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仁义
❶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的作品出处
《大道废,有仁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❷ 有关仁义的古人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战国·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春秋·老子《道德经》
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3、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唐代·王建《赠王侍御》
译文:有德行的人怀抱仁义,就不惧天地倾覆。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
5、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唐代·韩愈《原道》
译文: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❸ 老子的道德经到底是提倡仁义还反对仁义的
你问的很好,这正是许多人读不懂的地方
老子反对统治者宣扬仁义,宣扬仁义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老子提倡,用无为来治理国家,不是让统治者什么都不做
而是让统治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治理,不让统治者搞形式,喊口号
❹ 《道德经》中有关仁义道德的章节
第三、五、七、八、十、十八、十九、二十三、二十八章等都是直接讲仁义道德的,三十八章是专门讲道德的
❺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道废仁义;慧智伪;六亲孝慈;家昏乱忠臣 说道提春秋战期儒道争与没关系信徒却拾起留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场场轰轰烈唇枪舌剑战斗意志顽强应该庄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作治世策庄仅要套《胠箧》借盗跖口加讽刺--跖徒问于跖曰:盗亦道乎跖曰:何适道邪?夫妄意室藏圣;入先勇;义;知否知;均仁五者备能盗者未说:道废仁义;慧智伪;六亲孝慈;家昏乱忠臣意思呢仁义道德堕落结道废弛用才提;智谋权术现才产严重虚伪狡诈行;家现亲情淡漠现才孝慈父典型涌现;家荡安内忧外患才忠臣产我看待则呢真些所说所宣扬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谈仁义周朝主张礼乐治都自觉遵守着形价值规范尽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着定意义我自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义战历史病态严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贪拯救涤清世道说克复礼仁倡导种循礼治状态实现种同使民幸福点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记载故事意贡(庄编许儒家物故事)看见用水瓮装水浇菜趟趟贡劝用水车啊便者脸顿严肃起冷冷笑机械者必机事机事者必机羞慧智伪知识越智巧、谋略、权术越厉害掩饰更深作奸犯科起更厉害所说并怕怕智慧其实主张与儒家并矛盾孔说:用智其诈;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罢智罢勇罢用都走向反面绝反面既都没羁绊困扰百姓便安自乐、逍遥自插孝前面谈谈忠要让戴着愚民帽看比干、岳飞、袁崇焕些忠臣义士约没讴歌家走进历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宝贵命些歌泣忠臣事迹发腐朽昏庸、灵涂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我宁愿忠臣能少些再谈孝慈我华民族历倡导孝治《二十四孝经》记述许精彩慈孝故事静细琢磨却发现面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关键应该益于两位像亲父继母夺财产所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参位咋父亲尽管孔弟几棵瓜秧曾参往死打曾参种像责罚逃避重重给孝道加笔……细想少滋味:关键坏存孝倡导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团气家睦相处看起都孝贤孙根本用着标榜谁孝谁孝俗说缺嘛补嘛社现问题比说乱、背情绝义才忠臣良、孝贤孙现才需要做榜矫砭弊今我呼唤公平义提倡谐重要原恐怕公平、义、谐事太些…… 李零先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般都缺德确社都都自我道德装满满何必让我再特别提倡呢愿做事愿
❻ 老子说道德仁义礼,为什么没说到法
老子讲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前两种思想:我版个人觉得这更是一种人格权
而所谓的法,我认为这是小到家 大到国需要使用的一种标准
所以 应该是属于上诉两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较强调自身,而法反而是对公众的。
❼ 道德经中关于仁义礼的问题
解老第二十
书名:韩非子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
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
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
则无功;无功,则生有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
德。”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
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
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
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
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
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
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以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
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
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
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
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
仍之。”
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
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
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
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
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
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物不并盛,
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
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
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
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❽ 《道德经》中的仁义是怎样的仁义
本章主写老子关于仁义的思想,主要从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来论述其思想的精髓。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
本章中老子所言从人性本和大道来论述,何为人性本和大道?
孔子的言论中有很多关于约束自身的言论: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等关于规范自身的言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并有很多言论来提高人们认识“仁义”。从人们正面来论述接近“大道”
注
那么老子本章中的言论是作何解释呢?
老子言人们本就是“大道”
人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及意识,处理问题时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及行为准则,随着智慧的开启,人们忘记自己的由来,偏离大道。
偏离大道后,人们就发布一些政令,规则来约束社会这个大家庭。
为什么现在社会来提倡仁义丶孝慈等呢?因为社会缺乏仁义丶孝慈。
人有了欲望与智慧的时候,就会应用自己的智慧去达到自己的欲望。
注
释义
大道被抛弃了,才彰显出仁义。
智巧出现了,才会有虚伪狡诈。
家庭不和时,才会显出孝慈。
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会出现忠臣。
注
看管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这些情况呢?大家认为如果碰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做呢?
❾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