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道德举例
Ⅰ 什么是伪道德老人为什么喜欢利用道德来说年轻人
用一种道德观念统领全民,要求万众一心,步调一致,是荒唐的。人间没有"君子国",刻意求之,结果可能是"伪君子国"。——"范老"道德思想研究(之一):自由是道德的灵魂此开卷第一回也。写完《序言》,我就知道这回的玩笑开大发了,没读过几本有关道德的书,连"范老"的文字也仅限于《序言》中列举的几篇,谈什么"研究"啊。但开弓没有回头箭,郭象不会注庄子,那就让庄子注郭象吧。先向"范老"说声抱歉吧。一范美忠被都江堰市教育部门责令解聘的消息传出后,博联社博友周治国提出为他捐款,不少博友表示响应,我也是响应者之一。一场地震把他的"道德"震没了,一篇言论把他的工作震没了,这不是"双料灾民"么。但捐款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总得受捐人接受才行吧。于是我给在成都的一位朋友发短信,"我要给范美忠捐款,请你帮助查一下他的手机。"朋友立即回复"好的"。第二天又回信,"经上网检索,成都市有547个范美忠,你说的是那一个?"晕!你居然连"范美忠"都不知道,你还算成都人吗?就是那个不顾学生死活自己先跑的那位。电话里我给他介绍半天。朋友说,范美忠那一瞬间的表现一点都不奇怪啊。你知道天摇地动那一刻我是什么感觉吗,一句话:傻了!谁经过这事啊?都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更别说考虑别人。我的邻居夫妇俩在地震发生那一刻夺门而逃,从十楼跑到五楼,才意识到半岁的小女儿还在摇篮里睡觉呢,你能说他们不爱女儿吗?英雄确实有,但绝大部分灾民都是范美忠,这是人自救的本能啊。你也不想想,这次地震七千多间教舍倒塌,上万学生死亡,有多少老师是等学生都跑出教室自己才跑啊,"先跑"老师应当是大多数吧。楼说一声垮就垮了,就几秒钟的事,要求老师最后一个离开,不等于让老师给学生陪葬吗?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规定老师对学生有保护、监护的责任。我说。那得分什么事。老师的责任是"有限责任",不是"无限责任"。让老师搭上命去救学生,除了老师自己愿意,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这个权利。老师的命就不是命吗?你给老师发多少工资?老师死了,他的父母、孩子谁管?我说谁说你对范美忠不了解,你简直就是范老师的"知音"啊。朋友说,因为我经历了地震。二昨晚正要"研究范美忠"呢,有师弟从南方出差来京,说一块坐坐。席间谈到了这次为地震灾区捐款的事。他说,他已经捐了六次了,回去还有一次,还不知会有几次。这哪是捐款啊,简直就是摊派!因为范美忠在博文也说到捐款的事,或许可以相互启发,我让他说得详细点儿。他说,第一次本单位组织捐款,场面相当感人。与往常捐款一样,单位提出了一个参考数字,处级1000,科级500,一般干部300。这个数字一出,大家都觉得标准太低了。一位科长对单位领导说,爱心不该论等级,分高下,我这次要冒犯您了。他一下就捐了2000。几乎所有人都是"上浮一级"地捐。那一次大家都是出于真心,自觉自愿。很多人还通过社会渠道悄没声息地表达了爱心。但接下来就让人感觉不好了。竖着来的,横着来的,行政渠道的,社团管道的,名义上是自愿,实际上你能自愿吗?别人都捐,你不捐,往小说是没有爱心,往大说是你不服从组织安排。哥哥,你说这还叫捐款吗? 这不叫捐款,这叫“政治”。他又说,我们不知道这各种名义的捐献都干吗使了,是不是能按我们所愿全部捐给灾民,我们只有捐献的义务,没有知情的权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组织捐献的部门,有功可表了。 我想,这就是范美忠所说的"道德绑架"。大地震以来,与爱心一起潮涌的,就是"道德绑架",即以公众道德的名义,谴责别人,要求别人,甚至强制别人。遭遇道德绑架的人,又岂止王石、刘翔、姚明。一个习惯了被道德绑架的民族,都已见怪不怪,安然受之。但范美忠看不惯,他自述写那篇博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道德绑架的反感"。他说:"既然是捐款,就应该是自愿,不是强制的义务。既然这样,不捐也没什么可以谴责的。如果他捐了,无论多少,哪怕是一块钱,也表示感激,如果我是受惠的灾民。但看到王石居然被逼得道歉的时候,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对这些道德家产生了强烈的反感。""道德绑架",显然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被匪徒绑架,会失去自由;被"道德绑架",也意味着失去自由——心灵和意志的自由。 三中国的汉字都是有来历的,往往蕴含着中国人最初始的文化价值。你看"道"字,从首从车,"老大"坐在车上,是为"道",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主宰;再看"德",从双人从心,从双人意味着"德"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从心,即"德"一定发乎人的内心,是人自觉遵从自愿奉行的规范或行为。查汉语词典,"德"还有一个写法,就是"直"下一"心"。存乎道,发乎心,施于人,至于善,这就是"道德"。法律上对人有"责任行为能力"的区分,道德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道德主体也一定是具有部分或者完全"责任行为能力"的人。父母领着三岁的孩子去捐款,捐给谁、捐多少,父母说了算,那孩子就不是道德主体,充其量算个道德见习生。一个疯子骂你,骂得再狠,恐怕也不能斥之为"恶",因为他没有"责任行为能力"。责任行为能力,即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作主张、自负其责的能力,即道德主体的权利。飞机、轮船、火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员,法律没有赋予他们"紧急避险"权利,在发生突发事故时,驾驶员不能"先跑"。先跑了,就是违法,后果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法律没有规定教师不能"紧急避险"。所以,地震发生时,范美忠的"先跑"还是"后跑",只是一个道德选择。如果说"先跑"意味着自私,"后跑"意味着高尚,那么自私也是一个选项。如果认为范美忠只能高尚,不能自私,你自私了我就要骂你,甚至要处罚你,实质是无视他作为道德主体的权利。这就是"道德绑架"。遗憾的是,反对"道德绑架"的人,最后被彻底"绑架"了。四道德主体的权利,我认为至少涉及三个面:一是道德观念的选择。比如什么是老师的"底线道德",范美忠认为,"做文科老师,在课堂上,教历史,教政治,应该说真话,不应该说一些人云亦云的话,不应该欺骗自己,欺骗学生......我对这种道德观很看重,一个老师做到这方面就可以了。"他不认为老师的"底线道德"是有人认为的"冒生命危险去履行责任"。他说,"我之所以觉得我的跑是无可指责的,从职业道德上讲,就是因为我觉得我确实有带学生的义务,但没有冒死的危险去疏散学生的义务。"二是道德目标或境界的选择。有人把人的道德境界分为"高尚"、"普通"和"卑下"。范美忠也不否认有"高尚"的道德,他说,冒生命危险去履行责任,"如果别人自愿选择,那是高尚。" 他显然没有选择"高尚",那他选择了什么呢?他说,"冒生命危险去履行我的责任,那根本不是道德的问题。"他认为他的先跑"只是本能反应而已",是一个下意识动作,根本不是在分析、判断、选择基础上做出的决定,所以不是"道德的问题"。也就是说,就他的"先跑"而言,对他进行道德评议,是一个伪命题。我不认为这是"狡辩"。人是血肉之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险境,表现难免反常。一位名博在博文中自述,在炮火连天的中东战场上,他就曾被吓得"头发直立、两股颤栗、几乎尿裤子",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因此认为他胆怯、懦弱。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跟道不道德无涉。假如范美忠胆子再小一些,当时没有被吓得"先跑",而是给吓晕倒了,最后被学生拖出教室,因为是“最后”,会不会有人因此认为他"恪尽职守"?或者被有关部门一番包装,弄成一个"抗震英雄",被领着到处报告英雄壮举也未可知。三是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早年有一个笑话,上小学的儿子让爸爸帮他"解词",孩子说"骄傲",爸爸说"牛×呗";孩子说"谦虚",爸爸说"装×呗";孩子说"奉献",父亲说"傻×呗"。这笑话当然是讽刺爸爸的粗陋和没文化,但启示意义在于,同样一个行为,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就会不同。北京一个老头常年上街义务铲除各类"小广告",上了电视。有人赞许,说老头“高尚”;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那是市容部门该管的事。依据你认为的"高尚",就判定与这个老头认识和行动不一致的其他人"不高尚",不合适吧。"道德"作为一个形容词,就是"善"。"善"在哲学上属于价值判断,不可能脱离判断主体而存在。所以,"道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由于人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生活目标、行为方式的不同,人类道德必然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人进行道德评价是危险的。用一种道德观念统领全民,要求万众一心,步调一致,是荒唐的。人间没有"君子国",刻意求之,结果可能是"伪君子国"。五从道德实践者是否拥有道德权利而言,可以把道德划分为"圣人的道德"和"公民的道德"。传统中国几千年奉行的都是"圣人道德"。道德信条和规范是"圣人"制定的,目标也是教人做"圣人"。圣人道德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哲学基础之上,但自私自利却是人性的本相,所以从目标设计上,圣人道德就是违背人性的;实践上多借助强权,强买强卖的,"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传统中国,你要做什么样的人,由不了你,圣人道德的推行者(及其臣民)说了算。你自私,也不能表现出来,而要"装高尚",否则就可能遭遇唾沫星子和惩罚。说彻底些,圣人道德治下,人根本就不是道德主体,只是盛装道德的容器。公民道德,是区别于圣人道德的全新的道德观念和体系。它是是建立在"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的哲学基础之上,观念由我,境界由我,举止进退亦由我。我可以质疑,可以说不,可以"非千万人,吾往也"。一句话,我的道德我做主,只有法律是底线。其实生活中的范美忠并不像他自我表现的那么"坏",不少学生撰文称赞他,他跟母亲的关系也不错。他所以要把那一刻的行为曝光、放大,把一些表达推向极端,其实多少有些恶作剧,目的就是要"刺刺某些道德家"。他的"以身试德",成效显著, "道德家"们大为光火,口诛笔伐之外,把他吃饭的家伙事儿也给砸了。范美忠撕开"圣人道德",呼唤"公民道德"。他是地震的"逃兵",却是思想的斗士。
Ⅱ 关于 不遵守公共道德 的例子 5个 大概50字一个 越多 分越高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讲文明礼貌能促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
讲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人的行为举止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究个人礼仪当作获取成功的素质去培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会看到种种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骑车撞倒人后扬长而去,乘车争先恐后,在公共汽车上见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不让座……如此等等,都是不讲文明礼貌的表现,必须认真克服。
文明礼貌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很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例如,中华民族历来有好客的传统,“有客上门,当降阶而迎”,但是现代社会探亲访友不仅要轻声敲门,而且需提前通过电话等形式预约。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必须了解、掌握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礼仪。
2、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帮助。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你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讲,“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主动地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具体来说应做到:一是“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应该从乘车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二是“遇难相帮”。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热情帮助,为其分忧解难。三是“见危相救”。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凶时,遇到有人恃强凌弱时,遇到意外险情等危急情况时,每个公民都应该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扬正气。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了秦炳奎、张东京、左宝忠、盛晓虹等一批见义勇为的模范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四是热心公益。社会公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每位公民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要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多献一点爱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热心人,如赈灾救荒、捐资助学、义务献血、为社会福利事业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对待公共财物是爱护、保护,还是浪费、破坏,是一个公民有没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反映。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一要爱护本单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的财物,不化公为私。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不爱护机器、设备;有些人在家里千方百计节约用电、用水,在单位却对“长明灯”、“长流水”满不在乎,视而不见;有些人甚至化公为私,随意占用公家财物,并认为“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二要爱护公共设施,如电话亭、路灯及有关通信线路、交通设施等,还要包括保护文物古迹,使其为更多的人服务。有些人不注意爱护公共设施,我们遗憾地看到:街头的公益广告牌被故意损坏,宣传橱窗的玻璃被人为破坏,市区新公园内设置的几只“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经成了“残废”;一些人就是喜欢在公园、文物古迹等地“信手题词”;有的人甚至把公共设施视为“发财致富的源泉”,恶意偷盗窨井盖,导致夜间行人受伤致残。三要敢于同侵占、损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有些人经常抱怨公用设施差,但是对随意破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见而不问。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同侵占、损害、破坏公物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关心和爱护公共财物。
4、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的长时间断流,沙尘暴的频频发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保护环境,首先要增强环保意识。有些人认为,现在是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经济搞上去,环境治理以后再说。岂不知环境问题已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况且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远远超过前几年污染企业所产生的“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治理太湖至少需要投入2000亿,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但是,仍有少数人认为:天空那么大,放点烟气算什么;江河这么多,排点污水算什么;天地这么广阔,有点噪音算什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其次,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污水,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此外,还应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保护绿化成果。
5、遵纪守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遵纪守法,首先要知法。随着“三五”、“四五”普法活动的不断深入,市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为了一些不足道的小事,恶语相向,拔拳斗殴,伤害对方,甚至闹出了人命案子,成为终身憾事。这种惨痛的教训屡见不鲜。所以,每个公民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首先要学习与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搞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其次要守法。有少数人认为,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崇尚自由竞争,因此,有的人就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盗用他人专利或商标权,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有的甚至制造、销售淫秽音像制品。实质上,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更是法制经济,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要护法。有些人仍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危害到自己的利益时,就认为“与己无关”、不必去管“闲事”。如果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见恶不斗、见凶躲避,甚至目睹有人同犯罪分子搏斗时也不去相助,出现使“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就会使邪气上升,使社会不得安宁。今天流氓侮辱了过路妇女,大家不过问,明天说不定就会降临到你的家人头上;今天小偷扒窃别人的钱包,大家不制止,明天说不定那只罪恶的黑手就会伸进你的口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扶正祛邪,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努力为他人、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Ⅲ 什么是伪道德
道德狭隘上指好的思想好的品行。这里的伪可看成虚伪伪装。所以伪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伪善”。
Ⅳ 真道德 伪道德作文800字
真道德与伪道德
在说明真道德与伪道德之前,我先说一下回什么是真道德,答什么是伪道德。
什么是真道德呢?所谓是真道德,就是真正的道德观,是建立在良知和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道德观。比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倡导人人平等、乐于奉献等等。由于这些道德观没有任何力量的强制推广,完全由人类自己良知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而自发产生的道德观,所以这种道德观称为真道德。由于人类的良知和对未来的美好追求是相同的,所以真道德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同的。
什么是伪道德呢?所谓伪道德就是虚伪的,假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宗教需求或者政治统治需求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道德观。伪道德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又分为政治道德和宗教道德。
Ⅳ 求史实或文学中满口仁义道德的虚伪权贵形象例子
《雷雨》中的周朴园
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是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他较早地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曾到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以其留学的经历和后来的经济地位而言,他本应发展为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式的人物,但他却转化为一个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极凶狠狡诈的伪君子。他行为放荡,道德沦丧。年轻时玩弄女佣侍萍,并跟她生了两个孩子,为了赶娶有钱有地位的小姐,又把侍萍遗弃了。当“死去”多年的侍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的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 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Ⅵ 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举例,举例,给人家举例嘛
道德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道德高尚的人是多么令人景仰啊!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们的古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十分强调“立德”,所谓“道德无根可树人”,古代有很多道德律令,什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等,也产生了很多道德榜样,什么“节妇”“烈女”“忠臣”“贤相”“孝子”“义士”等等,然而,今天看来,那些律令大多是一些摧残人性的枷锁,那些榜样只不过是一些愚夫愚妇而已。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利用道德来掩盖自己的丑行,另一方面又利用道德来愚弄百姓,实行对民众的精神控制。他们经常把自己打扮成道德圣人并充满道德义愤地攻击、谴责和训导其他人,他们自己从来不肯也不屑践行那些道德原则。而且,我们发现,越是专制政权越是需要道德伪装,越是热中于道德说教和树立道德楷模。每一个人内心都有本能的道德冲动和渴望,统治者极其聪明地利用这一点加以发挥和渲染,从而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热情,以致出现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道德迷狂。这样,人的其他冲动就被压抑下去了;但这些冲动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道德圣人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渴望道德圆满,博取道德美名,获得政府表彰,像那些“道德标兵”一样;另一方面又常常陷于道德困境和焦虑之中:人格慢慢地扭曲了,各种悖理、矫情、虚伪、荒诞的事情都来了。
过分地追求“善”,而不以“真”为基础,势必导致“伪善”,这已经为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所证明了的。
什么是有道德的人?通俗的讲,就是好人,比如真诚待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敬业奉献等等。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不是为了获得奖赏,不是为了猎取荣誉,而是为了自己!
我为什么要真诚待人?因为这是我自己的做人原则,我相信这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因为我希望别人同样真诚地对待我。我不这样做,就是丑化自己,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同时,又会失去更多的真正的朋友。我为什么要乐于助人?因为我知道,凡人都是同胞,我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即使我们不互相为难,生活也已经够难的了,能帮助别人和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是很幸福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敬业奉献?因为我认为在对事业的追求中我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在奉献中为自己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之,做有道德的人的最大奖赏和荣誉来自于自身,来自于内心,进一步讲,我不是有意在做什么好人,而是在做人,做真正的人。来自外部的对于好人的奖励,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它会诱发虚荣心和各种虚伪的行为,这一点已经暴露得很清楚。
我们一生都在做人,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这就是最大的奖赏和惩罚。
Ⅶ 可以举例,道德绑架的案例吗
身体强壮的能跳几小时广场舞的老人,一乘公交就要别人给他让座,不让座就骂人或打人
Ⅷ 不道德行为举例
(1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作答.
(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认识,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漫画和答题方向即可作答.
(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提炼知识的能力,注意评析提的做法.首页要判断是对还是错,或者是不全面,然后根据相应的依据如法律法规和教材的理论等,再联系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从道德义务角度.
故答案为;
(1)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不道德行为?请举例.(至少3例,共3分)
答: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攀折花枝,等(写出1例得(1分),共3分)
(2)请告诉漫画中的那些“睁眼瞎”,作为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3分)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请从“道德义务”的角度,对右图那些“睁眼瞎”乘客的行为进行简要评析.(4分)
答:1.他们的行为是不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错误行为.(1分) 2.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2分)3.我们应该积极履行道德义务,主动给老弱妇孺让座.(1分)
Ⅸ 举例发生在你身边的违反公民道德规范的例子
这个很多啊。比如楼上长期往下乱丢垃圾、小区花园被破坏成了私人菜园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