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道德
Ⅰ 市场经济社会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在欧洲中世纪(包括中世纪)以前,社会统治者们依靠宗教教义和道德约束来调节社会关系,这是最好的维护专治体制的社会统治模式。自文艺复兴运动起始后,人文精神\人性论\个人主义等等以人为本理念逐渐蔚然成风,人们开始反思”道德约束”是否靠得住,继而法制理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维护一般社会关系的主导观念。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也只有靠公正的法律才能合理地调节并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为此,”市场经济社会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是愚腐的封建思想的现代复活。
Ⅱ 急急急!!!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高尚的社会的一个问题...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市场经济中的负面效应带来的社会道德滑坡颓势及在市场经济创建新道德规范而所产生的道德爬坡的艰难,更多的人在呼吁“道德重建”,并提出了构建新型道德体系的种种方案。可惜的是,这一切皆淹没在“一切朝钱看”喧嚣声中。尤其是一些腐败分子与社会上的不法之徒,泯灭良心,藐视法理,或巧取豪夺,或坑蒙拐骗,隳坏了风气,破坏了社会安定。当社会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时,人们对道德重建的要求变得更为迫切起来。因此,“以德治国”的口号一出,即获得社会的认同。而随着政府当局而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同时作为治国方略,德与法便将成为推动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两翼,带动中国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的腾飞。
2
任何一个国家,在治国方面都运用了法治与德治两种方略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是在某一时期,某一社会对某一方面有所偏重而已。就拿古代中国来说,虽然强调德治,但对用法律治国也并不含胡。从秦代起,几乎历代王朝都修订了法律,在用刑方面也是挺“酷”的,动辄株连九族。很多时候,还把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纳入了律令所限制的内容,用法律来强化——古代人对不孝父母者便皆视为“大逆不道”,除了遭社会唾弃外,还得受法律的惩罚呢!西方虽然标榜为法治社会,但并非对社会伦理毫不重视。从雅典文明到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每个时代都有政治家、思想家呼唤“良心”、“善良意志”,把道德作为让心灵得到安慰的精神家园。特别是随着物质的不断发达,而道德文明的严重缺损,令有浓厚法律意识的西方人越来越感到忧心忡忡。由此看来,法治与德治作为治国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为什么既有法治,为什么还提倡德治,或者有德治,又要搞法治呢?这是因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二者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但二者如果有机地结合,就能有效地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而且,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动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搞好,可以推动以德治国。
因此,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法、德并举。注意,这里指的法、德并举,是指二者作为治国手段时,不要偏倚某一方面,尤其不要堕入过去的“德主刑辅”的老套套子里去了,因为如果这样,人情大于法律的现象又会蔓延滋长,“德治”又会畸变为“人治”。这是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
3
在现实中,任何一种道德行为,都是先通过社会的强制性手段而加以强化的。道德在人心扎根,也是先有“他律”,再有“自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初,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人们尚未能达到康德所说的“本乎律令”的道德境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系统的非道德性制约机制,以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舆论的手段,促使人们进行“合乎律令”的道德选择。例如,在公共场所有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不随地吐痰,不攀折公共场所的花木,不打骂他人等等,这本是属于社会公德方面内容,但在最初人们还没有形成习惯时,就必须采取强制性的类似法规的制度进行约束,如随地吐痰时罚款多少,攀折花木者罚款多少,等等。
为什么许多人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法治经济,是因为市场经济中的巨大利益总是在刺激人们的欲望,膨胀着人的自私本能,诱惑一些脱离道德轨道,做出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非道德行为。而且,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指望绝大多数民众能够像圣人一样“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绝大多数时候,需要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律令进行限制。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支撑道德系统运行并能迅速树立新道德权威的,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迅速建立的法制体系。中国古代有一个治世经验——乱世用重典。即在混乱期间应该加强法制的力量,借助法律的威慑力,促使人们在失范期能有一定的行为准绳。在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趋利之心使趋利之徒不择手段地攫取暴利,社会虽不至达到“大乱”的地步,但道德的失范带来的社会骚动却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旧的道德规范失灵,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之际,加大法治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提出搞市场经济之后,随即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并加大立法的力度,加快立法的进度。
4
不过,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健全的市场经济,都应该有健全的道德相配合。市场竞争的规则,法制的规范,必须有相应的商业道德、行政道德来作为思想基础。没有信用就不会有健全的市场经济,没有大公无私的行政道德也就不会有健全的法制。对于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诸如坑蒙拐骗,抢劫走私,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无疑需要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并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但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现实中,如果只有法的规范和制裁,没有道德的配合,一些人总会千方百计寻找漏洞,钻法制的空子。正如荀子所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没有良好的道德风气精神文明作基础,法制再严,打击再力,也不能有效地遏制歪风邪气。而要树立新风,培养新人,建设新的精神文明,只有法制是不够的。古人有云:“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今天要树立社会新风,培养“四有”新人,只有依靠道德建设,只有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两相配合,才能保证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不仅是市场经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也离不开德治。道德兴则国兴、家兴、业兴,个体也能得到和谐发展;道德不振,于国于家,于人于己都意味着是一种灾难。因此,不管是法治国家还是集权国家,都不会抛弃道德,都会把道德体系的建立作为立国之本。正因为一些专家认为市场经济不仅仅是法治经济,还是道德经济,他们提出了“道德规范法规化”的建议,试图运用法制的力量来强化道德规范,使道德的内容融于法律的形式之中,并以之来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道德性。
5
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规范,不是从市场外部强加给市场的,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萌生的,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是与市场经济内在的规律、关系相适应。例如,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相适应的是平等互利的道德规范,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相适应的是公平竞争的道德规范,与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相适应的是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等等。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进入市场中的每个经营者,要说不想赚钱,那是假的。但赚钱应该走正道,不赚昧心钱。这个正道,也是市场所需要的道德律令。
当然,市场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能够产生“律令”效用,有一个前提,即一切道德规范能为市场主体所接受,并能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自觉践履。而且,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向市场主体灌输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道德观念,而且要排除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还要排除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市场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弘扬中华道德的主旋律。
6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法治也好,德治也好,所治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决不应是民众。对此,在认识上与实践上不能有任何偏移。过去的德治与法治都是治民的,德与法都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甚至是愚民的工具。那时候,法在官府,是是非非全靠官老爷判断,是非判断正确与否,那就看官老爷的屁股坐在哪一边了。至于道德,则是让老百姓老老实实地当顺民。今天的法治与德治,民众皆为主体,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最终都是为老百姓,最终都要靠老百姓去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德治才不会堕入“人治”的怪圈,只有这样,我们的德治才能收到全面提高人民道德素质的目的。
Ⅲ 怎样理解市场经济应该是道德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 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的发展。
记得采纳啊
Ⅳ 市场经济与人民道德谁更重要
当然是人民道德,如果没有道德,要经济干嘛????能发展的起来么????为什么商人要诚信???不能作危害人民的产品,就是道德啊,我觉得只有有道德了才会发展别的事情,没有道德什么都做不好
Ⅳ 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受两个规律制约;即道德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道德规律是根本规律决定经济规律发展,而经济规律是道德规律的现象说。没道德人就没有道德的经济;人的道德觉定着经济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状况。
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
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彻底抛弃哪些使生产力发展成为桎梏和束缚的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邓小平提出搞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
邓小平曾经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这些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包括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百废待兴、执政党威望崇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为有利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我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计划经济体制的那种决策高度统一排斥市场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搞平均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上,一方面是统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限制了企业的活力;
另一方面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两方面都是对生产力的束缚。要摆脱束缚,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Ⅶ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并不是互斥的。
市场经济应该是道德的经济,当缺失适当的专道德力量的引导,整个社会属倾向于投机取巧而非去创造社会价值,那这个的社会的经济也是无法得到长久的正常的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道德观也必将产生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要求全社会各方面树立新的道德观。
论语上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爱财也必须恪守道德观念,取之有道。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进。也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才能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Ⅷ 市场营销道德
市场营销道德是和市场营销伦理并提的。对企业而言,要在生产经营的同专时兼顾消费者利益属和社会利益。组织应该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然后再以一种能够维持或改善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向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
1、要求在营销中考虑社会和道德问题。如:希望工程,环保产品,助残,帮助再就业,回报社会等。
2、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凌驾在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甚至不惜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破坏生态环境。
3、营销的道德还要求关注消费者的长期利益和需求的满足程度。像只顾短期利益,或造成误时误工误事或心情不好等,虽没有直接坑害或欺骗消费者,也属不道德的营销。
Ⅸ 简要说明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道德诚信和怎样做到道德诚信。
首先诚信是市场主体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保障。马克斯韦伯指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是最为非人格化的、实际的生活关系是只认物而不认人即人们在市场交换中所结成的共同体是不以血缘亲戚或结拜兄弟关系为前提的。那么人们在市场交换中彼此相互认同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交换伙伴合法性的保证最终是建立在双方一般都正确假定的这样的前提之上的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对将来继续这种交换关系感兴趣不管是与现在这位交换伙伴的关系也好也不管是与其他交换伙伴的关系也好因此会信守业已做出的承诺的至少不会粗暴违反忠实和信誉。只要存在着这种兴趣这条原则就适用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Ⅹ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自古有之,只是如今尤甚。“中国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争,西方古典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关于德与福的关系探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这一主题和观念。”然而,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总的来说,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道德沦丧和道德失范为代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代价论”。在这种观点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这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而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一致的,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外在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维度,而这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开门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是相一致的。“可以这样认为,西方早期市场经济的经济思想和道德思想,在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中,既得到了充分体现,又得到了完全统一,斯密是它的经济思想和道德思想,在目标上,甚至在基本运行机制上,互相贯通,合而为一,他创造的是一元论,而不是二元论。经济理论和道德理论的高度一体化,这是斯密的理论能够获得成功并对西方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