啊。 老子的《道德经》说白了,就是一大堆大而空的思想概念散乱的堆叠在一起。 既没有结构,也不确定每个概念的边界,一个道字,可以无穷大,也可以无穷小。一个德字,亦然,同样的无穷大,同样的无穷小。 和老子这样的人,实际上是没法讨论任何问题的。 《史记》上老子和孔子的一席谈。 然而我以为,孔子和老子真的相遇了,必然谈不到一块去。孔子总是小心翼翼的避免讨论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领域。 无论是天命还是鬼神,更或者是生死,从不在孔子的话题讨论范畴。 孔子在《论语》很坦荡的承认了,他缺乏老子那种无知者无畏的精神气质。   《道德经》的伟大是基于一种无知的狂妄。 先秦的古人根本就知道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老子却能想当然的总结出一整套规律出来,这叫什么玩意啊,而且老子还傲娇的宣称,这大道是通行于整个宇宙。 走到了这一步,老子的道也就和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佛没区别了。 老子的这种宇宙观,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科学实证的想当然,而且还想太多了。 老子的无知加上了想象力的翅膀,搞出了一大堆不伦不类的类比论证,并定义为绝对正理。 这种人要在今天出现,只有一个下场,送精神病院了。   老子用的语言需要靠读者去填补他思维推导之间缝隙,简单点说吧,就是两个字——脑补。 这种做法可以用在小说用在文学上,唯独不能用在哲学上。 一旦哲学讨论的前提是从不可言说开始的,推导即无意义了

『肆』 老子的道德经是如何论道与德的

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伍』 怎样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

老子《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道”的论述。笔者选择其中关于“道”的主要论述,按内容的逻辑关系排列在一起,然后逐条给与解释,从而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理解老子的“道”。

一,《道德经》关于“道”的论述:

老子之道

道是无形的,作用是柔弱的。所以,它对万物都有利,没有害。

“道”是平淡无味的,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

“道”隐藏着很少有人知道它。但它是最善于成事的。

“道”的论述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些,本文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陆』 老子的《道德经》是如何论道与德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版以权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摘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
据我理解为:老子的理想状态为:据已为道,道法自然,道在善利万物而不争。实在是实行不下去了,就只有求德、修德以化之;再其次是,求仁;再次是,行义;再再次是,克已复礼。但这都不算作是完全拥有道了。有道,不必讲:德、仁、义、礼的。道为上,德在下。

『柒』 老子《道德经》谁讲得最好

《老子道德经》,谁解释得最好?
哲学鼎端:LV.2 1 分钟前
我耿阁虽是个无名鼠辈般地卒兵小民然则却有着其诗近万首文待千篇的论及《易经》《道德经》的等之诸多的文字面世敬望诸位哲慧贤达圣神仙凡予以赐教并不求褒扬之誉只求贬责之获以鉴自律而得其益也!耿阁:草於2018年10月22日早上8点35分
道德经中的“无为”有没有定义,定义是什么?的答案 耿阁:著(人民网已经发布)

sa56 08月05日 05:22
《《道德经》中的“无为”有没有定义,定义是什么?之《知乎》下的提问答案》》
耿阁(鸣天士君)著
首先《赋题记小诗》一首:——“其意则是作为本文之大题论大论题的真谛的引语序言的。”
诗曰:
天赐耿阁人间行,
道德经理衡量明。
冥冥之中受教化,
切切莫负凡神灵。
咧咧词语别作情,
弄弄斯雅吻世领。
解疑答惑命索种,
惹醒繁花布霄青。
“及於《道德经》中的“无为”有没有定义,定义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天大地大道大德大人大宇宙无极般大的大论题大命题。其之整个《道德经》说的讲的论的解的就是这么一个大问题。她是《道德经》中的关键核心精髓精要之真谛之所在的所有因果原因因素的结果和结论之所在。”
关于“《道德经》中的“无为”有没有定义,定义是什么?之问题的问题的答案说复杂还真的是复杂;其复杂的程度还真的是有关论其这一问题的成千上万的或之不下於万亿篇的文章还真的是都没有彻底的彻悟性给予说清道明;其之还真的是都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还真的是都有不同层次的给予了一知半解半解一知的讲明白了一些道理。”
题记特注:
本文(三)是摘录:“向全世界全人类公告:“《道德经》中“道”“德”“道德”“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的定义” 的问题之答案”一文的一个章节。”
(三):关于“《道德经》中老子“无为”的思想理论的含义本意指的是什么的真谛的定义的问题”之答案 耿阁(鸣天士君)著
《无为的定义》是什么?答案是:“道德“。
这个答案:(1):不是“大破天荒”;”(2):不是“惊天动地”;”(3):不是“胡思乱想”;”(4):不是“杜撰造臆”;”(5):不是“天意所赐”。
(《无为的定义》:“就是道德”。“这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异想天开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冥思苦想的胡编乱造”;”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天意驱使的神痕伟迹“;”也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得道成仙的哲智圣慧”。”很显然的结论:“就是人家老子先生已经把“无为”就是道德”的观念观点已经是明示暗喻的彻解彻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在此只能极简略述一二。” ““道”乃“无”★“无”乃“大”★“大”乃“无”★“无”乃“道”★“德”乃“行”★“行”乃“为”★“为”乃“行”★“行”乃“德”★“为”乃“德”★“无为”就是“道为”“就是德为”“无为就是道德”“无为就是道德的行为”!。!。!。整部《道德经》中最精要最精髓最神奇最玄奥最神圣最神明最美善的宝库中的宝藏就是:“无为就是道德”。就是说的“道”的大行大为之大德之圣德之极德之美德之善德。”“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家老子先生说的是“道”的本身所具备的所本然的所固有的大行大为“道”的那个“德”那个“道德”是无所不可为无所不能为的”之其所以然的。”所有的人类的人们千万别搞糊涂了”!。那是作为每个人来讲的话:那是永远都达不到的其之只能有去领悟去精悟去学习去效法去实践去增智去添慧去行美去为善的问题和理份了”。)
此处只能说这5小点意思,为什么如是说呢?这是因为我耿阁说过的一句话:“天法不过欲★人律不过五”的自律己戒的天律天则所管着的。”老子先生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而民自正;实质的解释就是:“我道德而民自化?我道德而民自正”的意思。(在这里需要画龙点睛的予以说明:“无为”的意思按其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论之本意:即:“指的就是“道德”;说的就是“道德”;论的就是“道德”;真谛就是“道德”。”摘自我耿阁自己所著的“《妩媚永恒的春天·统御世界的美奂》之“简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国大易经》”并“彻悟世界文明中最伟大的《中国道德经》”》中的“题记”中的其中的一句话放在这里权以作为叙述下文的引言或之引语)
作为“整个人类思维意识之精神的心灵灵魂★整个世界人文文化之文明的神明的灯塔”的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之《道德经》到底究竟为什么总是言敬心恭的连篇接牍的屡屡频频的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反反复复的提到“无为”涉及“无为”和论证“无为”这一词呢?为什么老子先生思想理论中最伟大的思想理论理论就是“无为”的思想理论呢?这一“无为”思想理论为什么能得到整个人类铺天盖地的书山文海般地去研究去探讨去论证去一探究竟而又都总想去能够弄明白“庐山的真面目”之真谛的来龙去脉呢?为什么有很多的人各自站在自己的学识水平之有限的智慧程度上得出的研究结论又总是与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之本意的本来面目大相径庭不着边际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甚而又是背道而驰而其违理悖道的呢?种种原因的因素之结症之所在到底又是什么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和疑问都有待于整个人类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
“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和疑问我耿阁在其所著的:《妩媚永恒的春天·统御世界的美奂》之“简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国大易经》”并“彻悟世界文明中最伟大的《中国道德经》”》”和“《完整版》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 (人民网已经发布)的这两篇文章中曾试以作过相应的很不成熟浅陋不堪的表述解释和论证结论。因其问题极其复杂在这里不能均而叙之,只能是“一言蔽之”式的说上几句作罢。”
总体说来:“道”“和”“德”自然而然的统而为一的合而为一共然同然般地存寓於表现於体现於“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整个无极宇宙的所有的一切的事物之中并无所遗无一所漏的践行履为於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始终中的时空阶段过程和始终中的时空过程阶段之中的全过程之中的之其其之的道理的。” “德”是:“唯道是从”的。”(老子先生语)这就是“德”的本然实然定然的本身固有的铁律铁规的本质本能和本然本命的天职功能及其作用意义的含义之所在。”(绝对绝然般地不能讲什么:“道”是讲的是宇宙行为的规律的法则道理。”绝对绝然般地不能说什么:““德”是说的是人类的行为规律的法则道理”。”特注:“我耿阁曾经有过瞬间的错误的认识和认知的结论”即:“就是其“道讲的是宇宙行为的规律的法则道理”★“德”说的是人类行为规律的法则道理”。)”在这里打一个小比喻:““道”若比作人★“德”乃喻作身”。”(说明:世界上的所有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无为”的真谛之结论之统论””或之”“无为”的本意之彻悟之彻论”》
耿阁(鸣天士君)著
道为何物宇宙名!
道姓零空无极共!
道德一体整体鸣!
道体德用悖论痛!
道生那一是一德!
道生万物德显功!
物质量能是道命!
道德经原易经统!
道之无极宇宙宏!
无乃道谛真命隆!
别说老子道名暗!
无名天地无始终!
道名是无开篇供!
为何世人不解通?
聃谦说不知其名!
焉能强字为道恭?
世人论道勉强哄!
其实大错特错中!
强字鸣道神无限!
唯有道字精圣种!
道名为无宙宇重!
道身无极经纬通!
囊纳东西南北向!
覆盖春夏并秋冬!
其大无外唯变统!
其小无内守恒空!
唯变是守天律冠!
物事理情人欲充!
道德经成老子颂!
人类人文头首功!
世界文明最伟大!
神鞠佛躬仙凡崇!
道者主名无字宠!
次名大远逝反耸!
理寓万事万物历!
行始万情万理终!
道名大无教识众!
德名美善慈祥从!
道无德为须铭记!
神泣仙哭惊天公!
此首小诗份量重!
敢叫日月飞彩虹!
概然并非耿阁意!
分明天意使朦聪!
界时无为定义贡!
无为就是道德弄!
老子道德无为撰!
千呼万唤方出笼!
我无为而民自正!
已响无为道德钟!
我无为而民自化!
无为就是道德同!
耿阁生世才学轻!
难料是否看听懂!
借来罡风龙凤聚!
阴差阳错文横空!。
题记特注:
本文(三)是摘录:“向全世界全人类公告:“《道德经》中“道”“德”“道德”“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的定义” 的问题之答案”一文的一个章节。”
赞(0) 回复(1)
最新评论
sa56 伟大的人民网体现展现表现着昭显昭现昭衍着整个世界的人文文明的发展和延展的顶端并整个人类的人文文化的正义和道德的美善。
老子的"无为"观点什么意思? (人民网发布)
耿阁(鸣天士君)著
sa56 08月07日 13:01
老子的"无为"观点什么意思?
耿阁(鸣天士君)著
题记:本文是录自:网络知道(哲学鼎端:是我耿阁的呢称)
哲学鼎端:LV.2.4 分钟前
老子先生的“无为”的思想理论观点:“(说的是、指的是、论的是、真谛是)无论是总体的统然而言还是具体的细然而语都是在说“道”和“德”之“道德”的问题。“无”——”乃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是其“道”的学名身名原名本名主名本意主意、大远逝反及之万事万物万理万情都是“道”的乳别名次名替名表意并之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表无所不寓无一所遗无一所漏也!“德”的所有的本质本姓本性本命之其所有的本职功能作用意义就是老子先生说的“唯道是从”。”也就是说:“道是啥德就是啥,道是啥样德就是啥样,道长啥样德就长啥样(反之也一样)的意思。(在这里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说)。说穿了道白了就是:““无为——”就是“大道大行大道大为”;就是“大道大德大德大道”;就是“道行德为为德行道”;就是“道德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大行大为”;”“无为就是道德;无为的真谛定义就是道德。”“无为”就是:——大自然宇宙的大行大为、大道大德、天德圣德、神德仙德、真德本德、奂德极德、美德善德”之宇宙规律道理之道德。”(别解则缺理,另释则欠情。)——耿阁(鸣天士君)著草於2018.08.07中午11.35分”该文用时约15分钟著成。”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无论任何人任何机构不经本人同意不得引用转载。任何人不得断章取义的偷梁换柱的盗用或之窃为己有。”

【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终极答案

耿阁(鸣天士君)著
题记:《诗论题记》
无有大道至极简,
道德共存最理边。
唯道是从德互贯,
道德经谛玩尽显。
道可道非常道嵌,
惹得灵类愁破天。
今日耿阁履聃意,
咿呀学语奉人间。
【用诗再解题记诗】:“(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简单,只语遍润万慧山。道可道来非常道,所有仙凡顶礼玩。耿阁九死问阳聃!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让人通晓去?李耳答曰已讲完。”(第二首):”诗赋文篇千万言,桂月忘却十五盘。昼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数闹瞎眼。神亦纠兮鬼也缠,魂曾伤兮魄矣残。辞情总为心影转,撹得梦幻欠蝶安。”(第三首):“为报临世碧草颜,又观祖先奉献甘,帝恩赐游哲殿慧,岂能不度肺腑肝!泪洒华夏人文巅,思化春雨荷露参。大仁无缘恩天冠,唤赢道理本性染。”
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
耿阁(鸣天士君)著
涉及问题:【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的答案是什么?
终极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终极意义的之其答案就是:“作为道理虽是可以说的然我这部《道德经》中所要说的道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说的是一种特殊到极致又特别到极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 )
特注说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别说明和特殊标明的是:“这个终极定义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的终极定义的之其结论的认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万的其它所有的问题则属於另外的另题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范畴。”
在这个特注说明里需要再补充一句话: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认为的口吻来说应该是这样表述的“老子先生认为我这部《道德经》所要讲的道理是关于【有和无】并【无和有】这两个字的最彻底最至简最深奥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统的一种至臻至奂至广至极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奂无所不尽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种无所不尽其所极致的那种道理的。”
固辞:“无和有”并之“有和无”的问题是老子先生《道德经》从头至尾要告诉人类的人们的一个最是最后也是最是最终的整个《道德经》始终中的一种大道大德同时至简的简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的‘有无’这两个字的境界层次的了进而竟然还有一种更高层级的境界状态那就是:因为有是无生的且又是‘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所以当其涉及到“道”的终极的真谛定义时也就唯能只剩下那么一个字的那个“无”字了的之其:“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了”!!!!。
耿阁:草於2018.10.03.晚上8.55分结束。本文原创。本文题记诗文的用时时间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论论文的基础上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所形成的结果。”
附文:
【在我耿阁所著的数百篇论道的文章中随摘一篇而略示之】
《完整版》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人民网已经发布)
耿阁(鸣天士君)著
老 子 先 生 最 自 谦 ,
总 然 不 敢 天 下 先 。
实 质 道 谛 名 解 断 ,
弥 漫 道 德 经 里 篇 。
人 类 悟 道 理 无 边 ,
各 抒 己 见 岂 不 偏 。
吾 未 知 其 名 何 显 ?
字 之 曰 道 定 论 言 。
强 字 为 名 之 曰 大 ,
接 下 筮 远 反 相 连 。
劝 君 第 一 章 中 看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嵌 。
此 话 到 底 何 意 捡 ,
无 是 道 名 真 面 脸 。
道 名 谛 无 已 确 定 ,
有 无 本 然 理 道 间 。
无 乃 道 名 始 终 冠 ,
绝 非 解 始 天 地 先 。
人 家 老 子 本 心 意 ,
天 地 有 无 道 母 兼 。
道 姓 无 极 宇 宙 鉴 ,
此 乃 唯 一 正 理 典 。
其 悖 亿 万 论 道 撰 ,
既 便 次 理 绿 叶 添 !
复 归 无 极 大 远 反 ,
宇 宙 规 律 理 尽 填 。
别 说 老 聃 道 名 暗,
分 明 诸 仙 悟 太 浅 。
八 首 小 诗 十 分 掂 ,
三 恭 智 仁 万 善 年 。
老 子 道 德 规 律 映 ,
妩 媚 永 恒 照 阳 天 。
题记特注:关于“失量”一词之示略:“失量”是自然科学术语,“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数学术语称之为“向量”。倘或用作於哲学术语的话其之则可称之为“质量能”(或之“物质质量能”或之“物质场能量”或之“质场效能量”)。在本诗文中需要再重复解释的问题是:“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和“第廿五章”中的“先天地生”这两句话的老子本意说的是:★ 无名天地之始也!-----“无”作为“道”的名字并不是自有天地开始就有就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存在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进而又是其其“道”作为“无”就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且也是更没有天地开始不开始这一说的。” “道” 作为“无之宇宙之无极”或之作为“无之无极之宇宙”她生养渗透代替并齐蕴含孕育同存共寓於一切事物之中不仅统御凌驾於所有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始终中的全过程之中的全部的始终中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且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寓於其中而被寓其中之其无一所遗无一所漏也!固辞:“无之无极”是作为“道”的本质本性本名本姓本心本命本意本能的之“道同无极道化无极”之“道即无极道合无极”之“道与无极是并然共有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功能本能的理寓规律的“之”又之是”道和无极之间是“整体无间无间整体”的通然统一的本来之面目的而再又之其是那些被曰之为“大”“筮““远”“反”“逝”“玄牝”“谷神”等等的这些所需要表述的思想理论道理理念和观念观点都只不过是“道”的别名次名或之是其“道”的所属的属性而已。” ★ 先天地生(这个“生”字是有是存在的意思是无极宇宙客观存在的意思)“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论的本意说的是:---- “作为“无极的道”不管你天地是否形成不形成开物不开物”她都是永恒地自然而然地与客观存在同时存在的。”(在这里一字都不能多说)。
特意说明:尊敬的人民网的编辑编审的审核管理员先生们您们辛苦了!我耿阁非常感谢感恩您们审核通过并发表面世了我耿阁所撰写的几篇不成体统的小文章。由于我耿阁太粗心太疏忽大意了,以至于在:“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的“大”》之文的哲理性”这篇文章中竟然能把“少了一句话”的未改稿给发布了。当看到发表文时我耿阁确然是彻底的傻眼了,明是选定好了的确点击错了。虽有唯恐发错唯恐发错的意识然最终还是发错了,真是痛心不已呀!因为您们太忙了!我耿阁非常不愿意给您们找麻烦。于是决定错就错了吧!不再重发了。然当每每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又心动心灰意冷了。这是因为文中“少了的那句话”在文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要,倘或没有“少了的这句话”那则可就是使文章的文理哲理的内涵逊色的多了,说的重一点的话来说那可就是:“这篇文章就可能几乎要成为了废篇了。因此我还是决定再发一次来弥补这个缺憾。敬望您们费心过目予以权衡成全为盼了。” 耿阁:著於2018.03.21.夜10.11分中国合肥

『捌』 老子的《道德经》和宇宙观是什么

《道德经》即《老子》的后称。因《老子》分上下两篇,共81章,上篇又名“道经”,下篇又名“德经”,故《老子》全书又有《道德经》之称。它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哲理诗,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道德”二字,在儒家那里,谈的是善恶问题;在道家这里,谈的则是宇宙的本原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老子认为是“道”。何谓“道”呢?就汉语上说,“道”从首、从走,其本义为人走的道路,有四通八达之意。甲骨文中虽未见有道字,但有途字,其本义是道途。道字首先见于殷周的金文,指道路。后来,《说文》称:“道,所行道也。”在春秋时期已指天象运行规律,有时也包括人生吉凶祸福的规律。这就是哲学上的“天道”与“人道”的含义了。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宗”。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二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篇名)这里的“一”指元气,“二”指阴阳,“三”指阴阳相交,产生冲气而成和,形成天、地、人,就化生了万物。

何谓“德”呢?“德者,得也。”老子认为“物得以生谓之德。”(第五一章)也就是说,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由于道的作用,使万物生长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万物的自生自成,这就是德。所以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原因就是道德不发号施令使万物生成,而是万物按其固有的规律自然而然地自生自成。故曰:“以辅(顺)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四章)。这样,老子从自然哲学回到人生哲学,认为一个人立身处世,都要顺乎自然,不应强求,不要锋芒毕露,这就是“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成,做好。由此看来,道家哲学是重“自然”的。

那么,“道”本身究竟是什么呢?它怎么成为天地之“根”、“万物之宗”呢?

在老子看来,“道”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它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实体,并且永恒不变,这道理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说得明白的。正如苏东坡在《日喻》中所说的,就像明眼人无法跟瞎子解释太阳一样。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因为你称它白,它就不是黑;你称它有,它就不是无了。其实,“道”是“无”和“有”的对立统一,只能靠心灵去领悟。宇宙的本体是“无”。由“无”而生天地,由天地而生万物,终于形成了万象纷纭的世界。“道”是创生宇宙万物的本源。“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当“道”一产生创生的作用时,万物就随之而生,这就称之为“有”。世人往往只知道“有”的利益,而不知道“无”的用处。事实上,“无”的用处比“有”要大得多。天地之间就好像风箱一样,中间是空虚的,亦可称“无”,但正因为空虚,所以才能够产生万物。好比一个空杯子才能盛物,一间空房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一样。由此可见,无形无象无声的大“道”的妙用之无穷了。用老子自己的话说,“道”就像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生在天地之先,无声又无形,岿然独立,永不改变,循环运动,永不疲劳。它可以成为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

这里,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道”没有人格,决不是上帝的别称。老子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五章)这就是说,“道”仍然是“域中”(自然界)的四大之一,它没有超出自然而成为自然的主宰,它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灵。以“道”来治天下,则传统观念中的“鬼”就不起作用了(“其鬼不神”)。“道”无欲无意无志,可以算是渺小,它又是万物之总归,可以算是伟大。这样,传统文化中的“天”“帝”“鬼”“神”在这里统统失去了主宰的地位,不再有什么权威性了。

“道”占据着主宰地位,但“道”却不以主宰自居。“道”的主宰作用只是让万物顺其自然而无为。所以,“道”这个主宰,实际只是某种普遍存在的自然无为的法则而已。这也说明老子哲学是敬人为本,敬神为末的哲学,是有明显的无神论的倾向的。这也说明中国哲学的人文精神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老子还反对天道有知论,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他说:“天地不仁。”(第五章)即天地无所谓仁与不仁,万物皆自生自灭,人与自然环境没有神秘的感应关系。所以,老子的“天论”具有比较彻底的无神论倾向,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维是十分辨证的。他认为人世间的一切概念、判断、价值等都是相对的,相比较而产生的。例如牙齿最硬,舌头最软,但随时间的推移,人老牙脱,舌头却完好;高和下是互相比较而存在;兵器是锐利的,但却是不祥的东西;人类好用智巧,但天下却大乱了。所以,圣人应以无为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之教,“不争”之德。例如对金银珠宝的有无、多少,看得过重而不知足,就会自寻大祸。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砍得”(第四六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知足是最大的灾祸,个人想得到很多东西是最大的罪过。”因为“名位”会引起人的争斗,“财货”会激起人的贪。因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治理国家要做到“无为”则无不治。人人知足,天下也就太平了。

老子的这种思想与西方颇有知名度的伊壁鸠鲁十分相似。伊壁鸠鲁说过,“知足是一种大善”。因为面对财富、荣誉、爱情等外物的挑战,只要内心知足,以面包和水之类的东西为奢侈,也就会感到灵魂的安宁,从中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快乐。反之,如不“知足”,追求外物的享受,则欲望将有增无减,最后必然是不幸的。

老子的转化论思想更是十分深刻的。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二章)这就是说,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这就是事物转化的辩证法。在老子看来,正因为圣人谦下,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正因为大树比小草刚强,而台风刮来时,小草完好无损,大树却连根拔起;正因为自然界的风无形无体,它却能拔屋倒树;正因为自然界的水可方可圆,是最柔弱不过的了,它却能穿山透地。柔弱的滴水可以穿凿(záo)坚硬的岩石,洪水还会冲垮坚硬的城池桥梁,淹没田园村舍。所以坚强的东西反而不能战胜柔弱的水。当然,老子所讲的水的柔弱,并不是说水软弱无力,而是赞美它的谦下的品格和坚韧的内在力,赞美它具有一种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能克制最坚硬东西的能量。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chíchěng)天下之至坚。”(第四三章)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在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穿来穿去。这些都说明了弱胜强、柔胜刚、曲则全的辩证哲理。如果人们能克服刚强好斗,效法水的不争、柔弱、自然之性,就能产生无坚不摧、无强不克的利国利民的转化之效,这样就接近“道”了。

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转化的辩证规律,而且还初步意识到矛盾转化要有量变积累的过程。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四章)又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三章)这里,难和易,大和细,是质的区别,但在老子看来,多寓于少,大寓于小,难藏于易,所以有“道”的人处理事务,总是从细易着手,从而完成大难的。因此,只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再大的困难也可克服。合抱的大树,不是从细小的萌芽长成的吗?九层的高台,不是从一堆堆泥土建筑起来的吗?千里的远行,不正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吗?反之,“多易必多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大难临头。这就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老子的这些思想都接触到了质量互变过程的辩证法。

最重要的是老子有着一定的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思想,而且这一思想还比较丰富、深刻。他根据人们的常识,看到江海“善下之”,是为“百谷王”的转化条件。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六章)因为水往低处流,千条江河归大海。正因为大海善于自处于一切小河的下游,所以才一统“百谷”,成为一切小河流的王。所以“圣人”要作为人民的领导,必须对人民谦下。只有对黎民百姓谦恭和顺,才能真正为百姓所信服。老子又说:“躁胜寒,静胜热。”(第四五章)意思是疾走能战胜严寒,安静能克服暑热。这里,“躁”就成了“寒”转化到“不寒”的条件;“静”就成了“热”转化到“不热”的条件。这说明老子看到了自然界矛盾转化的条件。同样,对社会现象,老子也觉察到转化的条件。他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意思是说:富贵并且骄傲,等于自寻灾祸,必失“富贵”。这里“骄”就是福转化为祸的条件。同样,老子还看到了“居功”是功之“得”向“失”的转化条件。他说:圣人“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就是说,“圣人”功成而不自居,这样功绩就不会失去。反之,则失。如战争中骄兵必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第六九章)又如学习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他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七章)这里“资”是借鉴之意;“要妙”是微妙之意。意思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那么自以为明智,也会变得非常糊涂。所以“不贵”、“不惜”是从“智”向“迷”转化的条件。

老子不仅初步看到矛盾转化的条件,而且还注意研究转化的方法,他的方法主要是“善”法。他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其意思是说,“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根本无用的人;“圣人”经常善于挽救物,所以没有根本无用之物。这就叫做内藏聪明。又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八章)“士,卒之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作“士”“帅”的人,并非得逞于他的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依靠他的忿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用对斗;善于用人的人,要对人谦虚。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与天道配合,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当然,这种“善”法是建立在“用人之力”的基础上,又为着“治人”的目的。他的不争之“德”,体现了他的“无为”,也不过是达到“治人”的手段而已。然而,这种“善”却是“用人之力”的转化之法。它既包含着注重客观实际的唯物论因素,又体现着善士、善战、善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取其之长,“善”法应该说是一大贡献。

最后,老子还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例如在《老子》最后的第八一章中,他对一些哲学范畴,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出些实质,这是很了不起的辩证思维。俗话说,芳香的花不一定好看,会说话的人不一定能干。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就是说,在老子看来,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晓得宇宙间大道就在自己心中的人,不必广心博骛,知识广博的人,未必对大道有真知。这里包含着真假、美丑、善恶等矛盾对立的辩证法。他看出了某些社会现象与其实质不相一致,因而教人不能只从表面现象看问题,这是十分可取的。当然,老子的辩证法,还只有朴素的性质,还不很科学,因为社会十分复杂。科学的辩证法,既讲对立,又讲统一。如果认定:凡“信言”均“不美”,凡“美言”均“不信”;凡“辩者”都“不善”,凡“善者”都“不辩”;凡“知者”必“不博”,凡“博者”必“不知”,那就过于片面了。只看到矛盾范畴的对立,没看到它们的统一,这是形而上学的缺陷,没有转化的彻底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老子有着较为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而且认为辩证规律都根源于“道”,即“反者道之动。”(第四○章)这在古代哲学中是十分了不起的贡献,因为它说明了“道”的运动变化是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这个理论说明: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是儒家和道家共同支持的理论。儒家解释《易经》的主要点也正是这一点。这是哲人们受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的启发而得出的结论。《周易》讲“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系辞下》)老子讲“反者道之动。”(第四。章)。儒道同一见解,对中华民族影响很深,贡献很大。中国人往往在繁荣昌盛时保持谨慎;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这正是“反者道之动”的哲理武装了中国人的心理。

老子在哲学上的辩证思维,是和他思想上的“贵柔”有关。老子十分强调“柔”字。他断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六章),并以“贵柔”为旗帜,提出“寡欲”、“无欲”、“不欲盈”、“知足”、“知止”、“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不为天下先”、“不争”、“无为”、“无事”、“无私”等等,使“贵柔”成了一个内容广泛而系统的思想体系。但由于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他后来作为周王朝的史官,已目睹列国兼并、大国争霸、民不聊生、群起反抗的局面,使他一方面厌弃旧奴隶制的“礼治”,另一方面又不满新兴封建势力实行的“法治”。他主张“无为而治”,只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行了。这就决定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消极和保守的一面。所以他讲转化,但又绝对化地防止物极而反;他主张不争之“德”是最高明的策略,是“善”法。其实,老子的不争是争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不争之争。他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一种不强调斗争的争。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这不是不战而胜了吗?这点正是老子的高明的一面。

毛泽东说过:“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想这与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很有理论渊源的联系。在老子看来,了解别人只能算是聪慧;了解自己才可算是清明;能胜过别人者算是有力;能战胜自己者才算是坚强。人有各种欲望,有自私的思想,要想克服这些自身的弱点,必先反省检查自己,做到自知、自明、自胜,这才符合“道”的辩证法。

『玖』 老子的《道德经》

真经,是现行出版道德经(和注解)中最靠朴的
道德经,本是老子说他觉悟自己和世界的经验谈,和家国什么的兵法不挨着(这写,政治,管理学上的内容都是后来君主的感悟感想,可算是他给后代的留下的经验。嵌写改写在原来的朴素基础上,流传到今,)道德经是一本超越一切,超脱世俗的心路里程,“老子”告诉你世界,道,宇宙,人,人的欲望,人的感觉,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人的认知控制这些事,人的行为,时空等这些到底是什么东西,把你认真,一生里的一切都给你拿出来聊,一个一个的聊明白了,一看原来是自己愚昧,原来连自己在内什么都没有。自己原来是妈造机器人,妈也是妈造的。。。
道德经是简朴无华的,不多余,不重复,说到正常了到位了,就oker.就这么点事,本能简单明了的说明白的,决不多余复杂,能4个字的就没必要用5个字。如果简单的符号表达都不能反映的意思,没有必要表达/复杂表达复杂不是更迷糊了。添乱呢
道德经不过给出一个看一切都法门。小路,不是悟大的唯一道路,不走任何路瞎他妈走也能道,道是天网,无处在,无处不在。

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
谁说不会海枯石烂,你以为过去的火星上真的没有海吗?宇宙里只有一个球上有太平洋吗?这些太平洋是永恒的吗?什么情况都可能。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天辛苦不寻常。

道德真经:

常道可,道,非常道。
常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无欲
以观其眇;

有欲
以观其徼。
两者,
同出异名,
同谓之
玄。
玄之
又玄,
众眇之门。

美之为美,斯恶已。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常也。

道无为

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弗居,不去。

不尚贤,之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之不为盗;
不见可欲,之心不乱。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无知无欲。
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无不治。

道,
皿中而用
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
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以不自生,能长生。

上善若水。
水善不争,
处众所恶,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不争,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是所谓
玄德。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 令人目盲;
五音 令人耳聋;
五味 令人口爽;
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辱为上
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
宠辱若惊。

何谓
贵大患若身。
有大患者,是为有身,
及无身,有何患?

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
为天下,
若可
托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诘,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
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
道纪。

古之道,
微眇玄通,
深不可识。强为之容:

豫兮若 冬涉川;
犹兮若 畏四邻;
俨兮若 客;
涣兮若 淩释;
敦兮若 朴;
旷兮若 谷;
澹兮若 海;
飂兮若 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保此道,不欲盈。
唯不盈,蔽而新成。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功成事遂,

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绝思无欲,
绝学无忧。
以为文,一不足。

见素抱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众之所畏,不所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有余,我独若遗。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愚人之心,沌沌兮!
淡兮,其若海,
望兮,若无止。
众人有以,我独顽似鄙。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不自见,明;
不自是,彰;
不自伐,有功;
不自矜,长。

自见者 不明;
自是者 不彰;
自伐者 无功;
自矜者 不长。

唯不争,莫与争。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尚不能久,况於人乎?

从于道,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其在道也,
所谓
余食赘形,物或恶之,道者不居。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名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常救人,无弃人;
常救物,无弃物。
是谓神明。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随智大迷。
是谓要妙。

知雄守雌,为天下溪。
复归於婴儿。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
复归於朴。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
复归於无极。

朴散为器,之为官长。
欲而为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
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挫或隳。

去甚,
去奢,
去泰。

道佐,不以兵强,
其事好还。

师所居,荆棘生。
大军后,有凶年。

善果,不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道不居。
居则贵左,兵则贵右,
兵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不美,美之者,乐杀人。
不可得於天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道常无名
朴,小,天下莫臣。
若守之,万物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莫令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知止不殆。道在天下,
犹川于江。犹谷於海

知人所谓智,自知所谓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增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道泛,岂左右
万物
恃之
生而不辞,
功成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於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不为大,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拥之不足既。

将欲歙之,必张之;
将欲弱之,必强之;
将欲废之,必兴之;
将欲取之,必与之。
是谓
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脱於渊,
不可示

道常无名,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正之以扑。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地自正。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 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 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去彼取此。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得一天下正。其致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非以贱为本耶?非乎?致数誉无誉。
是不欲
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 道之动;
弱者 道之用。

万物生於,有,生於无。

上道,无为行之;
中道,若存若亡;
下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唯道,始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
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人之所恶,孤寡「不谷」。




损之而益,

益之而损。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至柔 ,天下至坚
无有入无间。
无为之有益。
不言无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寒胜热,躁胜静,
清静柔弱,朴质本真
为天下正。

天下,
道,
走马以粪。
天下
失道,
戎马生於郊。

祸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学日益,
道日损
损之损,

至无为朴。
无为无不为。

观天下
常无事。
及其有事,其不足

常无心,以常为心。
天下歙歙,浑其心,孩之。

出生入死。
生於死地,以生之厚。
其无死地。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器成之。
莫不道而德。

人之从,道,德,
道,德
之莫命而常,自然。
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
玄德。

天下有始,
以之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
习常。

介有知,行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夷,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
仓甚实,服文采,
带利剑,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为盗竽。
非道

善建者不欲拔,
善抱者不欲脱,
子孙祭祀不欲辍。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
修之於邦,其德乃丰;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无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
牝牡之合而zui作,精之至也。
号不嗄,和之至。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知无知而不言,
言者,认为知而不知无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
玄同。

不欲 得之而亲,
不欲 得之而疏;
不欲 得之而利,
不欲 得之而害;
不欲 得之而贵,
不欲 得之而贱。
不欲 为天下贵。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天下往。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忌讳,弥乱
多利器,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
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无为,自化;
静笃,自正;
无事,自然;
无欲,自朴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恶。神负则魔
人之迷,其固久!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莅天下,德交归焉。
道者,万物之奥(根本)。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市尊,美行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不如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求得,有罪以免邪?为天下贵。

名为/无为,
名事/无事,
名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 于易;
为大 於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犹难之,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为之於未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为者败之;持者失之。
无为,无败;
无持,无失。
之所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终如始,无败事。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
万物
自然
不敢为。
为道者,非以明,将以愚。
之难治,以其智。
以智治,之贼;
不以智治,之福。

此两者
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
深矣,
远矣,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谷善下之,
欲上之,以下之;
欲先之,以后之。
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谓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似不肖。
若肖,久其细也!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俭,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能成器长。

舍 慈且勇,
舍 俭且广,
舍 后且先,
死矣。

夫慈,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
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被褐而怀玉。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不畏威,大危至。
无狎所居,无厌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大知不见,
大爱不贵。
去彼取此。

勇而敢,杀,
勇而不敢,活。
此两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
天道,
不争而剩,不言而应,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之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常畏死,而为奇者,
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
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无以生为

之生柔弱,死坚强。
草木之生柔,
其死也枯槁。

坚强 死之徒,
柔弱 生之徒。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
损有余
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
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不欲见贤。

天下莫柔弱于水,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执左契
不责於人。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小邦寡民。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死而不远徙。
有舟舆,无乘之;
有甲兵,无陈之
复结绳而用之。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积累,
以为己愈有,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
无为无不争。

『拾』 老子《道德经》中是怎样批判人性的

论述的时候,分别考察,楚简本(“楚简老子”)、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乙本(“帛书老子乙本”)、和通行本(“道德经全文”)。
这四个本子,从网上,按照引号里的关键字,可以搜到,并能下载,我下载到的,也就是主要用于比较的是,是台湾人做的,pdf文件。
我还有一个英文版,译者是James Legge。

我把"道德经",称之为,"德道论",本文题目,还是称为"道德经"。

这几个本子,我的总结如下:
1. 楚简本,德道论的雏形,用了当时楚国的文字,是一个官方版本,主要是“道论”。
2. 帛书老子甲本,德道论的成型。
3. 帛书老子乙本,德道论的民间版本。
4. 通行本,把德道论的成型,德篇放在后,道篇放在前,成为道德论,后称为“道德经”。

我认为,整个德道论,有三个阶段:
1. 楚简本阶段,是一个政论的本子,主要在官方流传,主要讲“道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阶级论
2)民性论
3) 人性论
2. 德论阶段,加入了“德论”,我认为,原因有二:
1) 道论里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受到了流行的“礼学”的冲击
3. “道论”的丰富阶段,主要是,加入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1) 其中的“道”,对应于德道论雏形阶段的“道”。
2) 其中的“名”,既对应德道论雏形阶段的“名”,也是受到流行的“礼学”/“名学”冲击的结果。

我认为,楚简本已经在社会上流传,流传到了楚地,用了楚国当时的文字而已。楚简本,是“德道论”的雏形,更是“道德论”的雏形,楚简本,包含了德道论的初始内容。

后来流传的“道德经”,我认为:
1) 保留了道德经雏形的时候的顺序
2) 抹杀了道德经发展的顺序
结果1),我认为,可以理解。
结果2),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德道论是几个人的合作本子,并且一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流传的结果,变成了“道德经”,变成了一种教,原来的样子,不是这个样子,既不是一种教,也没有一个神(作者)。

还有一个最最戏剧的结果,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结果很感兴趣。步骤如下:
1)找一个人,读帛书老子乙本。(我没有试过,只是自己尝试读)
2) 看帛书老子甲本
3) 体会一下来自古代的声音

热点内容
郑幸福律师 发布:2025-02-13 01:59:09 浏览:844
哈市乡村台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02-13 01:30:42 浏览:409
新劳动法试用期工资 发布:2025-02-13 00:53:20 浏览:703
宁波新劳动法实务培训 发布:2025-02-13 00:48:24 浏览:645
动画片刑法 发布:2025-02-13 00:35:00 浏览:552
民事诉讼法146条6 发布:2025-02-12 23:28:42 浏览:865
巴州司法所 发布:2025-02-12 23:00:17 浏览:158
道德经库恩 发布:2025-02-12 22:45:04 浏览:344
行政诉讼法八十二 发布:2025-02-12 22:07:11 浏览:890
重庆京师律师 发布:2025-02-12 19:52:51 浏览: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