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法治精神
⑴ 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法定主义。
法定主义就是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法律规定的,公民所履行的义务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⑵ 什么是"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吸纳并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基本价值,又立足于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国情和特定价值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有:
1、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主要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
2、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曾说过:“理性乃是人用智识理解和应对现实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够辨识一般性原则并能够把握事物内部、人与事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基本关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观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判断他人。
(2)三种法治精神扩展阅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治本之策。
其一,党执政兴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既要靠改革的力量,也要靠法治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驾齐驱,不可偏废。
其二,人民幸福安康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人民的权益要靠法治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当前,一些损害群众利益、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的发生,有种种原因,法治精神不彰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实践证明,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既要注重法律制度建设,又要重视更深层面即精神层面的建设,使法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员网-《求是》评论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⑶ 法制一词大体上有哪三种含义
法制是指①一个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②建立的政法系统和③它们所维护的社会关系。
相关理论:
一、法制的定义和特征
法制是指一个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建立的政法系统和它们所维护的社会关系。
法制是一种社会调控制体系,基本特征是“以法治国”,个人是否具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取决于国家的性质。
“法制”一般译自“rule by law”,英文的字面含义是“用法律来统治”。
二、法治的定义和特征
法治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具有至上性、正义性、完备性。(高、好、全)
法治是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基本特征是“依法治国”,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法治”一般译自“rule of law”,英文的字面含义是“法律的统治”。
三、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1、区别
法制经常相对于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对于“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征是:①人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②个人可以随意制定和废除法律。
2、联系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征;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参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根本指针: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1978,113GB
⑷ 什么是法治精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语境下,我们讲的“法治精神”当然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吸纳并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基本价值,又立足于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国情和特定价值文化。
一、理性精神
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主要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
二、诚信守法的精神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中国自古有之,但作为法律术语则是从西方移植而来。“诚实信用”直接语源来自德语Treu und Glauben,法语作bonnefoi,均与拉丁文bonafides有某些渊源关系。德国学者的主导观点是:“诚信原则的内涵是信赖,它在有组织的法律文化中起着一种凝聚作用,特别是相互信赖,它要求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权益。
三、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
法律权威体现了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和作用,表明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关于法律权威的来源,分析法学“巨匠”奥斯丁认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法律权威来源于强制力。而新自然法学家约瑟夫?拉兹则认为,之所以按照权威的指令行事,是因为受指令者更倾向于接受权威者的理由。
四、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
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是社会公正理念在法治方面的具体体现。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正的社会制度要求每个人拥有大致相当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否定特权的存在。
五、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
中国社会正在步入“权利的时代”。近年来,公众的权利意识空前高涨,各级法院受理的案件年度数量急剧攀升,信访案件数量激增,一些重大司法案件、法治事件,尤其是公民维权事件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学者统计:2003—2012年,“维权类”法治案件占据了每年度十大法治案件的很大比重。
(4)三种法治精神扩展阅读:
1、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正在发生鲜明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深水区的利益藩篱,攻坚期的复杂难题,则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2、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是转型期中国的内在要求。
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其安定性。这对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安定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
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坚强卫士。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识,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在。
参考资料: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人民网
⑸ 法制精神和法治精神的区别
1、范畴不同。
”法制”精神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精神里的”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存在性不同。
”法制精神”里”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基本要求不同。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主要标志不同。
贯彻法制精神,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在于: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
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精神内在的本质要求。
⑹ 什么是法治精神
一、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科学内涵
“法治精神”的内函丰富精辟,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
权精神、公正精神和和谐精神。
善治精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善于运用法律、法治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热点、
难点问题,
依法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
入实施。
民主精神: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公民政治参与有序
扩大。
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基本民主制度更
加完善。
人权精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由人民依法行使;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维护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尊重和保护人权。
公正精神:从法律建设、制度建设、政策手段、工作方式等方面,依法建
立以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⑺ 一般认为 法治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法治文化是一个大题目,理论上一般将法治文化分为三个方面,即精神文回化、制度答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学者将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精神文化属于隐性文化。法律精神文化表现的是法律心理、意识、观念和思想等无形的文化。无形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浸润于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弥漫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隐性文化既是显性文化产生的基础,也是显性文化存在的依靠。在此我仅就如何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推进法治精神文化建设谈点粗浅体会。
由于制度文化相对精神文化,具有显性和刚性的特点,我们一般比较重视法律制度文化建设,相对忽略法治精神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初步完成了制度文化建设。但是,我国社会法治精神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不能适应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变化,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精神文化的回应和支持。正如粱治平教授所说的“制度是现代化的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更近于传统的。” 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发生脱节现象。
⑻ 什么是法治精神,它的作用是什么
在中国特色社会的法治语境中,我们所说的“法治精神”当然是指中国特色社会的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仅吸收和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普遍规律和基本价值,而且立足和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特定价值文化。
第四,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
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是法治社会正义理念的具体体现。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主要系统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要求每个人都有大致平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且否认特权的存在。
第五、依法维权和解决纠纷的习惯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权利时代”。近年来,公众的权利意识空前高涨,各级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数量急剧上升,信访数量激增。一些重大司法案件和法律事件,特别是公民权利保护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⑼ 法治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谁提出的
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法治: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回律来治理国家答,管理社会。法律由人民制定,统治者严格依据法律进行统治,形式上统治者只对法律负责,统治者通过对法律负责来间接对人民负责。
(一)法治的涵义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二)法治的具体体现
1.立法方面:亚氏强调立法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反映中产阶级的利益;二是研究国家的情况;三是考虑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强教育;四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2.执法思想。国家执政人员要严格执行法律。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严格依法执行;法律规定不同详的或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法律的原则来公正地处理和裁决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⑽ 法治的基本精神有哪些良法之治,权利本位
题目:法治的基本精神有( ) A 良法至上; B 法律至上; C 权利本位; D 民主政治.
解析:这是一道多选题.
你的题目是不是有的地方打字打错了?以你的题目为基础来回答,应当选B、C;
不过“良法至上”可能是打错了,如果题目是 A . 良法之治; B . 法律至上 ;C . 权利本位 ;D . 权力本位或民主政治.那答案应当是:ABC.法治的基本精神有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权力本位等.
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基础 ,它决定着法治的价值基础和效能;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它为民主提供前提、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
法治的基本精神,其实就是“良法善治”,遏制权力的膨胀、滥用是其应有之义,权力岂能是本位!如果权利不是本位,那还叫法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