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平衡道德经

平衡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1-15 13:53:57

道德经精髓

道德经的精抄髓“有物混成先天地袭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无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因人而改变。
而道德经全本其他的都是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规律的存在。顺应道的规律,老子以生死、阴阳、盛衰、强弱、刚柔……等来解释和认识道的平衡。故而 道法自然

❷ 老子关于适度平衡的名言

一个人的优势恰恰是埋葬他的坟墓,当他拿优势过于居功自傲,过度信任优势的时候,优势会将他推上一个自以为是的高位,一个人的败亡多败于骄横和放纵,身居高位就是人生走向没落的开始。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意思就是说:强横逞凶的人不得好死,我将这句话作为施教的开端。

从自身角度来说,一个人身居高位的时候,必然会有骄纵蛮横的习气,在这种状态下,他会因为对自身过度自信,而不能察觉自身存在的问题,还会因为放纵的状态而惹致祸端。

而从天道的角度来说,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让一切适度平衡,不允许所有超乎自身德行的骄纵行为存在,正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的法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道如同张弓射箭一样,高了就往下压低一些,低了就往上抬高一些,让一切适度和平衡,而不允许任何过度偏颇的行为长久存在。

在《史记》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

项梁带领项羽从东阿出发,向西进军,到了定陶之后,又一次打败秦军,项羽等人也杀了秦军的李由,由于连连战胜秦军,所以项梁越来越轻视秦军,脸上也流露出骄横之色。

这个时候宋义就对项梁说:“打了胜仗而将领骄傲,士卒懈怠的,就要开始失败了,现在士卒稍有懈怠,秦兵又日益增多,我替你担心呀。”

项梁听了不以为然,不听劝告,他觉得自己连连取胜,秦军怎么能和自己相比呢。

后来,秦军果然发动了全部兵力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并且大破楚军,项梁因此战死。

世间规律正如宋义所说,当你过度骄纵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懈怠,这是招致灾祸的根源,这也是被敌军占领上风的疏漏之处。

如果你的对手是敌军,你的骄纵懈怠会让敌军占据上风,如果你的对手是生活,那么你的骄横同样会让生活将你压倒在人生过往中。

02: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人在年老时所患疾病都是年轻时不注意造成的,人在失意之后还要遭受罪责都是在人生得意之时埋下的祸根。所以即便成功和圆满时,一个正人君子也要时时刻刻的小心。

这个世上谁不愿聪明自信,大展宏图,谁又不愿意春风得意,身居高位,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呢?

从人性本身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向往美好和圆满,都希望拥有风光而又值得炫耀的人生,但是这样的行为却是让自己招致祸害的本源,所

❸ 《道德经》中对于阴阳平衡的解释和诠释

我未见道德经中讲阴阳,更多是讲有无。
我看了好几本春秋战国的书,未看到有系统性的阴阳学说论述。

❹ 老子 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原来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这种能生万物,同时也能毁灭万物的自然力量,通过疏导、引导、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么自然界和人类就可以达到平衡的目的了。但是,现在的人们不能发挥个人和社会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当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会呈现出这样无道的愚昧状况。如果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能将自己放在一个智慧或说是明智的位置,将心放在一个明智而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洞察力和为他人着想的位置,对人能以合适与体贴的态度,说话能有实际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动脑子考虑周全、量力而行,有什么计划能够审时度世,那只有平衡的世界了,哪还有什么因为不平衡而起的争端呢?如果真能这样就没有什么值得痛苦和相互伤害的了。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 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❺ 道德经中平衡的表述

第四章:道之动,先天法则。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可是它的变化又从来不会对之身造成伤害。
.
渊兮似万物之宗。
它就是万物最基础的源泉。
.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它能阻挡一切的不良破坏,解决万物运作的矛盾,让万物融合为一个整体,如同一脉。
.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它那清澈又深远的体现又看不清又能感受的到,我不知道他是从何而生,更像是帝皇的起源。(其实我理解为万物运作的法则!)
--------------------
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可是它的变化又从来不会对之身造成伤害。
它能阻挡一切的不良破坏,解决万物运作的矛盾,让万物融合为一个整体,如同一脉。
它那清澈又深远的体现又看不清又能感受的到,我不知道他是从何而生,更像是帝皇的起源。(其实我理解为万物运作的法则!)
---------------------
愚解释到第四章的时候,能清晰的看见:第二章说的是人性的弱点。
第三章说的是如何想办法去建设一个能将有着无数弱点的人类整合,包容,平和,奋进的社会。
这第四章就是在告诉我们有一个可以学习的对象,它就是万物运作的自然,也就是:道!(一切的法则!)
.....
百炼丹心
2014/12/18
第五章.平衡之道,平衡可平不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的法则不会偏心,他对一切都是平等的;领导者也要这样,对于百姓也要平等。
.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万物的运行就像是一个风箱,纳气过多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这时在想做什么就要先将气吐出去。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社会也是一样,容纳的太多就会限制我们的发展,动一发则牵全身,要想在继续发展就要先拆除一部分老旧的事物,就像话说多了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我们不如去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为长久打算。
----------------------------------
天地的法则不会偏心,他对一切都是平等的;领导者也要这样,对于百姓也要平等。
天地万物的运行就像是一个风箱,纳气过多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这时在想做什么就要先将气吐出去。
社会也是一样,容纳的太多就会限制我们的发展,动一发则连全身,要想在继续发展就要先拆除一部分老旧的事物,就像话说多了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我们不如去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为长久打算。
-----------------------------------
天之道过则降,虚则升。
过多的臃肿会限制我们的行动,过于的轻寡会限制我们的力量。
无论选择了那个方向都会有弊端。
有其向必有其往,有其往必有其弃,有其弃必有其损,损之又损其灾眼前。
所以把握着一个平衡将换来更多的应变能力。
----------------------------------
这第五章既第四章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之后,又给我们一个忠告,做事要一步一步的稳扎稳打,急不来的。
可见祖师在这没有出口的迷宫前如何为我们留下了一线生机。
.
百炼丹心
2014/12/19
----------------------------------------------

------------------------------------------------------
第六章,万物无为,长存必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世界的最低的地方,那是繁育一切的起源;这个繁育一切的大门,就天地万物生长的根源。它就是谷神!(请自行参考八卦图)
好吧我用大白话!
万物的根源来自一个恒久不变的混乱,它既恒久不变,又混乱不堪。
它既有无数的矛盾,又会互相联合发展。它们不断的磨灭又不断的繁衍。
它就是一切的根本,是创造一切的神灵。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它们的变化发展是那样的绵柔,微而不察觉,可是它却从来都没有停止,也永远不会停息。
-------------
世界的最低的地方,那是繁育一切的起源;这个繁育一切的大门,就天地万物生长的根源。它就是谷神!(请自行参考八卦图)
好吧我用大白话!
万物的根源来自一个恒久不变的混乱,它既恒久不变,又混乱不堪。
它既有无数的矛盾,又会互相联合发展。它们不断的磨灭又不断的繁衍。
它就是一切的根本,是创造一切的神灵。
它们的变化发展是那样的绵柔,微而不察觉,可是它却从来都没有停止,也永远不会停息。
--------------
好吧这一章,其实我不想如此的解释,我知道这不是我有资格解释的!我也知道这麽解释一定会挨骂!
但是这确实是我个人的理解!
好吧我用相对理性的思考在解释一遍!
------------------
万物的运作没有特定的方向,就像是被困在山谷之中没有出口一样,他们没有主观的方向意识,可是它们却繁衍出无穷无尽的生机,创造出无限的方向。
可是它从来没有被毁灭,也永远无法毁灭。
它就这样绵绵弱弱生生不息,微不可查的创造了一切,创造着无穷的变化,永不停息。
...................
好了我相信这个解释大家会接受一些!
这已经涉及了无为大道的核心区域,但是无为不止是这些,因为真正的无为还要加上一个“心”。(还是大家自行感悟吧,不然我就是坏了人家的慧根了。这也是我不想用大白化来解释的原因!)
-------------------
言归正传:上一章祖师为我们推荐了一个以平衡为根的建设方向。
可是这个方向又不是那么有说服力。
于是祖师在这一章,拿出了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开了一个自然的平衡运行的大门。
可见祖师不会空穴来风!

百炼丹心
2014/12/19
------------------------------------------------------------------------------------------
第八章.水之善,接人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上善若水。
天道的善就和水一样。(也可以理解为万物的法则在水中最能显现!)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它帮万物的运作,却不去争夺任何利益,它所住的地方是人们所厌恶之地,这种属性近乎于道。
.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人们要是像水一样,居常人不争之地,想着自己不足之处,与人接触要相互谦让,言出必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事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行动要根据时事为之。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作为而不争利,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
天道的善就和水一样。(也可以理解为万物的法则在水中最能显现!)
它帮万物的运作,却不去争夺任何利益,它所住的地方是人们所厌恶之地,这种属性近乎于道。
人们要是像水一样,居常人不争之地,想着自己不足之处,与人接触要相互谦让,言出必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事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行动要根据时事为之。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作为而不争利,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
第七章祖师指出人道的先天不足让我们没办法完全像天道一样发展。
而这一章祖师从最溶于道的水为我们找到了,又一个门径。
这种不为了表现自己的功绩,直接指出自己构架方向的不足,又为了弥补不足而不思辛劳的境界,是所有学者面前不可逾越的高山。另我等后辈震撼不已。
同样这也显示见证了祖师的道德思想。
........
解释到这里我想起一首我去年做的一首诗,我感觉这首诗放在这里会很恰当。
.
予润
天象倾盆润万物,
清浊二分事事忧;
族灵国魂本唯一,
一家兴盛众家荣。
.
百炼丹心
2014/12/19
第九章.微观铺路,自正其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我们强行握着自己握不住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不如量力而行。
.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我们一直举着锋利的利剑是不可能永远都不放下的。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所以纵然有家财万贯,也总有守护不住的一天。
.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而且富贵带来的骄傲会抹去我们的成就和步伐。
.
功成身退,天之道。
与其用那些过去成就去混日子,即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如功成身退,暗合天道!
----------------------
我们强行握着自己握不住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不如量力而行。
我们一直举着锋利的利剑是不可能永远都不放下的。
所以纵然有家财万贯,也总有守护不住的一天。
而且富贵带来的骄傲会抹去我们的成就和步伐。
与其用那些过去成就去混日子,即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如功成身退,暗合天道!
---------------------
这一章让我看到了祖师放下了宏观的固有认知,开始从微观上解决一点一滴。
还记得那句话吗?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从第二章到这里,祖师先用宏观思想给事物下啦定义,有扔到宏观来到微观为我们见证了一个有实践的理论思想。
.
百炼丹心
2014/12/19

------------------------------------------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说实话这章我不想解释,做为一个喜欢道家文化的中国人我不想让谁世界观崩溃,但是我还是要对自己的心负责,修心法者做好一念万相灭的准备。防止钻牛角尖。记住道是圆的怎么都能转回来。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我们建立一个只允许一部分行为意识的社会,另一部分行为意识就不存在了吗?人们就不会离心离德了吗?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我们只专攻柔和的方向,就能像婴儿一样无为了吗?婴儿就没有刚强的一面了吗?(超乎成人的学习能力是刚是柔?超乎成人的成长速度是刚是柔?超乎成人的回复速度是刚是柔?)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清除了社会的矛盾和分歧,这个社会就能纯洁无暇了吗?
.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如果领导想要以集体的利益为大,无知可以治理的了吗?
.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我们用一道门来过滤雌雄,世界上就没有雌性了吗?
.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明白了这些,你还认为你是无为吗?(那叫无知!)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灵和畜生一样,它们生来都没有搞下之分,没有贵贱之分,它们的行为不依靠任何目的,它们有它们的道,它们的力量长久不断,是顿与顺,生与灭,恒与乱的大德。
-------------------------
我们建立一个只允许一部分行为意识的社会,另一部分行为意识就不存在了吗?人们就不会离心离德了吗?
我们只专攻柔和的方向,就能像婴儿一样无为了吗?婴儿就没有刚强的一面了吗?(超乎成人的学习能力是刚是柔?超乎成人的成长速度是刚是柔?超乎成人的回复速度是刚是柔?)
清除了社会的矛盾和分歧,这个社会就能纯洁无暇了吗?
如果领导想要以集体的利益为大,无知可以治理的了吗?
我们用一道门来过滤雌雄,世界上就没有雌性了吗?
明白了这些,你还认为你是无为吗?(那叫无知!)
生灵和畜生一样,它们生来都没有搞下之分,没有贵贱之分,它们的行为不依靠任何目的,它们有它们的道,它们的力量长久不断,是顿与顺,生与灭,恒与乱的大德。
--------------------------
呵呵这一章解释出来不被骂死都难,就算表面上不骂,心里也会骂!
可是我只想将我个人的感悟真实的说出来。
大家都认为去掉了另外的一半就可以纯净无暇了,去掉了对立的一面就可以停止矛盾了。
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只剩下羊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争斗了吗?就没有食肉动物了吗?
答案是15年后有些羊就会变成食肉动物!
大道的永恒在于他对待一切的平等,物质的永恒是它们会自然的追求平和。
可是人的心永远不会平和,“他”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自由变换的存在,“他”可以放大一切,也可以磨灭一切。
所以只有你的心平衡了一切才会平衡。平衡?永恒?
----------------------------
这一章祖师用微观的角度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他在这里指出问题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歧视性认知,这阻碍了我们社会未来的发展和稳定,它不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而是制造问题的源泉!
百炼丹心
2014/12/19
第十一章.无之无形,用之不尽。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车轮之所以可以运转,是因为三十根辐条不长不短不偏不乱,各持其道却又向着一个心,而这个心却是空的,可它却带动整个车轮的运转。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我们制造的陶制器械,其中间都是空的,所以它可以作为承载杂物的器材。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修建好的房屋,必须留下窗户和房门,才能共人居使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有”是利益的聚合的载体,而“无”却是我们必须要使用的不能缺失的承载体。
所以我们没有了“有”可以去争取,但是没有了“无”我们将一无所有,因为无是一切的载体,是一切选择的基础,是运作行动的空间,是创造一切的资本,是无限方向的基点,没有了无就没有了一切。
---------------------------------------
车轮之所以可以运转,是因为三十根辐条不长不短不偏不乱,各持其道却又向着一个心,而这个心却是空的,可它却带动整个车轮的运转。
我们制造的陶制器械,其中间都是空的,所以它可以作为承载杂物的器材。
修建好的房屋,必须留下窗户和房门,才能共人居使用。
所以“有”是利益的聚合的载体,而“无”却是我们必须要使用的不能缺失的承载体。
所以我们没有了“有”可以去争取,但是没有了“无”我们将一无所有,因为无是一切的载体,是一切选择的基础,是运作行动的空间,是创造一切的资本,是无限方向的基点,没有了无就一无所有。
-------------------------------------
上一张祖师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无论你怎么舍弃另外一面,它都会在其它的地方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另一面。
而这一章祖师直接拿出了更有效的证据,而这个证据却带给我更加震撼的启迪。
让我看到了一个不能没有的“无”。
百炼丹心
2014/12/19
第十四章,无字天书,无之本相。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 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我们看到了他却没对他的认知,于是我们说夷?这是啥?
我们听到了他但是却没有他的见闻,于是我们说真希奇!
于是我们用各种方法来解释他,可是仍然搞不懂他,于是我们说这东西太微小了!我看不见他!
.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这三个方法我们都搞不懂他,所以我们将他们混为一谈!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大的方向没有对他明确的认知,
在小的方面我们没有准确的定义。

绳绳不可 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因为我们的标准没有办法给他定义
,就干脆将它归咎于无物,说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实体的现象。
.
是谓惚恍。
就是混沌不清,隐隐若存。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我们想拦截他可是找不到他的头在哪,我们去追踪他又找不到他的尾巴。
.
执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们可以抓住他在最古老的一切起源之初的形态,在和现在已经形成的一切有型的事务作比对,就可以找到他的经历了,这就是道的规律道的历史,简称道纪。
---------------------------
我们看到了他却没对他的认知,于是我们说夷?这是啥?
我们听到了他但是却没有他的见闻,于是我们说真希奇!
我们用各种方法来解释他,可是仍然搞不懂他,于是我们说这东西太微小了!我看不见他!
这三个方法我们都搞不懂他,所以我们将他们混为一谈!
在大的方向没有对他明确的认知,
在小的方面我们没有准确的定义。就是混沌不清,隐隐若存。
我们想拦截他可是找不到他的头在哪,我们去追踪他又找不到他的尾巴。
但我们可以抓住他在最古老的一切起源之初的形态,在和现在已经形成的一切有型的事务作比对,就可以找到他的经历了,这就是道的规律道的历史,简称道纪。
---------------------------
这一章是一个重点,这就是祖师在教我们如何去: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如果前面二到十章是祖师是直接说他的感悟,那么从十一章开始就是在教我们如何靠自己去感悟道的存在。
而这一章已经到了一个重点,如果领悟不了这一章,我想后面就没有读的意义了。
同意从第八章到到第十三章领悟不了这一章就没有多大可能领悟了。
用大白话说:就是说前面都是在吹,现在就要靠实际了!
百炼丹心
2014/12/23
---------------------------------------------------------------------------
道德经的每一章都有阴阳两面,每一章都独立性又有整体性,他的学问不是用文字可以描述的,越是学问高的人来解读道德经就越容易误导人们,越是解释的清楚就越是限制了读者的思考能力。
而道德经的精髓在于启发人们的自我思考,所以老子总是将道德经写的很模糊。
而后世的高等学者又自大的来翻译道德经结果就是限制了人们的自我思考,这是与道德经背道而驰的!
在现在对的在以后未必是对的!在小方面对的在大方面未必是对的!所以用学问是解读不了道德经的!
其整体性和独立性更是千变万化!我看道德经从不看译文,实在是看不懂了那译文做参考,在我看来译文就是放屁!坏了他人的慧根!
道德经是一个将世间一切的矛盾融合成一个整体的超级世界观构建,如果你能将道德经中的阴阳两面,整体和个体这四个矛盾联合在一起.那么前知五百,后知五百就如同一个儿戏一样。
在下也只敢说阴阳有通,将每一章的个体拿出来还可以,但是要是将他们连接起来....我刚刚连接了14章!哎~~~难那~
常人学道德经大多是阴连阴,阳连阳,微观连微观,宏观连接宏观,这样的人已经算是高手了。能将其中的两者相互连接你就是登峰造极了,能连接三者你就出神入化了,能连接四者你就.....反正不是人了!
普通人一般都是瞎连!
说白了道德经就是一个可以将整个宇宙运行装到脑子里的:“核心中驱”!也就是超级世界观。
你要是能将道德经的所有元素融合成一体,你就会发现“神”是如此的渺小!
孩子一本道德经才20元,如果你就是那个能将此书融合于心的变态天才,那以后天地神鬼就要靠你吃饭了!
------
个人感悟!

❻ 道德经最后一句是什么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❼ 老子关于平衡的名言有哪些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出自:老子言论)

无极大道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生出中和之气,阴阳二气和中和之气共同作用产生自然万物。 自然万物虽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但他们都有阴阳二气和合而成,都包含着阴和阳,由阴阳两种相反的,矛盾的物质相互作用,彼此和谐而产生万物,阴阳二气的作用在于和。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老子言论)

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3、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出自:老子言论)

善于做什么的人,是不善于做什么人的师父。不善于做什么的人,是善于做什么人的镜子。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出自:老子言论)

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5、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出自:老子言论)

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出自:老子言论)

有与无互相生成,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互出入,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跟随,这是永恒不变的。

❽ 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

道德经的精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专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属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无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因人而改变。
而道德经全本其他的都是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规律的存在。顺应道的规律,老子以生死、阴阳、盛衰、强弱、刚柔……等来解释和认识道的平衡。故而 道法自然

❾ 道德经中有没有关于身心平衡的句子

虚其心,实其腹。若其志,强其骨。

❿ 关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谁解释的最透彻

清之前,《道德经来》版本有源103种。迄今,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东汉末期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1969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两个抄本(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现代,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偏重于道教修炼,被誉为近代第一注家;冯海涛先生的《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则着眼于人们的寻常日用,经文前后文印证,以老解老。

热点内容
哈市乡村台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02-13 01:30:42 浏览:409
新劳动法试用期工资 发布:2025-02-13 00:53:20 浏览:703
宁波新劳动法实务培训 发布:2025-02-13 00:48:24 浏览:645
动画片刑法 发布:2025-02-13 00:35:00 浏览:552
民事诉讼法146条6 发布:2025-02-12 23:28:42 浏览:865
巴州司法所 发布:2025-02-12 23:00:17 浏览:158
道德经库恩 发布:2025-02-12 22:45:04 浏览:344
行政诉讼法八十二 发布:2025-02-12 22:07:11 浏览:890
重庆京师律师 发布:2025-02-12 19:52:51 浏览:808
法律责任包括下列哪些 发布:2025-02-12 19:04:52 浏览: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