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用
Ⅰ 学《道德经》有什么用
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你能说《四书》不如佛经吗?不可以说,我眼目当中《四书》就是佛经,是佛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称为“经”,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要用真心,它相应,妄心不相应。妄心恶转恶,行,愈转愈严重;恶转善,转不过来。用真心很容易转过来,为什么?真心本善。
你看儒家所讲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那是自性的性德,那不是外来的。用真心,它就现前,妄心,它就不见了。“止于至善”是谁?佛陀。菩萨还没有达到,还有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不能叫“至善”。“至善”是善圆满了,圆满的善才叫“至善”。他还有一点欠缺,不圆满。所以“至善”是正觉,必定正觉,“至善”。
你能说《四书》不如佛经吗?不可以说,我眼目当中《四书》就是佛经,是佛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它里面所讲的话,不是说“等一下,让我想想看再给你说”,不是。他没有“想想看”,你一问他马上就答复你,没有思考,那是什么?那是自性,从自性流出来的,止于至善。这就说明,只要称之为“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称为“经”,《论语》、《孟子》是独立的,“十三经”里头独立的,《大学》《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十三经”,这“十三部”都称之为“经”。既然是“经”,就是自性流露出来的,跟佛陀的经典等量齐观,用平等心看待,真经。
“注解”那都称为“论”。“注解”里头有圣人说的,那跟经没有两样;有贤人说的,有君子说的,那个就不一样了。
“至诚感通”,“诚”太重要了!《中庸》说理论,理论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这一个字——“诚”。
“诚”什么意思?经里头有说明,说一个很简单的——“不自欺”,你真正能做到不欺骗自己,这是“诚”。人,一定是先欺自己,再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的人,肯定不会欺骗别人。
=============================================
净空法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称他作“佛”,称庄子、称孟子为“菩萨”;
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用什么?教化,教学。如果信仰宗教的人对于宗教的教义都能通达明了,他会爱所有的宗教。为什么?所有宗教源头是一个自性里头真诚的爱心,变成宗教教学的根底、根源。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了五句话,末后一句话最重要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你问宗教从哪来的?自性变现的。佛教,自性变的;基督教,自性变的;伊斯兰教,自性变的。所有的宗教全是自性变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体。连《庄子》里面都有这么一句话,庄子那个时代佛教没到中国来,他说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话是佛说的,那我们要问,庄子是不是佛?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称他作“佛”,称庄子、称孟子为“菩萨”;释迦牟尼佛如果生在中国,中国人就称他“圣人”,中国人称“圣人”、称“贤人”,“圣贤”。所以称呼不一样,他们达到的境界是平等的。何况大乘经上常说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说得广、说得深,一切众生,包括释迦牟尼佛、包括所有的宗教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成佛。
佛的境界是什么?六根缘外面境界,眼见色看得清楚,耳闻声听得清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心里头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动念,这叫佛,这就成佛了。
有起心动念,这叫“菩萨”。菩萨起心动念,但是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要知道。
有分别,没有执着,阿罗汉。阿罗汉有分别,没有执着,有起心动念。
凡夫见色闻声,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通通有,六道凡夫。这里头有善有恶,起心动念有善恶,分别执着有善恶,都在心意。儒家教我们“诚意正心”,跟佛法给我们讲的“断烦恼”,一个意思,讲的是一桩事情。
如果你把所有宗教经典细细去研究,百分之八十相同,不同的小部分,那是个人居住环境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是这个地方差距。道理行法都一样,没有人教人杀生的。“杀”是大恶,杀生的人,尤其是无缘无故杀人,特别在战争时候太容易发生,果报都在地狱。现在喜欢杀生的人常常做恶梦,常常有惊恐、惊慌、恐怖,现报;来世三途,恶鬼、畜生、地狱。
Ⅱ 道德经中的名言
道德经名句及解释汇总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Ⅲ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许多现代人错误地理解为“无为”,实际上专,用一句话可以概属括,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好理解,自古在中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没有不通读《道德经》的。而无为呢?无为就是无所谓,对一切事象都不放在心上,对人生无所谓成败;对事物无所谓美丑、好坏;对世态无所谓幻化变迁。
Ⅳ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1、玄之又玄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处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
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10、虚怀若谷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
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适中,去其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之恶也 ”
17、将夺固与
军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种策略,要想夺取占有,暂时先放弃。
出处:《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处:《道德经》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故老子“慎终如始”的名言告诫人们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21、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22、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3、被褐怀玉(被褐怀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24、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5、鸡犬相闻
现指人烟稠密。(其实与原文相甚远)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6、老死不相往来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7、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28、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9、少私寡欲
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30、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31、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2、大器晚成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32、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3、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4、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40、福倚祸伏(福祸相依)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报怨以德(以德报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报怨以德出处: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3、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得寸进尺
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45、委曲求全
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46、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47、富在知足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48、虽死犹生
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9、淡而无味
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50、欲益反损
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
Ⅳ 道德经的应用
道德经更详尽的说,应该是一本理论学术,道德经的应用有更多的衍生学术。类似于鬼内谷子的一系列书容籍,黄石公的“素书”等等,这些书籍都是道德经衍生出来的。后来道教以道德经为核心,编写出了长生不老的道家书籍,我知道的像《参同契》,《五岳真形》等等,这些类似于修仙得道的书籍。其实道德经就人生来说,是可以直接应该用的,正如道德经里所说的一样,老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你的一言一行都在“道”的范围之内了,只是你知道而已!~
Ⅵ 道德经怎么用在商业上呢
可以去了解一下《道商》的提出者李海波老师,他对《道德经》的商用智慧演绎与创新很有见地,而且又是师出名门正宗的道教修行者,在道教界、学术界、策划界都有影响力。网上关于他道商课程的视频很多,你可以去搜索一下,以下是关于他的介绍。
李海波是当代知名的商务策划实战权威专家之一,也是将高深莫测的黄老道学理论成功嫁接于商业领域,并率先提出系统性“道商——中国式经营智慧学”的道学学者、国学讲师、职业谋士。这是由他的独特经历、研究领域、国际见识、国内实践、智慧资源掌控等方面复合而成的。
他少年时代即投师道门,学习领悟《道德经》智慧;26岁初登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作《道德经与策划大智慧》学术报告,30岁完成两部学术著作——《势》、《道商》,获得业内专家的高度赞誉,其中《势》被视为现代版“六韬”而广受好评,《道商》更是开启了“中国式经营智慧学”研究之先河。
作为道学学者,李海波的研究领域是道家谋略学与道家商业学,他是这个学科的领先者,是“中国式经营智慧学”的首倡者,是国内公开讲授黄老道学与商业实战智慧的第一人。第16届中央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上将为其亲笔题词勉励“商道兴国”;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亲笔为其题词赐封“中国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