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有无

道德经有无

发布时间: 2022-01-18 21:49:38

A. 道德经"有是万物之所始无是万物之所母"是什么意思

(有大概就是存在,万物都是存在的,且存在的必然是事物,因此说)存在就是万物之开始,(有生于无,因此说)不存在是万物之母体

B. 道德经中的“有”和“无”

无与有一定是同级的,老子很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个人更偏向于无的力量,内无形无态又可以化为容有形有态,所谓无中生有,只是一个感观认识,两者依然是同级的。

1楼的说二者肯定不同级别,那如何解释有无相生,高低相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何况有与无本身能够生长并且被区别出来,那就是说一开始连有无都没有,连没有都没有,那不正是有么?难道有比无还要先形成?

“这一点,和我们现在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一样的,不能象我们现在的某些所谓专家在解读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一样生硬的将这种辩证用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抽象起来,给我们现在的学生对祖国的哲学产生造成厚此薄彼的错误引导。”我觉得你这种只抠住书本而不进行合理的分析,才是真正的错误引导。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不会有无,为何缺一不可?因为两者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以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至于为何要形成两种相反的内容而存在,这个道理我不需要在这里解答。

C. 四书五经里有没有道德经

  1. 四书五经里没有《道德经》。

  2.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专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属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3.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D. 谈谈 有 无 的主要内涵道德经

主要内容《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后世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E. 道德经全文有吗

老子「道德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辩 若 讷 。
静 胜 躁 , 寒 胜 热 。 清 静 为 天 下 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却 走 马 以 粪 。
天 下 无 道 , 戎 马 生 于 郊 。
祸 莫 大 于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于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户 , 知 天 下 ﹔ 不 窥 牖 , 见 天 道 。
其 出 弥 远 , 其 知 弥 少 。
是 以 圣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见 而 明 , 不 为 而 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八 章
为 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
损 之 又 损 , 以 至 于 无 为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取 天 下 常 以 无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九 章
圣 人 常 无 心 , 以 百 姓 心 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圣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为 天 下 浑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圣 人 皆 孩 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
人 之 生 , 动 之 于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
以 其 生 之 厚 。
盖 闻 善 摄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军 不 被 甲 兵 ﹔
兕 无 所 投 其 角 , 虎 无 所 用 其 爪 , 兵 无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 以 其 无 死 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势 成 之 。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贵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长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养 之 覆 之 。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长 而 不 宰 。 是 谓 玄 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 母 。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复 守 其 母 , 没 身 不 殆 。
塞 其 兑 , 闭 其 门 , 终 身 不 勤 。
开 其 兑 , 济 其 事 , 终 身 不 救 。
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
用 其 光 , 复 归 其 明 , 无 遗 身 殃 ﹔ 是 为 袭 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三 章
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于 大 道 , 唯 施 是 畏 。
大 道 甚 夷 , 而 人 好 径 。
朝 甚 除 , 田 甚 芜 , 仓 甚 虚 ﹔
服 文 采 , 带 利 剑 , 厌 饮 食 ,
财 货 有 余 ﹔ 是 为 盗 夸 。
非 道 也 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四 章
善 建 者 不 拔 ,
善 抱 者 不 脱 , 子 孙 以 祭 祀 不 辍 。
修 之 于 身 , 其 德 乃 真 ﹔
修 之 于 家 , 其 德 乃 余 ﹔
修 之 于 乡 , 其 德 乃 长 ﹔
修 之 于 邦 , 其 德 乃 丰 ﹔
修 之 于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
故 以 身 观 身 ,
以 家 观 家 , 以 乡 观 乡 ,
以 邦 观 邦 , 以 天 下 观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天 下 然 哉 。 以 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五 章
含 「 德 」 之 厚 , 比 于 赤 子 。
毒 虫 不 螫 , 猛 兽 不 据 , 攫 鸟 不 搏 。
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 。
未 知 牝 牡 之 合 而 峻 作 , 精 之 至 也 。
终 日 号 而 不 嗄 , 和 之 至 也 。
知 和 曰 「 常 」 ,
知 常 曰 「 明 」 。
益 生 曰 祥 。 心 使 气 曰 强 。
物 壮 则 老 , 谓 之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六 章
知 者 不 言 , 言 者 不 知 。
挫 其 锐 , 解 其 纷 , 和 其 光 ,
同 其 尘 , 是 谓 「 玄 同 」 。
故 不 可 得 而 亲 , 不 可 得 而 疏 ﹔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
不 可 得 而 贵 , 不 可 得 而 贱 。 故 为 天 下 贵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七 章
以 正 治 国 , 以 奇 用 兵 , 以 无 事 取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其 然 哉 。 以 此 :
天 下 多 忌 讳 , 而 民 弥 贫 ﹔
人 多 利 器 , 国 家 滋 昏 ﹔
人 多 伎 巧 , 奇 物 滋 起 ﹔
法 令 滋 彰 , 盗 贼 多 有 。
故 圣 人 云 :
「 我 无 为 , 而 民 自 化 ﹔
我 好 静 , 而 民 自 正 ﹔
我 无 事 , 而 民 自 富 ﹔
我 无 欲 , 而 民 自 朴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八 章
其 政 闷 闷 , 其 民 淳 淳 ﹔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
是 以 圣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刿 ,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
祸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祸 之 所 伏 。
孰 知 其 极 。 其 无 正 也 。
正 复 为 奇 , 善 复 为 妖 。
人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天 , 莫 若 啬 。
夫 唯 啬 , 是 谓 早 服 ﹔
早 服 谓 之 重 积 德 ﹔ 重 积 德 则 无 不 克 ﹔
无 不 克 则 莫 知 其 极 ﹔ 莫 知 其 极 , 可 以 有 国 ﹔
有 国 之 母 , 可 以 长 久 ﹔
是 谓 深 根 固 柢 ,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章
治 大 国 , 若 烹 小 鲜 。
以 道 莅 天 下 , 其 鬼 不 神 ﹔
非 其 鬼 不 神 , 其 神 不 伤 人 ﹔
非 其 神 不 伤 人 , 圣 人 亦 不 伤 人 。
夫 两 不 相 伤 , 故 德 交 归 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一 章
大 邦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牝 ,
天 下 之 交 也 。
牝 常 以 静 胜 牡 , 以 静 为 下 。
故 大 邦 以 下 小 邦 , 则 取 小 邦 ﹔
小 邦 以 下 大 邦 , 则 取 大 邦 。
故 或 下 以 取 , 或 下 而 取 。
大 邦 不 过 欲 兼 畜 人 , 小 邦 不 过 欲 入 事 人 。
夫 两 者 各 得 所 欲 , 大 者 宜 为 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二 章
道 者 万 物 之 奥 。 善 人 之 宝 , 不 善 人 之 所 保 。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 美 行 可 以 加 人 。
人 之 不 善 , 何 弃 之 有 。
故 立 天 子 , 置 三 公 ,
虽 有 拱 璧 以 先 驷 马 ,
不 如 坐 进 此 道 。
古 之 所 以 贵 此 道 者 何 。
不 曰 : 求 以 得 , 有 罪 以 免 邪 。 故 为 天 下 贵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三 章
为 无 为 , 事 无 事 , 味 无 味 。
图 难 于 其 易 , 为 大 于 其 细 ﹔
天 下 难 事 , 必 作 于 易 ,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于 细 。
是 以 圣 人 终 不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夫 轻 诺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难 。
是 以 圣 人 犹 难 之 , 故 终 无 难 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四 章
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谋 。
其 脆 易 泮 , 其 微 易 散 。
为 之 于 未 有 , 治 之 于 未 乱 。
合 抱 之 木 , 生 于 毫 末 ﹔
九 层 之 台 , 起 于 累 土 ﹔
千 里 之 行 , 始 于 足 下。
民 之 从 事 , 常 于 几 成 而 败 之 。
慎 终 如 始 , 则 无 败 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智 多 。
故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贼 ﹔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知 此 两 者 亦 稽 式 。
常 知 稽 式 , 是 谓 「 玄 德 」 。
「 玄 德 」 深 矣 , 远 矣 , 与 物 反 矣 , 然 后 乃 至 大 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六 章
江 海 之 所 以 能 为 百 谷 王 者 ,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为 百 谷 王 。
是 以 圣 人 欲 上 民 , 必 以 言 下 之 ﹔
欲 先 民 , 必 以 身 后 之 。
是 以 圣 人 处 上 而 民 不 重 , 处 前 而 民 不 害 。
是 以 天 下 乐 推 而 不 厌 。
以 其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七 章
天 下 皆 谓 我 道 大 , 似 不 肖 。
夫 唯 大 , 故 似 不 肖 。
若 肖 , 久 矣 其 细 也 夫 。
我 有 三 宝 , 持 而 保 之 。
一 曰 慈 ,
二 曰 俭 ,
三 曰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慈 故 能 勇 ﹔ 俭 故 能 广 ﹔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故 能 成 器 长 。
今 舍 慈 且 勇 ﹔ 舍 俭 且 广 ﹔
舍 后 且 先 ﹔ 死 矣 。
夫 慈 以 战 则 胜 , 以 守 则 固 。
天 将 救 之 , 以 慈 卫 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八 章
善 为 士 者 , 不 武 ﹔
善 战 者 , 不 怒 ﹔
善 胜 敌 者 , 不 与 ﹔
善 用 人 者 , 为 之 下 。
是 谓 不 争 之 德 ,
是 谓 用 人 之 力 ,
是 谓 配 天 古 之 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十 九 章
用 兵 有 言 :
「 吾 不 敢 为 主 , 而 为 客 ﹔
不 敢 进 寸 , 而 退 尺 。 」
是 谓 行 无 行 ﹔ 攘 无 臂 ﹔
扔 无 敌 ﹔ 执 无 兵 。
祸 莫 大 于 轻 敌 , 轻 敌 几 丧 吾 宝 。
故 抗 兵 相 若 , 哀 者 胜 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章
吾 言 甚 易 知 , 甚 易 行 。
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 。
言 有 宗 , 事 有 君 。
夫 唯 无 知 , 是 以 不 我 知 。
知 我 者 希 , 则 我 者 贵 。
是 以 圣 人 被 褐 而 怀 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一 章
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
圣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二 章
民 不 畏 威 ,
则 大 威 至 。
无 狎 其 所 居 ,
无 厌 其 所 生 。
夫 唯 不 厌 ,
是 以 不 厌 。
是 以 圣 人 自 知 不 自 见 ﹔
自 爱 不 自 贵 。
故 去 彼 取 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三 章
勇 于 敢 则 杀 , 勇 于 不 敢 则 活 。
此 两 者 , 或 利 或 害 。
天 之 所 恶 , 孰 知 其 故 。
天 之 道 ,
不 争 而 善 胜 , 不 言 而 善 应 ,
不 召 而 自 来 , 繟 然 而 善 谋 。
天 网 恢 恢 , 疏 而 不 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四 章
民 不 畏 死 , 奈 何 以 死 惧 之 。
若 使 民 常 畏 死 , 而 为 奇 者 ,
吾 得 执 而 杀 之 , 孰 敢 。
常 有 司 杀 者 杀 。
夫 代 司 杀 者 杀 , 是 谓 代 大 匠 斲 ,
夫 代 大 匠 斲 者 , 希 有 不 伤 其 手 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五 章
民 之 饥 , 以 其 上 食 税 之 多 , 是 以 饥 。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为 , 是 以 难 治 。
民 之 轻 死 , 以 其 上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轻 死 。
夫 唯 无 以 生 为 者 , 是 贤 于 贵 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六 章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坚 强 。
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
故 坚 强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
是 以 兵 强 则 灭 , 木 强 则 折 。
强 大 处 下 , 柔 弱 处 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 其 犹 张 弓 欤 。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举 之 ﹔
有 余 者 损 之 , 不 足 者 补 之 。
天 之 道 , 损 有 余 而 补 不 足 。
人 之 道 , 则 不 然 ,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余 。
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 唯 有 道 者 。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处 , 其 不 欲 见 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八 章
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胜 , 以 其 无 以 易 之 。
弱 之 胜 强 , 柔 之 胜 刚 ,
天 下 莫 不 知 , 莫 能 行 。
是 以 圣 人 云 :
「 受 国 之 垢 , 是 谓 社 稷 主 ﹔
受 国 不 祥 , 是 为 天 下 王 。 」
正 言 若 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道 德 经」」 : 第 七 十 九 章
和 大 怨 , 必 有 余 怨 ﹔
报 怨 以 德 , 安 可 以 为 善 。
是 以 圣 人 执 左 契 , 而 不 责 于 人 。
有 德 司 契 , 无 德 司 彻 。
天 道 无 亲 , 常 与 善 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十 章
小 国 寡 民 。
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
虽 有 舟 舆 , 无 所 乘 之 ,
虽 有 甲 兵 , 无 所 陈 之 。
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 。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乐 其 俗 。
邻 国 相 望 , 鸡 犬 之 声 相 闻 ,
民 至 老 死 , 不 相 往 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圣 人 不 积 , 既 以 为 人 己 愈 有 ,
既 以 与 人 己 愈 多 。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

F. 道德经中有与无的关系

道德经广博宏大,对很多概念和理论并没有展开深解,很多解释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观念专来推演的,一千个人其实属就有一千个版本的道德经注,所以,如果追究老子到底想说什么,那是书虫的事,因为道德经的伟大在于其现实意义,所以只能用义译,同时必须发展地看,
那么重要的就是,你想从中悟到什么
斗胆说说我的理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有欲徼(因只有此处同时出现了有欲无欲,所以就不按另外的断句方式了)
抛开主观成见,(用心感悟,就是提纯抽象化),就能了解“道”的精妙本质,而用一般的感官,来观察“道”的外化表现
有欲,是感官意识,无欲,是抽象思维
这样应该不用再过多解释二者的异同和关系了吧

G. 道德经·无之为用的出处

《无之为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H. 中国的正规教科书里为什么没有《道德经》

“无为而治”我的理解是,让老百姓感觉不到管理者的存在,但是整个机构可以正常高效的运行,这是管理者最高标准,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了感觉不到。

I.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究竟是指什么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究竟是指什么

“有”与“无”二字,《道德经》乃至其他诸经中时常提到它们,然而今人对此二字的理解却大有偏差:有的认为是指具体形物的“存在”与“不存在”而言,这个“存在”与“不存在”是由眼、耳等觉知器官所决定的;有的干脆认为是指“某物看得见”与“某物看不见”而言,譬如将人活着称为“有”,人死火化了而称为“无”。对“不灭论”学得好一点的人则认为,无论形物存在与否或人活着与否,其中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生灭的,所以“有”与“无”是指“形”、“象”而言也。
上述诸说法不能说不对,只是不符合《道德经》乃至其他诸经中的本意而已,那么其本意是指什么呢?除了“不灭论”的一层意思之外,本质应是指我人乃至万物的识心而言也。
看过佛家《楞严经》的人都知道,我人的识心并不是那个真正的“心”,那个真正的心是“不知不觉”的,也就是《庄子》中所说的“庸矩知”,也就是“知而不用”;唯有识心才形成了万物的自身,唯有识心才能识别万物。譬如一个植物人,既不能说他死了,又不能说他不活着,若说其还活着,何以连人都认不得呢?若说其死了,又何以知道喂他而懂得张嘴呢?可以说,他的识心并未全死,只是识心中的意识心死了而已;如此说来,“有”与“无”则应是指识心中的意识心而言,《道德经》中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指识心与识心中的意识心两方面而言也。
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初只是一派浑沌,忽起一动,于是识心也就随之而渐成了,此时虽有了点识心但却未发生作用,此即谓之“无”也。由于这个“无”的作用是后来所产生万物的第一步,故曰“无,名天地之始也”。那么此处的“天”、“地”,是否就是指头上的天与脚下的地呢?非也,此二者也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如果将那个浑沌之心叫做真心或道心的话,那么它的一动即谓之“天”,它的一静即谓之“地”,一动与一静的作用就渐长了识心,故曰“天地之始”而不曰“万物之始”也。
因为“有”了识心的作用,所以才产生了万物,故曰“有,名万物之母”也。说到这里不免要问,植物人为什么不认得万物的呢?你会说“那是因为他没有了意识”,由此而知,意识心才是我人认识万物的根元。人类当初并没有意识心,就连婴儿也没有意识心,人类长大了才有了意识心,所以也就能识知万物了;由此而知,万物早就存在了,只是我人不识得它们而已,不识得则等同于“无”,识得则等同于“有”,故曰“有,名万物之母”也。
《道德经》不是在讲什么世界的形成,当然也含有世界形成的原理在;《道德经》也不是在讲“如何认知世界”,当然也含有认知世界的道理在;《道德经》主要是讲如何使我人恢复道心的,而恢复道心的第一步即是除意识心,继而除识心,最终达到“五蕴皆空”的精神境界。“五蕴皆空”只算是归入道体了,但还不能发生道的“妙用”,只有体、用皆具才是完整的道,所以必须“即空即有”也;这个“即空即有”,即是“常无”与“常有”,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

J.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是什么意思

是有形和无形,事物本质是无形的,但是发挥作用的事物是有形的。举回例,泥土算是无形,但可以把答它做成有形的杯、碟等器具。
能应用到学习中的,比如你掌握一种记忆、学习方法或一套公式(无形),那可以应用到许多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形)。李小龙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是体现这种思想。

热点内容
行政法听得很无聊 发布:2025-02-12 08:55:08 浏览:428
合同法期末考试的试卷 发布:2025-02-12 08:31:14 浏览:117
道德小故事400 发布:2025-02-12 08:29:48 浏览:182
狄律师 发布:2025-02-12 08:23:32 浏览:442
勘察设计合同条例 发布:2025-02-12 07:33:36 浏览:2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平等保护 发布:2025-02-12 06:23:05 浏览:191
对教师的职业道德 发布:2025-02-12 06:22:31 浏览:155
张大乐律师 发布:2025-02-12 05:51:35 浏览:684
条例准则主要内容 发布:2025-02-12 05:46:37 浏览:366
法律责任的承担主要包括 发布:2025-02-12 05:01:51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