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例子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例子

发布时间: 2022-01-17 21:18:33

A. 市场经济法律保障和道德建设具体事例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信用的建立,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却与诚信原则相背离。
离开信用,比如说,那个买卖关系,借贷关系,雇佣关系,信托关系等都无法维系 = =+ 离开信用,经济活动就无法开展。
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人不能无信。比如说,你在淘宝买东西,也会潜意识跟那些信用高的卖家交易一样。
可见,道德建设多么重要。
市场经济既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道德的规范。
= =+... 论文末?!

B.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自古有之,只是如今尤甚。“中国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争,西方古典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关于德与福的关系探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这一主题和观念。”然而,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总的来说,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道德沦丧和道德失范为代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代价论”。在这种观点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这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而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一致的,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外在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维度,而这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开门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是相一致的。“可以这样认为,西方早期市场经济的经济思想和道德思想,在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中,既得到了充分体现,又得到了完全统一,斯密是它的经济思想和道德思想,在目标上,甚至在基本运行机制上,互相贯通,合而为一,他创造的是一元论,而不是二元论。经济理论和道德理论的高度一体化,这是斯密的理论能够获得成功并对西方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C. 市场经济最典型的例子

其中美国银行在经济危机中破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典型例子,国内银行几乎都是大型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品牌有限,实力雄厚,难以倒闭,美国银行是一个小型民营企业。 有成千上万的银行(品牌),甚至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银行(品牌)。 其中许多是小型家庭银行,很容易倒闭。 拓展资料市场经济的优势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运作形式,通过自身的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形成自动市场调节力量,具有主要优势:一是资源配置功能。 这是市场机制的宏观优势,是促进各部门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资源是人力、财力和物质资源,即经济中总结的社会劳动总量。 只有合理分配,即“分配”到各个社会生产部门,才能使整个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正确地按比例运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波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商业信息,促使人们将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转移到预期利润较高的部门,逐步使社会资源自动合理分配。 二是促进技术进步,节约消费。 这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优势。 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商品是根据社会劳动时间确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即日等价交换。 这是各种商品的劳动消费,制定了社会标准。 劳动消费低于社会标准的个人,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促进各部门、行业和企业内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生产消费。 市场经济的缺陷不仅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有其缺陷——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受个体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基本矛盾影响,市场经济有三个局限性。 一是市场经济很难完全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这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和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和不同的。 在简单的市场机制的调解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采取措施,牺牲社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增强自身利益,必然会倾向于投资利润丰厚、成效迅速的行业。 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些非营利性公用事业很难发展。 例如,一些企业排放污染物,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从自身利益非法出版色情书籍和期刊。 市场本身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的运行是盲目和不稳定的。 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商品与货币、价值与价格、供求等一系列矛盾。 商品生产者从自身利益的调整中产生的价格变化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必然会导致供求波动,供求波动将导致新的价格波动。

D. 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具有相对的斗争性与对立性,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道德的沦丧作为代价,要发展市场经济,道德滑坡不能避免。

E.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哪些道德沦丧现象

道德沦丧现象现在其实是比较多的。
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F.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并不是互斥的。
市场经济应该是道德的经济,当缺失适当的专道德力量的引导,整个社会属倾向于投机取巧而非去创造社会价值,那这个的社会的经济也是无法得到长久的正常的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道德观也必将产生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要求全社会各方面树立新的道德观。
论语上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爱财也必须恪守道德观念,取之有道。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进。也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才能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G. 经济利润与公共道德道德有关的取舍例子

市场经济和道德情操是什么关系?这两者是相互排斥、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不能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操?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情操或规范?
这个问题与市场经济是同步出现、必然发生的。但是,作为一种常规,同经济体制的转型相比,道德规范的转型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滞后,它需要更漫长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可是最近出现的一系列事件还是使我们感到,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重拳出击实施政府监管,已是刻不容缓。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而食以安全为首。三鹿集团毒奶粉事件刚过去不久,最近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新的毒奶粉事件,还有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新花样。在海峡对岸又曝出了更吓人的塑化剂事件,其影响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前所未有,大陆也未能幸免。广大民众对不法之徒既愤怒又无奈,甚至不免叹息:“市场经济恐怕就是如此,计划经济时代就没有这些事,至少没有这样严重和普遍”。这些认识无形之中也滋生了某种市场经济和道德情操难以相容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中,似乎也反映了认为两者不可相容的倾向。多年来,我们总是相信市场经济同私有制的联系,而市场经济的本质之一就是自利、追逐最大利润;至于以利己本性和“利润最大化”为特征的所谓“经济人”,则更是现代经济分析中十分流行的理论假说和分析前提,并且认为其正确性毋庸置疑。对西方经济学及其历史稍有了解的人早就听说了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往往相信亚当·斯密的著作就体现了对市场经济和道德情操的相互对立、排斥的理解:据说斯密《道德情操论》(1759年初版,作者生前出了六版)的基础是利他主义,而《国富论》(1776年初版,生前出了四版)的基础则是利己主义;前者塑造的是道德人,后者塑造的是经济人。

H. 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举例说明,比如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快速,原创,给你.

I. 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版。社会主义权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

J.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
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彻底抛弃哪些使生产力发展成为桎梏和束缚的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邓小平提出搞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
邓小平曾经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这些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包括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百废待兴、执政党威望崇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为有利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我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计划经济体制的那种决策高度统一排斥市场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搞平均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上,一方面是统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限制了企业的活力;
另一方面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两方面都是对生产力的束缚。要摆脱束缚,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热点内容
原因行为民法 发布:2025-02-12 14:51:44 浏览:165
九六年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2-12 14:50:47 浏览:346
合同法406条规定 发布:2025-02-12 14:46:02 浏览:442
司法考试报名入口通道 发布:2025-02-12 14:41:03 浏览:901
民事送诉讼法 发布:2025-02-12 14:33:13 浏览:70
图纸电子签名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12 14:29:49 浏览:992
律师可以在法律咨询公司兼职吗 发布:2025-02-12 14:21:12 浏览:666
购销合同怎样签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12 14:12:06 浏览:316
阳光司法鉴定所 发布:2025-02-12 13:48:59 浏览:750
杨秀清民法 发布:2025-02-12 13:23:34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