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

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

发布时间: 2022-01-19 03:43:18

『壹』 以法治的思维特征,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是参与性,底线标准是中立性,内在要求是时限性

『贰』 什么是法治思维,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包括:

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法律实际上是一种规则。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行为准绳。有了这种法律思维,人们对于自己乃至他人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有了稳定的预期,便会依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规则思维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贯彻它、遵守它。

2、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法律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平等思维要求每一个人都抛弃特权思想,自觉将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贯彻平等原则,不允许个别人或个别集团将自己的特权法制化;法律的实施更要落实平等原则,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权。

3、法治思维是权力受制约思维。权力受制约思维要求制定科学的制度机制,使权力得到制约,使权力行使具有明确边界。依据法治思维,权力体制与机制必须保证权力在相互制约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维是程序思维。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程序思维要求分析问题特别是处理问题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必须遵循规律,为公权力的行使设立科学、合理的程序,并确立违反程序的制裁性后果,从而防止破坏法定程序的行为。


(2)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扩展阅读:

法治思维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治国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治思维

『叁』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欠债还钱是几乎所有社会普遍通行的一项道德原则。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但法律中有诉讼时效的规定。按照我 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也就是说,如果债权人在二年内既没有向法院起诉债务人,也没有向债务人提出还债要求,而且债务人也没有表示要偿还债务,那么债权人的债权就不再受法律保护。法律虽然不强迫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并不反对债务人自行履行,因为从道德上说,一项债务不论过了多长时间,债务人都有义务偿还。在此类情况下,法律思维与道德思维之间即产生了冲突。必须强调的是,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道德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肆』 法治与思维的基本特征

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法治思维首 先表现为根据法律来进行思维。 如果说, 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 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善与恶的 评价,那么,法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则在于依据法律来进行合法与非法的预判,即 把合法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要求国家工作人员,特 别是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应始终关注五 个方面的内容,即目的是否合法、权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合法、手段是否合法 以及程序是否合法。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法治思维方式应当具有 优先的位次, 意味着包括治国者在内的一切人都应首先按照法律的指引来行动和 思考。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言,即使它被认为在政治上是有利的、在经 济上是有收益的、在道德上是善的,只要它不具备合法性基础,就必须将其排除 在选择范围之外。可以说,法治思维优先和合法性优先,是依法治国和法治原则 所必然要求的一种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的培育,不仅是观念养成,而且需要实践制度的保障。法治理念是 培育法治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 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在 法治国家里,法治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要用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和以 人为本的理念去思考和评判一切涉法性社会争议问题。 法律至上体现了对法律的 信仰。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 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伯尔曼也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没有对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 任何社会都不能迈进法治社会的门槛。建设法治社 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对于领导干部而言, 依法办事,公正执法不仅需要知识、观念,更需要信仰。信仰不仅是领导干部法 律素质中内在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意识、观念表现为外显 素质的桥梁。 法治思维的培育和确立, 离不开良好法治环境的保障。法治环境包括民主政 治、市场经济、理性文化等各种要素以及法律运行环境。法治环境与法治思维是 辩证的和互动的关系。法治思维增强了,自然会改善法治环境,而法治环境改善 了,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公权力执
掌者的法治思维。这正是法治的良性循环。 但现实社会中, 由于缺乏法治的历史传统, 民主政治建设相对滞后, 一言堂做法、 家长制派头、官本位思想等人治的阴影和残余依然挥之不去,权大于法、以权压
法和权钱交易等不良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行为得不到追究,这不仅亵 渎了法律的尊严, 而且也对法律信仰和法治思维的形成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调 查显示,不少领导干部对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不足,因而对于法律往往是“讲起 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遇到问题干脆不要”,依然固守“领导的看法是最大的法” 这样一种人治论的观念。改善法治环境,就要从胡锦涛同志 2011 年 3 月 28 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的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四个“更加注重”着手,即 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更加注重行政执法和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更加注重行政 监督和问责,更加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建立 起良好法治环境,才有助于领导干部在实践工作中形成和运用法治思维。 培育法治思维, 必须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将法治指标 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多重视经济、 社会、 人文、 环境等诸方面, 唯独缺少法治考核标准的指引。 各级政府和官员为了谋求政绩,考虑较多的是经 济指标的增长,缺少对法治建设的关注。更严重的是,法治被视为阻碍经济发展 的力量,不少领导干部认为在现行体制、机制和制度下强调法治思维,本地区、 本部门就会吃亏。一部分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屡封不闭、屡 关不停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的违法行政。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谋求财政收入, 对野蛮暴力拆迁视而不见,土地违法屡禁不止,引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究其内 在根源, 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激励机制密切相关。衡量各项工作 的优劣、成败都是围绕着各种硬性的、具体的发展指标、任务,很少审视干部的 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及其所领导的地区、部门的法治生态和法治环境。今后,应 探讨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法治内在要求的干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只有综合法 治、经济、人文、社会、环境等多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才能成为一个科学、完善 的政绩评价体系, 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 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才能促使法治思维成 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伍』 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是什么

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是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正确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精神等;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

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现在,人们参与法律实践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参与立法讨论;依法行使监督权;旁听司法审判。



法治思维的特点:

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规则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

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

『陆』 法治思维包括哪四个思维

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法律实际上是一种规则。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行为准绳。有了这种法律思维,人们对于自己乃至他人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有了稳定的预期,便会依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规则思维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贯彻它、遵守它。

2、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法律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平等思维要求每一个人都抛弃特权思想,自觉将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贯彻平等原则,不允许个别人或个别集团将自己的特权法制化;法律的实施更要落实平等原则,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权。

3、法治思维是权力受制约思维。权力受制约思维要求制定科学的制度机制,使权力得到制约,使权力行使具有明确边界。依据法治思维,权力体制与机制必须保证权力在相互制约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维是程序思维。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程序思维要求分析问题特别是处理问题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必须遵循规律,为公权力的行使设立科学、合理的程序,并确立违反程序的制裁性后果,从而防止破坏法定程序的行为。


(6)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扩展阅读:

法治思维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治国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柒』 简述法治思维的含义、要求与主要内容

法治思维,含义、要求、内容;到底是要“法治”的还是需要“思维”的呢?法治和思维可是两个东西呀————结合这一起的词汇,我以为“法治思维”是“思维性”的,而思维性是个人特质的东西,是因各个人不同的东西,你需要的是“个人的思维‘含义、要求、内容’”吗————还是需要“社会法治”的答案呢。我的意见“法治”是社会性的,不依赖个人的思维而存在,反而社会存在是决定“个人的思维意识”的。

『捌』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欠债还钱是几乎所有社会普遍通行的一项道德原则。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但法律中有诉讼时效的规定。
按照我
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也就是说,如果债权人在二年内既没有向法院起诉债务人,也没有向债务人提出还债要求,而且债务人也没有表示要偿还债务,那么债权人的债权就不再受法律保护。法律虽然不强迫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并不反对债务人自行履行,因为从道德上说,一项债务不论过了多长时间,债务人都有义务偿还。在此类情况下,法律思维与道德思维之间即产生了冲突。必须强调的是,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道德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玖』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对不对

依法办事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热点内容
五邑大学学分制条例 发布:2025-02-12 03:54:32 浏览:701
合同法对铁路晚点 发布:2025-02-12 03:30:25 浏览:694
婚姻法离婚后再婚 发布:2025-02-12 02:40:30 浏览:995
国家制度民法典的意义 发布:2025-02-12 02:36:04 浏览:47
新婚姻法财产分割案例 发布:2025-02-12 02:25:21 浏览: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务所人员 发布:2025-02-12 01:55:49 浏览:76
刑事诉讼法的特点 发布:2025-02-12 01:44:07 浏览:465
附有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12 01:43:16 浏览:447
新刑事诉讼法全文下载 发布:2025-02-12 01:42:00 浏览:538
诉讼法考研试卷 发布:2025-02-12 00:13:19 浏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