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注碑

道德经注碑

发布时间: 2022-01-15 21:45:19

『壹』 老子道德经幢的老子及《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版本众多,有130多种。易县的石刻道德经幢,是校译老子《道德经》年代最早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中国存较好,年代较早,且形体最大的石刻道德经幢。为了便于保护,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拨专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李唐一朝,“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成为国家政治基石。据《资冶通鉴》记载,在唐朝的几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对老子传下来的五千言《道德经》也分外隆遇:开元21年,亲自对道德经予以注释,颁布全国,命各州县镌刻,供人诵读;开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学博士”,每年都像科举中的明经科一样考试,推崇以老子《道德经》为宗首的道家学说。也就是在“置玄学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并竖立了这座道德经幢。
田仁琬曾做过5年易州刺史,开元28年2月迁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内,“简而能断,布政优优,化人成俗”,当他调离时,当地官民伤心而泣。田仁琬调走8个月后,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经请示朝廷恩准,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于保定古莲花池)以纪念其政名官声。书写者苏灵芝是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书法家,陕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后,曾任易州录事参军。其笔力遒劲端庄,飘逸中不失劲美,堪与同时代书法大师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媲美,被欧阳修誉为“唐代著名写碑手”。当时有人评论苏氏书法“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守(真卿)又多隽”,后世则称他“兼具颜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见其书法造诣已臻化境。苏灵芝书法传世作品并不多,但他写的易州《铁像颂碑》、 《梦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阳《悯忠寺宝塔颂》等碑文,历来被称为精品,已全部列为国家级文物。 经幢高约七米,以亭覆庇,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八面棱形,分为三截。一至七面,阴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对《道德经》的逐句注释。第一面开头阳刻篆书“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十六个大字,每个字高十点三公分,宽十一点二公分。第八面上部,书写“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阏月中南吕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国质建”句。第八面的中部,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军事柱国何缵撰文、卢华书撰、李思顺镌刻的“重修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台记”。第八面的下部,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师段圻观所写之《记》并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县县长苗作新为募资修台建亭事所写之《记》。

『贰』 老子故里的鹿邑太清宫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河南省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向东,被誉为老子故里,它和老君台一起构成了鹿邑老子文化的主要内容。

据史志记载,165年,汉桓帝刘志派遣中常侍管霸来鹿邑建造了寺庙,名为老子庙。

620年,李渊为了方便自己对天下的统治,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就按照积善行的建议,把老子认为自己的祖宗,在老子庙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据记载,当时的老子庙规模就如同王宫一样,是李家的皇室家庙。

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且重新建造了“紫极宫”和“太清楼”,将庙名改为“玄元庙”。

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太清宫的规模达到了鼎盛时期,占地近60万平方米。庙内的建筑排列井然有序,太清宫被称为前宫,祭祀老子,洞霄宫称为后宫,供奉着老子的母亲。

自从建庙以后,历朝历代都在太清宫立有碑刻,保留下来有20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元“太清宫执照碑”“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所刻的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位于主殿太极殿的东侧,碑高约4米,宽1米,厚0.5米,此碑刻距今大概已经有将近1300年的历史了。碑身四面刻有1122个隶书字体,是唐玄宗对于《道德经》的注释文。石碑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

元朝著名道士邱处机被元朝皇帝尊称为国师,因为受邱处机地影响,元朝皇帝对汉文化特别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十分尊崇,元朝皇帝统一中原不久,就下了两道圣旨对道家思想地发祥地鹿邑太清宫进行保护。

镶嵌在太极殿正墙西侧的这块石碑是元朝于1260年颁布的太清宫执照碑。该碑高0.6米,宽0.9米,碑文为楷书,满行13字。

碑文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颁给的;二是规定了太清宫所属界地的大小,即“每一面宽10里,四面计40里”,也就是说太极殿周围25平方千米的土地都属太清宫宫观所有;三是规定了这25平方千米内的所有田地、园果树木尽归太清宫宫观所有,诸人不得争执;四是说明南北宫,也就是太清宫和洞霄宫以会仙桥为界。

在老子生地的鹿邑太清宫,有许多的碑刻,虽然这块碑不大,但价值很高,它以皇帝诏令的形式规定了太清官的大小及上面土地园木果树的不可侵犯性。

太清宫太极殿前的两株古柏,就是闻名遐迩的丹桂古柏。传说是老子亲手种下的,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由于是老子亲手种,再加上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所以很多文人墨客在游览过太清宫后,都会对这古树进行记述。唐玄宗为此专门下诏:

瑞木表灵,奇文自现。用彰大庆,以福洪图。配五德于易经,迎万叶于休运。宣城告谢,仍付史官。其桧片藏于内库,兼赐诸王宰辅及道众。

这两棵古柏,虽然一样高,但是西面一株枝繁叶茂,若虬龙盘旋,虽然看起来干瘦,但是却仍然有新的枝芽萌发。为什么会这么干瘦呢?

据说在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李世民曾经派遣麾下的大将尉迟敬德前往拜祭,尉迟敬德下马后就直接去殿内进香了,他的卫兵把马拴到了这棵柏树上,马饿了,就把树皮给啃掉了,但是这棵古柏却并没有死,依然生机盎然,而没有被啃的那一棵,很明显的要粗壮很多,两棵树东西交相辉映,引来众人一阵阵围观,是太清宫最重要的一处景观。

老子所创办的道教讲求阴阳,而这个院子中的气场很重,就连这两株古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年前,曾经有人用铁锯锯掉了树上的一根枝丫做小板凳,可是他发现,这棵树的年轮极像八卦图中的阴阳鱼。

这个人非常讶异,觉得触动了神物,于是赶紧跑到老君像前拜祭。这两棵一大一小的古柏正体现了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

铁柱俗称赶山鞭,一根在太清宫,还有一根在纪念老子遗迹的老君台上,是纪念老子之物。据记载,老子主要负责周朝的守藏室之史,按照规矩,大臣们上殿议事的时候,必须站着,但是老子记录天子言行的时候,既要站立,还要写字,真的是太累了。

于是周天子下令在朝堂内建造了一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不仅减轻老子的劳苦,还彰显了对史官的尊重。

当然,也包含了苍天厚土,定于一柱的意思,到了后来,凡是国内外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这样一根铁柱,逐渐成为了纪念老子的标志。

望月井也是太清宫内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每到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天空中圆圆的月亮总是能够投影到望月井的正中央,正应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诗意境。

而周围的许多水井,哪怕是相邻的水井,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奇观,不明所以的百姓们都认为这是老君爷显灵了,所以就更加虔诚地拜祭。

鹿邑太清宫前的石牌坊

『叁』 请问哪个道德经的注释版本比较好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因为不知道您对《道德经》的认识是什么,而且人们对《道德经》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从修道方面解释,有人从治国方面解释,专家们都从自然哲学角度解释……,其原因是没有弄清《道德经》写了些什么,受众是谁?
如果要问哪个注释版本比较好,能否理解为哪个版本忠实于《道德经》的主旨。关于《道德经》的定性我是这样认为的:
《道德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认识尚不统一,有人将其奉为道教经典;有人视为兵书;有人视其为自然哲学著作;有人视其为治国的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要看其内容,如果81章统统与某个问题有关,那么全书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先看《道德经》整体构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象、数、理”三个方面、重点从“理”上发展和解释了中国自然哲学《易》的哲学思想。老子对《易》经的研究就此打住,应该叫做“易传”,但是老子没有就此打住,还接着向下讨论。老子之所以还要探讨下去,是要把中国自然哲学思想引入组织管理领域,因此就有了《道德经》第二部分——组织管理思想的专述。老子援引自然之道诠释组织管理之道(本体),以自然之德说明组织管理之德(现象、形式与方法),目的是引导领导者树立正确的管理观。组织和领导者都是管理的承载者(西方管理学称之为管理主体),组织活动要靠人去实施,因此组织领导人就成了管理关键环节,领导人的人性以自然人性即生物本性为基础,通过修炼提升为具有人伦性的普通人性,再进行二次修炼提升为领导人的人性。之所以研究人性,因为人性是为人的根本,而为人是处事的根本。社会对不同类别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对普通人的人性要求是相对利他,对领导人的人性要求是完全利他,因此,领导人的人性和组织(法人)的要求能否一致,能否100%地保证组织职能发挥又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于是就有了《道德经》第三部分——领导人的为人之道和为人之德。
综上所述《道德经》根据《易》经天人合一思想,探讨了宇宙、世界、管理、管理主体的本体和存在,建立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领导者的人生观和管理方法论。《道德经》全篇81章无一不是围绕这个靶标进行讨论,从总体上看老子的《道德经》属于应用哲学范畴,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哲学”。
我是搞管理工作的,我写了一本《管理之道详解》,结合管理工作对《道德经》原意逐章逐句进行了解释。在工作中我一直以老子管理思想作为指导,的确达到了员工自动自发工作,领导开心管理的境界。老子管理思想在我这里,从不少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实证。如果你想了解管理方面的注释本哪个最好,我可以自荐。

『肆』 老子校释和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哪个好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时保存了某些版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权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最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唯一,也是最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校勘注释本。
《老子校释》本书以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参考石本、敦煌本、旧抄本、佚本、正统《道藏》本诸刻本共100余种,从事校勘。本书系据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重印。
实际上《老子注译及评价》最好。本书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

『伍』 ‘皇精’碑是什么碑刻

你好,能把具体碑文或者文字摘抄上来一段吗?
就我所理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皇清经解》,是儒家经学的一个集解。因为是清朝皇家编书,所以要加皇字,后来不知怎么的,以讹传讹,就来了个皇精经解。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四皇精注”,这是说《道德经》的,你看看是这个意思吗?如果是的话,我再给你往下解释。

『陆』 请推荐一本带注释的《道德经》的书籍,谢谢

最有名的就是王弼的《道德经注》。

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由回楼宇答烈 校释的新编诸子集成丛书:《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时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最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唯一,也是最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勘注释本。

『柒』 太清宫的道德经注碑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该碑位于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立于唐天宝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宽1.2米,厚O.36米,碑首为半圆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每面22行,满行51字,隶书字体,左右两侧为文人题咏。碑文内容为唐玄宗李隆基对《道德经》的释文。一、这通碑是现存碑刻中最早的。从东汉桓帝时大臣边韶来拜谒老子立碑时算起,太清宫历史上有许多碑刻,因为年代的久远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绝大部分碑刻都毁掉了,只有极少数的碑刻留存了下来。这块碑刻是留下来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极殿前墙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碑刻为金代,清代的,而这块碑是唐玄宗时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
二、这通碑是皇帝对《道德经》的注释文,是后世认识唐玄宗与老子《道德经》,唐朝与老子及道教关系的好教材。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注释《道德经》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几位,但以立碑和亲笔注释两种形式注解《道德经》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唐玄宗等几位皇帝注解《道德经》,为后人研究《道德经》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同学者、文人注解《道德经》不同的是,皇帝们注解更多的是从治国理政上去阐释。由几位皇帝注解《道德经》来看,《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除了多位皇帝对《道德经》进行御注外,注解者中还有历朝历代的学者、官员、道士、儒家人士、法家代表、军等等,如唐朝的魏征著有《老子注要》,北宋王安石著有《老子注》、司马光著有《道德真经论》、苏辙著有《老子解》、赵孟颛著有《老子道德经》,明代李贽著有《老子解》,清代王夫之著有《老子衍》、纪晓岚著有《老子道德经校订》、严复著有《老子道德经评点》,至于民国以来名人注解《道德经》的更多了。
三、此碑还是了解太清官这个地方地质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于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仅露碑头尺许,碑头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此碑初建时应建在地上,也就是说,1300年来,太清宫这个地方,地面整体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为研究这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个佐证。
这通唐碑历经1300年的风风雨雨,风雨剥蚀严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认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即便从纯书法的角度讲,正文的隶书字体,也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太清官建祠1800余年来,历朝历代都在太清宫立有碑刻,除现存20通外。其它虽然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县志尚录存有其它30余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现存碑刻相对应,是研究太清官兴衰史和道家、道教在历朝历代地位弥足珍贵的文献或实物。讲到唐玄宗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唐玄宗皇帝亲笔御注《道德经》和唐高宗李治皇帝亲来老子生地谒拜之事也需要交代一下: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皇帝,继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之后,他把唐朝带领到了极盛,即开元盛世,这主要是因他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一生都在关注、研究、推广、宣传老子,除了以上讲到的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一生中两次对《道德经》进行注释,又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一个之最。以后还有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等皇帝注解《老子》,但都是注解了一次,而唐玄宗注解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皇帝50岁时,他总结前半生读老、拜老、研老心得,亲笔著下了《御注道德真经》一书。唐玄宗在为第一次御注写的序中指出:“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今兹绝笔,是询于众……”意思是,我每次在和大臣们一起简单用餐的时候,就常常询问和交流一些学习《道德经》的知识和心得,就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写下来,就这样,关于《道德经》的笺注就完成了。
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他70岁时,又写下了《道德真经疏》一书。也就是在这一年,久享歌舞升平的李唐王朝突遭巨变——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爆发。历经百年的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时期)结束了,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在这一年,在鹿邑发生了一件为整个唐王朝所注目,并令鹿邑载入史册的事。安史之乱爆发,国遭大难,万年雪崩,贵胄重臣,闻风鼠窜;可是真源(鹿邑古县名)县令张巡(南阳人),一介文弱书生,七品微官,却率千余猝合之众,扼敌要道,尽忠竭智,苦斗至死,用温热的血,写下了一曲名将赞歌。
正是由于张巡艰苦卓绝的孤军抵抗,阻止了安禄山军队南进的步伐,削弱了安禄山叛军的力量,也保住了唐王朝江淮以南一带,使朝廷财源不竭,为唐王朝重组力量提供了财源准备和时间准备,功劳至大。所以到唐宣宗李忱时,下令给功臣画像,供于朝廷,在这一次,真源县令张巡的名字得以位列众多重臣名将之间。
唐玄宗时期还有一件同鹿邑同老子有关的事。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即玄宗第二次注解《道德经》的头一年,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真源县令张巡在太清宫老子像前痛哭并率众誓师抵抗的头一年,大诗人杜甫来到鹿邑太清宫朝拜,并写下了1200字的《朝献太清宫赋》,并篆刻立碑于太清宫。该碑现已不存,但在清康熙年间尚存,只是碑文已模糊不清了。所幸《康熙鹿邑县志》上录有全文。
第二个需要记述的是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亲来鹿邑谒祖拜庭这件事了。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高宗皇帝于乾封元年“二月 己未,次毫州,幸老君庙,追号日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同北宋真宗皇帝来老子生地祭拜比起来,国史书上记载要少一些,不过内容并不少。
据史料记载,高宗的这次离开长安东来拜祖是武皇后(武则天)提议的,而且是在游历泰山后来的太清宫。目的是拜谒祖庭和祖先,后世可以想象祭拜队伍和规模气势都应当宏大。史料载,高宗来鹿邑时百官仪卫,延长数百里,此说固有夸张成分,但祭拜之隆重热烈和规模之宏大 当是可以想见。这是唐朝时关于老子和其生地发生的几件大事。

『捌』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赵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146条6 发布:2025-02-12 23:28:42 浏览:865
巴州司法所 发布:2025-02-12 23:00:17 浏览:158
道德经库恩 发布:2025-02-12 22:45:04 浏览:344
行政诉讼法八十二 发布:2025-02-12 22:07:11 浏览:890
重庆京师律师 发布:2025-02-12 19:52:51 浏览:808
法律责任包括下列哪些 发布:2025-02-12 19:04:52 浏览:481
合同法中约定优先原则 发布:2025-02-12 18:55:24 浏览:690
合同法履行完毕 发布:2025-02-12 18:38:59 浏览:231
1993年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2-12 18:13:01 浏览:645
八年级上册政治法律知识点人教版 发布:2025-02-12 17:47:00 浏览: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