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安区理念

法治安区理念

发布时间: 2022-01-19 19:20:39

A.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概念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部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行政法规.

B. 治安法的内容

治安法是指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回的合法权益,规答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1. 第一章 总则。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 第二章 处罚的种类和适用。办理治安案件所查获的毒品、淫秽物品等违禁品,赌具、赌资,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直接用于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应当收缴,按照规定处理。

  3. 第三章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第二节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第三节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第四节 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4. 第四章 处罚程序。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主动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登记。

  5. 第五章 执法监督。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应当依法、公正、严格、高效办理治安案件,文明执法,不得徇私舞弊。




C. 《治安管理处罚法》不足之处,各方面的,详细的,高人指点

从台湾地区《社会秩序维护法》看大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不足

台湾地区《社会秩序维护法》是与大陆《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对应的一部法律,二者立法目的目的是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社会安宁和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维护法》制定于2001年6月29日,《治安管理处罚法》制定于2005年8月28日,时间相距四年零两个月。尽管《社会秩序维护法》制定在前,但比较《治安管理处罚法》其立法水平和体现的理念与价值仍然较为先进。
首先,就法律名称而言,《社会秩序维护法》采用了一个温和的名称,反映出该法的核心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反观《治安管理处罚法》则了采用了一个极为冰冷的名称,使人觉得这部法律的核心就在于管理,而忽视了其更进一步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这种名称的选择突显了现阶段大陆行政部门的思想逻辑,即管理,亦可称为管制。这一管理有几个涵义:行政部门是管理者;相对人是被管理者;使用的方法的单方的;管理是行政部门的权力而非义务。这种逻辑不改变,现在存在的各种行政弊端将永远不会消失。

其次,内容上的遗漏。1.缺乏与刑法罪行法定相对应的处罚法定原则的宣示。这一点在《社会秩序维护法》第二条中有明确规定,“违反社会秩序行为之处罚,以行为时本法有明文规定者为限。”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却没有提及。这一内容的缺失有产生警察机关滥用治安处罚权的危险。

2.从新从轻原则的缺乏。从新从轻原则是新旧法适用的原则,《社会秩序维护法》第三条规定:“行为后本法有变更者,适用裁处时之规定。但裁处前之规定有利于行为人者,适用最有利于行为人之规定。”而这一原则的缺乏反映出了立法者立法技术的不足和对公民权益保障的不重视。

3.阻却违法情形的遗漏。阻却违法是指行为人做出违法法律的行为但却并不产生违法效力的情形,最为典型的就是正当防卫。《社会秩序维护法》第11、12、13、14条分别规定了阻却违法的四种不同情形:依法令之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难、不可抗力。《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这一问题上的失语同样也是由于立法技术的低下导致的。

4.执行时效的缺乏。《社会秩序维护法》在第32条中规定“违反本法行为之处罚,其为停止营业、罚锾、没入、申诫者,自裁处确定之日起,逾三个月未执行者,免予执行;为拘留、勒令歇业者,自裁处确定之日起,逾六个月未执行者,免予执行。

分期缴纳罚锾而迟误者,前项三个月之期间,自其迟误当期到期日之翌日起算。其经易以拘留者,自法院裁定易以拘留确定之日起,逾三个月未执行者,免予执行。”这一条文对行政处罚的执行效力作出了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期限之内执行处罚否则就失去执行力。这一规定的目的一在于督促行政机关及时执行处罚维护公共利益,二在于保障公民不受无限期的行政权力的骚扰。《治安管理处罚法》在这一问题上的不足同样体现了行政机关的管理理念,将公众当成对手来对待。

最后,制定程序的非公开化。这一缺陷与《社会秩序维护法》没有多少关系。《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这一缺陷可以说是上述所有缺陷的直接根源。《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制定过程中是由公安部主持的,在立法过程中没有对全文进行任何公开,其征求意见也是通过内部发文式发给各个职能部门和相关学者,公众除了其透露出来的一小部分之外对这部法律一无所知。这种做法,是自《合同法》采用学者立法以来的一种历史的倒退。对这一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法律进行秘密的立法是行政机关愚民思想的反射,是古代“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思想的现代实践,是对民主立法精神的一次公然违反。在这部法律制定过程中,公众被公安部愚了一回,然而愚人者往往自愚,法律制定的失败对立法者(包括起草者)自身也会带来负面后果,因为公众会因失败的立法而对立法者产生不信任,危及立法者自身。

D. 什么是社会治安重点地区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

具有黑恶势力特点的严重犯罪区域;流动人口聚居区;刑事案件上升、治安案件高发、“两抢一盗”等侵财性案件多发的区域;拐卖儿童妇女犯罪案件多发区域;“非法组织”等邪教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突出的区域;治安复杂的村(居);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突出的区域;网吧、娱乐场所等高危重点人员经常出入的区域;治安问题突出的建筑工程工地;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领域;无照经营、欺行霸市、强揽工程、非法阻挠施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及黑市交易等问题突出的区域;强买强卖、强讨强要等问题屡治不绝的区域;交通秩序混乱、事故多发的路段;严重破坏铁路运输安全的区域;学校周边治安混乱区域;存在重大消防隐患区域;其他群众和新闻媒体反映强烈的区域。

E. 治安(公管)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门课程

摘要 https://m.sogou.com/web/id=5d9d847b-4224-465d-84c8-0b2087b48c86/keyword=%E8%AF%B7%E8%81%94%E7%B3%BB%E8%87%AA%E5%B7%B1%E7%9A%84%E4%B8%93%E4%B8%9A%E5%AE%9E%E9%99%85%EF%BC%8C%E8%B0%88%E8%B0%88%E6%9C%AC%E5%AD%A6%E6%9C%9F%E9%80%9A%E8%BF%87%E3%80%8A%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6%B3%95%E6%B2%BB%E7%90%86%E5%BF%B5%E3%80%8B%E7%9A%84%E5%AD%A6%E4%B9%A0%EF%BC%8C%E5%AD%A6%E5%88%B0%E4%BA%86%E5%93%AA%E4%BA%9B%E6%B3%95%E6%B2%BB%E7%90%86%E5%BF%B5%3F%E8%BF%98%E6%9C%89%E5%93%AA%E4%BA%9B%E4%B8%8D%E8%B6%B3%3F/sec=FhjpaMauywEZpYikEd0S2Q../tc?clk=2&url=https%3A%2F%2Fwww.wm114.cn%2Fwen%2F47%2F92609.html&pid=sogou-mobb-ede862db5ba2829c&dp=1&rcer=Q9PEm6imUKQxgL1a&is_per=0&pno=1&vrid=30000000&wml=0&linkid=summary&clickTime=1640591552974&mcv=96&pcl=272,326&sed=0&ml=4&sct=11

F.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条规定(法律法规的第一条为该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G.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思想应当如何定位

1、去掉“管理”二字。从该法的名称上,《治安处罚法》仍然沿用“管理”的字眼可以略见一斑。这映射出行政法的部门法立法在立法理念上难脱重“管理”轻“服务”落后的“管理论”理念的色彩。从该法的内容上,也随处可见有关“管理”的规定。如“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等规定,体现了以管理为本位的理念,极易在逻辑上引导出该法是以管理为中心,是关于公安机关的特权法这一“管理论”的结论。
2、去掉重罚思想,体现人本主义。该法对流浪乞讨者单独列出,体现警察职权本位主义的理念。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权是指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社会身份、专业、出身等原因不应成为任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理由”。[7]而《治安处罚法》第41条却规定:“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列为应受拘留或者警告处罚的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一切扰乱社会治安、侵会治安、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应予以制止并予以相应的处罚。流浪乞讨者也不例外。这里把流浪乞讨者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单独列出,反映了立法者对乞讨群体的歧视,体现警察权力本位的理念。该法规定处罚“并用”情形较多,体现了警察权力本位的理念。该法对拘留与罚款“并用”的规定较多,导致警察权力过大,增加了公民权益被侵害的机会。在该法的条款中,拘留“并处”罚款的规定达17处。“治国当用重典”本无可厚非,但是将拘留和罚款“并用”,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扩大警察权力之虞,也不符合罚过相当原则。此外,拘留和罚款“并用”的方式,往往使相对人不能心服口服,也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该法对殴打他人的处理规定,体现了违法重罚主义的理念。在殴打他人的处理上,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殴打他人,构成轻微伤的,才能给予治安处罚。而依据《治安处罚法》的规定,只要有殴打他人的行为,就要受到治安处罚,而不要求达到轻微伤的标准。这样,违法重罚主义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规范权力形式不够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存在潜在威胁。应受处罚行为范围扩大,规定过于粗陋,规制权力力度不够。该法对听证程序的规定较为模糊,易导致当事人实体权利的缺失。该法对听证程序的规定仅涉及两条:第3条和第98条。第3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适用本法的规定;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第98条有关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吊销许可证以及二千元以上罚款决定前,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公安机关应举行听证。”由此可见,该法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基本上承袭了《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听证程序的范围也仅限于部分财产罚与部分行为罚的范围,没有突破性的规定,对听证主持人、回避等制度的程序也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这样极易导致实践中当事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维权,从而导致当事人实体权利的丧失。
4、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等方面仍然没有纳入到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权利保障力度不够导致控权力度大大减弱。对公民而言,人身自由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财产罚。《行政处罚法》有关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仅以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以及较大数额罚款为限,没有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纳入到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而《治安处罚法》则延续了这一缺憾。新的《治安处罚法》比《行政处罚法》的颁行推迟了十年,立法理应有大的进步或者突破,遗憾的是,有关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并没有丝毫的扩大或者突破,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的不充分直接导致控权的缺憾。

H.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热点内容
诉讼法考研试卷 发布:2025-02-12 00:13:19 浏览:230
2018年新婚姻法视频 发布:2025-02-11 23:00:34 浏览:421
不动产证复印件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11 22:38:33 浏览:101
叶仙儿道德 发布:2025-02-11 22:38:21 浏览:892
民法总论案例选评 发布:2025-02-11 22:27:24 浏览:768
刑事诉讼法龙宗智 发布:2025-02-11 21:24:59 浏览:289
刑法同业竞 发布:2025-02-11 21:19:32 浏览:995
后勤领导干部学习准则条例心得 发布:2025-02-11 21:03:29 浏览:639
注册公司后法律条文 发布:2025-02-11 20:02:13 浏览: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宣传 发布:2025-02-11 19:33:43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