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有无相生

道德经有无相生

发布时间: 2022-01-15 12:34:05

道德经第一章,第二节的有无相生等等,你是怎么理解的

形容:1、事物的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互为因果的关系。

2、有无相生:有表示多,表示大,无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长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第四十章》)这也是道的本质决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老子讲的道、自然,其实就相当于基督教的上帝,更是伊斯兰教的安拉,造就了万物,是自然的化身。但区别在于,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样有人的形体、有灵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也不象安拉那样完全神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宇宙真理。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生意也是这样做成的。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不存在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产生了“有”。

商业上,新品类的运作;社会中,人的成长,何尝不是“无中生有”呢?

② 道德经写中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到多则惑表达了什么观点

你能看见,所以你瞎了。因为总有你看不见的光谱。
你能听见,所以你聋了。因为总有你听不见的频率。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达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③ 道德经中有与无的关系

以下纯属个人理解。
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无或者道,原本是没有任何名称的,也不具有任何形态。但为了说明一些问题,需要它来表达,而强加给它一个名称,道。
有,也就是万事万物,具有具体的形态,可见可触。万物统称为有。
无,用来命名天地的原初,也就是本原(无并未指代虚空之意);有,用来命名世间的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言明,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冠之以名,也仍然不是真正的名。
有与无,同出于一源(我理解为:有与无,都是为了方便而对自然万物之源的概括,以便于我们对它的模拜与领悟,就如同我们的姓名一样,叫张三亦可,叫李四亦可,有个代称就可以),都是居万物之上而深不可得的本原——玄,对玄加以探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够体会玄的玄妙深奥,但一旦领悟到了玄的奥妙,就犹如一道门一样被打开,就能体会到万物之本质本性及其奥妙(此妙小于玄之妙)。

天地万物生于有,也就是说万物的本原是有,而有,是老子冠之本原的一个名称。而这个本原的本原是无,无,是老子冠之以玄之深妙的一个名称,是万物之有的开始,其意我认为并非指代虚空。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道,应该就是无,一则为有,一生二,二乃为阴阳之意,此后阴阳相克相生,而生万物。

要理解老子的这些话的真正含意,还得对道德经加以研读,对其译本多加参考,并通过自己身边的事物加以感悟,才可以得其玄妙之意。并加以深入体会。

此短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④ 老子有无相生唯物辩证

答案C
相反相成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指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所以A、C不选.实践观点是认识论的观点.

⑤ 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全文翻译

【出处】《老子》

第1则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第2则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第3则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第4则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第5则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无所事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

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第6则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第7则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5)道德经有无相生扩展阅读:

源出于《道德经》,道家哲学,事物的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即事物的有无是在时间流程中相互转化的。

现在存在的具体事物,过去必然曾不存在;现在不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相对其过去曾经存在过而言。“故今有之忽无,非昔无之未有;今无之忽有,非昔有之未无者,异乎时也。”即揭示了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

提出了很多富有科学因素的哲学命题,是研究中国哲学史、天文学史及其道教思想史极有价值的著作。

网络——有无相生

⑥ 道德经中的“有”和“无”

无与有一定是同级的,老子很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个人更偏向于无的力量,内无形无态又可以化为容有形有态,所谓无中生有,只是一个感观认识,两者依然是同级的。

1楼的说二者肯定不同级别,那如何解释有无相生,高低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何况有与无本身能够生长并且被区别出来,那就是说一开始连有无都没有,连没有都没有,那不正是有么?难道有比无还要先形成?

“这一点,和我们现在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一样的,不能象我们现在的某些所谓专家在解读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一样生硬的将这种辩证用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抽象起来,给我们现在的学生对祖国的哲学产生造成厚此薄彼的错误引导。”我觉得你这种只抠住书本而不进行合理的分析,才是真正的错误引导。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不会有无,为何缺一不可?因为两者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以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至于为何要形成两种相反的内容而存在,这个道理我不需要在这里解答。

⑦ 道德经中说的“有无相生,无既是体、有既是用”是什么意思啊

有和无相互化生来。有形源与无形、存在与不存在的事物,是相生的关系。“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都说明道含无有,它们是始母关系,是相生关系,如环无端,不可或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则系明示朴散而为器之后的有无关系。有器之体,方可以之来利用,其用却在器中之无——虚空处。常人多单纯理解实有为体,空无为用,实质体用不二,有既是体,亦是用,无既是用,亦是体,譬如室,如无空间,则不成其为室了。这是事物自身的有无相生,相资为用。前者,指事物之从无而有,即事物的发生、展与消亡(转化)的过程而言;后者,指事物在其全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体用而言。

宋常星说:“相生两字,即是生生不已,变化不穷之义。人皆知有之为有,无之为无,不知有而不有者,乃是以有入无也;无而不无者,又是以无入有也。是故有无不颠倒,则阴阳不反复,阴阳不反复,则相生之道不立矣。此所以有无相生之妙,隐显莫测,变化无穷者,此也。”

肖天石说:“以有无之对待言,无‘有’则无以显无,无‘无’亦无以显有。有无相生相形,相对相成。”

热点内容
哈市乡村台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02-13 01:30:42 浏览:409
新劳动法试用期工资 发布:2025-02-13 00:53:20 浏览:703
宁波新劳动法实务培训 发布:2025-02-13 00:48:24 浏览:645
动画片刑法 发布:2025-02-13 00:35:00 浏览:552
民事诉讼法146条6 发布:2025-02-12 23:28:42 浏览:865
巴州司法所 发布:2025-02-12 23:00:17 浏览:158
道德经库恩 发布:2025-02-12 22:45:04 浏览:344
行政诉讼法八十二 发布:2025-02-12 22:07:11 浏览:890
重庆京师律师 发布:2025-02-12 19:52:51 浏览:808
法律责任包括下列哪些 发布:2025-02-12 19:04:52 浏览: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