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制说解
㈠ 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解答一个问题
从人生观看,陈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应该阻止,所以,陈有罪。从价值观上看,柯已经没有向家庭做出贡献,而且,在本人要求、知情的情况下,陈无罪。从道德观上看,柯是陈的结发妻子,她做出不理智的行为,陈应该制止,而不是任其做出这些事,所以,陈有罪。从法制观上看,陈毕竟是实施人,有罪,但看在是柯要求的,可以酌情减刑。所以,综合,陈有罪,但可酌情减刑。
我觉得女儿应该关心父母。
㈡ 法制道德名人名言
1、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2、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3、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
4、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
5、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者。
6、在**的喧嚣声中,法律的声音显得太微弱。
7、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8、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
9、能够自由地形成习惯的人,在一生中能够做更多的事。习惯是技术性的,因此可以自由地形成。
10、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
11、昙花一现的感情,不能真诚地可靠地长期地相爱,是相当一部分青年人道德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12、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13、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14、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15、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16、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17、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
18、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
19、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20、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21、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2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23、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24、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㈢ 康德法律道德的名言
1、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康德
2、思维无直观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康德
3、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
4、我不能让人变得更好,除非他们身上还残存着善良;我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除非他们身上还有些许理智。——康德
5、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6、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康德
7、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康德
8、我从不担心被证明有错,却担心被误解。——康德
9、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康德
10、横波一盼,说话一句,胜过世界上的一切知识。——康德
11、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12、事实上只有三种人适合结婚:傻瓜、恶棍和牧师。牧师习惯受缚于义务,恶棍希望他的太太不贞,傻瓜则相信他的太太是忠实的。——康德
13、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康德
14、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康德
15、一种在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的统觉,它的这种完全的同一性包含着一种表象的综合,并且只有通过这种综合的意识才是可能的。——康德
16、一切必然性在任何时候都以一种先验的条件为基础。——康德
17、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
18、凡人的一举一动,必是社会准则。——康德
19、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
20、自然的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的美是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康德
21、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2、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康德
23、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24、对显象的杂多的把握在任何时候都是渐近的。各部分的表象相继而起。至于它们是否也在对象中相继,则是反思的第二点,它并不包含在第一点中。——康德
2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康德
26、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康德
27、为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提供统一性的同一种功能,也为一个直观中的各种不同表象的纯然综合提供统一性,用一般的方法来表达这种功能就叫做纯粹知性概念。——康德
28、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29、美最忌讳的是使人反感,而和崇高相去甚远的是令人失笑。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说他无能,女人最讨厌你说她丑陋。——康德
30、将人视作手段,而不以人本身为目的,这永远都是错误的。——康德
31、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康德
32、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康德
33、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康德
34、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康德
35、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
36、没有信仰的人类生活与兽类生活无异。——康德
37、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康德
38、启蒙就是让人有勇气去自己思考。——康德
39、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康德
40、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康德
41、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康德
42、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43、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康德
44、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康德
45、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康德
46、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康德
47、一个人没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康德
48、我已选择了一条路,将要终身实行;我要继续我的事业,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挡。——康德
49、审美观念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语言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康德
50、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康德
㈣ 法律和道德分别是如何产生的(请解释说明)
道德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的人们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理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时,对我们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与道德相同之处是:第一,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第二,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例如我国宪法第24条、第46条、第51条等条款中,就明确规定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内容的“五爱”以及社会公德的要求。在宪法的其他条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规定或隐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经济基础基本不变而经济体制有了变化、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宪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规正在进行大量的立、改、废,道德也发生了变化。第四,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追求的都是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幸福。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 第一,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 第三,体系结构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道德虽然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当然主要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则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
参考内容:法律界网站法务通VV
㈤ 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解答一个问题
你好。
鉴于你给出的案例,作如下的回答。
首先从人生观来说,柯某的行为是自己出关对于生命的放弃,她对与自己人生的理解就是会拖累家庭,增加家人的负担,而丈夫的理解和成全或者因为别的原因,支持或者说是放任柯某的死亡意愿,也对柯某的人生观有这样的一种极端的指引作用,导致柯某的人生观走向了绝望。
其次,从道德观来说,柯某的行为是母爱的一种表现,如果我理解没有错的话,柯某是怕自己的病情拖累到要出嫁的女儿等等情况才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是一种惊天地的母爱流露,以及对于家庭无限的付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感慨。至于其丈夫的思想文中并没有提到,这里也就不分析了。
再次,从法律的方面来说柯某放弃自己的生命权,理论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其丈夫和柯某具有夫妻双方相互扶持的义务,这个是婚姻法中的明确规定,而她的丈夫放任并且帮助妻子的死亡,从理论上来说是间接故意,属于故意犯罪中的一种。尽管是柯某要求丈夫的行为,但是在法律上而言安乐死在中国并没有被认可,所以,这样的行为仍然属于违法行为,至于女儿在整件事情中并不知情,所以没有责任。属于过失的意外事件。
至于你所说的1000字左右,你自己在扩展一点吧,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问题可以继续联系我。
㈥ 人们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具体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法律是一条标准,道德也是一条标准。如果只是狭隘的认为,只要回不违法,道德标准随便应对答,那就太可悲了。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法律和道德产生了低级的理解。其实人类的文明也是相对的,一切都是标准。试想如果法律的标准是以道德的标准来持平,社会是什么样?人人都要有道德,不然就是违法,这是否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幅的提高了?但是当前的法律的违法的标准是建立在完全不考虑道德的前提下的。所以说道德的底线是法律。也就是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按照道德去做,可以完全没有道德,但是只要他按照法律标准不违法,就可以随意的不道德。所以说道德褪尽,法律显现。但是还是那句话,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一个人来说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标准。把法律这个最低标准制定的如此之低对社会的进步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㈦ 怎么讲法治讲道德
我们中国一向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一直有着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
治理国家要以德为先,提出“老百姓如果没有了羞耻心,统治者如果没有了法制,那么国家就没有希望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史记》强调,“德是国家的
根基。”孟子也说只有用德去说服人们,才能做到使人心情愉快而由衷地佩服”;管子则提出:“达礼、仗义、廉洁、知羞是实现国家强大不可缺少的四个方面,如
果忽视了这四个方面,国家就会走向灭亡。”所以,“礼仪、纪律、文明”非常重要。
古人都能够崇尚礼仪、遵纪守法、讲究文明,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世纪小学生更应该“学礼仪,守纪律,讲文明”。说起礼仪,我们在1~4年级
的《思想品德》、《小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读本》中,老师就曾教了我们许多,如《孔融让梨》、《尊师情深》、《尊敬老人》等,教育我们做学生的必须懂得尊
师敬老、知书达礼,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无数人们通过不同形式的纽带关系连结起来的活的有机体。要维持这种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要有动力机制,还
要有平衡机制,而规范动力、实现平衡的主要手段有两个,一个是法制,一个是道德。对我们小学生来说,讲法制就是要守纪律,讲道德就是要讲文明。
㈧ 《道德与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
《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中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
(8)道德法制说解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㈨ 古代关于法制与道德的论述
法制与德制,是历代统治者稳固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一般而言,德制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宣帝曾多用刑吏,当太子(元帝)向他建议多用儒士时,他的回答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代统治者就已经自觉地把儒法结合起来实施统治了。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内法,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坚强的的后盾。依儒家学说,天地君亲,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制约,但这种伦理约束,尚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于是又生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在礼教之上,虽以明显的等级约束,进而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律条。伦理的法制化,将一切封建礼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触犯礼教,得到的不再是道德的评判,而是法制的制裁。 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外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封建法律都披上了一层“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伦理依托。翻开历朝历代的律书,可以发现,开头都冠冕堂皇地戴着一顶仁德的伦理样式的帽子。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为统治者的包庇纵容犯罪留下后路,又为法律向每个社会细胞延伸提供了方便之门。只要是统治者不愿惩罚的人,皇帝或者地方官吏都可以轻松地“宥”之,给予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么做,不仅不会有“枉法”的责任,反而显示出统治者的宽厚仁慈,体恤下情。而当作为社会细胞的家族出现罪犯时,统治者又可以将某个家族成员的罪刑放大为整个家族的罪刑:族内未能很好地执行礼教,以致出此败类!于是灭九族、连座等酷刑都可堂而皇之地用上。“满门抄斩”就是以此为依据得以执行起来的。与此同时,这种儒法结合的统治方式,还可以延伸到封建宗法社会的每个细胞组织之中,特别是封建集权统治的后期,国家将法制“下放”到宗族,族长有权采取法律的手段惩罚族人,而法律这时保护的不是族人的利益,而是宗族制度的稳定:只要族长认为有错,就可以到宗祠里对族人实施惩处。私设公堂在封建社会里之所以不被看出犯罪,原因正在于此。
㈩ 道德与法律的 名言警句
一、法律非仗恃强力作为后盾,则不能达到其目的。
出自:〔荷〕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介绍: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近代西方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被人们同时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与“自然法之父”,亨利四世赞其为“荷兰的奇迹”。
二、法律既没有也不应该给予私人杀死应处死刑者的权力,除非在极端残暴的犯罪情况下。否则,法庭就没有用了。
出自:〔荷〕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三、我们不能把法律当作吓鸟用的稻草人,让他安然不动地矗立在那边,鸟儿们见惯以后,会在它顶上栖息而不再对它害怕。
出自:〔英〕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介绍: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四、不要容许任何人实际上把法律置于改革之外;也不要让每个人替自己的事情辩护,不要让每个人去找最能干的人充当自己的法学家。
出自:〔英〕温斯坦莱《温斯坦莱文选》
介绍:杰腊德·温斯坦莱(约1609—1652)是十七世纪英国掘地派运动的著名领袖和杰出思想家。
五、应当认真执行这些法律。政府的真正生命就在于此。
出自:〔英〕温斯坦莱《温斯坦莱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