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发布时间: 2022-01-19 07:30:49

⑴ 如何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 ,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

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内容

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发展的年龄指标远远超出早些时候皮亚杰的研究结果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
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并且这一发展降持续终生, 赋予了这一研究的哲学含意。
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在第一阶段,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在第二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第二阶段的道德推理,显示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而只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2)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
在第三阶段,自我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
在第四阶段,重要的是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一阶段,过失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把坏人与好人区分开来。
(3)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这时,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
在第五阶段,认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虽然柯尔伯格坚持第六阶段的存在,但是他很难找到一个被试能够一贯处于第六阶段。结果显示很少有人曾经达到柯尔伯格模型的第六阶段。

⑶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承认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连续的发展顺序,只是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
德推理过程,他采用两难故事法,让被试对道德价值上互相冲突的两
难故事进行讨论,使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从他们的道德陈
述中分析出道德发展的规律。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
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
心自身的利害。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儿童
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2.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这一水平的
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
体所确立的准则。他们都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
秩序的内在欲望。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
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森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
赏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希望被人
看作是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教师、朋友的期望,保持相互尊
重、信任,这时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这个阶
段的少年在读到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时,有的说“偷药不对,好孩子是
不偷药的”,或强调“海因兹爱他的妻子,因为已经走投无路才去偷
的,这是可原谅的”。
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
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
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这个阶段的
青少年在回答海因兹的问题时,一方面很同情他,但同时又认为他不
应触犯法律,必须偿还药剂师的钱并去坐牢。他们认为如果人人都
去违法,那社会就会混乱一片了。另有一些人认为,药剂师见死不救
是不应该的,他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
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这
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境界
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可分为: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
们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认
为法律是为了使人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
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那些按民主程序产生的、公正无
私的准则是可接受的,强加于人或者损害大多数人权益的法律是不
公正的,应给予拒绝。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道德推理最高阶段的人基于他自
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这些抽象的道德准则
和普遍的公正原则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
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在对海因兹事件的反应
中,认为“应该”去偷药的人的理由是,当一个人在服从法律与拯救生
命之间必须作出选择时,保全生命较之偷药就是更正确的更高的原
则。主张“不应该”的人则认为,癌症患者很多、药物有限、不足以满
足所有需要它的人;应该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对”的才是正确的行
为。海因兹不应从情感或法律出发去行动,而应该按照一个理念上
公正的人在这一情况下该做的去做。
柯尔伯格确定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一阶段
的划分不仅考虑到儿童是选择服从,还是选择需要,还要看儿童对这
种选择的说明和公正性。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
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柯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
人在20岁后能达到第三级水平。整个发展趋势是从个体水平,经由
社会水平向道德理念水平发展的。

⑷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2、习俗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他们都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

3、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⑸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⑹ 发心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哪本书上有详解

彭的普心525页ps: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这么多本书上都有,林的发心不会没有吧,不过我现在手头也没书

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三习俗四阶段

前习俗水平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在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
习俗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他们遵守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规则)

在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在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这一水平,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的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人们的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很少人达到这一水平。

在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第一句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⑻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发展六阶段

水平来1 前道德水平 阶段1. 惩罚源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2.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水平2 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阶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 阶段4. 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3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⑼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在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自己能否免于处罚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或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倾向或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外界的权威和规则。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规,认为只要违反了某种法规都是错误的行为。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主要表现为对于道德的判断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规,并认识到了应以普遍的伦理和道德原则作为判断标准。
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他们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考虑的事情相比,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

热点内容
五邑大学学分制条例 发布:2025-02-12 03:54:32 浏览:701
合同法对铁路晚点 发布:2025-02-12 03:30:25 浏览:694
婚姻法离婚后再婚 发布:2025-02-12 02:40:30 浏览:995
国家制度民法典的意义 发布:2025-02-12 02:36:04 浏览:47
新婚姻法财产分割案例 发布:2025-02-12 02:25:21 浏览: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务所人员 发布:2025-02-12 01:55:49 浏览:76
刑事诉讼法的特点 发布:2025-02-12 01:44:07 浏览:465
附有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12 01:43:16 浏览:447
新刑事诉讼法全文下载 发布:2025-02-12 01:42:00 浏览:538
诉讼法考研试卷 发布:2025-02-12 00:13:19 浏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