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能动者

道德能动者

发布时间: 2022-01-16 20:11:45

A.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作品出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B.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C. 《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原文出自于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白话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3)道德能动者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作品有《道德经》。

D. 道德的功能有哪些

(1)始终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它以自己的善恶标准从道义上论证产生它的内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容正义性,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并谴责和否定不利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统治阶级的道德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辩护,是维护其阶级统治的精神力量。被统治阶级的道德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末来的利益。

(3)一切进步的道德,总是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一切落后、腐朽的逍德则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4)道德还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秩序起着重要影响。

(4)道德能动者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E. 求超人哲学中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内容及2者的关系

尼采在《超越善恶》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尊奉的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美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 也就是被异化了个人。尼采有此人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物。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高贵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东西当作善。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规蹈矩、没有创造新神的东西,一切乞求同情、怜悯之类的东西当作恶。总之,主人道德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
两者的关系:奴隶道德是属于传统的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的旧观念,而主人道德则是一种因对前者这种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的观念的反对的新道德,主人道德是对奴隶道德的否定,也是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重要方面;通过使人明白这两种道德的具体所指,以及产生的后果,为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确认自己的价值提供了一种道路。

F.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拓展资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G. 职业道德能够促进劳动者的什么

职业道德可以促进员工在法律规定内进行工作,也可以使公司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H. 怎样理解《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章也不太好理解,字数少,字用的简单,它的含义就多,所以很难把握。

“反”字,不太好理解,但这句话既然是个排比句,我们就先理解“弱”字。弱,柔弱,老子说过“柔弱胜刚强”,又说“柔弱者生之徒”。结合下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处的“弱者”,当侧重于“生”的意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在这从无到有,从有到万物的过程中,是谁在推动,是谁在发挥作用?是道。道的推动和作用的发挥又是以什么形式体现在物上呢?一为“反”,一为“弱”也。

老子崇尚柔弱,因为柔弱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刚开始时,正是生命力最强的时候,而这个时候的生命特征就是柔弱。“物壮则老”,事物成长到强硬了,也就老了,行将就木了。

所以事物在初生时的“柔弱”状态,能够得到“道”最大的扶持力度,表现为“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等。因此道的功用,就在物之“弱”时得到了最显著的体现。

“道之动”,道之运行。那么道的运行,又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物之“反”。有正才有反。何谓正?中正不变也;何谓反?往复变化也。有运动和变化,就能在其中呈现出道的运行规律,所以道的运行,就体现在万物围绕着“正”的生灭往复变化之中。

万物生而离其母,为反;灭而归其根,仍然为反。相对于中正的水平面来说,鱼儿无论跃起还是落下,往还是复,都是在做反向运动。中正则不易不变,而有反复者、有运行变化者,尽皆为“反”。故而以中正为基,“反”之一字,足以概括任何往复变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为何会祸福相依,而无休止?因为我们普遍认知的祸或福,均非“正”,皆为“反”,故而会不断地发生往复变化。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认为“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真正的好,也没有真正的不好”,因为我们失去那个“正”已经太久了。

子出于母,故母为正,其子为反;末出于根,故根为正,其末为反;有出于无,故无为正,其有为反;高出于下,故下为正,其高为反。阴阳负抱而成为一个具体事物,正反相牵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故而母子成国,根末成树,无有成万物,高下成空谷。

然而子民不守卫建设自己的国家,子女不返哺照顾自己的母亲,则国、家难立;树不落叶、末不返根,则大树难存;生而不灭、有不返无,则万物难续;其高无度、其长无穷,则空谷难成。所以万物芸芸,仍然各自复归于其根。

表现出来就是:子民在外守卫,但不能无限去扩张;叶子往上生长,但不能无限去扩展;树干往高生长,也同样不能无限去增长。因为有一个“力”在把它们“抱”回来,紧紧围绕自己的根本而不远离。偏离根本过远的,则“返”之。表现出来就是:高者抑之,有余者损之,亭者毒之,勇于敢者杀之,强梁者死之,皆归于――远者返之。

老子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个张弓之力,正是负抱之力。“万物负阴而抱阳”,弓一拉开,就同时有一个向上的力,一个向下的力,二者一为“负”,一为“抱”,合力而成一个整体。

于大树这一个整体来说,根为本,叶为末,叶落可再生,根毁则树亡。因此老子让我们要把握住本,而不去舍本逐末;要把握住重,而不去弃重求轻;要把握住静,而不去无静而躁。因为末依于本,轻依于重,躁依于静,所以不要去逐末而伤根本。

守根,固本,而“食母”,则为“正”。为“正”者,方能不易,不反,而长久,如此方能“久视长生”。老子推崇的“复归于婴儿”状态,不正是一个离母体最为接近的状态么?如此方能得以“食母”,方能得以长生。“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正是要成就一个“母”的状态么?培育他人,成就他人,而己得以长久。

子始出于母时,是为“弱”;末始出于根时,是为“弱”;有始出于无时,是为“弱”;高始出于下时,是为“弱”。所以事物在“弱”小的时候,道对它的扶持作用是最大的,因为天下万物都起源于这个很弱小的“有”。

在前未起于后时,是为“无”;在高未出于下时,是为“无”;在有未生于无时,是为“无”,所以“有”都来源于这个“无”。故而高以下为基,无为有之本,末由根而生,道为天地母,生天下万物。

I.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具有能动作用是对的吗

对。
1、经济关系决定道德;
2、道德对经济关系有反作用。

热点内容
重庆京师律师 发布:2025-02-12 19:52:51 浏览:808
法律责任包括下列哪些 发布:2025-02-12 19:04:52 浏览:481
合同法中约定优先原则 发布:2025-02-12 18:55:24 浏览:690
合同法履行完毕 发布:2025-02-12 18:38:59 浏览:231
1993年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2-12 18:13:01 浏览:645
八年级上册政治法律知识点人教版 发布:2025-02-12 17:47:00 浏览:314
人大刑法解释 发布:2025-02-12 17:39:28 浏览:635
法院是法律吗 发布:2025-02-12 17:16:04 浏览:658
关于收养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12 16:57:34 浏览:684
当法官有生命危险 发布:2025-02-12 16:18:10 浏览: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