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外交
『壹』 中产外交是啥意思
词语中产
拼音zhōng chǎn
注音ㄓㄨㄥ ㄔㄢˇ
引证解释
1. 中等财产。 宋 叶适 《财总论二》:“若夫齐民中产,衣食仅足,昔可以耕织自营者,今皆转徙为盗贼冻馁矣!” 鲁迅 《三闲集·<小彼得>译本序》:“则故事中的物件,在 欧 美 虽然很普通, 中国 却纵是中产人家,也往往未曾见过。”
2. 中等财产的人家。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下贫无兼辰之业,中产阙洊岁之赀。”
『贰』 外事工作的工作道德
外事工作者在从事外交事务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外事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对认真执行国家的外交政策,维护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世界和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外事工作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在外交事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1)无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对外交往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崇洋媚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不做丧失民族尊严,丧失国格、人格的事。虚心学习别国的长处,对外国朋友一视同仁,以礼相待。(2)坚决执行党的外交路线和对外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3)严格遵守外事工作纪律,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遵守所在国的法令。(4)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外事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钻研外事工作业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外事工作能力。(5)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产方式的侵蚀。
『叁』 求鬼谷子的外交理论和对外交的贡献
战国时期的外交,主要是指在周王朝下的各诸侯国外交。从理论上讲,还是在周王朝天下的内部外交。
《鬼谷子》一书,集中反映了鬼谷子的思想学说。然而鬼谷子学说主要是围绕着“说事”、“谋事”和“成事”等三个方面,对游说学的理论和实践,展开分析、论证和总结。其中“说事”是游说的载体;“谋事”是游说的核心;“成事”则是游说的结果。因此后人都将《鬼谷子》学说,视为“说辨”和“谋略”的精典理论。
至于鬼谷子的外交理论和对外交的贡献,是现代人对鬼谷子学说的发掘和附会,而并非是鬼谷子作书的本义。从外交的角度来解读《鬼谷子》学说,最早源于日本人大桥武夫。他在所著的《鬼谷子》一书中,第一次从外交角度来解读鬼谷子学说的理论。而台湾的南怀瑾,则将西方外交家基辛格博士七十年代的外交风格,与战国策苏秦的穿梭于诸侯六国的功绩联系起来,由此而发掘出了鬼谷子的外交理论。
『肆』 道德和法律理想或国家利益,哪一原则指导美国外交和外交政策。
我不懂英文,大体意思能明白。这么说吧,对于美国资本家统治集团来说,指导其外交政策的一不是道德,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根本不讲道德,也没有真正的道德这个概念。二不是什么“法律理想”,法律不过是资本家利益集团用来统制美国人民的专制独裁工具。三不是国家利益,在资本家眼里只有私立,在私利面前,哪里还有什么国家利益,遮羞布而已。说白了吧,指导其外交内政的,是资本家统制集团的阶级利益!没有其他!
『伍』 三国中有哪些人在科技、外交、道德很有建树
医学算科技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外交当中诸葛亮出使东吴,建立联军。这次外交战略意义比较大。
比较著名的外交家还有蒋干,不像演义中所说的窝囊,蒋干是个名嘴,独步江淮间,莫与为对。没人能说的过他。
道德:蜀国廖化被东吴扣押以后携母千里走单骑逃奔蜀国,忠义孝三全,为道德之楷模。
『陆』 何为马基雅维利式外交
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 , Niccolo 1469-1527)是佛罗伦萨的爱国者、公务员,以及政治理论家。他于1498年进入统治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十人执政团(the Council of Ten) 服务,随后奉派出国担任外交任务,这个工作使他获取许多足供萃取的经验,以作为往后政治与军事技巧诤谏的素材。1512年共和国崩溃,曾长期支配佛罗伦萨政局的麦迪锡家族(Medici Family)重掌权力。由于马基雅维利意外不当地卷入一场谋叛该家族的阴谋,因而遭受逮捕和折磨。获释后,被逐出城区,退隐至距离佛罗伦萨南方七里的圣安德列(Sant’Andrea) 的小农庄。马基雅维利失意的余生,即专注于写作,其中一些著作试图说服新任的统治者,恢复他所热爱的处理政务的职位。
写于刚遭贬逐不久的《君王论》(The Prince , 1513),乃一忠告君王的短书,焦点在终章讨论如何从外国支配下解放意大利的问题。虽然一些作家(最有名的是史宾诺莎和卢梭)认为该书是讽刺君主政体之作,但是《君王论》显系为毛遂自荐而写的阿谀文章。安顿了流亡生活之后,马基雅维利一边经营农场,一边写作《论李维著罗马史前十书》(Discourses on the First Ten Booksof Titus Livius , [1532] , 1950)。此书一系列反省政治技巧,大量取例于罗马共和国,虽然明显流露其同情共和的观点,但其中对于无情和不道德的政治手腕的坦率讨论,却不少于《君王论》,因此遂令其恶名昭著。1520年,他写成《战争之艺术》(The Art of War) 并着手写《佛罗伦萨史》(The History of Florence) 。其喜剧作品《曼陀罗花》(Mandragola) 仍是当今意大利文学经典之一。1527年麦迪锡家族被推翻,恢复共和政体,但新成立的政权并未征召他;马基雅维利卒于同年六月。
马基雅维利批评以往的作家谈论政治时只涉及理想的与想象的国家,他宣称自己所处理的政治问题是具实效的真理(verita effettuale)。处于深思市民人文精神(civic humanism)传统的马基雅维利,极度关切城市的宪政体制以及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他对这个时期之苛酷现实作风的贡献,是他认识到具有政治家情操的英雄不必千篇一律遵循基督教的道德蒙诫,而实际上某些老套的道德格言压抑君王的结果却极可能直接导致其毁灭。他辩称,一个君王因此必须明了如何不为善(how not to be good),并且顺势 (according to necessity)运用这种体认。此外,他也认为正在巩固其权力的君王必须知道怎样支配人们的想象力。鲍吉亚(Cesare Borgia) 即能达到此境界;马基雅维利服职于佛罗伦萨共和国时曾与他交涉过。鲍吉亚曾派遣手下将领欧柯(Ramirro rca) 以必要的残酷手段,镇抚新近征服的罗曼迦那(Romagna); 然后他差人杀了欧柯,使之尸体身首异处,弃置于席塞那 (Cesena) 的广场。此举是为了安抚当地的怨尤之声,而且无疑也想操纵人们的想象力。马基雅维利在《君王论》的第七章写道,这个残暴的景像“同时带给人们满意和惊讶”。有人常说,马基雅维利相信私人的道德生活和政治家的道德是两回事。然而,尽管他有犬儒的风格,但他对善恶率直认定的断然态度却绝不摇摆不定。统治者并未被赋与一种不同的道德原则;只是统治者被解释为道德本身的守护者,而于必要时得以侵犯道德规范。将其劝谏君王的语言换成对于正在出现的现代国家(他对此有敏锐的观察) 特征的描绘,这点便成了国家理由 (reason of state) 的观念。
马基维力绝非鼓励任何犯罪行为。政治家是文明的创造者,除非为了公益,他们的野心并无荣耀可言。他以稍带保留的态度,谈论政治活动里适当使用残暴手段的问题。必要使用残暴手段的判断标准是:它不能流于滥用。而且,这种效性与荣耀伦理的结合,是他极为独特的态度。马基雅维利在一段通常译为“目的合理化手段”的文字中写道:“当行为指控他时,行为的结果却应宽恕之”。但他所关心的不是道德的合理化,而是由臣民和史学家所做的适当判断。从这个技术的观点而言,宗教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使人勇于献身、强化其德行。马基雅维利以拉丁式风格,强烈反对教士干政,而且时常率直地反对基督教,因它的谦卑论削弱了政府,并阻止严肃的军事狂暴行为。他只赞美现世的英雄而非来生的虔诚奉献者。
写作《论李维著罗马史前十书》这一面的马基雅维利鲜为人知,却更历久弥新。在此书中我们发现一种社会冲突理论:人们相互斗争竟使国家保持统一,而免崩溃的趋势。他留传给后代思想家一个古典的理念,即任何持久的政体必须在君主、贵族、民主三种要素之间维持平衡。创造以及维系一个在市民公共领域中超越私人与家族偏执的国家,虽是人类的最高成就,但却有其终局的恶运。因为国家创造和平,和平带来繁华,当人们逐渐习惯繁华与和平的日子,他们便丧失公德,放纵私人的情欲;用马基雅维利的话说:自由屈服于腐化。这个强调公民参与的传统,甚至在近代早期欧洲的绝对君主政体中亦未曾断绝,而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开始即成为主流。它构成现代所谓“民主政体”的许多内容。
然而,在通俗的想象中,马基雅维利总成为以操纵取乐的代言人,及最善于描绘权谋的作家。许多革命冒险家从他那里找到遁词以掩饰他们本能的行为倾向。当社会心理学家在制作问卷测量人格的操纵倾向时,也记取了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角色。测验得高分的叫“high mach”,而比较不具操纵倾向的人则叫“low mach”。
『柒』 大外交的著作贡献
《大外交》纵论古今,视接万里,洋洋近70万言夸张一点说,读这本书可获读四本书的功效。
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时间跨度近400年,从17世纪初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和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一直写到20世纪末混沌不明的冷战后世界秩序,读者有如对近、现、当代的国际关系历史进行全面通读。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在对20世纪前的美国外交进行一番简单回顾之后,基辛格着重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导致美国大规模卷入世界事务的威尔逊主义,以及此后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全球外交。在基辛格看来,威尔逊主义代表了美国外交思想的主流,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道德主义,把外交中的政治总是法律化,对美好人性和世界和谐充满幻想。这种外交主流传统,来源于美利坚民族独特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文化,而与世界其他人类(基辛格尤其着重于与旧大陆欧洲的比较——的现实政治权力均衡观大相径庭。20世纪美国外交的得失,以及深深打上美国烙印的本世纪全球政治的利弊,都与威尔逊总统所彰显的这种道德主义外交紧密相关。
再次,这是一本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政治方面的理论著作。本书的大量论述都超越了经验层次,极富哲理。比如政治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气质与政府政策的关系,传统体制和现代民主体制下公众与领导人的不同相互影响模式,历史经验与各个国家外交思想之间的深刻刻关联,权力均衡与观念一致的内在联系,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论断都有其独到的心得,给人以理论上的启示。
『捌』 在国际政治中经常被提及的"价值观外交"具体什么意思
“价值观外交”,即按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这是冷战时期最流行的处理国际政治的方法,柏林墙倒塌后仍有一些国家尝试着,但多以失败告终。
布什刚出任总统后采取的单边主义外交路线,其实是价值观外交的一个变种,“邪恶轴心”、“流氓国家”等基本上是按美国价值观给出的标签。在对华政策上,布什总统就任后将中美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调整为战略竞争对手,坚决不认同中国的政治体制,要在人权领域理直气壮地进行斗争,因此美国抬日本压中国,亲台北远北京,申明大陆动武美将坚决助台防卫,不能“牺牲民主台湾的利益”。
这一政策随着九一一事件的发生而开始变化,布什政府最终改弦更张,把中美关系重新定位为很现实的“利益相关者”。布什说美国欢迎“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出现”,国际体系要帮助中国获得成功,中国也有责任加强这个体系。
日本也曾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小泉时代的对华政策中逐步增加意识形态砝码,在双边和多边交往中打“民主自由牌”、“人权牌”,使中日关系带上强烈的冷战色彩,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更是激怒了中国人,最终危害日本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成了小泉下台的原因之一。
安倍就任首相后,开始进行“破冰之旅”,恢复和中国的正常交往。福田担任首相后,已决定摈弃价值观外交。今年出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中,将不再把“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外交方针列入其中。“自由与繁荣之弧”是指从东南亚经由中亚到中欧及东欧,连成一条弧线包围着欧亚大陆,支持拥有与日本相同价值观的国家。
现在以默克尔为首的德国执政党重新拾拣已在美国和日本试验失败的价值观外交,实在显得不合时宜。更何况,中国现在正加快民主政治改革,进行法治社会建设,探索实现自由、保障人权的中国化方式。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默克尔不该忘记,东、西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全面融合至今未完成。
转文一篇给楼主看看,希望有助于你理解:
近些年,在有的国家,其领导人“价值观外交”的口号喊得很响,并且采取了一些干涉他国内部事务、伤害他国人民感情的做法,影响了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正常合作,成为一种无风起浪、引发国际纠纷和麻烦的源头。因此,对所谓“价值观外交”,似有必要做一些辨析。
凡主张“价值观外交”者,内心恐怕都有一种潜意识:即自己的价值观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或代表“上帝的意志”,或代表“历史正确的一方”。这种潜意识极易导致一种虚妄的道德自大,一种道德优越感。道德自大狂往往有一个嗜好,就是把鼻子和嘴巴伸进别人的菜园里乱嗅乱啃一气,还要说三道四。在人际社会中,自以为是、道德优越感强烈的人往往难与人相处,在国际社会中,也是同理。
凡主张“价值观外交”者,都有一种按意识形态划线的偏好,试图搞精神上的“党同伐异”。人类的价值有共同属性,也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例如,德国有德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日本有日本的政治文化传统,即使话语表述有些类同,内在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所谓“党同”,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决定国家行为的,恐怕还是各自的国家利益需求。
在现实的国际事务中,“价值观外交”的鼓吹者,往往在实际中根据自己的国家私利大搞双重标准,多重标准,将“价值”虚伪化。对同一种行为,张三做了就大加挞伐,李四做了就可以谅解乃至鼓励,“价值”成为玩物,成为手中一顶方便的帽子,爱给谁戴就给谁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在近代的国际事务中,推动“价值观外交”并无建设性,也没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有的国家大搞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民主化”方案,甚至用武力方式“输出民主”,效果都不好,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有些国家因此陷入政治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种族、民族、宗教的冲突激化。在非洲,在中东地区,这样的案例不少,所谓殷鉴不远。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处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都要按照自己的国情进行路径和优先顺序的选择。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内生”的产物,如果从外部强加,小而言之会患上“政治消化不良症”,大而言之会发生社会结构崩坏的政治灾难。另一方面,某个推动“价值观外交”的大国,也因此陷入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困境,至今未能脱身。“价值观外交”的后来者对此应深长思之。
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友好相处,根本基点是要有一种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态度。“价值观外交”的推动者往往无视这样的基点,过于道德自大,过于自以为是,因而成为世界的“麻烦制造者”。如此“价值观外交”,不要也罢。
『玖』 谁能帮我找一些关与外交上很成功的古代经典的典故.在下先谢谢大狭了
推荐晏子
晏子是古代出名的外交官 好象是小学还是中学还学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吧
以下为引用
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中,作者史马迁记载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纪齐国的晏子。有关晏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下面是他出使楚国的故事。
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
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大街上人们肩靠肩,很拥挤,怎么说齐国没人呢?”
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有才能,最善于辩论的人。现在他又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有一个官员建议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叫两个士兵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的是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正在饮酒的时候,两名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偷了东西。”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都很会做贼吗?”
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有一种埴物,长在齐国就可以结出很好吃的果实,长在楚国,尽管它的枝叶看起来与长在齐国一样,但结出的果子却很难吃。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啊?”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我本来是想取笑你的,反而被你取笑了,我真佩服你。”
类似上面晏子使楚的故事还很多。晏子凭自己的智慧,在谈笑之间,挫败了一些国家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子人格的阴谋,他的声名也越来越大,成为著名的外交家。
关于晏子的古文
晏子谏齐景公施仁政
景公探爵,弱故反之。晏子闻之,不待请而入,见景公汗出惕然。晏子曰:“君胡为者也?”景公曰:“我探爵,弱故反之。”晏子逡巡北面,再拜而贺曰:“吾君有圣王之道矣。”景公曰:“寡人入探爵,弱故反之。其当圣王之道者何也?”晏子对曰:“君探爵,弱故反之,是长幼也。吾君仁爱禽兽亦加焉,而况于人乎?此圣王之道也。”
【译文】齐景公探视小鸟,看到小鸟很弱就回来了。晏子听到这件事,不等景公召请就入宫,看到景公担心得都出汗了。晏子就问:“国君为何如此啊?”景公说:“我去看小鸟,小鸟十分瘦弱,所以我就回来了。”晏子在殿北徘徊了一阵子,就再拜而祝贺道:“我们的国君具备圣王之道了。”景公不解地问:“寡人只是去看小鸟,小鸟太弱,就回来了。这就符合圣王之道,是什么原因呢?”晏子回答:“国君去看小鸟,小鸟弱,所以国君回来了,这就是爱护弱者啊!我们的国君仁爱禽兽尚且如此,何况是对人呢?这就是圣人之道。”
『拾』 什么是中产外交
年过古稀仍在一线“奋斗”的拜登,也许可以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将年满78岁的拜登历经了千辛万苦,三次参选总统之后终于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位置。
虽然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太早,但民调中领跑现任总统特朗普的拜登,确实有大机会成为美国历史上第46位总统,完成他毕生奋斗的梦想。
拜登长达半个世纪之长的政治生涯始于1972年,年仅29岁的他成功当选特拉华州参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六年轻的参议员,开启了至今近50年的政治生涯。
由于拜登担任了前总统奥巴马八年的忠实副手,因而对华语世界乃至对美国年轻一代而言,他的政治形象始终停留在副总统身份之上。但要理解拜登的政治轨迹,那么看到他的另一面——一个大半个人生都耗在参议院之中的老牌政客,也就更为重要。
事实上,在被奥巴马选中之前,拜登就已经经历了36年的政治生涯,成为民主党内首屈一指的外交和内政声音。也正是这些年的经历塑造了拜登当今的政治形象和对世界的认知,追溯他的参院生涯,我们也许能预见这位潜在美国总统未来执政和外交思路的方向。
"中产乔“的早年历险
乔·拜登1942年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一个爱尔兰裔天主教家庭中,是家中的长子。11岁时他跟随全家搬到了特拉华州。成长过程中,拜登没有什么离奇艰难经历,是很典型的美国战后中产阶级背景,只不过中产属性也将伴随他一生。
法学院毕业后拜登早早结婚生子,然后步入政坛,先是在1970年当选特拉华州纽卡斯尔郡议员。随后1972年以29岁的年龄挑战了当时在任的共和党老牌参议员,凭借着反越战和变革的口号成功爆冷当选。彼时的拜登堪称美国梦的典范,平凡出身、年少成名、家庭和睦、儿女双全,一时间生活美满前途无论。
然而命运无常,就在拜登当选参议员之后不久,他的妻子和女儿就在圣诞节前采购归来的路上遭遇车祸遇难。虽然同车的两个儿子存活下来,但这仍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悲剧和创伤。一度悲伤不已,尚未就任参议员的拜登,甚至再三考虑过放弃政治生涯。最终是在时任参院多数党领袖麦克·麦斯菲尔德的劝说之下坚持了下来。拜登在医院两个儿子病床前宣誓就任,开启了他漫长的36年参院生涯。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1978年11月7日,拜登和他的母亲在台上庆祝再次连任参议员,并向追随者致辞。
拜登早期的参院生涯波澜不惊,专注于一些本地事务。由于每天晚上都要坐火车从华盛顿回特拉华家中照顾两个儿子,他也就并非华盛顿媒体和晚会上的焦点人物。他的意识形态和投票纪录也都和他家乡特拉华类似——一直稳稳居于意识形态的中间位置(甚至今天也是类似)。当然,随着两党和美国政坛在各种议题上的左右转变,中间派的立场也一直变换。如今,拜登早年的政见,比如曾极力反对以跨镇巴士强行解除教育中种族隔离——就成为了他去年初选中的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