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领导立法
Ⅰ 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需要深刻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定义所蕴含的五个关系:
一是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制度条件下,党的领导是执政的政治前提,执政是党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必然体现。但是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并不是以党组织的名义号令社会成员,而是以国家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和执行全社会的共同规则——宪法与法律,来从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活动。
二是执政能力与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的关系。党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是执政能力与领导制度、领导方式的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但要着眼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要重视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这包括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党政关系规范化;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等。
四是执政能力与党制定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关系。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创新。
五是执政能力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系。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呼唤我们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坚强保证。而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不断提高我们党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的能力,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能力,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以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一句话,就是提高有效治党治国治军的本领。
2.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首先,从党执政以后的全部活动来看,党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的。无论是改革发展稳定也好,治党治国治军也好,内政外交国防也好,都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又检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其次,从党执政以后的自身建设来看,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作用的。执政使我们党的历史方位、中心任务、党群关系、领导方式以及思想意识功能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也因此,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当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就是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和自身建设伟大工程中要始终加以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沉痛教训告诫我们,执政能力建设是决定执政党生死存亡的一项根本建设。上个世纪末,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一是执政能力不强,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没有根据执政条件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没有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执政成果。再一个是不能正确行使权力,执政党党内的腐败因素不断滋生和蔓延,导致党严重脱离群众,以至于人心向背发生根本变化,最后被群众所抛弃。我们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就是要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就是要避免人亡政息,就是要让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既永不变色又充满活力,就是既要让卫星上天又要让红旗高扬。
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依法执政、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正因为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遵守宪法和法律与坚持党的领导、服从人民利益是完全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曾明确要求:“……党委领导的作用第一条就是应该保证法律生效、有效。没有立法以前,只能按政策办事,法立了以后,就要坚决按法律办事。”
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写入党章。这些要求都充分表明,任何削弱宪法和法律权威、损害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行为是坚决不能容许的。
(3)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党的依法执政能力,不仅表现在党自身遵守宪法和法律上,还表现在党所领导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上。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轨道,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4)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近年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特别是依法执政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决定》对此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理顺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二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司法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保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
为什么必须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作用的。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另一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又必须贯穿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要从严抓好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二是必须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现阶段,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党的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善于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是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按照《决定》的要求,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关键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
Ⅱ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从宪法这个根本法看,我国宪法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事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脉。 一、党领导立法。 就是根据党和国家大局、人民群众意愿,党提出立法建议,制定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党保证执法。 就是党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工作领导,监督和促进执法部门严格执法。要在党的领导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不断推进行政机关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三、党支持司法。 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得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 四、党带头守法。 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法律。要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强化法治思维,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对宪法法律的忠诚之心、敬畏之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不得逾越法律底线。 可以说,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办好,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样才能有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讲、理直气壮地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Ⅲ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我国,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全面依法治国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其政治地位决定了坚持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为执政党,我们党要领导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党的领导必然体现在法治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把亿万人民动员和组织起来,积极投身于依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的伟大事业中,才能充分实现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
(3)坚持党领导立法扩展阅读: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方面。
加强和改进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领导,应做到“三统一”,即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做到“四善于”,即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Ⅳ 解读 依法治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坚强的政治保障,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依法治国的根本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辩证统一,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为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遵循。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执政兴国是党必须履行的重大职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从安国兴邦的出发点看,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坚持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不仅要把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还要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始终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开创依法治国的新境界。
Ⅳ 什么是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三统一”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体现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拓展资料: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所以能够内在统一,是因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首先,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党从成立以来就明确提出并不懈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为争取人民民主、维护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民主、发展人民民主所做的工作卓有成效。
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要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其次,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要求建设法治国家。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一贯强调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资料参考:人民网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Ⅵ 党领导立法还是立法机关领导立法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立法。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政协等都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当然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Ⅶ 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
党领导立法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立法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立法是否要坚持党的领导,党怎样领导立法,通过什么方式领导立法,都必须在制度和机制上落实。
1、党的领导可以把握立法的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而是以党的主张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决议中,再把这些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法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的主张、政策和这些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
(7)坚持党领导立法扩展阅读:
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因此,党的领导不是靠行政权力来实现的,而是靠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来实现的。
党的领导只能依靠自己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依靠向人民群众作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和执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领导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所处的客观环境及其所面临的直接任务的不同。
实现党的领导作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的不同,因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党的领导的含义曾经作出不同的表述。
Ⅷ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实现党什么
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
Ⅸ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一表现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首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的结果。邓·小·平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革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体现了这一认识。
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所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贯彻实施宪法,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一致关系的集中体现。依法执政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这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内涵,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严格守法,按照法治的要求处理好党与国家法的关系;二是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是依法执政的第二个层面。通过党内法规来治党管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和经验。党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
Ⅹ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其具体体现有什么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以宪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