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道德回归
㈠ 为什么说呼唤道德不必拿深夜开门说事
租住在杭州某小区的小晨,讲述了一件令她心头暖暖的事。那天凌晨一点,她被一个陌生妹子的电话吵醒,对方说:我是1901租客,单元门的密码锁坏了,你能帮忙开下门吗?尽管开始内心拒绝,但想到姑娘的惨境,小晨马上下楼去开了门。第二天早上,她的房门外出现了一袋水果和一张字迹娟秀的便签:周三晚上打扰你了,谢谢你替我来开门,打了5个租客电话,你是我最后一个希望。
深夜开门的个案可以作为新闻来报道,只是在关注时最好能够有更多细节,在传播时最好不要有过高的道德层面的预期。否则,新闻就容易引起选择性解读和逆反效应,这一点,从网民的新闻跟帖中已经窥见。道德扎根于生活的常态中,我们需要的是更普遍、更具体的道德,哪怕它们不足以构成新闻,只要它们是真实的,鲜活的,我们就可以受益其中。
㈡ 求 关于 《社会呼唤道德的回归》 的高中800字作文
自己写作有那么难吗,举个例子谈论下国人的现在的一种病态, 再总结一下就可以了,像南京的邓宇案发生之后的系列事,又有老人倒地无人扶起而导致身亡的事件,等
㈢ 急求《呼唤文明的回归》作文,1000字左右
"文明之话撒遍社会"文明是什么?我们不用给它下什么深层的定义,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我们的小小的一举一动之间。文明是路人相遇时真诚的微笑,它是和人相处时亲切的话语,它是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手之劳,它是看到有人践踏草坪时的主动制止,它是上车、购物时的自觉排队,它是对陌生人的热情相助,它是发自内心的“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这些小小的言行举止,就是文明、就是礼仪!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赤日炎炎的中午,妈妈和爸爸要工作,所以我只得一个人去外婆家。
因为那时是周末,有很多人会搭车,所以我好不容易才挤上车。车厢里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而且没有座位能让我歇歇,所以我便要站着。
在我旁边坐着的是一位年青的小伙子,从他的言行和容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斯文的人,他突然站起来,彬彬有礼而殷勤地对我说:“小朋友,你年纪小,你快坐吧。”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好意。因为我实在站得太累了。这时,只见一位大约40多岁的叔叔把两只脚伸到前椅的靠背上。从衣兜里拿出了一根烟,放肆地吸起烟来。难闻的烟味很快就散遍了整个车厢。我都被闷的喘不过气来了,幸好旁边有位救星-窗户。忽然,两个人迎面走来,她们的年龄恰好相反,一位是年过花甲的老太太,她枯瘦的脸上刻满了被岁月划过的皱纹,手里拿着拐杖,一步挨着一步地走着,显得很吃力。。另一个是一个大约十几岁的小女孩,扎着一条可爱的辫子,显得异常淘气。坐在我前面的小伙子突然站了起来,想把位置让给老太太,可那个淘气的小女孩乘他不注意,飞快地跑去他的座位上坐下了。小伙子气得直跺脚。
一阵令人作呕的气味扑鼻而来。,原来是我前面的一位妇女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榴梿。可怜的是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在苦苦受罪啊!她吃完榴梿后,便随手把垃圾扔在车厢里。
“下车的乘客从后门下车”老太太提着行李,吃力地走着,把垃圾捡起来,刚好我也是在这站下车,只见老太太下了车,把垃圾扔到附近的垃圾桶,我看着老太太的背影,不禁想到像老太太这样年迈的人,都愿意为社会做贡献,那我们这些年轻人是不是也应该学学老太太呢!
这件事虽然过了很久,但老太太的那种行为温暖了我们,也温暖我们这个社会。让我们一起呼唤文明,共建和谐社会吧!
㈣ 相信未来中怎样理解对人性回归的呼唤
经济学中有一条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理性人的假设,简单的讲理性人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但是理性人同时也是一个讲道德的人,这一矛盾被称为“斯密问题”。晏智杰认为这一问题本就是一伪命题。他指出斯密在《国富论》中的利己指人应有的各种权利、原始要求和人的本性,可抽象的概括为人的自爱之心。而《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指对人的各种权利的尊重,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怜悯。
㈤ 关于道德的发言稿
[关于道德的发言稿][教师节作文 ]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关于道德的发言稿。我认为,道德就是爱国爱民团结互助:道德也是勤奋节俭努力上进;道德更是遵纪守法,洁身自好;道德还是文明礼貌自尊自强。当春回大地的时候,重抬道德的话题,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毕竟,道德在我们生活中与我们紧紧相随,每时每刻都不曾分离,道德与人类同生,与社会同生。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我认为,道德就是爱国爱民团结互助:道德也是勤奋节俭努力上进;道德更是遵纪守法,洁身自好;道德还是文明礼貌自尊自强。人们时常感叹生命短暂,时光来去匆匆,谁都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谁都期待阳光灿烂的景色。然而现实却难随人愿。走出校园,充满耳目的常常是暴力、行窃、吸毒、贪污、受赌;弱者无肋,壮力血流;大街污水满地,人嘴脏话漫天…… 凡此种种,让人感觉道德巳被扭曲,人进已经丧失。三月的一天,我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在我家门口的三岔路口上,两位满头日发的老人搀着一位同样衰老的病人走来,病中的老人低着头,垂下的一丝丝白发在风中飘动,两脚拖在地面,划出一道道印痕,随后赶来的一位老婆婆双手不停挥动,招呼着来往的车辆,丧地呼喊回荡繁体的大街上:救救他吧!救救他吧!可是一辆接一辆车从老人身边绝尘而去。我分明看见,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悲衰。还有一次在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南京一时很久未出门的老夫妇兴致勃勃来到市区,准备好好看看家乡这几年来的变化,怎料因行动缓慢被走在身后的一位年轻市民拳脚踢和辱骂,气得老大悲愤欲绝,以头撞墙,走老伴的劝阻下,才颤抖着离开了这伤心之地。令人揪心的一幕幕让人恐不信呐喊:良知何在?道德何在?假如长此下去,可以设想:世态炎凉,人间冷淇,社会大乱,人心变态,身临其境,人人自危。无数先烈壮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成果将毁于一旦,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善良的众呼唤着正义现身,呼唤着良知发现,更呼唤着道德回归。一位哲人说过: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最崇高的目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道德是国家民族兴旺的基础,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一个民族应该有一个民族的孔繁森,李素丽更是道德的表率。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众展示了忘我为民的风貌,如一缕春风,暖人心。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美好的明天,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大地渴望不是等待,幸福美满的生活必须创造和拥有以人与人的道德标准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加强法制建设,遵守市民公约,请相信,蓝天、白云、阳光、雨露、幸福。和平将永远与我们同在。当前有的少年儿童中缺少感恩之心。许多家长视自己的独生子女为撑上明珠,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他们做什么,他们都觉得是理所当然,完全以他们为中心,父母亲与孩子的沟通也很困难,少年儿童出现了叛逆的心理。少年儿童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锦屏县城关二小针对这一情况,开展了"春晖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加强与父母、亲人、老师及身边的小伙伴、"手拉手"交流沟通,通过写信或做一件小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长辈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对老师教诲之恩的感激之情,对他人、社会关怀之恩的感激之情,对党和祖国培育之恩的感恩之情,教师节作文《关于道德的发言稿》。感恩父母。父母是孩子至亲人,没有父母就没有孩子的一切,父母爱孩子是无私的,是伟大的爱,教育学生从小敬爱父母。发动学生帮父母做家务事开展感恩父母活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学洗衣、学做饭、整理自己书房;写句感恩的话,父母的养育之恩一辈子也难以回报;春节给父母做一张贺年卡,给爸妈讲一个有趣故事。感恩老师。老师为了学生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发动学生在教师节亲手做一张货卡,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老师;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写出赞美老师的话语,让同学们互相学习;班、队课开展"感恩老师"演讲比赛,全校还进行征文比赛:《给老师的一封信》。感恩同学。要学会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每一个孩子要与同学相处,共同度过童年的美好时光,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开展我帮助同学做一件事、"今天我值日"活动、写一篇受同学帮助的作文、给帮助自己的同学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感恩母校。为推进教育,让每一位小学生人小都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我校在六年级开展了"感恩母校"教育活动。开展我对老师说句话、我为母校"添绿荫"植树、"我为母校添光彩"捐书等活动。要求每一位即将毕业学生对老师说一句心里话或感谢的话语,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和老师的培养之情,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在新的学习环境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为母校争光。感恩社会。号召每一位学生为失学儿童或贫困儿童捐款,捐给希望工程;与偏远山村小学儿童手拉手,每一位学生捐一本好书给偏远落后山村的学生。感恩祖国。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祖国,祖国繁荣昌盛,人民才安居乐业,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儿童才能幸福成长。开展我与祖国同成长活动,教育儿童要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连接在一起。通过"春晖感恩"教育活动,让少年儿童明白个人成长进步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关爱与付出,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与扶持,离不开党和祖国的阳光与雨露,培养少年儿童荣辱观念和感恩意识,不忘国家之恩、社会之恩、养育之恩、教育之恩、帮扶之恩,使每个学生学会"知恩、报恩、施恩",做到"我知、我行、我倡导",进而从思想上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从行动上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勤奋学习,从奉献中快乐生活,从成长中全面发展,成为对家庭有报答,对他人有爱心、对社会有回报,对祖国有贡献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接班人。〔关于道德的发言稿〕【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㈥ 敬老宣言内容是什么
登高怀远,觉天地之不老;红叶黄花,有经霜之灿烂。时光隐藏着无数奥妙,“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重阳为岁月之尊,宜于长久,际此佳节,兹向社会发出敬老宣言:
人生天地间,倏忽数十年而已,谁能不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儒家伦理,以孝为先。敬老是传统,敬老亦是文明的代际传承,登高临远,前人肩膀即是后人的阶梯。敬老是敬人亦是惜己,遍插茱萸,何忍老人向隅;畅饮菊酒,岂乏天伦之乐。
当今社会,老年人的幸福快乐,关乎全社会的快乐幸福。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5年的1.47亿增加到2010年的1.74亿,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
老年人的社会问题,已如冰山浮出水面,城市的空巢老人,农村的留守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保障,面临的精神问题是孤寂。社会老龄化的巨大雪球,依靠孝道已独力难支,道德指责也代替不了制度建设,我们倡言敬老,在呼唤道德回归的同时,更在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共同给予制度保障、制度关怀,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老年人的快乐幸福,就是儿女们的快乐幸福,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快乐幸福。敬老是常回家看看,敬老是一个社会风气的滋润与文明的保障,敬老是一个社会情感的维系与理性的皈依。
人有敬老之心,社会有敬老之理,恒不畏老之将至。九九重阳,岁月可以辞青,红颜可以白发,人乐而不知老之已至,人乐而不知逝者如斯。愿天下老人始终有一颗不老的心。
㈦ 飞儿乐队否认踢走主唱,公开呼唤飞儿回归,网友对此有何表示
飞儿乐队曾经是娱乐圈非常火的一个组合,在华语乐坛上一度被称为传奇乐团,但是没想到这个乐队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尤其是他们将乐队的主唱踢走,随后这个乐队就开始走下坡路,名气也越来越差。他们在娱乐圈的发展也并不是很顺利,遭到很多网友的抵制。这些年一直都想复出,可惜复出之路并不是这么容易的,尤其是乐队的骚操作,当初可是惹怒了一大批的粉丝。
网友对此有何表示?
对于阿沁的这番举动,不少网友被他真诚的态度感动,但是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他是在消费前主唱,对他的这种行为非常反感。自从詹雯婷退出飞儿乐队之后,飞儿乐队的人气就一路暴跌,虽然韩睿的唱功也确实不错,但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很多人都将两人拿出来对比,而韩睿也一直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如今詹雯婷早就已经和飞儿乐队撇开关系,这个时候就没必要再拿对方来消费,好聚好散才是最好的结果,也希望大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㈧ 材料作文 呼唤心灵回归
保护环境和保护文化,可以两者结合着写一篇议论文啊 应该是写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事一样高的
呼唤心灵回归也许是讽刺现在的人性不够自然太过庸俗
㈨ 【对于成大事者必拘小节观点的刁难提问】
兄弟,我这刚刚辩完,我们是反方,成大事者也拘小节,我们赢了,这是我收集整理的辩论词.
成大事者也拘小节(反方)
陈述
一辩
各位晚上好。我方的观点是成大事者也拘小节。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作说明。
1,何谓“大事”,何谓“小节”。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治国平天下是大事。对一个学术界泰斗来说,研究和著述是大事,而对一个农民来说,安排活计,从事生产也是大事。因此,大事并非都是必须兴国,利民生的事情,也并非非大智慧,大气魄者不能担此责也。何谓“小节”,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说脏话,不乱扔乱丢,不恶语伤人是小节。学会礼貌用语,说文明话,做文明人,也是小节。 “小节”并非仅指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非原则的琐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广,小到生活琐事,衣着起居,大到自身利益,生死攸关之事,都可称之为“小节”。由此可见,“大事”与“小节”之间的界限非常广义,不同生活层面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个人小节从来就不是小事。古话说:“不矜细行,必累大德。”就是说,平时不注重小节,必将有损于品德修养,以至犯下大错误。古人这种警世之语有很多:“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丈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妨于小,终亏在德”。“小节”问题不但具有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而且有可能由微恙而成大疾。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节做起,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才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高尚的品德修养;面对大事的时候才能立场坚定、临危不乱,妥善处理各种复杂事态。如果平常就放纵不羁、满不在乎,小事上反复无常、随便应对,大事上肯定也难有所作为。君岂不见刘备教育阿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
3,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其真正含义是说成大事者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不要在细微末节上纠缠,并不是说小事小节不重要。而正方却理解成为做大事的人不必关注小事小节, 其实是对这句话极大的曲解。岂不知注重小节与成大事、抓重点其实并不矛盾。小事不是说放任不管,而是要分清责任,交给有关人去管。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小事小节的魅力。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但不能因此而对工作中的小事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
二辩
不拘小节终累大德。史书上有这样一则故事,宋朝吕元膺在做东都留守时,一次与一位掌管钱粮的下级弈棋。当吕元膺抽身去处理紧急公务时,这位钱粮官趁机偷换了一颗棋子,最后赢得了这盘棋。吕元膺当时对此虽有察觉,但并未吭声。过了一段时间,吕元膺借故把此人调离身边,并预言此人终将因贪污而获罪。后来果然被言中!在赞叹吕元膺识人慧眼的同时,不禁由那位钱粮官的蜕变而想起一句古话:“不矜细行,必累大德。”意思是说,平时不注重小节,必将有损于道德修养,甚至犯下大错。
“小节”,通俗来讲,从小的方面来说也指一些不起眼的小毛病、小心眼、小动作、小贪心等等,就像那位钱粮官偷换棋子之类的小事。正因为其小,往往容易在思想上被忽视,在行为上不注意,所以就有了“小节无伤大雅,何必小题大作”、“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小事一桩,不值一提”,当然也就被某些人扩展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等说法。
时下,一些人嘴上抱怨“世风日下”,呼唤道德回归,私下却因“小节不影响大局”,做着有损道德的“小事”。有的管不住口,习惯于喝点“革命的小酒”、传播点灰色的“小段子”、挑拨点别人的“小是非”,有的管不住手,喜欢打点“小牌”、拿点“小回扣”、捎点单位的“小东西”、收点下级的“小礼品”,有的管不住眼,喜欢看点粗俗的“小碟子”,有的管不住脚,喜欢跑到舞厅跳点“小舞”、做点“小按摩”。这些“小节”问题,绝对够不上违反法律法规的条件,顶多也就安个“道德素质一般”的“罪名”,所以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有的人还乐此不疲。
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小节”问题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平时不拘“小节”,就有可能微恙成大疾,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正如沈阳“慕马案”被查处后,贾永祥在忏悔书中这样写道:“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自己的思想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从对穿戴不太讲究,到羡慕并追求像私营老板那样穿戴名牌;由看不惯挥金如土,到自己也想那样做,琢磨如何想办法去赚钱……”这就是成了大事后不拘小节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犯罪行为,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是我国佛教中的一首著名偈语,它教导人们要经常清除思想上的“污垢”,检点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平时疏于拂拭思想行为上的“尘埃”,它就难免积少成多,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中就会尘土满面,待到毁容伤体之日再去拂拭,往往积重难返。
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一件件小事实践,才能成大事!
三辩
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刘备教育阿斗说“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子曰“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列宁说“要成就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比尔·盖茨说“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力争高效地完成” SNT公司总裁亨利·赛德雷说“当重视小事成为一种习惯,当责任感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我们就会与胜任、优秀、成功同行”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说“一件简单的小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惟有那些心中装着大责任的人能够发现,能够做好”。这些不都是成大事者也拘小节的典范吗。
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之王康尼希尔顿就是一个注重“小事”的人。康尼希尔顿要求他的员工:“大家牢记,万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饭店本身遭到何等的困难,希尔顿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顾客的阳光。”正是这小小的永远的微笑,让希尔顿饭店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统一公司要求员工有吃苦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凡来公司应聘者,公司会先给你一个拖把叫你去扫厕所。不接受此项工作或只把表面洗干净者均不予录用。他们认为一切利润都是从艰苦劳动中得来的,不敬业,就是隐藏在公司内部的“敌人”。
周恩来同志长期身居高位,但他强调的却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他一贯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的每个细节,最反感“大概”、“可能”、“也许”的做法和语言。如果我们在思想上都有周总理的认识,就会有关心细节的自觉性,就会自觉克服“小节无害”的论调,抓好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任何需要签名的时候都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他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为第二董事长。
我们都看到了,真正成大事的人,都是从小事小节做起,并将它做到最好。阿基勃特就是这样做了,很多成功的伟人也正是这样做了,并坚持把这些小事小节做到了极致。那些嘲笑他们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们却成功了。
总结陈词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成大事者也拘小节。首先我要强调,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就是一个拘小节的社会,一个平凡小辈尚且能因一己小节而导致一个国家的的名誉受损,何况成大事者,他本身便代表了一个国家一定高度的阶层,如果连他也不拘小节,那么无论对个人还是事企单位,或是国家荣辱,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其次,关于小节本身则会因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坚持“成大事者也拘小节”的一个关键。我们大家都知道主次矛盾在现实的实践进程中总是在一刻不停的进行转换,今天的一件大事,明天就已是昨日黄花,而昨天的一个小节,在今天则成为一件大事成败的关键。正方始终将小节视为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岂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将所有小节一言以蔽之吗?正方辩友难道不知道今天的唯物主义学的关键就在于事物的相对性与其不断转化的进程。事物进程中一个环节疏漏也会导致整体的半途而废。
溯古及今,孔子言:“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两千年前我们伟大的先师便指出君子要注重礼节,对于成大事者来说,小节都是的重要因素,不可视之为无物。《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来就是大事。假如正方所言,生活琐事就是小节,请问正方辩友,如不注意生活小事小节,何以修身,无以修身,又何以齐家,无以齐家,那更从何而谈治国平天下呢。正方辩友不是正本清源,一定要将“小节”划定为无用小事吗?那么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留下的古籍宝典何其浩瀚繁絮,为何正方不去好好研究,融会贯通,而在此拘于一己之见,面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何其悲哉!
时至今日,回首已然。借前车之鉴,为后车之师。当今社会,百业振兴,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今日想在各个领域有所大图的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然而,社会并没有因此而掀起一场如正方所言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空谈旋风,反而是如大家所见更加注重小节的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今天,21世纪啊,古人所言更甚当日。小节往往就能成就大事,通过小节也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什么在招聘面试的时候,考官要出像拾起扫帚这样的题来考验你的素质。我看未必是想聘请你做清洁员吧。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CE(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说过:“没有什么小事,因细小而不值得你去挥汗。人家可是成大事的人吧,连他那样身份的人也呼吁小节的重要性必然有其重要的原因。
再回首,昔日英雄好汉历历在目,即使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韩信,史玉柱,威风盖世能一时,却也无法善始善终。而纵观“成大事者也拘小节”之诸葛孔明,周恩来总理,不仅身为华夏,死为华夏。更况乎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岂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辈能望其项背乎。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是“成大事者也拘小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