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观碑本道德经
⑴ 那一本关于《道德经》的书比较权威
《道德经》只有两个版本,一本是敦煌版,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道德经,其实都差不多,只是外表不一样而已;而另一版本是锦帛版的,是马王堆出土的,而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看看不错。
⑵ 推荐一本解读《老子》的书
《新编诸子集成:老子校释》是建国后对诸子著作的系统清理,相对于民国时期出版的《诸子集成》来说,后出转精,是目前最好的古代哲学资料。
本书以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参考石本、敦煌本、旧抄本、佚本、正统《道藏》本诸刻本共100余种,从事校勘。本书系据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重印。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第一辑所收子书舆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重各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浇近文言撰冩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第二辑收集第一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在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运行点校。这一辑中有不少是残缺或散佚的书,整理时区别不同情况,有的选取较好的现成辑本,有的要运行补辑或重辑。
(2)龙兴观碑本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⑶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四章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混若浊,旷若谷。熟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兮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真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以此。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二十四章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
大道汜,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癈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
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德经
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俓。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乃德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揩式。常知揩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
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八十章
小国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⑷ 易县道德经幢的张洪印《易县龙兴观与道德经幢》
龙兴观遗址及道德经幢位于河北省易县城内乙街。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为一凸起的台基。道德经幢在遗址的南侧。遗址地表和经幢周围均为乙街的菜地。龙兴观遗址现仅存石碑三通,古柏一棵。明正统八年石碑二通对峙而立,碑体高大,盘龙额首,龟趺座均没入土中,汉白玉石质。东面一通,额篆书“易州重修龙兴观碑铭”,碑文首题“大明保定府易州重修龙兴观住持耿景顺功行碑”,尾题“时正统八年岁次癸亥夏四月辛卯嗣法弟子张通微、陈道兴、吴景胜等立石”;碑阴阴刻“龙兴观宗支恒产形图”,以示意图的方式,展示了明正统年间龙兴观的总体建筑布局和四至范围(图二)。西面一通,额篆书“重建龙兴观功行之碑”,碑首题“重建龙兴观悟玄纯素法师功行碑”,碑阴刻功德主员名。在二通明碑的北侧矗立着一棵古柏,枝繁叶茂。树下北侧立有石碑一通,半圆碑首,碑座及半截碑没入土中。碑额正书“大元易州龙兴观宗支恒产记”,碑阴额首正书“龙兴观正一宗支图”,尾题“至正十一年六月初三日建”。易州龙兴观始建唐景龙二年,是唐代北方著名道教活动场所之一,历经宋、元、明各代,屡有兴废。据现存元碑所记,元至正十一年间,龙兴观的建筑包括“正殿一,法箓堂一,灵官堂一,库房三间,东西云堂各五间,正方丈三间,西方丈三间,东西房一十余间,影堂三间,山门一座”。而到了明正统年间,龙兴观的布局自南而北包括道德经幢、十师殿、左右天师殿、真官堂,中为三清殿和东西方丈,后为玉皇殿。明代龙兴观的布局规模略小于元代,但沿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建筑布局。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殿壁尚存半堵,隐约有彩绘痕。闻光、宣间,尚存画壁,……惟石碑十数通,与古柏老槐,伴立于坏墙断础中而已。”由此可知,龙兴观的废圮时间应在清末民初。现在所存的三碑一幢,看来只是观内原有碑碣中的很少一部分。据《上谷访碑录》、《寰宇访碑录》、《易县碑目》、《易县志》等史籍所载,龙兴观曾存有“大唐景龙二年道德经碑”(世称景龙二年石本),“唐景福二年道德经碑”(世称景福二年道德经碑),“龙兴观创造香幢记”,“元至顺二年龙兴观皇太后懿旨碑”及“龙兴观提点功德碑”等,现均已无存。
“大元易州龙兴观宗支恒产记”和“明正统龙兴观宗支恒产形图”二碑,均详细记述了当时龙兴观的建筑规模、布局、田产及东、西、南、北四至情况。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原龙兴观位于县城南,北近民舍,南毗城垣,东、西两面与耕地相连,因此为了田产界畔,与四周乡民不断发生争执纠葛。为了保护龙兴观的财产和利益,也为了永息诉讼以保平安,龙兴观的主事题点特将龙兴观的房地产及园林地土的地段界畔等恒产,以及龙兴观三十代天师的宗支传承关系,或列图表,或以文字、图形,认真开列清楚,请知县给以公证。元代易州的达鲁花赤是由原任河南都事的马可慕调任。他为政清廉,吏治严明,为维护龙兴观的利益,永息争讼,于是下令刻石立碑,以示乡民。(此处有缺文,主要讲碑上文字情况)。幢身上端的石雕仰莲座,样式、尺寸皆与幢座相同,其上为幢顶。幢顶系用一块巨大的青石雕成,已有残缺,为庑殿顶状,呈八角形,与幢身形体吻合。从八面平顶雕出八脊,脊间刻瓦垅,再下刻檐板、飞檐和檐椽,角梁下有“一斗三升式”斗拱承托。整个经幢婷婷玉立,造型既简朴又典雅美观,庑殿顶式的幢顶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道德经幢原本不是龙兴观旧物。据《天下舆地碑记》载,易县道德经幢于唐开元二十六年竖立在城西开元观,南宋乾道五年由知府张孝祥移于府治,也就是现在的位置。也有学者认为:知府张孝祥于南宋乾道五年将经幢由城西开元观迁至府治,此后不知何时又迁至龙兴观(现址)。这样,经幢就曾经过二次搬迁。但此说似不确。现存的“大元易州龙兴观宗支恒产记”碑中记载“……且观内唐碑道德经石幢三级……”,就是指“唐景龙二年道德经碑”、“景福二年道德经碑”和“玄宗御注道德经幢”。可知在元至正十一年经幢就已在龙兴观内存放,但竖立还是散置,在龙兴观的什么位置,碑中未详记。明正统八年“龙兴观宗支恒产形图”碑上可见,经幢已竖立在龙兴观十师殿的南侧,位置进一步得到确定。清同治十二年夏六月戊午夜大风,使幢身向东南仆倒,幢帽(即幢顶)掷出三丈以外。当年冬,易州知州赵烈文组织邑人竖起,翌年重建亭。在竖立经幢之时,不知何故把经幢上下二块墩接错位,上块第一面对着下块的第八面,依次错位,使初观经幢的人费解和遗憾。另外,幢身上部仰莲上直接承托庑殿式幢顶,也不合常规。据专家推测,中间应还有其它构件相连,可能也是因大风刮倒后重立时,构件或损或失,不得已而如此。
经幢所刻5000言,字体刚劲飘逸,圆转流美,是唐代书法的上乘之作。但遍寻幢身,未发现书者姓名。据经幢上翁方纲“苏灵芝书道德经,不著名氏,故著录家皆未之及……”的题记,并对照苏灵芝所书易县的“易州铁像颂碑”、“梦真容敕碑”和现存保定莲池的“田公德政之碑”的书写风格,经幢确为苏灵芝所书。苏灵芝(生卒年不详),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唐代书法家,玄宗时曾任登仕郎前行易州录事。其书法融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及诸家为一体,楷、行兼有,与当时的胡霈然、徐浩齐名,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宋代文学家兼金石学家欧阳修曾称誉他为唐代的写碑手。
唐代统治者李姓,因为与老子(李聃)同姓,尊老子为始祖,用老子“清静无为”思想来治民。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期,崇奉道教达到了鼎盛。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亲注老子《道德经》,颁之全国,下诏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劝令习读,使知指要”。并命各州县镌刻道德经幢,供人们颂读。易县“玄宗御注道德经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镌刻的。老子的《道德经》版本众多,据孟柱良《易县碑目》载:“按道德经李唐石刻本之见存于世者六———景龙、苏书御注(道德经幢)、邢州、广明、景福、周至,……而易居其三。”即唐景龙龙兴观道德经碑、唐景福二年道德经碑及此玄宗御注道德经幢,前二碑已不存。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之前,易县道德经幢是校注老子《道德经》的重要资料。民国年间,经幢周围被四堵围墙圈住,建国后围墙倒塌,只剩经幢竖立。’(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拨专款建六角保护亭一座。最近,经国家和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对道德经幢实施了加固、校正及保护工程,经幢上部墩接错位的块石也已按原位调整纠正过来。原来所建的保护亭因设计不合理,亭子低矮,影响经幢的整体观瞻,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重新设计修建了新的保护亭,由原六角形改为四角形,体量明显加大,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同时对经幢起到了“有效保护”的作用。龙兴观遗址及道德经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书法价值,在全国现存无几的唐代经幢中是上乘之作,历来为金石界、书法界、宗教界所推崇,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⑸ 关于《老子》的版本
道德经版本问题可以说是道德经独有的现象,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还有西汉严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经》石幢等。
市面上销售的书籍,版本之间差别很大;甚至章节顺序也不一样。其中,台湾陈鼓应教授《老子今注今译》选用的校订版本还是相当客观的,参考了历代版本和注家,偏重于哲学研究;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偏重于道教修炼,被誉为近代第一注家;冯海涛先生的《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则着眼于人们的寻常日用,经文前后文印证,以老解老,摆脱了历史上以庄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西方哲学解老、以易解老之窠臼,值得一读。
《道德经》的版本有多种,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简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贵族随葬的《道德经》版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比马王堆帛书本的《道德经》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汉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⑹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道德经》与《德道经》区别为:时代不同来源、不同、顺序不同。《道德经》与《德道经》都包含《德经》和《道经》,都是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时代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2、《德道经》:《德道经》是近代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二、来源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2、《德道经》:《德道经》由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简出土的竹简本为校本,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查证原貌,澄清流弊,恢复了《老子》“德经”为上“道经”为下的原旨,编纂翻译而成的书籍。
三、顺序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的顺序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2、《德道经》:《德道经》的顺序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6)龙兴观碑本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⑺ 老子道德经幢的老子及《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版本众多,有130多种。易县的石刻道德经幢,是校译老子《道德经》年代最早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中国存较好,年代较早,且形体最大的石刻道德经幢。为了便于保护,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拨专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李唐一朝,“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成为国家政治基石。据《资冶通鉴》记载,在唐朝的几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对老子传下来的五千言《道德经》也分外隆遇:开元21年,亲自对道德经予以注释,颁布全国,命各州县镌刻,供人诵读;开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学博士”,每年都像科举中的明经科一样考试,推崇以老子《道德经》为宗首的道家学说。也就是在“置玄学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并竖立了这座道德经幢。
田仁琬曾做过5年易州刺史,开元28年2月迁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内,“简而能断,布政优优,化人成俗”,当他调离时,当地官民伤心而泣。田仁琬调走8个月后,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经请示朝廷恩准,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于保定古莲花池)以纪念其政名官声。书写者苏灵芝是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书法家,陕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后,曾任易州录事参军。其笔力遒劲端庄,飘逸中不失劲美,堪与同时代书法大师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媲美,被欧阳修誉为“唐代著名写碑手”。当时有人评论苏氏书法“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守(真卿)又多隽”,后世则称他“兼具颜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见其书法造诣已臻化境。苏灵芝书法传世作品并不多,但他写的易州《铁像颂碑》、 《梦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阳《悯忠寺宝塔颂》等碑文,历来被称为精品,已全部列为国家级文物。 经幢高约七米,以亭覆庇,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八面棱形,分为三截。一至七面,阴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对《道德经》的逐句注释。第一面开头阳刻篆书“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十六个大字,每个字高十点三公分,宽十一点二公分。第八面上部,书写“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阏月中南吕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国质建”句。第八面的中部,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军事柱国何缵撰文、卢华书撰、李思顺镌刻的“重修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台记”。第八面的下部,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师段圻观所写之《记》并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县县长苗作新为募资修台建亭事所写之《记》。
⑻ 道德经为什么我看到有两个版本哪种才是真的
春秋以前没有私人著述,私人著作是从孔子开始的。诸子著作很多是他们的后学整理的,其中有原著,也有后人增加的内容,庄子、孙子都是如此。老子成书是在战国时期,可能是道家一些人把老子的思想加以整理形成的。近年考古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有三个不同的版本,是战国中期抄成的,只是现存老子的一部分,和通行本有较大的差异。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墓葬,发现有两篇完整的《老子》抄本,抄于秦汉之际,内容和今本相似,但德篇在道篇之前,文字和今本也有很多不同。这两个抄本也有差异。另外《庄子》《韩非子》、《文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也有大量引用老子的引文,文字和今本互有差异。西汉严遵《老子指归》也是德篇在道篇之前,现在通行本老子有两个版本,一是汉代的河上公章句,一是晋代王弼注本,这两个本子思想是有差异的,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来源,另外,直到元代还保存了几个战国古本,还有唐代傅奕、宋代范应元整理的古本,唐代易州龙兴观碑刻本等,现存有几十个版本,内容有些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在战国时期老子形成时期产生的,有的是后来流产过程中因传抄原因,或者思想差别产生的。你见到的两个版本,都是真的,因为都有历史渊源,都是正传;或者都不是真的,因为《老子》的作者并不是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本人,而是战国时道家的一个学派,那个学派可能承传了春秋时期老聃的思想,但现存老子第一章一开篇就是和儒家辩论的内容,显然不会是老聃的著作。
⑼ 请推荐一本带注释的《道德经》的书籍,谢谢
最有名的就是王弼的《道德经注》。
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由回楼宇答烈 校释的新编诸子集成丛书:《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时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最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唯一,也是最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勘注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