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河西

法治河西

发布时间: 2022-01-19 04:03:39

❶ 关于法制的事例

以下为法制的事例:
案例一:
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掏出匕首威胁并殴打宿舍学生,共抢劫200余元。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

❷ 欠钱不还几千块你们谁有办法。有分成。河西

【1】债务人欠钱不还,有几千块。.
【2】债主可以带着证据去法院起诉债务人,要求债务人还钱。
我不要提成,专门给网友出好主意。我国是法治社会,
应该有法可依。

❸ 天津人民法院承认原两审枉法,重审为何至今还不依法结案

【李时珍】删【制李时珍】除【李时珍】诽【李时珍】谤【李时珍】

【李时珍】电【李时珍】Q【李时珍】
【李时珍】话【李时珍】Q【李时珍】
【李时珍】:【李时珍】:【李时珍】
【李时珍】①【李时珍】贰【李时珍】
【李时珍】③【李时珍】捌【李时珍】
【李时珍】①【李时珍】叁【李时珍】
【李时珍】④【李时珍】壹【李时珍】
【李时珍】⑥【李时珍】肆【李时珍】
【李时珍】⑨【李时珍】壹【李时珍】
【李时珍】④【李时珍】玖【李时珍】
【李时珍】⑧【李时珍】肆【李时珍】
【李时珍】⑤【李时珍】零【李时珍】
【李时珍】⑤【李时珍】
【李时珍】⑦【李时珍】0二0

❹ 商鞅被杀害之谜

商鞅,当然就是战国时代主持秦国商鞅变法的那一个人。

他本是魏国宫室庶出的公子,本姓公孙,后因当了秦国十年的丞相,被封于商地,故被史家称为商鞅,也叫商君。
公孙鞅年少之时,喜好法家之学术,在魏国丞相公叔座家中担任高级的家丞,名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公孙鞅十分聪明能干,本想将其推荐给魏国君主魏惠王。但公叔座还不及推荐,自己就卧病了。
魏惠王见丞相病了,亲自来问病说:“相国的病万一有所不幸,俺们国家可怎么办呢?”
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是奇才,希望君王以后把国家交给他掌管就可以。”
魏惠王听了,默而不答。到了魏王快要离去时,公叔座斥退左右,单独向魏王说:“国王如果不听从臣的劝荐,不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掌管,那就要杀掉他,千万不能放他离开国境1
魏王这才答应着走了。
魏王走了以后,公叔座召见公孙鞅,对他说:“君王刚才问我谁可以接替我为相国,我推荐了你,君王显出不许可的颜色。我接着又向君王说:‘君王如果不能听从采用公孙鞅的话,就应该杀掉公孙鞅,以免他走出国境/所以,我劝你赶快离开魏国,不然就要被抓来杀了1
公孙鞅说:“不用怕!国王既然不听从你的推荐而采用我,又怎么会听从你的劝解来杀掉我呢?他根本没有把我放进眼中。再说,相国你生病未死,君王怎么能杀我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孙鞅的判断是正确的。
魏惠王回到宫中之后对左右的人说:“公叔病重了,这真是令人痛心的事情。他劝我把国政大事委任给公孙鞅,这不是荒谬透项么?公孙鞅还是一个刚成年的少年,他能懂多少事?”
公叔座果然病故了。公孙鞅这时才感到了自己的危险。刚好此时从秦国传来了消息,说秦缪公死了,他的儿子继位为秦孝公,秦孝公下令在国内外广求贤才,以继承缪公的霸业。于是决定逃出魏国,投奔到秦国去。
公孙鞅偷偷地逃出了魏国。西行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公孙鞅见到了秦孝公,景监向秦孝公举荐说:“公孙鞅是臣的好朋友,请君王接见他。”
秦孝公接见了公孙鞅。公孙鞅向他大谈三皇五帝时的孝道故事。秦孝公对此毫无兴趣,听着听着竟然打起瞌睡来了。公孙鞅只好告辞出来。
秦孝公责备景监说:“你的朋友只是夸夸其谈的狂言说古者,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任用他呢?”
景监将此转告给了公孙鞅,亲且告诫他说:“对君王你怎么可以夸夸其谈呢?”
公孙鞅说:“等过几天你再向君王举荐我一次吧1
过了几天,景监又向秦孝公推荐了公孙鞅。秦孝公又第二次接见了公孙鞅。这次公孙鞅从远古三皇五帝时的孝道故事,谈到了施行孝道,教化黎民的艰苦过程。
秦孝公兴趣比前一次好,但听着听着还是觉得不着边际,摸不着头脑,时不时哈欠连天,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公孙鞅只好又辞了出来。
秦孝公对景监说:“你的朋友有进步,但是离得到重任还差得远。”
景监又将此话转告了公孙鞅,并且告诫他说:“你对君王说话,怎么能尽说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呢!当今君王只希望成就霸业1
公孙鞅说:“再过几天,你再向君王举荐我吧1但是景监再也不敢举荐公孙鞅了,他转而请公子虔向秦孝公去举荐公孙鞅。公子虔是秦孝公太子的老师,他当然更有面子了。
又过了五天,公子虔通过太子之口向秦孝公推荐了公孙鞅,公孙鞅向秦孝公说:“君王,当今天下,四分五裂,诸侯争雄,君王难道不想做成一番事业,成就霸主的勋业么?”
秦孝公这下子来了兴趣,忙说:“寡人正想如此,你可有何良法辅助寡人么?”
公孙鞅说:“君王向国内外广求贤才,意在建立霸主勋业,可是我前两次所谈的孝道故事,正就是成就霸主勋业的基矗君王怎能不尽心听取呢?”
秦孝公说:“寡人知道那些孝道忠良的故事的重要性,但没有用,先生请仔细讲讲如何建立霸主勋业的具体方法吧1
公孙鞅说:“我正在制订一个辅佐君王实现霸业的详细规划,但现在这规划还没有制订完成,所以我今天还无法向君王详述。要得详细叙述,只好请君王再等几天了。”
公孙鞅说罢,又告辞了出来。
这下子勾起了秦孝公的极大兴趣,他一天三遍地催促景监说:“你的朋友制定的计划完成了吗?怎么一拖就是这样久?”
景监又将此话转告给了公孙鞅,并告诫他说:“你的计划应该尽快作完,不能老是拖下去了1
公孙鞅说:“什么什么呀?我的计划其实早已作完了,一整套推行,决不会误事。哪里需要我临时再作计划呢?”
景监惊诧道:“那你怎么推诿说计划还没有作完,怎么让君王老急着等你?”
公孙鞅说:“等与不等完全不一样。早先我求见君王,向他讲按授孝道故事,他爱搭不理,瞌睡连连。如今让他急着等我,他就听得进去了。”
景监说:“别让君王再等了,明天你就去对君王仔细呈报1
公孙鞅说:“明天不行,让君王再等五天,等得他心急毛跳了,我说的每一句话他就都听进去了。”
果然又过了五天,秦孝公急切得不行,催公孙鞅赶快说出自己的计划和主张。
公孙鞅说:“君王要成就霸业,其实只有两个字就行了,哪两个字:变法1
秦孝公惊问:“变法?变什么法?”
公孙鞅说:“变远古之法!变传统之法!使远古传统之法,变为辅佐君王完成霸主勋业的法规!有了这个法规,全国人人得而遵之,施而行之,君王一人说话,等于全国人说话,君王欲建立霸主勋业,等于全国人民都要建立霸主勋业。有了这样的法,君王还愁霸主勋业不能完成么?”
这下子就把秦孝公的兴趣全部调动起来了。两个人越谈越投机,秦孝公再也离不开公孙鞅了,接连和他谈了五天五夜。决定启用公孙鞅来施行变法,但又怕臣子议论,众人不服,于是召集重臣甘龙等人一同来商讨。
秦孝公对众臣子说:“寡人欲行变法,又怕众人心存疑惑,故尔请大家一起来议论一番。”
公孙鞅说:“疑惑足以造成祸害,疑惑难以成就勋业,因此疑惑是最大的敌人,官吏若要做成伟大事业,第一要务就是要消除人民之中的疑惑心态1
秦孝公说:“很好1
参与辩论的重臣甘龙争辩说:“不对,公孙先生把消除人民之中疑惑心态作为第一要务,这其中的前提就是把官吏看成是人民的主宰者,就是说人民都要听从官吏调遣,那样一来,当然是官吏习惯而人民安适了。这不首先就是把官吏和人民对立起来了么?”
公孙鞅说:“甘龙先生所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那只是世俗的常情。世俗常人苟安于旧世俗,文化学者拘泥于旧见闻,以这两种人做官和守法都还可以,但却不可以议论旧法之外的新事物了。当前的情状是:三代不同礼数,而各王天下,王霸不同法律。而各成就霸业。我们所要的情状就是:做聪明人不做愚蠢人,聪明人和愚蠢人其实只有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聪明人能制作新法,愚蠢人却受制于旧法。聪明的人能变更礼教,愚蠢的人却要被旧礼教所束缚。聪明人制作了新法就要推行,而要在人民之中推行新法,不首先消除人民之中的疑惑心态又怎能行呢?”
参加辩论的另一重臣杜挚说:“公孙先生所说似是而非,实际的情状应该是这样,那便是:新法利益不及旧法百倍就不变法,新器功用不及旧器十倍就不换器。所以说,效法旧制度是没有过错的,遵循古礼教也是对的。”
公孙鞅驳斥说:“杜挚先生所说又错了,我并没有说不效法旧制度,但关健是要看实际效果,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可谓十分深刻:商汤、周武不遵守古制度而统治天下,万古流芳;夏桀,商纣不革新礼教而致亡国,遗臭万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所以说:反对旧制度不一定应该受到非议,遵循古礼教也不值得多所夸奖1
公孙鞅将群臣的非议驳得体无完肤。
秦孝公高兴异常,说:“公孙鞅说得很好,寡人决定以公孙鞅为左庶长,推行变法。”
左庶长的官爵并不高,才是当时普通推行的二十等级爵位中的第十级,顶多只是一个中级官爵而已。这在朝廷众多十八级、十九级、二十级大官爵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有所谓“人徵言轻”的说法,就是说官爵不显,说话没人听。
但公孙鞅丝毫也不计较这些,他自有一套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作法。
公孙鞅明明制定了一套“保甲连坐”的严峻刑法,却是不公布实行。
突然有一天,都城的南门口竖立了一根木头杆子,旁边出有布告说:
“能将此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者赏十金1
人人得见,议论纷纷。都说:“这木杆顶多二十斤,哪个成年人搬不走。从南门搬到北门不过两三里路,搬到那里就赏十金,笑话,谁信?”
于是谁也能搬却不搬。过了两天,这木杆边上的布告又改了:
“能将此木杆从南门搬到期北门者赏五十金1
一下子把赏金提高了五倍,其余的一字未改。
于是有个大胆的游氏禽说:“我且搬了去试试,他能赏给我五十金更好,不能赏我我也没少掉什么?”他果然把这根木杆轻而易举地搬到北门去了。
此时左庶长公孙鞅出来了,他不但按布告上所说赏给游氏禽五十金,还任命他为法卫,意思就是执法队长。官薪丰厚,足以抵得一百个农人的收益。
于是人众又议论纷纷,都说:“左庶长说话,果然算数1
左庶长公孙鞅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法而不行,形同虚设。今有新法颁行于世,敢不信者,严惩不贷1
于是颁布了“保甲连坐”之新法,这连坐新法规定:每五家为一“伍”,每十家为一“什”,每“什”中如有一家犯法,其余九家要告发,不告发者,则九家有罪连坐。其赏罚分明,标准如下:凡不告发奸恶者,要斩腰处死;凡告发奸恶者,与军人斩敌首级同样受赏;凡藏匿奸恶者,与投降敌人同样受罚。
另还规定:凡一家人中有两个以上的有生产能力的壮丁者,必须分家生产,凡不分家生产者,加倍征收赋税。
凡作战有功者,各按分赏的规定,接受上一等的爵位;为私事而打斗者,各按轻重情节,接受大小不同的刑罚。
新法鼓励人民群众致力于农业耕织生产,凡奉献谷子布帛多者,免除其徭役。而从事无关民生所需的工商业者以及因懒惰而贫穷者,全部收编为奴仆。
因为皇室宗亲(嬴姓)而没有军功者,一律明告不得列入贵族名册。不得享受特权。举凡爵位与俸禄,都依军功的大小而论其高低;而嬴姓贵族所能拥有的田地、房屋、奴仆、衣服等,均因其爵位的高低而定其多寡。任何没有军功的人都被剥夺其特权。
很显然,公孙鞅这一部“新法”是极其冒进而严峻的新法,其矛头既对准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因有“什”家连坐法管着),更对准了既得利益者的权贵们(因为规定他们没有军功就将被剥夺贵族特权)。
但由于公孙鞅是“说一不二”的“法家”,已经有“移杆赏金”的事例摆在前面,所以谁也不敢说“新法”有什么不妥。公开不说,私下又如何呢?
公孙鞅的新法施行了一年,都城的人私下说“新法”不便者数以千计。公孙鞅说:“胆敢说‘新法’不便者,割舌重刑1他并当众割了几个人的舌头,于是谁也不敢私下说闲话了。
但是,太子说话了,他说:“新法如此峻厉,而又剪其口舌,真是不想让人活了。”
这还了得,太子公然敢说“新法”的坏话,这可是犯了大法了,公孙鞅岂能不严加惩处么?但是,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如何给以处置?
公孙鞅有的是办法,他说:“法令之所以不能行,乃因为上层阶级犯了法无法惩处。然而果然就无法惩处么?太子犯法,错在其师傅监教不力。因而,应当惩处太子的师傅公子虔1
公子虔就是当日向秦孝公举荐公孙鞅的人,当然是公孙鞅的大恩公了。于是他向公孙鞅说:“左庶长,古人有言,薄恩寡义,殊非上乘之人。我想左庶长绝非想作‘下乘之人’者也1
公子虔这话说得明明白白,意思是劝诫公孙鞅不要做“薄情寡义”的小人,不要对自己用刑了。
公孙鞅说:“岂有此理!你想用‘恩义’二字来买通我么?做梦去吧!着令:给公子虔脸上刺上‘刑’字,以让他永远带‘刑’做人,足足羞杀他也1
公孙鞅的薄情寡义嘴脸暴露无遗。
公子虔被公孙鞅用刑刺字,成了终身的一个奇耻大辱。
但是这样一来,更没人敢说公孙鞅“新法”的坏话了。
正相反,有些曾经暗暗说过“新法不便”的坏话的人,如今又全都说“新法”如何如何好了。
公孙鞅说:“正是这些刁民扰乱教化,过去说新法的坏话,现在说新法的好话,这还得了,全部捉来充军1
于是,秦国都城内被充军到边疆去的数以千计。
这一来,谁还议论新法的半个不字么?说“好”说“坏”都不可,干脆就没人提“新法”的事了。
公孙鞅就这样在秦国从左庶长到大良造,又由大良造到秦国丞相,一路高升。公孙鞅当了十年丞相,将变法事宜推到了极限的地步。
又一次,公子虔犯了法,当然又是议论公孙鞅太过峻厉的意思。公孙鞅说:“一个‘刑’字刺面仍然未能管住公子虔的嘴巴,干脆,再施刑罚,割了公子虔的鼻子,让他再没脸见人1
这一来当然国内是治理好了,果然实现了“路不拾遗”的太平景像;因为谁也怕犯在公孙鞅手里。
秦孝公大喜,将公孙鞅封于商地,所以公孙鞅就成了“商鞅”。
此时的秦国与魏国接壤,商鞅最怕的当然就是魏国的强大胜过秦国,于是他向秦孝公说:“眼下秦国与魏国,犹如一个人之腹与心,这‘心腹’毗邻而居,非此即彼,不是我秦国兼并魏国,就是他魏国兼并我秦国。此前魏国与齐国打了一仗,魏军元气大伤。我等若不趋此良机去兼并魏国,以后怕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1
秦孝公说:“丞相所说极是,寡人就派你为将,率军去兼并魏国吧1
于是商鞅命令前去攻打魏国。
魏国也派公子印为将率军反击。
秦、魏两军列成对峙,当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偏偏商鞅摆出了“友善”面孔,他派人送信给魏国将军公子印说:“吾曾经与公子友好交往,亲密无间,如今各为两国将领,不得不各为其主而战。然不忍相攻,故约公子相见,结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二国。”
魏国公子印信以为是,乃与商鞅会见欢饮。
两人饮宴正欢,并结下了友好盟约。突然,秦国商鞅预先埋伏的甲兵尽出,俘虏了魏国公子印,将其杀戮。并趁势进攻魏军,消灭了之后,才班师回朝,就是率军回到了秦国。
秦国丞相商鞅如此薄情寡义而消灭了魏军,秦孝公甚为高兴,极力赞赏商鞅,说:“商鞅乃吾国之栋梁1
商鞅因此越更趾高气扬,更加肆无忌惮地得罪皇室宗亲贵族。弄得权贵们怨愤百出,然而敢怒而不敢言。
偏偏此时有个名叫赵良的秦国大臣敢于说话,他私下里对商鞅劝解说:“孔丘有句话说:‘举用贤能,可使上位者进身;聚用不贤能,会使王业败退,’孔丘此话何意,丞相不会不知道吧?”
商鞅反问道:“你是不高兴我治理秦国么?”
赵良说:“外能听纳别人叫聪,内能审视自己叫明,克制自己的欲望叫强。虞舜说:‘自我谦卑方受人尊敬。’相国何以不能纳谏而行虞舜之德呢?”
商鞅说:“最初秦国实行戎狄的习俗,父子没有上下之别,男女混室而居,不知羞耻。我为秦相,重新立了门规,定了习俗,使男女有分,居住有别。你看我治理的秦国与当年五大夫百里奚治理的秦国相比如何?我与百里奚谁更能干?”
赵良说:“一千头羊皮的皮毛价值,不如一头狐狸的腋毛高贵;一千个人的低声附和,不如一个士人的直言争辩。周武王因有直言之士而昌盛,殷纣王却令众臣沉默而致灭亡。我别无所求,只求能直言劝谏,不受刑罚,这可以吗?”
这是赵良的聪明之处,他要先排除自己直言进谏的危险,而后再说话。
商鞅果然中了赵良的下怀,他回答赵良说:“俗话说:巧美之言,是花朵;真切的话,是果实;苦涩批评,是药石。你只管直说好了,我不怪罪你。”
赵良这才敢直言以告了,他对商鞅说:“当年的百里奚是楚国的乡下人,听说秦缪公贤能,就准备去求见。百里奚没有盘费能到秦国,便把自己卖给秦国的客商当奴隶,身穿粗布衣服,做个喂牛的下人,终于随客商到达了秦国,并会见了秦缪公,谈出了自己治理秦国的高招。秦缪公果然贤能,就从喂牛的低贱身份来举用百里奚为相,来管理秦国人民,并封百里奚为五大夫。百里奚为相秦国十六七年,教令颁于国内,恩德施于诸侯,他得到了秦国内外的一致赞赏。他在国内行走时,劳顿不坐车,随身不带兵器,也不要武士护卫;而他的英名记于史册,藏于府库。到他死了,秦国男女痛哭流涕,孩子不唱歌谣,舂米工人杵米还流泪。五大夫百里奚的德风流传久远啊1
商鞅说:“听你如此赞美五大夫百里奚,是在批评我治理秦国不好吗?”
赵良说:“你以小人景监的门客之身晋见秦王,又以公子虔的举荐而入秦国。但你为相之后,寡义薄恩,对公子虔施以刺字割鼻之刑,对魏国公子印施以诈计除灭。你怎么可以和当年五大夫百里奚相比。你与百里奚比,你只是一千头羊的不值钱的皮毛,而百里奚是那一张值价的狐狸腋毛。你根本不配和百里奚相比1
商鞅动怒了,说:“赵良,你如此辱骂我,就不怕我杀了你吗?”
赵良说:“怕有何益?怕死就能不死吗?《诗经》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这就是说:连老鼠都要有肢体,做人怎么可以没有礼仪呢?你可以将昔日的恩人公子虔刺字割鼻,你可将昔日的朋友魏国公子印骗来杀掉,这哪里还有半点礼仪可谈呢?你不会有长寿,而且后运堪忧,我怕你何来。如今被你刺字割鼻的公子虔闭门不出有八、九年了,他在等待秦王一旦去世而抛弃你的时刻。你今天就是杀了我,我也无所畏惧,因为我毕竟当你的面说出了你的真实面目。信与不信,自有后来印证。你若能改邪归正,舍薄恩寡义而礼仪周全,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你看着办吧1
商鞅不服气地说:“我就不信你的预言,我且不杀你,留下你,看看将来如何吧1
商鞅当时不杀赵良,是因为他所依靠的秦孝公已病了好几个月了,病体怏怏已久,自己的危险已在眼前,商鞅有一点不敢胡作非为了。
果然这之后不出五个月,秦孝公死了,由他的太子继位为秦惠王。秦惠王就是当日讲直话的太子,当时商鞅说太子犯了法,又不能处罚他,便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拿来处罚刺额。如今闭门八年的公子虔出了门,要找商鞅报仇。他以商鞅向南自称“寡人”为依据,向秦惠王举报商鞅的谋反之心蓄谋已久。
秦惠王早就恨透了商鞅,如今便下令缉捕商鞅。
商鞅四处逃遁,逃到了函谷关下。他要住旅舍,旅舍的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商鞅),就说:“商君早有法令,旅客没有印信证明来住店,我们将要受累致罪1所以拒绝让商鞅住店。
商鞅唉叹说:“唉!我实行新法的流弊,已然到了此种地步。真真可怕呀1
商鞅逃到了魏国,魏国人对商鞅昔日薄恩寡义骗杀公子印的事情了如指掌,对商鞅恨入骨髓,不收留他。
商鞅又想逃亡他国。
魏国人说:“不能让商君再逃了。我们不如捉了他送回秦国。”于是对外宣传,秦国强大,不敢得罪。商君是秦国要缉捕的罪犯,我们只有抓了商君交还秦国以讨好秦国了。
于是,商鞅被魏国抓住送还了秦国。
秦国新国君秦惠王在公子虔等昔日亲友的举报之下,将商鞅叛为罪人,剥夺了他所有的封赏,给他以五牛分尸的处置。昔日不可一世的商鞅,终因薄情寡义而被分尸而亡!

❺ 为什么天津河西管理治安这么差,而且骗子特别多,公安局明知道是骗人的也不管,属于一种观望的态度

天津河西管理证还这么贪,而且骗子特别多广告,因为这段视频引来的也不只即使是决定为这些客观事实是存在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理。

❻ “劓鼻盈累,断足盈车,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什么意思

劓鼻和断足是两种刑罚。就是割掉鼻子和脚。

“劓鼻盈累,断足盈车”说的是被割下来的鼻子和脚多的没地方放了。“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指整个河西都难以容纳天下的犯人,形容犯人太多了。

这句话意思是形容秦国刑法严厉的。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一整套国家制度,构筑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相传的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把法定的重刑主张推向极端,用严刑峻法来镇压臣民的反抗,用横征暴敛的方法维持庞大的国家开支,终于激起农民反抗。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即告飞灰烟灭。

(6)法治河西扩展阅读:

秦律的主要特点:

1、革除旧法,残存旧制。

在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秦律作为一部维护新生制度的成文法,明确规定了一些限制奴隶制的法律内容。如秦律严禁掠取人质抵偿债务,违者“皆赀二甲”,以限制债务奴隶的扩大。《军爵律》规定,奴隶立有军功,可以免除奴隶身份,并取得相应爵位,也可以用爵位赎免其亲属的奴隶身份。《司空律》规定,百姓在应征服役期外自愿戍边五年,也可赎免一名亲属的奴隶身份。

2、重法轻礼,厉行“法治”。

在先秦法家“法治”原则的指导下,秦政权放弃“礼治”思想,坚持“明法度,定律令”,通过焚书坑儒、统一思想、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等手段,确立了君主专制集权的法律制度与独裁统治,使秦律具有重法轻礼、厉行“法治”的鲜明特征。

3、重刑轻罪,刑罚严酷。

秦律继承先秦法家“重刑轻罪”的定罪量刑原则,制定了一套严酷残暴的刑罚制度。如前引秦律规定,“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就要“赀徭三旬”;五人以上共盗赃值一钱,则斩左趾并黥为城旦;甚至“诽谤者族”;“敢有挟书者族”;“妄言者无类”;“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从而使 “劓鼻盈累,断足盈车,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罪犯刑徒数量激增。

4、内容丰富,体系繁杂。

秦律内容非常丰富,调整范围相当广泛。它以李悝《法经》确立的“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原则为宗旨,以维护官私财产所有权和人身安全,巩固君主专制集权国家的社会秩序为基本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的诸多方面。但是,由于早期立法技术的局限,秦律未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因而导致其内容琐碎,条目繁缛,体系繁杂,缺乏条理,有的法律概念不确切,某些条文互相重复或自相矛盾。

❼ 战国魏国是如何丢失河西和河东的如果不迁都大梁,会丢失河西和河东吗

黄河呈“几”形,在西边的称为河西,在东边的称为河东。春秋战国时代,河西之地是指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同理河东则是指黄河南段以东地区。河西河东原本都属于晋国,秦穆公嬴任好协助晋国公子姬夷吾取得君位后,又经过几次战争晋国将河西之地送给了秦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于是缪公许之,使百里傒将兵送夷吾。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十一月,归晋君夷吾,夷吾献其河西地,使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是时秦地东至河。

痛打落水狗,魏国以前四处欺凌他国,被齐秦两国击败后,精锐魏武卒尽丧。韩赵两国趁机伐魏,收复了部分被魏国攻占的领土。魏国迫于秦国强大的压力,不得不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同年秦国将国都从栎阳迁至新都咸阳!

《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

秦国占领魏国的河东地区,大致分了两步走,都在秦昭襄王时期完成。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联合进攻秦国,秦将白起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并斩首24万,迫于秦军强大的战力,魏国主动将部分河东之地献给秦国。《史记·魏世家》载: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也是在魏昭王六年(公元前290年)魏国迫于秦国压力,献河东四百里土请和。

秦昭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秦国派司马错进攻魏国河内,迫于军事压力,魏国主动献出了河东郡的治所城市安邑,这标志着秦国完全占据了河东郡。秦国鼓励人民迁往河东郡,平民迁至河东赐爵一级,罪犯愿迁往河东,其罪赦免。河东的魏国人全部迁至关中平原,学习秦国的法治传统成为新秦人。

《史记.魏世家》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二年,与秦战,我不利。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

❽ 关于法治的经典事例

清朝末期,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臣民的义务和权力 中华民国建立时,颁专布了临时属约法,那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对袁世凯的权利进行了约束。还提出了五权分立,国民的权利等等。 在1922年,国民政府收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在1943年完全...

❾ 当代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主张依法治国,他是谁

是商鞅
商鞅是法治思想的奠基人.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历史事件“商鞅变法”中.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的主张:

  1. 反对礼制. 商鞅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2.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商鞅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曾说:“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3.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商鞅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4. 严法治国 商鞅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并将以前的秦法改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鼓励告奸.并制定“什伍连坐”制度.

  5. 重农抑商 商鞅颁布法令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

❿ 为什么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虽然看起来很不中听,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很多情形难道不是这样的嘛?!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非常贴切的反应了四个字:人情世故。并且我认为一般流传下来的老话儿或者谚语都是可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那么你认为如题所示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呢?!


热点内容
五邑大学学分制条例 发布:2025-02-12 03:54:32 浏览:701
合同法对铁路晚点 发布:2025-02-12 03:30:25 浏览:694
婚姻法离婚后再婚 发布:2025-02-12 02:40:30 浏览:995
国家制度民法典的意义 发布:2025-02-12 02:36:04 浏览:47
新婚姻法财产分割案例 发布:2025-02-12 02:25:21 浏览: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务所人员 发布:2025-02-12 01:55:49 浏览:76
刑事诉讼法的特点 发布:2025-02-12 01:44:07 浏览:465
附有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12 01:43:16 浏览:447
新刑事诉讼法全文下载 发布:2025-02-12 01:42:00 浏览:538
诉讼法考研试卷 发布:2025-02-12 00:13:19 浏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