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道德经
『壹』 金庸小说“九阴真经”,照抄《道德经》原文,怎么回事
金庸小说中这种情况可谓是“屡见不鲜”,九阴真经本就是道家功夫,挪用道德经的原文,也是情理之中。我们都知道,华人武侠作家金庸可谓是当今文坛中最负盛名的一代宗师之一。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可以说“硕果累累”,而《射雕三部曲》无疑是他一生心血的集大成者。射雕三部曲的开篇,就是天下五绝在华山论剑,争夺绝世武功宝典《九阴真经》了。但是据说“九阴真经”上记载的内容不过就是《道德经》的原文,这是怎么回事呢?
综上所述,九阴真经本来就是道家武学,金庸挪用一部分道德经的原文,也是情理之内。
『贰』 很多人推崇《道德经》的原因是什么
精读七遍。道德经阅读越觉得人类渺小,一切因循自然才是正道。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真正的智慧在山野村夫中,所谓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叁』 老子所代表的学派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 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肆』 我信奉道教,也很喜欢道德经里老子所传授的道。以此为借鉴来处理各种关系和解决各类事情。 但我并不会像
这叫信士,哥们。道教信徒有道士、居士和信士三种,基本常识啊
『伍』 道德经学习体悟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现在,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究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为《道德经》的读后感,我想以我个人观点修正几点内容:1,我对上文“视角独特”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已经摆脱了“视角束缚”,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理解和不能正确定论《老子》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点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甚至对星际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发作用。可以说它没有时代性,它可以随时间无限延长。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学甚至更微观的科学领域,因为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结构是什么样子。
『陆』 修习道德之经,如何理解“道德经”和“各经典”
学习道德经和各经典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前人的理解方式,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不同,因此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才能更好地学习。
理解道德经和其他经典还要结合具体事例,对一件事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评价,是最直接的文本应用于实际的表现方式,这样可以更直观感受到这些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学习这些经典不能只依靠自己领悟,还要有严谨科学的求证态度,和其他理论的结合应用,不能凭一家之言理解道德经和各经典。
『柒』 为何道德经中的智慧,到现代仍然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因为他可以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中华文化,到今天依然非常多的学者在解读、研究《道德经》里拥有的深奥思想。包括非常多的外国人也有受到《道德经》里老子思想的影响。例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真正身轻的根本是负重前行;群众生活稳定和安居乐业是天下躁动主宰。
除此以外,不一样系统有不一样的道,不一样的国家有不一样的道。在原有的平衡状态下,一个国家人类利益发展的壮大了,必肯定会导致了另一个邦家衰退,所以必定会受敌视甚至于发生战争。除非可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让全人类一起发展壮大,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属于非常难实现。例如,你这个大财团,要是重新将你的利益分配给全人类,你绝对会反对。
『捌』 老子的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借鉴吗
有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的地方的。
首先,老子的思辨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主张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很重要,没有批判的能力,社会就不能发展。老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也就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他认为,“有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就像在治国方面,老子有很多治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非常有力的,同时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治大国就像煎鱼一样,
要讲究技巧,煎鱼时不能随便翻,把鱼都翻烂了,应该尽量不干预,让它自己熟。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一些现象,按照老子的批判精神也应该被质疑和否定。
比如宣传一个人热爱工作、投身事业是应该的,社会需要弘扬这种风气。但是一定不能过分。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死了,他不奔丧;老婆生孩子,也说工作忙离不开,这在我看来就是不正常了。
一个不关爱父母也不爱惜妻子的人,他对工作的爱就可能是装出来的。我想我们是有理由质疑的,一个连基本的人情都没有的人,能对事业工作真正负责吗?社会正气是符合自然、符合人情的,不是虚假的“有为”。老子的批判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 其实,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切皆有利弊。好的一面包含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包含着好的一面,没有单纯的利也没有单纯的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我们在引进许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又或是我们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实现变害为利才是最主要的。
在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老子的哲学理论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也是很好的文学文章。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和会发展的促进。
『玖』 读道德经有什么意义里面大概的意思是说什么道理现在这个社会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仁者见之之谓仁,智者见之之谓智的书。
如果你是君王,道德经是治世之学。
如果你是leader,道德经是领导艺术。
如果你是普通人,道德经是为人处世之道。
如果你是修道之人,道德经是道家法典。
『拾』 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现在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1.首先体现在认知观方面。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道德经》提供了大量的朴素的辩证认知方式与内容,例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义称“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东西不能阻碍认知的宽阔性。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道德经》可以以究其意义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至于《道德经》中以辩证方式说明处世认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道德经》所提供的认知方式不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内容都关联于人生社会,的确应值得大学生们思考与借鉴。
2.其次体现在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今天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强调与关注,固有其合理之处,但自私心会不会因此而助长,实在难以预料。大学生应该根据其意义调节自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也寓意了人至高的善就是利大众而不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告诫世人要保持本色;不谋私利,就可以万事无忧“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适可而止,就能避免灾难。道德经在涉及人生价值提出了无私、简朴、知足等等多种观念应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3.再次体现在人际观方面。
人际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又称为为人处世。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不喜欢的、不舒服的,喜欢和舒服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验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道德经》上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宽阔。“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谓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上好的德行来教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的处世关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