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与领导力

道德经与领导力

发布时间: 2022-01-19 14:11:55

『壹』 在道德经中,人是因为差了哪3点才区分出了牛人和普通人

大家都知道,《道德经》就是一本智慧书,上到万物起源,下到为人处世,还有一些人生的成败法则,老子都把这些的本源,想的非常通透。

关于一个人如何成功的具体问题上,老子在《道德经》中零散地谈到很多,我觉得第三十三章讲的最接地气,就算不能融会贯通老子五千言,只要对着下面的这38个字死磕到底,每个人都会有不凡的成长。



如果只能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那这本书就一定是《道德经》,这本书第一次读,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当你经历过“风波”之后,再看《道德经》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

当初曾国藩就是在中年,人生低谷的时候,重读《道德经》,看完之后,真的有种大彻大悟之感,从此开始了自己以及整个人生的脱胎换骨,走上了成功之路。

『贰』 我悟出了老子同志的精髓!他的性相近!习相远!告诉我们!性相近并非天生的!

首先,“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说的,不是老子说的。建议阅读《论语》和《老子》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含义。

其次,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领悟圣贤的话语,绝对会有很多很多收获,恭喜你开始有所体会。我也有这样的经历。

再次,你自己理解“性相近、习相远”,跟被古往今来认可的解释相差很远。不过这没什么,本身大家对于这句话的意思也有所争议,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只要自己有收获就好。建议短期之内不去跟其他人表达你的想法,否则可能有反效果。毕竟我们追求的不是别人的认可,而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自己的认可。

最后,你描述“团队”的行为模式,还是有见地的。我理解你说的,你在描述的是“领导力”理念中的“团队文化”部分。就是“如何让一个团队的人,虽然‘性格’不同,但是‘行为模式’是相同的,大家做事情的方式是一样的”。一个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整个团队都用共同模式来行动。

我建议你做一个“中西合璧”,学习团队文件建设的理论,推荐《第五项修炼》、《驱动力》等书籍,毕竟领导力方面,和团队建设方面,西方的理论体系也很完整,更加落地。与我国国学相互印证,那有多好!

『叁』 通过《论语》 《道德经》的学习.怎样理解领导艺术与领导智慧

论语是孔子宣传其理念的作品。仁为核心观点。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的一大体现。
仁的理念,不是获得而是保持。仁不难得到,却很难永远不做不仁之事。这就要求行事者加强对自己的约束。
而道德经,分讲道与德。乃是解释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最基本的哲学。当然,其中很多句子用在领导上也可以。

『肆』 老子道德经里把领导水平和达到的境界分为哪四个层次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而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领导力的阐述,老子把领导力分为了四个境界
1: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是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这是道德经种强调的无为而治。可能会让大家觉得很玄。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当然这个境界的领导力并不适合基层或者中层的领导者,而更多的是对高层领导者的要求。当您从一个较高的境界去管事或者理人。是应该看透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本质,包括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人情世故的哲学规律。真的要把事情做好,是需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一个卓越的企业家总是能把握好市场发展的规律和产品发展的规律,根据市场法阵的规律在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实施相对应的产品战略和展示来顺应市场,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最大的回报。而对于人,领导者更多的需要从社会学和哲学的层面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甲今天在会议上对您提出方案A极力反对,表面现象是这个方案有一些缺陷,然而本质原因可能是您在上周末的一个聚会上开了一个让他很难堪的玩笑。您要对您的团队实施影响,需要从人性的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2:其次,亲之誉之。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要想获得下属的赞美和亲近,您需要赞美和亲近他们。这一点强调的是领导者需要熟练的掌握激励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这样的领导者需要为下属的利益考虑。作为一个领导者,在一个职位上,有双重的身份,其一:向下,他代表了Boss。其二:向上,他代表了员工。一个只知道讨好Boss而不知道为员工争取利益的领导是不可能获得员工的待见的,而一个为了员工利益而没有大局观的领导者也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
3: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敬畏他。曾经有人跟我说:“即使和您的员工在澡堂一起洗澡,也要保持您的威严”。我很能理解他的观点。然而当您面对一群知识工作者,您每天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拉着老长的脸跟您的员工交流。哥们,您离被骂已经不远了。职权给您的威严是一种最不应该被滥用的影响力。不要动不动就说:“如果不行,我要怎么怎么着你”,换一种方式:“如果成了,我就怎么奖励你”。当然大棒和萝卜您都要准备着,合理运用,大棒一根,萝卜一堆。
4:其次侮之。最差的领导,人们轻视、侮辱他。 当官当成这样,还干的什么劲呀,回家买红薯吧。然而,这样的人少吗……

『伍』 高分求助!哪位大虾知道哪里有李中华的《道德经应用智慧》、《道德经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谢谢谢

第一章:老子篇 先秦诸子均以姓氏加“子”为书名,然《道德经》称“老子”,而“老子”李姓名耳,却不姓“老”,可见其被称做《老子》自有妙意。“老子”是我们对父辈、祖辈的尊称,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就是一个民族的文明载体。所以,《道德经》之所以称《老子》,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的载体,而作者老子也成了智慧的化身! 一:父亲老子,认祖归宗; 二:智慧老子,中华道统; 第二章:道德篇 道为世界观,是人在世界和宇宙里的位置;德为人生观,是人在社会和生活中的态度。二者是人类最完美的道德体系。有正确的世界观,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而我们却过分强调了后者,忽视了道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导致道德沦丧。《道德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答案。 一、道之为物,恍兮惚兮; 二、道之体认,强名强字; 第三章:玄妙篇 老子倡玄,道教尚玄,中医重玄。玄非深奥之义,而是变化之文。从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自然观察到的是丰富多彩的宇宙人生,便是妙。就是这个“玄”,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觉悟思维模式,有别于西方的定式思维模式,使得人类在认为宇宙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一、玄字正名,变化为道; 二、玄之意义,觉悟思维; 第四章:天道篇 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二、天道自然,利而不害; 第五章:自然篇 一、自然无为,出生万物; 二、大道自然,万法归宗; 第六章:谷神篇 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二、上德若谷,虚而不竭; 第七章:上善篇 一、上善若水,利而不争; 二、天下至柔,能克至坚; 第八章:善恶篇 一、善恶相对,无善无恶; 二、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第九章:生死篇 一、生也柔弱,死也坚强; 二、生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十章:无为篇 一、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二、能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十一章:不争篇 一、善利不争,成就万物; 二、夫唯不争,莫之与争; 第十二章:守中篇 一、恍兮惚兮,有象有物; 二、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第十三章:知足篇 一、自知者明,知足者富; 二、多藏厚亡,知足不辱; 第十四章:若反篇 一、正言若反,信言不美; 二、反者道动,天道好还; 第十五章:三宝篇 一、慈故能勇,天长地久; 二、俭故能广,损之又损;
编辑本段老子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课程大纲: 一、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 二、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及影响 三、老子的哲学智慧——老子论道 四、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五、老子的人生智慧 六、老子的生态智慧 适合对象:企业董事长、总裁、高级管理者以及对国学智慧感兴趣的所有人群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 课程大纲: 一、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 二、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及影响 三、老子的哲学智慧——老子论道 四、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五、老子的人生智慧 六、老子的生态智慧 内容简介: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因素,人类在反思中回到经典。《道德经》五千言,其内容博大精深。李中华教授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解读经典,直指人类生活与生存的现实问题,在深入浅出中传递《道德经》神韵。使人们重新点燃思想的火焰,在反省与思考中捕捉到新的动力,寻找出经典与现实新的结合点。 《道德经》应用智慧内容目录: 第一讲 千手观音的《道德经》——千手观音千手便 千面道德经千面观 第二讲 不可思议的《道德经》一——大梦一场再无梦 广舌三千更有形 第三讲 不可思议的《道德经》二——不可思议佛门谛,超乎寻常道德经 第四讲 因循自然的《道德经》——事事物物自其然 因因循循安所安 第五讲 以无而为的《道德经》一——举重若轻拙巧为 制其先机大小为 第六讲 以无而为的《道德经》二——以无而为超功利 因循自然守大道 第七讲 上善似水的《道德经》——水可为善亦为恶 水溺水毁古来多 第八讲 祸福是非的《道德经》——国共合作共玄同 民族文化大圆融 第九讲 残缺圆满的《道德经》——胜人英雄汉武帝 胜己圣贤太史公 第十讲 反动逆推的《道德经》——条件环境未论及 大智弱智有问题 第十一讲 柔弱刚强的《道德经》——低调做人柔胜刚 诡道用兵弱胜强 第十二讲 不三不四的《道德经》——是东是西不是道 不三不四非为道 读者对象 事业单位领导、企业董事长、总裁及高级管理者和对国学感兴趣的人群 宣传提示语 有为极处是无为 精进不息天行健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课程大纲: 一、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 二、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及影响 三、老子的哲学智慧——老子论道 四、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五、老子的人生智慧 六、老子的生态智慧 适合对象:企业董事长、总裁、高级管理者以及对国学智慧感兴趣的所有人群 讲师:翟鸿燊著名国学大师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乘智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长期以来,翟教授一直怀着强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研究,在融会国际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哲学主流、营销理论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管理科学、决策科学、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企业团队等方面提出一整套独到的解决方案,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翟鸿燊教授所研发的著名“TAT(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课程,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国家大学等知名院校的MBA、EMBA、DBA、卓越领导力项目等研修班中倍受欢迎。 《大智慧3-道德经应用智慧》课程内容提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 博大精深、玄妙无极,蕴含了养生之学、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方略,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无尽的智慧宝藏。它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技、政治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到今天,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追寻人类文明的源头,挖掘古代智慧的底蕴。《道德经》还为历代帝王将相所推崇:唐玄宗登基之年,便诏告天下,以《道德经》为诸经之上,命天下士庶必须家藏一册,并亲自注解《道德经》;毛泽东在著文和演说中曾多次引用《道德经》原文,如:“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不敢为天下先”等,外出时,还指名带上《道德经》;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第二次就职演说中,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释他的治国理念,从此,美国人对道家的兴趣便有增无减,甚至连美国科学院内也挂着“无为而治”四个大字。 然而《道德经》易求,《道德经》之真法真传难得。为此,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著名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来“函谷关论道”,传授《道德经》之真谛,分享其珍藏的历代帝王对《道德经》之注解,引领您追寻老子的足迹,领悟天地自然的大道与智慧!翟教授自幼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道德经》感悟颇深。长期以来,翟教授一直怀着强烈的民族心与使命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圣智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近年来翟教授应邀在各级政府、知名院校做过数千场各种形式的教育训练与演讲,使近百万人在震撼和觉悟中获得心智上的成长和突破。 《道德经与道本管理》课程大纲: 第一篇 企业家为什么要学《道德经》 第二篇 孔子请教老子 第三篇 现实中管理缺了什么? 第四篇 老子、道德经、道教 第五篇 《道德经》在世界的传播 第六篇 什么是道? 第七篇 “有无”大道 第八篇 “无为”大道之玄妙 第九篇 上善若水 第十篇 竞争时代,如何不争? 第十一篇 “反成”之大道 第十二篇、大私天下 第十三篇 道德经之用:道本管理

『陆』 正本清源:什么是领导力

领导力之“乱象” 领导力已经成为管理界最热门的一个词汇,几乎没有一个企业不谈领导力,没有一个专家否认领导力的重要性。网络“领导力”,可以得到24,100,000条信息,Google“leadership”,也能看到683,000,000条诠释。 然而,究竟什么是领导力?我在哈佛学习领导力的时候,曾找到了100多条领导力的定义!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德鲁克,这个管理界的“总统”级人物,将领导力定义为目标和业绩:“领导力能将一个人的愿景提升到更高的目标,将一个人的业绩提高到更高的标准,使一个人能超越自我界限获得更大成就。(“Leadership is lifting a person’s vision to high sights, the raising of a person’s performance to a higher standard,the building of a personality beyond its normal limitations.”) 2.John Maxwell(约翰·麦克斯威尔)这个世界级领导力名家,将领导力定义为方向:“领导者是知道方向、指明方向,并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的人。(“A leader is one who knows the way, goes the way, and shows the way.”) 3.我们中国人热爱的前GE董事长兼总裁杰克·韦尔奇将领导力定义为成长他人:“当你不是个领导者,成功是让自我成长;当你成为一个领导者,成功是帮助他人成长”(“Before you are a leader, success is all about growing yourself. When you become a leader, success is all about growing others.”) 4.我的校友、Antioch University大学的毕业生、世界著名的领导力专家Warren Bennis将领导力定义为打造:“最具危险的观点就是把领导力看成是天生的,是遗传的。这是胡说!事实正好相反:领导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出来的!”(“The most dangerous leadership myth is that leaders are born-that there is a genetic factor to leadership. That’s nonsense; in fact, the opposite is true. Leadersare made rather than born.”) 5.美国最杰出的总统之一杜鲁门,将领导力定义为创造未来:“人创造历史,而不是历史创造人。在人类历史中,当缺乏领导力时,社会就停滞不前。当勇敢的、有能力的领导者抓住机会改变社会、创造未来的时候,社会就开始进步。”(“ Men make history and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In periods where there is no leadership, society stands still. Progress occurs when courageous, skillful leaders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things for the better.”) 6.美国约翰肯尼迪总统将领导力定义为学习:“对领导者最大的挑战是学习的能力”(The biggest challenge for leaders is the ability to learn.) 7.我在哈佛的老师,世界著名的领导力专家,Ralph Heifetz将领导力定义为行动、应变与发展:“领导力就是能激发社会或组织的人们去解决难题,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The art of mobilising people (in organisations and communities)to tackle tough issues, adapt and thrive”) 8.我在哈佛的另外一位老师,世界著名的心理学专家,Robert Kegan,将领导力定义为走向成熟:当人充分释放自我潜力,达到人生更高的心智模式的时候,他/她的领导力是最优秀和完美的。(“Leadership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maturity”)。 仅此8个定义就充分显示,每个人都是从不同角度去定义领导力的。我在研究一百多个领导力定义时,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理,每条定义都不是错的。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背部,就说是墙;摸到鼻子,就说是绳子;摸到腿部,就说是大树! 领导力之本源 那么真正的“大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为了对领导力概念正本清源,让我们从领导力诞生的源头开始。 我们现在谈到的领导力,可以说是舶来品,是西方的Leadership。从leadership词根上讲, leith,是“向前(to go forth),”“突破瓶颈(to cross a threshold),”或“蜕变(to die)”的意思。因此,leadership的本义是勇于向前、突破瓶颈、创造蜕变。 由此可见,西方leadership的定义本体还是突破、提升和蜕变。这个领导力的定义源于西方文化,因此,与此相关的三大价值观值得注意: 1.自我人生观:人人都可以创造自我的人生,每个人是自我的主人,父母、老板、政府等都是为你所用的,他们最好的作用是为你的成功创造一些环境,给予一些帮助。但人生要靠自己。 2.人生潜力观:每个人都有潜力,每个人都可以突破自我、成就自我,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实现自我; 3.自我领导力观:人人都可以有领导力,每个人都可以激发自我、成为具有领导力的人,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宗旨就是挖掘每个人的潜力,让他们实现具有领导力的光辉人生。 在这种价值观的大文化背景下,领导力与每个人都有了密切的关系,具有领导力是人生的追求,也是事业的追求。在这种文化中,西方领导力的塑造是从出生就开始了:父母很早就会让孩子独立起来,自己行动,有自我思维,有独立的意识;学校一直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起辅导作用,充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有不同的人生;公司领导会给下属创造环境,提升他们,挖掘他们的潜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以参政,都可以成为国家总统。 那么,在我们东方,领导力是什么概念呢?我详细地查找了说文解字、康熙词典、新华字典和汉语字典,但竟然发现里面没有“领导力“这个词!在说文解字、康熙词典及新华字典中,有“领”和“导”,在汉语词典中,出现了“领导”这个词。
领的字源是颈伸,可以看出,领更多就是其头、前部的意思,在象形字中,这是一个人手拿令牌,就是有权势的头人,这个头人可以有生杀大权!
导的字源是手牵而行,进而演化的字形是两旁车马护卫,前部遇水,而牵引后部行进。 新华字典中,“领导”一词是由同义为“带、引”的“领”和“导”并列合成,就是指引和带领的意思。 而领导力这个具有普及意义的词,在中国文化中居然就没有出现过! 在中国文化中,关于领导的学问很多,总体来说,有两大派互不相融的思想--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儒家思想占了上风,基本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是权本位主义,要求下级要无条件服从上级,而绝大多数平常人都是被主宰、被领导的人,要听从领导、服从领导。过去的皇帝圣上要你去死,还是“赐给你”的,叫“赐死”。 由此可见,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领导定义的本体是“领”与“导”。相对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的三大价值观也值得关注: 1.统治观:领导才是人上人,要做统治者,要做可以发号施令的人。因此,人人应该去争取得到权势地位,“一人当道,鸡犬升天!”。 2.圣人观:那如何去领导好社会呢?把那些统治者树立成学习的好榜样,要走“圣人之道”,方能兴国安邦,天下太平。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为了传授这些圣人之道。 3.服从观:每个人都要服从,“父父君君子子”,做好自己的角色,绝对服从。 因此,相对来讲,我们中国文化的领导概念是与权位紧密相关,如果要讲领导力,那么也是讲权力领导力,是涉及少数人的范畴;而西方的领导力概念,是具有普及意义的“非权力领导力“,是影响力,是魅力。因此,在中国社会中,在我们今天的成百上千的大学中,很少存在真正普及意义的领导力专业或学科,我们的领导力研修基本是在党校中进行的。不像在美国,领导力几乎遍布社会的每个角落–家庭、学校、社区和公司,而在大学里的领导力专业和研究院也是数不胜数。 尽管如此,我们的道家思想确在世界范畴内,具有既深刻又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充满各种史无前例的生态挑战及诸多社会挑战的今天,老子的思想有着特殊的价值和贡献。从某个角度来说,整个道德经都与领导力有关,它的智慧来自于对大自然系统的深层次理解,以此来思考什么是成功的领导者,什么是成功的领导力。多年来,老子道德经在国外影响着一大批人士,尤其是高层人士如政界、企业界、学者、作家等,正是凭着这点,老子的相关领导力被福布斯(Forbes)列为一百个领导力名言中的第一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he exists,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 fulfilled, they will say: we did it ourselves.”) 领导力的定义 对比过中、西方领导力的起源后,我们该进行领导力的定义了。 在下定义之前,让我们来认知一下领导力所涉及的范畴。在下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几个关键部分: A.领导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都具有影响力,领导者不是少数人的权利; B.领导:是领导的过程,要用各种手段去激发被领导者,使他们成功; C.被领导者:可以是一个小群体(小到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大群体,大到一个公司、社会、国家、甚至全球; D.领导成果:成功或失败。 可见,每个关键部分都有很多内容与领导力相关。这个就是我想展现的“大象”的本来面目,当人聚焦在不同部分的时候,就会给出不同的领导力定义。就拿上面的8个领导力定义来说,Warren Bennis关注的是A部分(打造自我领导力);德鲁克关注的是D部分(目标和业绩);John Maxwell(约翰·麦克斯威尔)关注的是B部分(方向);杰克·韦尔奇关注的是C部分(成长下属);杜鲁门总统关注的是D(创造未来);美国约翰肯尼迪总统关注的是A部分(学习能力);Ralph Heifetz关注的是A、B及D(解决困难问题并应变及繁荣);Robert Kegan关注的是A(走向成熟)。 对我来说,上面的图表就像一个“大佛手”,什么样的领导力定义都能装进去(我尝试着装进去上百个领导力定义),这就是我本人欣赏的一个系统框架,它能把几个要素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基于这样的系统框架,让我来尝试描绘出领导力这个“大象”的定义吧:领导力是指通过自我的不断修炼和不断提升,实现对他人的影响力,促使他人不断努力和成长,最终实现具有价值的结果。这个领导力的定义,在我们中国社会中,我认为有如下现实意义: 1.领导力分为二种,即“权力领导力”及“非权力领导力”。权力领导力,简单说就是权力,是指由岗位带来的一系列对人及事务的权力所产生的领导力,如对人有晋升或开除的权力,对物有某些决定财务支出的决策权力,这种领导力是刚性的,是跟着岗位走的;而非权力领导力是由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它来自自身的修炼和成长,来自大家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服。这种领导力是柔性的,是与岗位无关的。 2.领导者未必就有领导力:在岗位上的领导者有的是权力,但不一定有影响力。他们在这个位置的时候,有这种权力,能够指挥和发话,但如果不在这个位置,可能不具备任何领导力。我们有些领导者已退休或被拿下后,马上“树倒猢狲散”,门庭从若市一下变为冷清,这样的人就不具有“非权力领导力”或影响力。在当今社会里,我们太多的领导者需要这种人格魅力,需要影响力,而不是在权势下的领导力。尤其是在中国以80后、90后为主要员工群体的今天,社会文化从过去的“服从性文化”到了今天的“自主性文化”,人们有强烈的自我,并且,社会上充满各种诱惑和选择,过去以权力领导力为主的领导模式基本失效,而非权力领导力为主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是大家急需提升的。 3.人人都应该是领导者!我相信这是一句让人震撼、甚至让人感觉荒谬的话!当今社会中,每个人处于不同的地位和角色,你在工作中,可能不是领导者,而在家庭中或社会的圈子(如同学、老乡等)里你可能就是一个领导者,关键你是否是把自己定位在领导者这个角色中!我们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让人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放到被领导者地位上,我们习惯了听之任之,习惯了去被奴役。而目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变迁,人们有了不同的自我角色定位,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再默默地屈服那些莫名其妙的权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思,故我在。”你不这样去把自己定位在领导者角色上,你基本不会发展自我影响力,也不会成为领导者。即使你是家庭的领导者,你可能都不具备领导自己孩子的能力。而你将自己定位在领导者角色上,你就能有更丰富的人生,你就能有更高的生产力,你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潜力和价值。 4.被领导者也应该具有领导力!我们过去的信念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今天的世界是,虽然你不在其位,你没有职权,但你有影响力,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主动行动,使大家更加凝聚,产生更好的行动和绩效,也使大家有更好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当你能有这些正向的影响力的时候,你也就具备了当好岗位领导者的基本条件。

『柒』 谈谈老子上善若水的领导艺术及现代价值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抛弃万物的意思。抛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抛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

『捌』 道家思想中老子是怎么看待统治者的领导力的武汉有没有企业管理的培训课程

老子主张的“无为”并非也绝非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而行。内
他的精髓即是“容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所以,可以说,老子的“无为”即是真正的“有为”! 其实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军事上也是极有建树的。
“哀兵必胜”就是孙膑在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作出的最好的建树性发展!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但真当国民被逼绝境时,此时乃无可奈何之战,这个时候,人们爆发出来的力量那绝对可以说是所向披靡的。
而孙膑正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先将人逼入绝境,营造出那样一种氛围,再激发出将士们拼死一搏的勇气和锐利。
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在企业培训方面很不错

『玖』 从刘邦战胜项羽就能看到刘邦的领导能力吗

楚汉之争中,刘邦笑到最后,并非因为他的文才武略有多厉害,而是格局很大,会用人,他的领导艺术比项羽高明。

1:与下属共享利益:刘邦打败项羽后大摆酒席,问大臣为什么自己能够成功,项羽会失败?有人站起来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所有的战利品,他一定会和有功之臣分享,打下来的江山说封就封,利益共享。而项羽是“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道德经》第11章里,老子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陈平原来是项羽的手下,后来在项羽那儿待不下去了就投靠了刘邦。刘邦和陈平交往的过程,非常好地体现了刘邦这个人的特点。

意思就是有虚的、空的部分,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所以,在管理队伍的过程中,领导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学会把自己卸下来。

热点内容
诉讼法考研试卷 发布:2025-02-12 00:13:19 浏览:230
2018年新婚姻法视频 发布:2025-02-11 23:00:34 浏览:421
不动产证复印件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11 22:38:33 浏览:101
叶仙儿道德 发布:2025-02-11 22:38:21 浏览:892
民法总论案例选评 发布:2025-02-11 22:27:24 浏览:768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 发布:2025-02-11 21:24:59 浏览:289
刑法同业竞 发布:2025-02-11 21:19:32 浏览:995
后勤领导干部学习准则条例心得 发布:2025-02-11 21:03:29 浏览:639
注册公司后法律条文 发布:2025-02-11 20:02:13 浏览: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宣传 发布:2025-02-11 19:33:43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