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与法律
❶ 公民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用来约束公民的义务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应该在法律准则的约束下行专使自己的权属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你就违法了,但违法了不一定受到处罚,只要在执法者通过各种途径有足够证据证明你确实违法了,你才会承担相应地处罚,比如,你夜里四处无人闯红灯,没人目击者,也没有监控设备发现,事实上你确实违法了,但执法者没有证据处罚你,除非你去自首。
^1、道德来责任:就是自己源的良心受到拷问,让自己的内心“很受伤”^-^,这个需求公民自己素质高啊。
2、法律责任:就是自己的良心约束不了自己的时候,自己被国家暴力机关(公、检、法)找上门。承担法律责任是“身不由已”@@
❸ 求一篇“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
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
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
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
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法德并举:历史的借鉴
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它标志着奴隶主阶级对法德之间的关系有
了自觉的意识。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创立者,他意识到法律和
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认为善德观念只能以道德教育来引导,
仅靠刑罚是不行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秦用严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汉统治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礼法并重”,
继而董仲舒论证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阴者阳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无论是“明德慎罚”、“礼
法并重”,还是“德主刑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义,是把法律作为手段
来配合推行封建的伦理道德。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把伦理道德与政
治相结合,礼与刑融为一体,使僵硬的法律规范借助于道德提升为人
们自觉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
西方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
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就是以善待
友,以恶对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主张守法是人的道德责任,法
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亚氏曾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实现
正义、美德和幸福的各项原则。西方许多著名法学家都认为,人对社
会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过法治体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学
派的自然法,它对罗马法和罗马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认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自然法构建了自然、理性、正义、
平等的价值体系。17、18世纪以后,自然法思想又被资产阶级法学家
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自然法学派最突出特征是认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与道德冲突的法则是恶法。在西方传统中,有许多值得
我们借鉴的关于“守法”的道德观,如柏拉图的“人们必须有法律并
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的名言;近代
的“爱法律”作为“国民公德”的核心等等。这些道德观强调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责任,自律就是对法治的强有力的支持。
从中西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东方伦理法与
西方自然法都主张把外在的法律内化为人们自觉的意识,法律只有成
人们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觉的遵守。法律与道德是互相
渗透、互相融合、相互转化的。法律总是代表着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盗、勿杀人就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❹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一、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❺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在法律的范畴内,来讲到底源是不合适的,在道德底线钱讲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在我看来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记得在法律中有一个规定就是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公利益的同时要维护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法律的一条基本原则。
总结:
从这个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时候也不是万能的,更多意义上来讲,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个法律的规定,只是给法律的一个圆场说法而已。
❻ 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守法律的公民
400字也太少了!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首先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伸导公民首先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首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公民的个人道德是通过个人自学的首先修养和社会首先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首先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首先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锤炼个人道德,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宴席、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公民要努力按以下要求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进行首先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最后,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做为一个守法公民,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领导者个人时,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兴衰就钭寄托于领导者个人身上。随着领导者的更迭,国家的政局就有可能大起大落,政策与法律也会频繁变动。而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法律时,由于法律是一种超越于任何个人之上的普遍性规则,并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尽管领导者会变动或更迭,但政治统治与社会秩序仍将会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公民来说,至少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第二,积极宣传法律知识;第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❼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法律、道德都是行为规范,都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撑持
道德的产生先于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无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并力求与道德相适应,相协调的。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蕴涵着道德精神。法律的实施不仅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要靠群众在舆论上的支持。
2、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
人们道德自律的增强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为道德立法有利于促使人们逐渐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道德是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通俗约成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实施的范围不同
法律是对全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法律不仅仅是属于道德的事情,当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畴,也是法律范畴。
道德不是对全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因为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员提出的,如职业道德。
3、保证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道德则是非强制的,它完全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4、处罚的方式不同
违反法律必须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
违反道德将受到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良知的谴责。
5、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
法律是具备一定权威性,是要求每个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过于严格的话,那么人们容易造成违法,并且也不现实。
道德的调整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生活上,有些东西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❽ 如何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并不主张做“好公民"。
知礼仪,是为了平等待人,以最大的善意对人。
懂道德,是为了约束自己,以最大的善意做人。
遵纪,是尊重社会公共场合与所在集体。
守法,是尊重全社会,尊重别人的自由与权利。
所有一切不是为了做顺从的“好公民”。
现代社会不是强秦。中国不再是,不应是战争机器,挣钱机器。我们不是螺丝钉,小齿轮。
我们知礼有德遵纪守法,不止是尊重别人,也希望获得别人尊重,不止是收获善意,也希望别人给予善意,尊重我们的利益。
这是相对的,平等的,必须的。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
总有些人,喜欢骑人头上撒尿拉屎。
总有些人,喜欢看人下菜碟。
总有些人,喜欢以别人的痛苦为自己的乐趣。
总有些人,喜欢损人肥己。
不一而足。
有些人,就算是赔钱你也要打他。
有些人,不怼他反以为荣,不以自己的恶行为耻。
有些人,不揭露他的虚伪嘴脸,不戳穿他的假话骗局,人家只会加重你的责任,强调你的义务。
对,这世界不太平,林子大了什么鸟也有。
对,这世界不平等,以强凌弱,比比皆是。
对,这世界不只有顺从,还有抗争。
能用法律解决问题,我们欢迎,我们有耐心,
但世上规则不止法律一种,当法律无效时,
道德,非暴力不合作,用脚投票,市场抵制交易,暴力与战争,不一而足。
不妨碍人们评价,不妨碍人们选择,分分钟教你做人。
小朋友,即使坐了黑出租车也得给钱。
给不给是态度问题,给多少是水平问题。
做市场经济下,守契约的人,比知礼仪懂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更重要。
劝尔少看新闻联播,少看环球屎报,少听正能量鸡汤。多看脚下身边,多留善意,做个正直善良的人。
❾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这玩意分权重么?又不是资源扶持。如果题主说的是权威性的话, 那无疑是法律的权威性更大一些,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底限,且具有非常强的约束力和强制性。而两者的关系就在于容忍度上,触犯法律是零容忍,而违背道德还是有转换的余地的。
所以说,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构成了整个社会的规则体系,法律规定了人们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标准,其主要作用是引导人们正向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社会,人与人能够和平相处。而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道德行为规范也会越来越健全,而法律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健全。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或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再做出改变或调整的。基于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法律的更具有权威性,且必须是人人遵守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