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立法权
❶ 人格权的类型
[人格权是社会个体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不仅私人之间会互相损害它,而且掌握着比私人大得多的强制力量的国家对它造成损害可能会更大,因此,对于人格权的保护不仅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民法的任务,也是限制国家权力的宪法的任务,相应的也就会产生民法上的人格权和宪法上的人格权,因其人格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两者应属于性质不同的权利。当他们将人格权〉下一行
[看作是自然人(和法人)针对其他私人所享有的权利时,它是一项民事权利];当他们将其看作公民个人对抗国家公权力的权利时,它是一项宪法权利。宪法上的人格权虽然与民法上的人格权名称相同,但他们不能将两者混同,前者作为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旨在保护公民免受国家强制力的损害,后者作为自然人(和法人)所享有的人格权旨在调整民事主体之间发生损害的情形。在德国,对于民法上的一般人格权,“联邦宪法法院仅仅是认为,并不存在宪法层面上的反对民事司法判例的理由。”但是由于两者有着同样的名称,这就隐藏着一种危险,“即在法律适用时忽略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而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正变得模糊,这是因为“一般人格基本权利被赋予了直接的辐射效力”,而且“他们拒绝承认具有这种直接的辐射效力,他们仍然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民法上的一般人格权,即根据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确立积极的给付请求权:要么使用合宪性解释的方法,要么选择清晰无比的法治国家途径即修改法律”;当然,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通过混淆侵权法上的一般人格权概念与宪法上的一般人格基本权利概念的方法,来达到后者的直接辐射效力”,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所谓一般人格权的概括性片面性,另一方面没有就实际的权力范围予以肯定导致此类法外现象出现,但这种混淆概念的做法却存在着下述危险:即法官法过分强烈的干预立法者的职责。因此,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与民法上的一般人格权性质不同,保持两者的区别对于整个法律体系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坚持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合理分立,有利于防止法官拥有过度的自由裁量权,以维护权利人私人领域的自治性。
对于人格权而言,虽然可以将其区分为宪法上一般人格权与民法上一般人格权,但两者又因为人权而发生必然的联系,即宪法基本权利通过其所体现的人权价值影响民法人格权制度的发展。这点在德国宪法法院在“路特案”的判决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该案的审理中,宪法法院认为,在基本权利中可以发现“客观价值秩序”,这种价值秩序遍及全部的法律体系,特别强烈的影响那些以有约束力的规则代替当事人意志的法律领域;这些客观价值对公共利益是根本性的,应该被保护防止不管来自何方——公的或私的侵害;在这里,宪法法院不再宣称基本权利的规定对私人关系具有直接效力,而是主张宪法秩序“影响而不是管制私法规范”。这里所谓的“客观价值秩序”实际上就是道德意义上的人权,宪法规范不能直接适用于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只能通过其所体现的人权价值影响私法的解释和适用。私人之间在彼此的交往时之所以必须相互尊重对方的生命、名誉与财产,并非是因为所有人都应受宪法基本权利拘束的结果,而是源自于人类共同生活的传统常规,这个传统常规是最基本的,连基本权利都要以它为基础来建构;同时,“无论是根据基本权利的客观法面向或其他方法,都举不出坚强理由说明为何基本权利也可以在私法领域类推适用。只有支配整个法秩序,同时也表现在基本权利上的有关人类图像(Menschenbild)的价值判断,才能影响民法的立法者以及适用概括条款的民事法院的法官。”这里的“传统常规”、“人类图像的价值判断”实际上也是道德意义上的人权,它既影响宪法基本权利的发展也影响民法的制定。
综上所述,人格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证的法律体系中可以分为宪法上的人格权和民法上的人格权,两者是不同性质的权利。虽然在现代社会,人权中的法定人权主要在宪法中规定,但在本质上作为一种道德权利的人权,体现的是整个法律体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它对宪法上的人格权和民法上的人格权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法律实践上,现代法律实践只能根据宪法基本权利条款所体现的人权价值来影响民法人格权制度的发展,宪法在这里只是提供了民法人格权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合理性依据,民法上人格权的确认和保护仍应由民法来完成。而鉴于法学实践,人格权将是细分其自身权力及权利义务的有效分水岭。
❷ 为什么霍布斯把立法权比作国家心脏
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没有国家,没有统治权,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你的”、“我的”之分的自然状态中,这是一种极可怕的、恐怖的、人与人相互残害的敌对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人互相为敌的战争状态”,不存在是和非、公正与不公正的观念。
产生这种互相为敌的混乱状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因为人类是自私自利的,在人类的天性中便存在着导致人们互相争斗的种种因素。第二,因为人类是生而平等的,任何两人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共同享有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
但是,人类本性中还存在着的激情和理性,使人们同意履行一种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这种和平条件便是依据理性力量约束人类行为的自然法,霍布斯称之为“自然律”。
霍布斯提出,自然法最根本的原则是寻求和平。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需要有某种权威使人们必须遵守它。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为了和平安全的需要,人们在理性的启迪下订立了契约,各人均放弃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交给某人或某个集体,让他们拥有权威来管理社会。这样,公共权力或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霍布斯契约论的特点是:人们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力和权利,被授予权力的人或议会即主权者,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他的权力和权利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
霍布斯将按照上述契约而联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叫做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他把主权者看作是一个公共人格。霍布斯所说的“人格”不过是公共权力的抽象体现。实际上,他是将公共权力看作国家的本质。这是霍布斯对国家观念的一个重要贡献。
霍布斯已经开始用人的眼光来看待国家问题,他的自然法学说和契约论否定了君权神授肯定了君权人授,指明了国家建立和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平安各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他的契约论却是相当保守的,得出了君主主权的结论,这与他用契约论、自然法解释国家起源和本质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反映了英国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既要求进行一定程度改革,又害怕人民革命,随时准备与封建王权相妥协的政治立场。
(二)霍布斯的主权与政体理论
霍布斯认为,主权是决断和处理国家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灵魂”。
主权应包括下列内容:立法权;与其他民族的宣战言和权;对一切参议人员、大臣、地方长官和宫女的预选权;颁赐荣衔爵禄之权和施行各种惩罚之权;掌握和运用国家全部武装力量之权,对一切意见和学说、书籍的审查权和最后裁决权。总之,凡与公共和平及安全有关的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权力,均属主权的范围。
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主权者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构成主权的各种权力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项重大权力的分割和转让都会导致全部权力的丧失。因此,霍布斯反对分权。
霍布斯依据主权者的不同,把国家区分为三种政体:君主政体,主权者为一个人;平民政体或民主政体,由公民全体掌握主权,贵族政体由一部分人掌握主权。
霍布斯把君主政体看作是三种政体中最优秀的国家形式。
(三)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论
霍布斯认为,政治自由即“在法津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人们有自由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臣民的政治自由是以遵守法律为前提的,自由与守法是相容的。
臣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无限权力是相容的,因为主权者的无限权力是臣民按照“自由意志”自愿交给他的。
臣民自我保存的自由,是主权者不能剥夺的。
霍布斯坚决反对臣民反抗主权者。
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论,实际上是主张君主有绝对的权力,臣民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任何反抗暴政的权利。这种观点反映了英国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害怕人民犯上作乱的心理,也反映了他们与封建势力调和妥协的保守性。
(四)霍布斯关于主权者义务的思想
霍布斯认为,主权者必须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竞争活动及财产不受侵犯。为了履行这些职责,主权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保持主权的完整,不得放弃和让渡主权。
2 .必须对臣民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3 .必须制定公正的法律,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4 .应该正确施行赏罚。
5 .必须甄选良好的参议人员。注意驾驭军队和军队的统帅。
霍布斯关于主权者义务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他反对封建贵族骄横暴虐,要求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贵族利益的政治改革,以满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展的愿望。
❸ 在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行使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是什么
行使立法权,行政监督权的是议会,行使行政权的是首相,而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
❹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知识点
大陆法系的特点:1.全面继承罗马法,2.实行法典化。3.明确立法与司法的分工,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不成人法官造法功能。4.法学在推动法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5.法律规范的抽象化、概括化。6.以司法见长。
罗马法的分期:三分法1.前6世纪到前3世纪:习惯法时期,或纯粹罗马法。2.前3世纪到3世纪:成文法时期,或罗马世界法。3. 3世纪到6世纪:法典编纂时期希腊-罗马法。
市民法:属于罗马古老制度的范畴,专指罗马城邦固有的法律,由罗马城邦古老习惯演变而来,仅适用于罗马城邦国家及其后裔,具有狭隘性、保守型和形式主义的特点。
万民法:指罗马人与古代文敏民族共有的,或在同他们的关系中逐渐创立的规范的总和《。
《十二表法》是习惯法的代表,罗马市民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后收入《国法大全》中。
是罗马习惯法的编纂,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编于公元前451年。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战友、土地和房屋、犯法、公法、宗教法、五表法的补充、后五表法的补充。
《民法大全》1.《查士丁尼法典》2.《法学阶梯》3.《法说汇纂》4.《新律》
五大法学家:盖尤斯 乌尔比安 伯比尼安 保罗 莫蒂斯蒂努斯
人格:人格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相当于现代民法中的权利能力。罗马法上完整的人格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构成
人的分类:自然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完整的人格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法人:自由人、非自由人、半自由人。
特有权:家长权开始出现松动时,法律规定可由子女享有管理、用益乃至处分权的财产。分为:收益特有权、准军人特有产、外来特有产。
概括继承:又称总括继承,指继承人一次同时继承被继承人的一切权利和义务。主要有:全部财产、全部债务、家长的权利义务。
限定继承:查士丁尼时期改为限定继承,继承人只在受益范围内偿还债务。
法定诉讼:指当事人是否提起诉讼、如何进行诉讼,都严格依照市民法规定的诉讼。特征:只用于罗马人:在某些方面仍采用自力救济;采用严格形式主义;分为法律审和事实审。
程序诉讼:由原告请求裁判官作出某种格式的书状,载明案件药店和审判原则,然后由民选的审判员根据书状审查事实作为判决的诉讼。特征:保留保留法律审与事实审2阶段。扩大裁判官权利。残留的自立救济行为进一步得到限制。形式主义削弱。适用于罗马人之外。
非常诉讼。创于罗国初年的行省,因裁判官的特殊权限和案件的特殊性质而得名。废除法律审和事实审两个阶段。取消民选审判员,裁判官员主宰审判。取消繁琐的程序。
日耳曼法:日耳曼诸部族联盟在侵入西罗马帝国,建立封建国家的过程中,由原有部落习惯逐渐发展而成的属人的法律。所有日耳曼各分支和部族的法律,均属于日耳曼法的范畴。
封建时期的不动产制度:马尔克公社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制;采邑制;农奴份地
纠问式诉讼程序:概念:中世纪出现的一种特殊诉讼,当王室权利被认为受到侵害时,由于王室法院直接提起并负责审理案件。
城市法的概念:指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形成、发展、适用的法律的总称。渊源:特许状:商人、手工业者、自由农民、骑士地主确立城市自治和发展为共和国的主要准则。相当于城市宪法。其他渊源:社会习惯、惯例、判例、城市条例、城市法庭判例、城市协议、行会章程等。
罗马法复兴的原因:1.社会原因:商品经济关系对法律产生新的要求;封建法律的分散性与简单化不能满足社会要求;缺乏集权与建立国家集权的要求。
各大学讲授罗马法1.前注释法学派:是以经院哲学为其理论基础,运用逻辑方法,在罗马法的典籍旁或行间进行注释,因此而得名。评论法学派:形成于注释法学派之后,并与之相对立,又称后注释法学派,研究方法主要是辩证推理、逻辑推理、讨论、分类评注、三段论和二难推理等。沿革法学派:?
罗马法复兴的意义:1.促进欧洲法律体系的统一,标志大陆法系形成。2.带来了又一次法的观念的恢复。3.构筑资本主义私法的基础。4.反封建,促进资本主义制度形成。
公民基本权利主要表现为消极自由;国家职能限于消极保障;突出立法权。
《人权宣言》人权:天赋人权“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在于保存自然的、不可消灭的人权,这些权利是自由的、财产权、安全和反抗压迫。” 国家政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法制:法律是公民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为以法律义务为限。
1958年宪法的特点:1.缩小议会权力2.扩大总统权力3.稳定政府
1919年魏玛宪法:背景:一次大战,十月革命。特点:1.规定联邦共和国的国家形式。2.赋予总统广泛权力。3.社会宪法。4.经济宪法。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背景:二战结束。特点:1.加强人权保障。2.重视维护和平,限制国家主权。3.设立联邦宪法法院。4.首次规定政党制度。5.政治制度上的转变;变总统制为议会内阁制。
立法制度:议会行使主要立法权,参议法院行使通过权;对议会立法权的限制及委托立法;法国对议会立法权的限制:列举范围、政府创制、政府要求授权权、总统否决、立法程序、政府干预。
宪法监督:法国:宪法委员会;权力机构;非诉讼;事前监督;全面监督;不可补救。
德国:宪法法院;司法诉讼;事前与事后的。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诉讼、事后的、局部的。
英国法的形成与发展:一、普通法系与普通法
普通法:与习惯法和商法相对应;与衡平法相对应;与英国传统法相对应;
普通法系:自中世纪开始在英国普通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的统称。
二、英国法的形成 分3个时期:1.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2.普通法的形成 3.衡平法的产生 英国法历经由属人法到属地法的发展;普通法的形成:1.诺曼人的入侵以及封建王权的建立。2.王室法院管辖权的形成。3.普通法的形成----令状制度、巡回审判。4.普通法院管辖权的限制与扩大。
三、英国法的发展 1.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发展 2.产业革命后的发展 3.英国法律的海外传播
普通法的形成:1.诺曼人的入侵以及封建王权的建立。2.王室法院管辖权的形成。3.普通法的形成----令状制度、巡回审判。4.普通法院管辖权的限制与扩大。
英国法与美国法的区别:1.美国发没有英国法中的封建制残余。2.美国多元法律体系。3.在循环先例原则上采取更加灵活的原则。4.更加重视制定法的倾向。5.种族问题成为法律的重要内容。
循环先例原则:英国确立于16世纪;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有约束力;同一法院对今后自己的审判有约束力;上议院对本院及其他法院有拘束力。
衡平法与普通法系的关系:1.不同的法院系统。2.管辖权上的一般与特别 3.救济方法的差别 4.衡平法可以对普通法处理国的案例进一步处理,普通法则不能。5.衡平法对人,普通法对物。6.普通法重于形式,衡平法重意思。
普通法系的特点:1.以英国为中心,以普通法为基础。2.以判例为主要表现形式。3.变革相对缓慢,具体保守性。4.在法律发展中法官具体突出作用。5.体系庞杂,缺乏系统性。6.注重程序的诉讼中心主义。7.重视经验和实际应用。8.独特的概念术语和技术风格。9.较早注意到人身权保护,多采用司法程序。
❺ 人格宣言是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没有人格宣言这一著名一说,当然有这个说法,但历史上没有这种著名宣言。只有《人权宣言》
简称《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1793年6月24日,雅各宾派通过的新宪法前面所附的《人权宣言》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宣布“社会的目的就是共同的幸福”,提出“主权在民”,并且表示如果政府压迫或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反抗和起义的权利。
法国《人权宣言》内容
不满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的人们愤而组成国民议会,并提出制定宪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却强令解散议会,并且调集大批军队集结巴黎附近。民众们推翻了国王,并且开始以新的理想来设计国家的方向。(本段非人权宣言原文内容) 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时间:1789年8月26日 起草:穆尼埃 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经常呈现在社会各个成员之前,使他们不断地想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以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
因此,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了十七条权利,它庄严宣布: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第四条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 第五条 法津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预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第七条 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凡动议、发布、执行或令人执行专断命令者应受处罚;但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被扣押的公民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则构成犯罪。 第八条 法律只应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 第九条 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第十条 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第十二条 人权的保障需要有武装的力量;因此,这种力量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此种力量的受任人的个人利益而设立的。 第十三条 为了武装力量的维持和行政管理的支出,公共赋税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赋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的分摊。 第十四条 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来确定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认可注意其用途,决定税额、税率、客体、征收方式和时期。 第十五条 社会有权要求机关公务人员报告其工作。 第十六条 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法国《人权宣言》的意义 《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 《人权宣言》的公布表明,法国资产阶级用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这是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特别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还推动了其他很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学说对亚洲和中国的革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世界人权宣言》内容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宣言》颁布后,大会要求所有会员国广为宣传,并且“不分国家或领土的政治地位,主要在各级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加以传播、展示、阅读和阐述。”《宣言》全文如下: 序 言 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 鉴于对人权的无视和侮蔑已发展为野蛮暴行,这些暴行玷污了人类的良心,而一个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的来临,已被宣布为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 鉴于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治的保护, 鉴于有必要促进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鉴于各联合国国家的人民已在联合国宪章中重申他们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并决心促成较大自由中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鉴于各会员国业已誓愿同联合国合作以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 鉴于对这些权利和自由的普遍了解对于这个誓愿的充分实现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因此现在, 大会, 发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以期每一个人和社会机构经常铭念本宣言,努力通过教诲和教育促进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并通过国家的和国际的渐进措施,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各会员国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辖下领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和遵行; 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第二条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属的国家或领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国际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领土是独立领土、托管领土、非自治领土或者处于其他任何主权受限制的情况之下。 第三条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第四条 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 第五条 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 第六条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 第七条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 第八条 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 第九条 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 第十条 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第十一条 一 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 二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或不行为,在其发生时依国家法或国际法均不构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为犯有刑事罪。刑罚不得重于犯罪时适用的法律规定。 第十二条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第十三条 一 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 二 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 第十四条 一 人人有权在其他国家寻求和享受庇护以避免迫害。 二 在真正由于非政治性的罪行或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行为而被起诉的情况下,不得援用此种权利。 第十五条 一 人人有权享有国籍。 二 任何人的国籍不得任意剥夺,亦不得否认其改变国籍的权利。 第十六条 一 成年男女,不受种族、国籍或宗教的任何限制有权婚嫁和成立家庭。他们在婚姻方面,在结婚期间和在解除婚约时,应有平等的权利。 二 只有经男女双方的自由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缔婚。 三 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并应受社会和国家的保护。 第十七条 一 人人得有单独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权。 二 任何人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 第十八条 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改变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单独或集体、公开或秘密地以教义、实践、礼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第十九条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第二十条 一 人人有权享有和平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二 任何人不得迫使隶属于某一团体。 第二十一条 一 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 二 人人有平等机会参加本国公务的权利。 三 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权力的基础;这一意志应以定期的和真正的选举予以表现,而选举应依据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权,并以不记名投票或相当的自由投票程序进行。 第二十二条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这种实现是通过国家努力和国际合作并依照各国的组织和资源情况。 第二十三条 一 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 二 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 三 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公正和合适的报酬,保证使他本人和家属有一个符合人的生活条件,必要时并辅以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 四 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 第二十四条 人人有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 第二十五条 一 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 二 母亲和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顾和协助。一切儿童,无论婚生或非婚生,都应享受同样的社会保护。 第二十六条 一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二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三 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 一 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 二 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 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第二十九条 一 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个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二 人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时,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确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旁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适应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 三 这些权利和自由的行使,无论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得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第三十条 本宣言的任何条文,不得解释为默许任何国家、集团或个人有权进行任何旨在破坏本宣言所载的任何权利和自由的活动或行为。
《世界人权宣言》意义
《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制定的第一份系统的纲领性人权文件,由于当时美苏等国不同的人权观以及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制定过程中充满了分歧和斗争。由于各国政府和人民吸取了二战教训,渴望国际人权保障,在人权委员会的努力下《世界人权宣言》最终还是诞生了,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❻ 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国家(States、Countries)是由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国家概念:区域划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权力。一个国家合法性是指一个政权的理性标准。理性标准是指司法审核标准,法制建立标准,国家可以容纳多民族。
(6)人格立法权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状态。恩格斯指出,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衣、食、住及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种的繁衍及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
在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下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成为国家产生以前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社会制度。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逐渐代替了血缘关系,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氏族制度,这就是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恩格斯曾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指出原始社会制度瓦解是个逐渐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前提。
在原始社会,生产发展到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时,就已经有奴隶出现,而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时,奴隶已成为农业、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这时国家尚未出现,只有阶级形成,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一切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基本分歧点。
❼ 初三历史《人格宣言》的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急急急~~~·
宣言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权文件,其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宣言对于解释《联合国宪章》中的人权条款具有权威的指导作用。由于《联合国宪章》未规定具体的人权内容,在这种意义上,宣言填补了这一空白,宣言具体阐述了宪章规定的“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内涵。2)宣言是第一个在国际领域系统地提出保护和尊重人权具体内容的国际文件,具有开创意义。宣言第一次规定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还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人权思想和原则,如对人权的承认是维护和平的基础;人权应受到法治的保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国际环境是实现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证等等。3)宣言作为国际人权法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众多人权文件的理论依据或思想基础。宣言成为联合国系统国际人权立法的基础。从国际人权立法及实践的发展来看,宣言作为人权的国际共同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1966年的国际人权两公约就是以宣言为基础,是宣言的法律化;联合国制定的其他人权公约也都基本上是对宣言的承继、延伸和发展。另外,宣言对一些区域性的人权公约,如《美洲人权公约》、《欧洲人权公约》和《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的制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宣言还直接影响了一些国家国内宪法的制定。
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第二条
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属的国家或领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国际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领土是独立领土、托管领土、非自治领土或者处于其他任何主权受限制的情况之下。
第三条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第四条
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
第五条
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
第六条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
第七条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
第八条
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
第九条
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
第十条
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第十一条
一 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
二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或不行为,在其发生时依国家法或国际法均不构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为犯有刑事罪。刑罚不得重于犯罪时适用的法律规定。
第十二条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第十三条
一 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
二 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
第十三条
一 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
二 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
第十四条
一 人人有权在其他国家寻求和享受庇护以避免迫害。
二 在真正由于非政治性的罪行或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行为而被起诉的情况下,不得援用此种权利。
第十五条
一 人人有权享有国籍。
二 任何人的国籍不得任意剥夺,亦不得否认其改变国籍的权利。
第十六条
一 成年男女,不受种族、国籍或宗教的任何限制有权婚嫁和成立家庭。他们在婚姻方面,在结婚期间和在解除婚约时,应有平等的权利。
二 只有经男女双方的自由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缔婚。
三 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并应受社会和国家的保护。
第十七条
一 人人得有单独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权。
二 任何人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
第十八条
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改变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单独或集体、公开或秘密地以教义、实践、礼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第十九条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第二十条
一 人人有权享有和平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二 任何人不得迫使隶属于某一团体。
第二十一条
一 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
二 人人有平等机会参加本国公务的权利。
三 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权力的基础;这一意志应以定期的和真正的选举予以表现,而选举应依据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权,并以不记名投票或相当的自由投票程序进行。
第二十三条
一 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
二 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
三 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公正和合适的报酬,保证使他本人和家属有一个符合人的生活条件,必要时并辅以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
四 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
第二十四条
人人有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
第二十五条
一 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
二 母亲和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顾和协助。一切儿童,无论婚生或非婚生,都应享受同样的社会保护。
第二十六条
一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二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三 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
一 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
二 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
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第二十九条
一 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个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二 人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时,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确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旁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适应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
三 这些权利和自由的行使,无论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得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第三十条
❽ 古希腊立法权的来源和古代中国立法权的来源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传统法制观念的核心是刑,其职能主要是“绳顽警愚”内,是“防民之具”。在它的容指导下,中国古代法律重公权、轻私权,刑法居于各法之上,刑名法律之学是古代法学的代称。
近代吸取西方经验,法制观念与权利观念密切联系,与此相适应的抽象独立的人格、发达的契约关系、平等观念等等,
在古代中国法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敕往往直接成为法律,皇帝可修改、废止任何法律。 (二)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三)法律以刑法为主刑始终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主题。古代没有部门法的划分,历代法典--律遂通称刑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统统规定于此,统称犯罪,处以刑罚。 (四)司法从属于行政皇帝"口含天宪",握有国家最高司法权。
❾ 立法的表达技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规定性法律文件的内部结构、外部形式、概括的语言表达、文体的选择技术等。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达。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首先,法的名称的表达要规范和统一也就是说,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为其法律效力层次不同必须有不同的名称来表达。
2、法的内容要完整,法的要素应该齐全、完备。
法律规范的表达。法律规范的表达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确。
3、法的体例安排要规范和统一。
法律规范的表达。法律规范的表达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确。
4、法律规范的结构和分类技术;
5、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化和系统化技术。
6、立法语言的运用。立法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准确、严谨和简明。
①所谓准确,就是说要用明确肯定的语言表达明晰的概念。
②所谓严谨,是指用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法律规范的内容。
③所谓简明,是指用尽可能简练明白的语言表达法律的内容。
(9)人格立法权扩展阅读:
用立法表达中国人的精神:
这些年,热点社会新闻中常常有好心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却反而可能被要求赔偿,让“流血又流泪”。长此以往,谁还敢对陌生人出手相助?
民法总则为匡正社会风气,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仅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而且还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法不远人,民法乃至法律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助理王雷认为,民法总则第183条、第184条中关于对见义勇为行为的鼓励和宽容,是团结互助、友善待人的社会美德在民法典具体规则中的体现,增强了民法典的道德底蕴。
以法安天下,才能以德润人心。在一个利益日趋多元、结构深刻变动的社会中,道德价值的坚守更加离不开可靠制度的支撑。老百姓对于得到广泛认同、较为成熟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有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