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姓氏
❶ 道德经的作者李耳,为什么又名"老子
从李姓而来。李姓,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条证据: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有说服力。“子”是对古代有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的尊称,李耳足以接受“子“
❷ 老子为什么姓李道德经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被奉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的道教始祖老子,历史上确有其人。老子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死后六七百年,被道教奉为始祖。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又与宗教发生了关系,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扑朔迷离,2000 年来众说纷纭。
老子姓氏之谜
关于老子的姓氏,历来说法不一。一是“老”姓说:《庄子》一书中称他为老聃,并把老子视为前辈。持老姓者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老”者乃尊称,汉代郑玄在《礼记·曾子问》的注中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三国吴人葛玄说他“坐而皓首,故称老子”。还有的人说:“老子老而隐,故自称老子。”另一种说法认为“老”应该是姓,古时有老姓。据《左传》记载,当时确有名叫“司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二是“李”姓说,《史记》说他“姓李,名耳,字聃”。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老子的母亲姓李,又说:“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但据学者考证,春秋时并无李姓。
❸ 《老子》姓氏名谁,是那个时期的人如题 谢谢了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谥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2237.htm
❹ 道德经和百家姓联合起来叫什么好
太多,古人一般都是,读,论语作为启蒙。四书五经, 作为流传百年的经典。
❺ 老子的真实姓是叫大成吗
老子其人
石灵不肖生 发表于 2005-4-22 7:05:47
内容简介: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
神话传说给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这是一种后人对前人和圣人的敬仰。那么,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而他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老子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公共话题。
(全文)
老子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他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了一个测试,我到苏州玄妙观,碰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看太可爱了,我就测试一下。我说你们知道老子吗?他们说知道。当中一个男孩说了,他说老子就是我爸。还有一个男孩他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的那个塑像吗?那个道士塑像吗?我会心一笑,一个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说不不不,“老子”是一本书,我爸的书桌上就有这本书。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们三个现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这三个孩子心目当中有三个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个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书。老子真的就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我们和老子的那种接触,有时候零距离的接触,所以已经化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了,距离是零,所以我们反而觉察不到了。
我们在座的有的同志喜欢打太极拳,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你看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谁说的?老子说的。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种,老子的智慧。
同志们如果到福建去,有个叫清源山,清源山有个老君岩,有个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么地方?这个雕像非常大,而且这个雕像非常卡通,怎么卡通法?就是他的两个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想一想,为什么老子的耳朵特别大呢?为什么?因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我们来看一个汉字,圣人的圣,这是简化字,如果我们还原成繁体字的话,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圣人就和耳朵有关系。如果同志们对文字感兴趣,不仅是看简化字,而且看繁体字,再去看一个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一个人,上面一个大耳朵,人上面一个大耳朵,这就是圣人的圣,在甲骨文当中,这个“圣”字还有个写法,一个人头上一个大耳朵,然后一个“口”,什么意思?就是古人把圣人的观念,看作不仅这个人的听力好,口才好,所以一个耳朵一个口,那么同志想想看,到后来慢慢演变了,这个人的听力又好,口才又好,这就引申到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明,就变成了圣人了。所以圣人跟耳朵有关,老子就是个圣人,那么我们要问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国的文化不得了,不仅有动人的民间故事,而且有生动的神话,还有美妙的仙话。
老子的妈妈把老子生下来了,一看这个孩子很奇怪,怎么他的耳朵特别大,他老爸一看,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俩一商量,这个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们现代人哪有给儿子起耳朵,脚什么的,没有的,都起个文绉绉的名字。因为古人很天真,这叫童心,这是人类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给儿子叫个李耳。所以同志们今后去看雕塑,去看画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画家画个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别大,这是一个特征,那么现在我们又一个问题来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请问为什么叫老子呢?同志们想想看,孔子因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为他姓孟,尊称他所以叫孟子。韩非子他姓韩,所以叫韩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为什么不叫李子要叫老子?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太有意思了,为什么叫老子呢?据说这个孩子生下来爹妈一看,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还有我刚才讲了,有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有仙话,《史记正义》当中,他就有浪漫的说法,说什么呢?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妈妈怀胎了,怀得好大很大,怀胎了多少,八十一年。这个婴儿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妈妈就来到李树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生法呢?她就割开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来,你看看这不叫老子吗?他在妈妈那里已经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已经有八十一岁了。当然这是民间传说,这是神话,这是仙话,那么历史学家写的老子,应该怎么样呢?那么我们看看司马迁,司马迁这位大历史学家,花了18年的心血,写了52万字6千五百个字,给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写评传的话,很可怜,只写了450多个字。你看看,这么大的一部《史记》就写了450多个字,这么一个大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办法,材料没有,材料不够,所以他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27个字就介绍了他的籍贯,他的姓氏,他这样说,老子这个人啊,是楚国苦县,县名叫苦,曲仁里的人。他说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单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么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用今天我们学者的话来讲,就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这样一个官员。那么有的学者说,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那么照我的看法呢,还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他这个地方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档案,而且有其他的东西,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还有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我想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深层思考的话,我们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了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智慧经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来个字,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从他的职业上,从他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做档案馆的馆长,做博物馆的馆长。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看到的档案、看到的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图书的。你想想看,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经常进行交流,我们有句话,听人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他的知识在无形当中丰富起来了。第三个,他这个职位在京城,他这个职位靠近王朝,是政权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的皇朝的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他能够获取大量的王朝的时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聪明,悟性极高,你想想看,有这么的智慧,有这么的素质,又处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当然灵性焕发,就会诞生中国的哲学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来龙去脉的。
老子原来做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者室也,后来又看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里去呀,他要到秦国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国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经过一个关口,叫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这一天,守关的长官是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关的长官,那天他到城头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青牛慢慢来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个人,风度非凡。远得看不出,近的一看,这不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吗?高兴得不得了,老子来了,你看紫气飘来,老子来到。然后把他问他,你到哪里去?我要到秦国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话,你非答应我个条件。老子说,答应你什么条件?他说,你看你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你不给我们留一点著作,留一点文字下来。老子说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愿意留的,不留不留。关长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给你签护照,不给你签证,不能过我的关,你非得留一点。所以这是个麻烦的事情,所以老子给他缠得没有办法,所以老子写下了这部天下奇书,叫《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刚才我讲了,第一,你不写这个书,他不给你签证,不给你护照上签字,你不能出关,所以要出关得写。第二,关令尹一番话,老子很有触动,我一肚子学问,一肚子智慧,我为什么不做点好事,给后人留点遗产呢?那不就浪费掉了吗?第三,写著作也要有知音,关令尹就是个学术非常高,修养非常高的人。关令尹学识非常高,同志们想想看,飘过一段云气来,就知道贵人来了,我们也不知道叫紫气,也不叫紫气东来,也不叫贵人来。当然这尽管是传说,但是,关令尹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这样一来,我碰到一个知音,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人赏识,所以有这么几个原因,最后老子决定写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几天,写完了。一看,五千多个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为上下两篇。一篇叫《道经》,一篇叫《德经》,合起来叫《道德经》,我们简称为《老子》。写完以后,关令尹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诗一样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太美妙了。关令尹笑了,他说老子,我这个关长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据说后来他这个关长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后来人们还看到他们两个人一起在流沙里面走。两个人都有学问,都是大学问家,而且都是长寿。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智慧呢?我们翻开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触的也是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如果是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话,那就能够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转化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
《老子》这个书当中,就五千多个字,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他是多么重视道,尽管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不断的争论,道到底是什么?但是有一个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如果我们认识了道,知道了万物的玄妙,那你看我们活着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一个人生。那么道到底在哪里呢,道就在宇宙当中,就在茶杯里面,就在我的录音机里面,就在我的手表里面,天地当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当中有道。东郭子曾经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庄子嫣然一笑,无处不在,道在屎溺。这个话讲得很难听,道在哪里?道在屎溺,大便小便当中都有。我们乍一听,这个哲学家怎么讲得这么庸俗。不,深刻,无处不有。如果我们细细想想,难道大便小便当中没有道吗?医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问题出来了,我们看清宫电影,太监老是拿着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无处不在,所以《老子》是个智慧的书。他给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就希望人们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细细地读他的书,就可以学到好多的道。你搞经济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里面都充满着智慧的道,都能给你一种智慧的启迪。
今天,我们处在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子离我们几千年了,老子就和我们在一起,就能够越过这个时代的鸿沟和我们沟通。
首先我们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欢老子,1788年,两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传教士,他就把《老子》这本书带到了欧洲。从此《老子》两百多年以前,开始了在欧洲的国外的蔓延。有一个罗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个用拉丁文来翻译老子的。我们特别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厉害,我到日本去,他们研究老子很厉害。日本上世纪有一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叫铃木大拙。同志们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铃木。日本人的,大拙,谁的?《老子》里的。他特别喜欢这个词,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个大拙,他对老子太喜欢了。他怎么喜欢?名字上叫铃木大拙。而且他怎么样呢?老子最讲究无,老子他喜欢无。他往往就拿起毛笔来写一个“无”字,挥笔而成。在写“无”字当中,表示对“无”的深深智慧的悟。这个人很长寿,有近一百岁,九十几岁的时候,还有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到处做学术报告,他的学生就问他,先生你怎么这么健康?这么长寿?他笑笑说这就是无为。宗教界的人士喜欢老子,文学家也喜欢老子。你看1891年俄国的托尔斯泰,这么大的文学家。当时有一个彼得堡的出版家,跟他谈话,就问,他说你是这么一位大的文学家,请问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他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文学家真会说话,一个叫很大,一个叫巨大,只差一个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响突现出来了。
哲学家也喜欢老子,世界的哲学家也喜欢老子。黑格尔这么一个大哲学家,他就说了,他是老子的哲学不得了,和希腊的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你看看得多高啊。当代还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这个思想和西方的那个传统不一样,但他和我们老子的思想传统倒很合拍。老子说 “有无相生,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看到老子这种思想很合拍,很感动。同志们,我们来举个例子,同学们看这个茶杯,茶杯里如果没有水。那么我们就要问大家了,茶杯里有东西吗?没有啊。我们的一般常识,老子来了不一样,老子说有。怎么没有?我看见有。大家不明白,这茶杯里明明是没有东西,怎么是有呢?老子说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吗?你装上盐不就有了吗?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吗?你放上其他东西不就有了吗?厉害,什么意思?正因为它是无,所以它能够有。同志们想想看,如果这是一个实心的东西,一个木疙瘩。你里面能放水吗?不能放水,同志们想想看,正因为我们的嘴巴是空的,是无,所以听完讲座,大家可以吃饭。饭可以进去呀,如果我们嘴巴是满的,是有的,怎么吃东西呀,所以这里有个大秘密,就是这个有。是隐蔽在这个无当中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这个“无”并不是真的“无”,而是有的“有”,这个“有”是隐蔽在里边的。同志们再想想看,我们墙上开一个窗,开一个洞,我们开这个洞以后,有没有,没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发现这个智慧,无中有。如果我们整个房间一个窗子都没有,不闷死人吗?正因为无,开着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气流通,这不是有吗?这种思想给海德格尔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对老子那个思想,非常赞赏,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学开始用西方的文字来翻译了,经常琢磨。怎么把中国古典的话语用现代的西方的语言,不是马马虎虎翻过去了,他在办公室,他的书房里写了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谁能够解释一下,太深刻了。谁能够把一个浑浊的东西,乱糟糟的东西,我能够把它沉静下来,慢慢地沉静沉静下来。谁又能够把一个死水一团一样的东西,把它掀动起来,使它生动活泼,谁能?这是老子的话,太深刻了。同志们想想这些智慧,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乱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记得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我去了以后,把它慢慢地沉静沉静沉静下来,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家很高兴。但是高兴的话,大家懒惰了,享福了,谁又能够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远朝气蓬勃。所以你看这个哲学家,看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不感动,不冲动。所以,老子不仅和我们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们同在。这一讲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❻ 道德经里有刘这个字吗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里面讲了很多的道理。当然也有刘这个字了。
❼ 老子姓什么
老子姓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7)道德经姓氏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17岁,问礼于老聃。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26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老子
❽ 老子真的姓老吗中国现在有这个姓吗为什么都要带个子呢是什么时候人们才称他为老子呢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网络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 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思想体系。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仍需要借鉴老子哲学思想。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他提出了作为人生价值根源和基础的“道”范畴。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脱解纷,和光同尘,反对争功名利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和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我们要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谐的天下,创造美好的人间。
❾ 孔子,孙子,孟子他们都冠姓,为啥老子不叫李子呢
从秦朝开始,人们称呼那些有学问的人都喜欢在他们的姓氏后面加一个“子”,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如孔子孙子孟子等。由此可以看出”子“字是对古代大能大贤的一种敬称 ,有一个人却很例外,他就是著名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姓李,名耳,为啥不称李子而称老子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好几个说法。第一种是说古时候老和李的发音非常相近,由于春秋时期人们的通讯方式比较落后,信息的传递方式大多依赖于口口相传 ,李子渐渐的传变成老子了。
由于历史太过悠久,关于老子为什么不叫李子在正史中并没有正式记载,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测。但是老子(李耳)这个人是确实存在的。老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道教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老子的经典作品是《道德经》,又称《老子》,这本书籍是至今为止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高的。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最有名的就是他的辩证思想和社会理论,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对立面的,就像美与丑,长与短,高与低等,他的哲学思想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标准。
❿ 老子是真名吗真的有“老”这个姓吗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 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