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遵循道德
『壹』 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来因支配的源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1)康德遵循道德扩展阅读: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从感性开始,经过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由于知性以感性为基础,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获得的知识,一方面只涉及现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没有达到最高最后的统一。
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识的“彻底性”一一不仅要追求关于现象的经验知识,而且要超越经验界限,去追求“终极”、“完备”、“绝对”等等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东西。
『贰』 康德的那句很经典的话是什么啊,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经典语录如下: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版中唤权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每当想起这句话时,内心原本被压抑的美好的情操都会被调动出来 , 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净化 。
伊曼努尔·康德是世界公认的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整个一生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出生于德国柯尼斯堡,也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哲学。
他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著作。
『叁』 康德的绝对道德是什么意思
康德认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于道德的义务感而做出的行为,方存在道德价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义举,或是因义务而做出的德行(譬如军人因救灾而牺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为。道德应当,而且只应当从规律概念中引申演绎而来。尽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种规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规律的理念而行动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观原则对意志的约束规范而言,其命令尽管是强制的,但同时也是理性的。这种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律令有两种。如果某种行为无关于任何目的,而出自纯粹客观的必然性,那么这种令式才是定言律令。如果行为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则被康德称为“假言令式”。康德认为,定言令式总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又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即不是由其他前提演绎出来的)。“先天综合判断”故而也成为康德伦理体系的重要概念。
『肆』 康德的道德观中,是否认为:道德就是为了履行义务的行为
康德的道德观中,道德就是为了履行义务的行为。
1、人物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伍』 康德认为道德从何而来
康德认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于道德的义务感而内做出的行为,方存容在道德价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义举,或是因义务而做出的德行(譬如军人因救灾而牺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为。道德应当,而且只应当从规律概念中引申演绎而来。尽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种规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规律的理念而行动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观原则对意志的约束规范而言,其命令尽管是强制的,但同时也是理性的。这种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律令有两种。如果某种行为无关于任何目的,而出自纯粹客观的必然性,那么这种令式才是定言律令。如果行为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则被康德称为“假言令式”。康德认为,定言令式总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又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即不是由其他前提演绎出来的)。“先天综合判断”故而也成为康德伦理体系的重要概念。
『陆』 康德认为人一定要遵从什么
康德说,纯粹理性在实践上的运用就是要处理意志的动机。如果以经验内容为意志的动机,那就只能提供仅对个人有效的主观的“准则”;只有以道德法则或实践法则为意志的动机,才能提供对“无限的神明”和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普遍有效的道德规律。康德把道德法则或道德律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在康德看来,道德律作为道德世界的规律,普遍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但是,普通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仍有感性的一面,受感性欲望的支配,因此,要想使人仅仅服从道德法则,那就需要道德强制。“道德法则在人类方面就成为一个命令。”
这就是康德认为人一定要遵从的“绝对命令”,它是一种不顾及经验内容和行为效果的无条件命令。
『柒』 康德的绝对道德是什么意思
这问题时间已经久了,但忍不住说两句。
推荐答案的这位大大有些答非所问哦,大概这位不是学西哲的吧。“绝对道德”或者是“绝对律令”是旧的译法,德语原文是Kategorischer Imperativ(英语:Categorical imperative),字面意思大概是“无条件/绝对的的命令”;较新的译法是“定言律令”或者“定言令式”。
康德认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于道德的义务感而做出的行为,方存在道德价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义举,或是因义务而做出的德行(譬如军人因救灾而牺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为。道德应当,而且只应当从规律概念中引申演绎而来。尽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种规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规律的理念而行动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观原则对意志的约束规范而言,其命令尽管是强制的,但同时也是理性的。这种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律令有两种。如果某种行为无关于任何目的,而出自纯粹客观的必然性,那么这种令式才是定言律令。如果行为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则被康德称为“假言令式”。康德认为,定言令式总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又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即不是由其他前提演绎出来的)。“先天综合判断”故而也成为康德伦理体系的重要概念。
『捌』 康德关于道德的名言
学家康德名言名句大全关于道德的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康德
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
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敬重始终只施于人,而决不施于物。事物能在我们心中唤起禀好,而且如果它们是动物(比如马、犬等),甚至唤起爱怜;它们也能唤起恐惧来,譬如一片大洋,一座火山,但是它们绝不会在我们心中唤起敬重来。……丰特奈尔说:在贵人面前,我的身子虽然鞠躬,而我的内心却不鞠躬。我还可以补充说一句:如果我亲眼见到一个寒微平民品节端正,而自愧不如,那么我的内心也要向他致敬,不论我愿意与否,也不论我怎样趾高气昂,使他不敢忽视我的高位。
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继续阅读
「一梦江湖」年
『玖』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条法则是什么
康德的道德律令体现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之中。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善良意志作为自己的主人服从自己的立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9)康德遵循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罗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对此都作过探讨。早期称为“未写出的法律”,主要表现为“黄金定律”,即《圣经》中耶稣的箴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法国伏尔泰认为,根据道德的自然规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圣多玛斯以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内容和原则是“行善避恶”,这是人类原始而基本的伦理经验。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类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基本人权……等。
台湾当代学者王臣端认为:伦理生活的最大规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础根据理智指导生活,并认为道德律的最大原则是“行善避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克思主义反对从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恒”的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