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动
『壹』 如何理解《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一切事情都要辩证的去看,有时候不仅仅顺利才是好事情,反向的逆境也会是道义发展的动力,赢弱的助力也可以被道义发展所利用。
『贰』 《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什么意思
【现代注解】 反者道之动 , 弱者道之用 。 道的运动规则是正反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循环往复以致无穷。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从“有”中生出,“有”从“无”中生出。 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想
『叁』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请阐释一下。
不是一个意思。“反”通“返”,“反者道之动”表示万物都将归返于它本来的寂静之处。参考16、25章。
个人理解。
『肆』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注释
1、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4、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的“无”。此处的“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伍』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万物依赖道生长的,它们消亡也要回归道。道不是耀眼的,而是不可见的,道以不可察觉的方式生养万物,消亡万物。
『陆』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作品出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柒』 《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原文出自于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白话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7)道德经之动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作品有《道德经》。
『捌』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引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玖』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