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性化
❶ 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什么
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❷ 如何理解人性化执法之论
1、“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点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这两点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证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2、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并不是互相排斥,更不是互相抵触,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从调节方式上讲,严格执法体现刚性,“人性化”执法体现柔性。但这种调节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并不排斥“刚性”与“柔性”的统一。严格执法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较为排斥人的意识情感等主观因素;“人性化”执法强调提供高质量的执法服务,强调尊重与保护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两者通过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的关系而实现辨证统一。
3、从运作方式看,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互为条件、互相补充。“人性化”执法是以严格执法为前提的,“人性化”受到“法制化”的制约,不存在脱离或凌驾于严格执法之上的“人性化”执法,否则“人性化”执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治”,而非现代社会的“法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人性化”执法已并非传统的“人情”、“礼义”等带有封建色彩的执法活动,而是蕴涵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为表征的社会主义新型法治精神。人性化执法是情、理、法相结合,提高执法质量,产生执法良性效应的有力体现。
❸ 人治 法治 法制有什么区别
..........
人治,就是人性化管理
法治,就是按法律来走,列出条文法律,依法行事,治理社会
法制,1、指法律和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
2、是指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也包括法律宣传教育在内。
你到网络里找这几个的区别,再加以联系说明,就可以了
人治:http://ke..com/view/23994.htm
法治:http://ke..com/view/23982.htm
法制:http://ke..com/view/23973.html?wtp=tt
其它相关:
http://..com/question/73451172.html?si=1
http://..com/question/46465822.html?si=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3-TRSF200303002.htm
❹ 中国的哪个朝代的法律是你觉得最人性化的
中国的哪个朝代的法律是你觉得最人性化的?
还有网友认为汉代的法律应该是人性化的,通过大汉天子就可以看到,汉武帝的自律和眼界,由于他统治的时代很励志,所以才有了更好的汉代盛世,才会有如此优秀的成就。由此可见,法律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保障,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也是与时俱进,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保证,大家觉得现在的法律好吗?
❺ 纽伦堡审判中的人性化问题
从电影的角度说,《纽伦堡审判》实在是我近一段时间以来看过的好莱坞老电影中最好看最精彩的一部了。事实上从道义的角度讲,我觉得最后海伍德法官的判决没有问题,但从法律本身哪怕法理上讲,我并不认为他最后的判决多么有法律依据。
首先,这部电影由始至终没有清楚告诉我们,法庭起诉这四位德国法官的罪名是什么?我想应该不是谋杀罪,如果是谋杀罪的话,很显然,应该等德国重组政府以后,由新的德国政府下属的法院审判他们,英美法苏四国哪怕是战胜国,也没有管辖权去审判这四个德国法官。因为这四位法官是在德国国内主持审判工作,哪怕他们的行为等于是协助杀人,那杀的也是德国国内的本国国民,在德国境内,对德国国民犯下的谋杀罪,外国法庭有什么资格进行管辖呢?
根据真实历史上的纽伦堡审判,战胜国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所起诉的罪名有两项,即“危害人类罪”和“反人道罪”。这两项罪名是国际法上认定的罪名,既然违反的是国际法,那么英美法苏四国当然有管辖权对德国境内的战犯进行审判。但等等,新的问题又来了。因为事实上,“危害人类罪”和“反人道罪”这两项罪名是在二战结束后,于1945年签订的《伦敦宪章》所正式定义确定的罪名。在此之前,传统国际法还从未惩罚过个人而只惩罚国家,个人只能交由本国司法机构在国内法的体制下提起诉讼。
而现代刑法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也就是说,一个行为之前不被认定为有罪,在这个行为发生后,法律才规定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那么,新确立的法律也不能对之前的行为进行惩罚。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确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普通公民对法的可预期性,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即可以放心去做,而不用担心哪天这个行为突然被认为是犯罪。这也是刑法与道德的区别所在,道德是,一个行为违背内心良知而依然去做,则可以收到谴责;而刑法是,一个行为只要没有触犯确定的法律,哪怕心里知道可能不对,也不应受到处罚。
从“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看,用二战后才确立的新罪名,来惩罚二战时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美国的宪法精神。
所以正如电影中鲁尔夫在一开庭就提出的那样,这场审判的合法性是值得质疑的,而且英美法苏的法官是否真有审判德国人的司法管辖权,也是有疑问的。
好了,就算我们不从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仅从实体法的角度来说,影片中那四个德国法官的行为是否真的具备了“有责性”,也是很有争议的。
从刑法四要件角度讲,一个行为最后被认定为有罪,要符合主观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从刑法三性角度讲,一个行为被认定为有罪,也要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正如他们的辩护律师鲁尔夫所致力于辩解的地方——主观要件或有责性——是认定他们行为有罪的最大软肋。
如果我是他们辩护的律师,也会选择鲁尔夫的辩护策略,揪住他们的主观是否真有期待可能性或者他们的行为是否真有有责性,来大谈特谈。
法官不是法律的制定者,而仅仅只是法律的执行者。而且法官的职责恰恰要求法官忠诚地执行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哪怕这个法律与他的道德相抵触。至于这些法律所造成的结果,不应由法官承担责任,而是制定法律的议会为之负责,这不正是三权分立之要义所在吗?一个称职的法官,不正是应该抛开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正义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去判断案件,永不质疑法律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吗?
我们难道有可能说,一个人因为守法,所以他在违法?一个人因为忠诚地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所以他应该被法律所惩罚?这难道不是法治史上最大的悖论吗?
反过来说,一个人说,因为我不认可我国的某项法律,所以我就可以不去遵守这项法律,并且不应受到任何惩罚。这有可能吗?比如一个基督教信徒,严格按照宗教教义反对堕胎和计划生育,他是不是就可以无视中国的法律想生几个生几个呢?他是不是去捣毁堕胎医院,而不用负任何责任呢?事实上,无论他本人持什么样的立场和观点,他都不得不遵守他所在国家的法律,除非他出国。
那么对于一个普通人尚且如此,对于一个国家的法官,最高的司法裁判者,要求他不顾这个国家颁布的法律,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道义去自由行事,这岂不是更加不可能吗?
用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死刑执行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刽子手,他的职责就是把送来他这里的人杀死,而这个人究竟有罪无罪,是否是错判,需要他来分辨吗?他显然没有这个义务来分辨。如果最后发现,他所杀死的这个人,其实是一起冤假错案的受害者,或者干脆就是一个被政治迫害的持不同政见者,那么这个刽子手难道也要被一起追究杀人罪的责任吗?这显然是荒谬的。
因为他的行为是基于他们的职责和法律的规定,而他们只是忠实地按照法律办事,所以,虽然他们的行为造成了恶果,但这恶果的责任无论如何也不能追究到他们的头上去,而你也不能期待他们会通过故意不遵守职责和违法的行为,来避免恶果的产生。这就是我所说的,他们的主观要件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他们的行为不具有有责性。
当然,电影中的起诉人,劳森上校,他持的一个观点是,因为这些法官都是真正精通法律的社会精英,他们比起普通大众,更应该清楚那些纳粹法律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心里应该明白这些纳粹法律在本质上是反法律的。然而他们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坐视恶果的发生,所以他们其实是纳粹罪行的同谋者,或者起码也是一个纵容者。
我们同样用刽子手打比方。按劳森上校的意思,这个刽子手心里很清楚,这个送来的死刑犯是一个无辜的人,然而刽子手依然执行了死刑,杀死了他。这个时候这个刽子手是否应该被认为是谋杀罪的共犯呢?
我觉得依然是勉强的。因为还是期待可能性的问题。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期待刽子手能做什么?他去救下那个犯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哪怕那个犯人的确是无辜的,但此时此刻,他依然是被国家法律认定了的死刑犯,而救下他等于是触犯法律。刽子手不可能因为内心的良知就去触犯现实的法律,这对一个人的要求显然太高了。
那么对于那些法官,我认为同样如此。他们虽然清楚这些法律是“恶法”,但恶法一样是国家立法机构按照正常程序制定出来的法律,它依然享有法律的效力和权威,我们又如何能够期待这些法官因为自己内心的正义原则,而选择故意触犯这些法律呢?
所以我最终的结论是,最终海伍德法官对他们四人全部判处有罪并处以终身监禁,是缺乏法理依据的。并且很显然,海伍德法官是一位自然法学派的信徒,但一个学派的理论,显然不是法庭判决的依据。
❻ 到底是人治好,还是法治好
对比中西方现在以及历史结论,当然是人治好,法治不人性。西方体系特别是西方现代政治,都是偏向人治型的法治,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法治,不人性。秦朝因法而强,也因法而亡,因为秦法太繁复太具体,汉高祖入关中废除一切秦法,只和百姓约法三章,这就是一种拨乱反正,重新回到人治的一面。但是中国自战国确立法家思想以来,政治统治者为了方便御下,都喜欢严肃法律偏爱法治,这使自上而下形成了全国性的共识,这种中国特色的偏激的认识,现在仍然在毒害我们,一旦发生某些因为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事件,就会认为是法律不完善,需要继续加强补充更多的法律条款,并继续强调要法治,岂不知这种不断加码的法律,最后不过是秦法的翻版,最后必然是祸国殃民。
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明明一直是偏法治,却还要加强法律呢?这就牵扯到中国法治的另一个特点愚民了,是法家都会推行愚民,读过韩非子商君书就会发现,除了大量的以法治国的部分,其余的中心思想就是愚民,只有百姓们变的愚蠢了,才会听话更有利于统治者。所以让你以为一切都是没有法治的结果,为了让你们生活的更好,需要更多的法律里加强法治,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真的需要那些与自己日常只有一点关系,甚至毫无半点关系的法律么?答案是不要需要,那么就给你灌输不法治的坏处,人治的危害,借具体的事件增强这类刺激,以为所以的错都是人治造成的,却闭口不提人因何能治人,因为有法的存在,权实际无法制约人,能制约人必然是一个法,国王想杀人也得造个借口,无端杀人就会被指责,那个借口就是法,谋反啊不敬啊什么的。所以人治没有法治的杀伤力大,但凡极端法治的社会,必然是愚民的,民众普遍自愿要求法治,把不法治认为是一切错误的根源,人治的社会不会这样关注个别人有没有遵守法律,有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亦如人治的欧洲中世纪绝不会出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种论调,因为贵族特权是常识,一律平等才奇怪?但是法治的中国就会很痛恨,因为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有人不遵法就会被指责,这也是偏重法治的一种现象,但是归根结底法治,治的根本就是底层百姓,上层阶级才是收益者,法律条款都是有利于上层阶级,而奴役驱使下层民众的,于是极端法治社会才会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这不是人治造成的,恰恰是法治发展到极端的产物,法的根本就是统治管理百姓,由制权者解释法律,人治不会让法律违法人性,只有法治才会这样,中国一直以来就是重法治,统治者鼓吹法治的好处,诽谤人治的不好。好好理解这个吧,不要被政治导向牵着走,继续被驱使为愚民。
再完善的法律,也会有它的漏洞,会被刻意钻盈变相发挥,法律再完善也解决不了现实中不断增加偶发的问题,这就是个最简单的熵增课题。
中国偏法治,法律太多太繁复,轻视人性化,这种状况没有改变。反过来看西方的法治,他们是偏人性化,也就是更趋向于人治。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执政者是民选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个人上台可以实现这部法律,下一个上台的或许就废除了它。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就绝对不会发生,能否萧规曹随成了现任领导,考核下任接班者的必要科目,所以中国就是这种所谓的法治,法律条款只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繁琐,不重人性。不法官员钻法律漏洞,借助刻板的法律做事。到头来再被歪曲成是这个官员人为的错解法律,是人为的施政过失,同时也是法律出了问题,不完善。于是把这一结果以为是人治的不好,继续增强完善法治,殊不知却恰恰是刻板的法治导致的结果,这根本就是恶心循环。
所以,就我的观点来看,人治好于法治。
❼ 浅析如何实现规范执法与人性化管理的统一
努力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等要求落实到一线民警日常的执勤执法活动中。那么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严格规范执法和人性化管理的统一,进一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就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摆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面前。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实现严格执法与人性化管理的统一,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规范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推行人性化执法的初衷,是藉此彰显执法行为的人文内涵。而人性化执法的最终尺度是法律规定,所有人性化规定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以内,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只有 坚持严格规范执法,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才能最终实现法律的本质功能,社会才能得以和谐。公安交通民警应把自身职责意识渗透到日常工作中,落实到严格规范执法上,切实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始终不渝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为营造和谐社会做好强有力的保障。 二、人性化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严格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是人性化执法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行政相对人尊严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人性化执法才能使行政相对人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法律人性化的温情,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整体道德底线。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层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具体是指执法者遵循法律规定,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依据正当程序进行非歧视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人性化和执法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民警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正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当前,人性化执法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之一,它反映了执法者和当事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公正执法过程中,我们应大力倡导执法人性化。 三、争取规范执法与人性化管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我们必须克服将规范执法与人性化执法对立起来的思想倾向和认识,部分民警认为,交警与被罚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对立的,罚则不和谐、不人性,不罚则和谐、人性。和谐与不和谐、罚与不罚、人性与不人性的关键基于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社会服务性和合理性,之所以产生矛盾结果,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被罚者的认知程度;二是执罚者的执法水平。认知水平低,执法能力差是矛盾产生的两个主要根源。从调节方式上讲,严格执法体现刚性,“人性化”执法体现柔性。但这种调节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并不排斥“刚性”与“柔性”的统一。严格执法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较为排斥人的意识情感等主观因素;“人性化”执法强调提供高质量的执法服务,强调尊重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两者通过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的关系而实现辩证统一。从运作方式看,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人性化执法是以严格执法为前提的,人性化受到法制化的制约,不存在脱离或凌驾于严格执法之上的“人性化”执法,否则人性化执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治”,而非现代社会的“法治”。 所以交通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要切实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不仅要注意调查收集法律证据,还要站在行为人的角度,了解行为人的道德品行、心理动机、社会环境等等,避免给对方造成不应有的代价和不必要的伤害。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执法必公,从而使民心归法,只有公正执法,才能体现执法的人性化。但人性化执法绝不是法外施恩,无论如何人性化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必须用制度加以规范。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端正执法思想,创新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努力提高执法水平、服务水平,认真解决好“为谁用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执法思想问题。一是民警在执法活动中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在结果上追求公正,在方式上讲究文明。牢固树立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的法治理念,彻底清除少数民警执法中存在的“生冷横硬推拖”现象。二是树立群众利益之上的人性化执法理念。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在思想上打牢执法为民的根基,把严格规范执法作为为民亲民的手段,把为民亲民作为严格规范执法的目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要注重在日常交通管理和执法过程中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感受群众艰辛、了解群众愿望,真正把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与保护人民利益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