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贵生
1. 请问,“仙道贵生”是什么意思“无量度人”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1、仙道贵生:道教的重要教义。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因为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修道成仙。对于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以要求人们“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
1、无量度人:度人先须度己。要想度人,自己必须消除迷悟,了彻大道。这就是说,要想度人,先要自身严格要求,用自己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民众,引导民众。做到这些,人就具有了极为高尚的道德品质作风,大德无量,尽善尽美,也与天地合德,会得到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保举,升仙得道必矣!
(1)道德贵生扩展阅读:
道教认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所以要做到:
一,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
二,尊重动物的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
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
2. 重己贵生"是哪个道教人物提出来的
老子宣传的是这样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
老子《道德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虚名和人的生命、货利与人的价值哪一个更可贵?争夺货利还是重视人的价值,这二者的得与失,哪一个弊病多呢?这是老子在本章里向人们提出的尖锐问题,这也是每个人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有人解释说,本章是讲吝惜生命,与提倡奋不顾身是格格不入的两种生命观。事实上,吝惜生命并不是贪生怕死,老子讲的是对宠辱荣患和虚名货利来说,不要贪图虚荣与名利,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不可自贱其身。本章里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老子处世为人的精辟见解和高度概括。“知足”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他希望人们,尤其是手中握有权柄之人,对财富的占有欲要适可而止,要知足,才可以做到“不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对物质利益片面追求的人,必定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人甚至会以身试法。“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丰厚的贮藏必有严重的损失。这个损失并不仅仅指物质方面的损失,而且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质方面的损失。
3. 道家的贵生指的是追求财富吗
不是。贵生是人类之至德。贵生的方法有许多,其主要的原则是凡对于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应制止,凡对生命有利的事情就去做。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璞归真”。
《道德经》更是道教积极入世态度的充分体现。他用大量篇幅讲治国、牧民之道,讲养生、修心之要,追求长生久视之愿求溢于言表。同时,庄子亦著书立说,大谈神仙世界之美妙、富足,神仙生活之自在安乐。
4. 请写出《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其实就是《老子》,它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内容太多,这里发不完,给你网址去看吧。
http://guoxue..com/page/c0cfd7d3/0.html
5. 道家的贵生、养生、乐生是什么意思
贵生,指宣扬道家子华子学派以生命最为贵重的思想。乐生,指以生为乐。
养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5)道德贵生扩展阅读
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6. 请求《吕氏春秋》的《论人》和《贵生》的全文注释,谢谢!
我自己花一个晚上做的两篇翻译,绝对是全的.先是《贵生》,然后是《论人》,比较多,要有耐心:
贵生
圣人深切地忧虑着天下,没有比生命更加珍贵的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人活的时候是有用的。耳朵虽然渴求声音、眼睛虽然可以渴求颜色、鼻子虽然渴求芬芳,嘴巴虽然渴求味道,但失去生命后它们(的渴求)就停止了。(死去的人)有这四个器官却什么都不想要,因为它们是对活着的人有好处,对死去的人就什么用也没有了。由此看来,耳朵、眼睛、鼻子、嘴巴都是不能擅自行动的,一定会有所牵制。用官职来打比方,不能擅自行动的,也一定会有所牵制。这就是使生命珍贵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回答说:“让我做天子还是可以的。虽然是这样,但我正患忧愁的病,正要治疗,没有空余的时间用来治理天下。”天下是特别珍贵的东西,却不因为它来妨害生命,更何况其他东西呢?只有不拿天下来妨害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越国人三世杀了他们的国君,王子搜害怕这件事(做国君),逃到了炼丹的洞穴。越国没有国君,(国人)请求王子搜当国君,但是又不能成功,就跟从他到了洞穴。但是王子搜不愿意从洞穴里出来。越国人就用艾草熏染洞穴,用王驾来迎接他。王子搜安抚众人,缓缓登上王驾,仰着脸面向天呼喊到:“王君之位啊!难道单单不能舍弃我吗?”王子搜不是讨厌作国君,而是讨厌做国君的弊处。象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拿国家的事情来伤害自己的身体。这也是越国人之所以想要他做国君的原因。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得道之人,派人用钱财来邀请他。颜阖守着自家的门,穿着以鹿皮为布制成的衣服,而且自己靠着牛耕(的作物)来过活。鲁国国君的使者到达,颜阖独自面对他。使者说:“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颜阖的家。”使者把钱给了他,颜阖回答说:“恐怕是听错了而使你获罪,不如回去再询问一遍。”使者转身回去鲁国询问,又来邀请他,(颜阖)这才不得已跟他去了鲁国。所以象颜阖这样的人,不是讨厌富贵,而是因为重视生存而讨厌它。
世界上的人君们大多因为富贵而瞧不起得道的人,他们彼此不了解,难道不是悲哀吗?素仪说:修炼道行的真谛,在于保持自身;其余的较大部分,在于为国家着想;剩下的微末的部分,才是为天下着想。这样看来,帝王的功业,对圣人而言是多余的,并不是他们完美自身修养生命的道路。现在世俗所谓的君子,危及自身就放弃生命来依从事物的发展,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他们要因此做什么呢?大凡是普通人的一举一动,一定要观察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与怎么去做。现在有人到了这样的地步,用带在王侯身边的宝珠去弹飞到千仞高的鸟鹊,世人一定会笑话他们。这是为什么呢?被用的东西很名贵,但是所要得到的东西很轻贱。生命难道只是带在王侯身边的宝珠的重量!子华子说:“能够完整地保全自己最好,(对自己)有所亏待的生存差一等,死又在亏生之下,被迫生存、求死不得为最下等。”所以人们所说的尊重生命的人,指的是全生的人;所说的全生的人,得到了六欲中所有最好的地方。所说的亏生的人,得到了六欲中某些好的地方。那么亏生的人的尊严就比较薄弱。他们亏待自己的生命越严重,他们的尊严就越薄弱。所说的死去的人,没有之所以知道了(一些事),就恢复他没有生存过的时光。所说的迫生的人,六欲中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获得的都是其中最坏的部分。服从是这样的,屈辱是这样的。屈辱不会比不义更加严重,之所以不义就是求死不得造成的。而且迫生还不只是不义,所以说被迫生存还不如死去。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耳朵听见了讨厌听见的,不如不去听;眼睛看见了不想看见的,不如不去看。所以打雷的时候就掩上耳朵,闪电的时候就掩上眼睛,这就是(刚才说的话)的比方。大凡拥有六欲的人,都知道他们所十分讨厌的,但是一定不能得到避免,还不如什么都不要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是死了以后才能做到,所以说被迫生存还不如死去。喜欢吃肉的人,不是可以用“吃腐鼠的人”来称呼的;喜欢喝酒的人,不是用“败酒之人”来称呼的;尊重生命的人,不是可以用被迫生存、求死不得来称呼的。
论人
为君之道不仅办事须要简约无为,而且还须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和操守。最好的是向自身寻求,其次是向别人寻求。对别人的索求越多,其作用就相当于将其推开的更远、更快些;对别人的要求越强烈、越过分,你自己失去的也就会越多、越快。
什么叫向自身寻求呢?使耳朵和眼睛所接受的东西湿度,节制嗜好和欲望,放弃巧智计谋,去掉虚伪奸诈,让意识在无穷无尽的空间中畅游,让思想处于听其自然的道路上,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自身性命的了。没有什么可以伤害生命就可以了解事物的细微之处,了解了事物的细微之处就可以了解事物的绝妙神奇。了解了事物的绝妙神奇就叫做得道。所有那些万事万物,得道以后才能形成。
所以懂得了道,就可以顺应万物的变化,心胸的博大精深不可测度。道德行为就会显著美好,和太阳、月亮一样不可熄灭,豪杰义士不断前来,远方的国家都来归服,不可阻挡。意念、精气就会畅通,没有束缚,不可压抑。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重新回到朴素的状态,嗜好和欲望容易满足,求取的养生之物少而又有节制,不可占有。就会超越尘世,自得其乐,不可玷污。就会威武不能使他害怕,严厉不能使他恐惧,不可屈服。所以懂得了得道的原理,就能所作所为都合乎时宜,能够随机应变,不可穷尽;就能举止有方,索取和给予都遵循情理,不可迷惑。说话没有过失、还像附在肌肤上,不可改变。谗媚之人就穷困了,贤明的人就兴旺了,不可隐藏。所以懂得了得道的真谛,就会如同天地一般,那么还有什么事不能承担,什么东西不能适应呢?比方说驾车的人,反求于自身,就会车也变得轻巧了马也跑得快了,跑到很远的地方以后再吃饭也不会疲倦。以往,先代的亡国君主们,认为罪责在于别人,所以每天都杀戮不停,以至于亡了国还不醒悟。而夏、商、周三代振兴
国家的君主,认为罪责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都辛勤地为人民做事,总不放松,这才使他们成为天下的圣王。
什么叫向别人寻求?同样是人但智慧相差悬殊。不论贤明的人和不肖的人有多大的差异,都用花言巧语、辩解之辞来保护自己,防范仇敌,这是不肖的君主之所以惑乱的原因。凡是评估一个人,如果他比较通达,就观察他都对什么人以礼相待;如果他显贵,就观察他都举荐什么人;如果他富贵,就观察他供养的是哪些人;如果他听取别人的言论,就观察他的实际行动;如果他闲暇无事,就观察他爱好的是什么;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出来的都是什么话;如果他贫困,就观察他不接受的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去做的事情是什么。使他高兴,以检验他的操守;使他快乐,以检验他的邪僻。使他发怒,以检验他的气节;使他恐惧,以检验他的信念;使他悲哀,以检验他的人性;使他穷困,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种检验,是贤明的君主用来评估人的标准。评估人又一定要注意他的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就是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儿女这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就是朋友、熟人、邻居、亲信这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就凭借六亲四隐来观察,在外就用八观六检去衡量,那么一个人的真诚和虚伪、贪婪与卑鄙,美好与丑恶就都不会判断错了。这就像躲避雨点儿一样,所闪避的地方没有不是这样的。这就是先代圣王据以识别人的原则。
7. 何谓贵生主义
今人承孔孟之道,老子之法,都离不了以天地人论事。同样议论法天地,践人伦,吕氏却与先圣大相径庭,虽未自成体系,但独到之处不让先贤。较圣人之道,更有不以脱离现实为要旨,从实于人性本来面目,彰显个人主义至上的伦理和道德独具一格。他的《重己》毫不隐讳自我之重。“人不爱捶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壁小矶;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一致;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把自我拙笨技艺看重于人间最高技艺,又将自己满含杂质且没有圆相的小石块看得比昆山之玉,江汉之珠都要珍贵,尚可理解;我的生命大于天下财富也可看为理性;而将自我看得重于社稷,高于天子简直就是自私的顶峰,古时杀无赦,今世全民共讨之了。然,“重己”恰是《吕氏春秋》的理论核心。理由极简:生命“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并提出“有道者”才能懂得这种道理,则更不可思议了。
在秦之前,讲天地人之关系,首推老子。他将世间万事归于“道”,《老子》开宗就“道可道,非恒道”表明老子的道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道,而是囊括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源,从而推演出“德”在自然和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他讲“无为”就是处理世间一切事物的绝对法则,一切顺天,听天由命。在此基础上才辩证出万物生发灭亡的道理;谈及做人治国的道理非孔子莫属,其核心是“仁”只有“仁者爱人”普及到君王,将相,士绅,庶人,奴隶时才真正符合“礼”。这种“礼”的意义在于维系社会关系;“礼”的应用就是建立完整的等级制度;而实现“礼”的目标则是以压抑人性,克制欲望为代价的。
吕氏的著述思想与老子异,他的“道”是典型的老子所说的“恒道”,即具体的“道”。《序意》篇说“良人请问十二纪(月),文信侯(吕不韦)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之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他从时空两方面去揣度,筹划天地人,就能预知“纪乱存亡”“寿夭吉凶”,任何事物都不会躲过自己眼光的。这一定是《吕氏春秋》的中心思想了。具体说,就是“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胡适先生对这个思想的解释是:顺天之道在于“贵生”,也就是“拔一毛而立天下,不为也。”的本意,是很纯粹的个人主义。
既然为天下都不舍拔一毛,如何会有天下的安宁?唯有“公天下”“王天下”归属一人,“贵己”只属君王,除此全在自我压抑之列。也便是孔子的“仁义礼之信”必须主导社会,“礼”不能崩,“乐”不能坏。然吕氏并不承袭这样的思想,他要的是在极端个人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兴盛,社会稳定。今人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简直谬误得可笑了。
《吕氏春秋》讲道:顺天之道在于“贵生”,固地之道在于“安宁”,信任之道在于“听言”。“安宁,听言”是“贵生”的条件,为证其合理性,他以极简的道理论述了相之关系:“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者世人不可理解。衣冠永远不会贵于生命,这就说明了“贵生”为何是根本问题。因为吾生比一切都重要,固不可不“贵生”,不可不“重己”了。
“贵生重己”为人之天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认为己贵,何人愿去为国赴汤蹈火?此是问题的核心。《贵公》篇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既是大家的天下,维系壮大天下匹夫有责。此时“贵生”之意开始有了转折。“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圣人非君王,永远是君王的口舌,作用是教倡君臣,子民懂得“贵生重己”的道理:君王“贵己”在于自身修炼,于是“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原来,君王的“贵生”就是如何先正己而后驾驭他人,这是极高层次的个人主义,而“重己”就成了一种至高德性的修炼。而庶人的“重己”则是“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有欲望有自由,有实现自己想法的环境。于是圣人说“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舞也。”被淹的人可自由的笑,犯人可放声歌唱,精神狂乱的人也可手舞足蹈了,能说君王不重民吗?原来,吕氏所说的“贵生重己”君王是一回事,而百姓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按其今人说法就是王者“言教不如身教”;人民有了最大限度自由,该得到的利益一定要得到。
君主有了智慧就可驾驭“重己”的臣子,小民。使社稷“地曰固,固维宁”,使人民“人曰信,信维听”。如是《爱士》中例:赵简子有两匹最爱的白骡,有一叫阳城胥渠的守城小官,夜晚叩门求见,说一家臣得了病,须得到白骡的肝脏便可治愈。门臣禀报,大臣董安于气愤地说“嘻!胥渠呀,主人心爱的白骡你都想得到,我请求立即杀了他。”赵简子却说“你杀人来保活畜牲,太不仁义了吧?杀了畜牲而救活人,不是非常仁义的吗?”于是招厨师杀白骡,取肝送予阳城胥渠。不久,赵简子发兵攻打狄人,广门小官左右各带七百人就登上城楼斩获敌首。这便是人主好士的例子,也是小卒“被重己”的付出。可见君王的“重己”或叫“贵生”的真实意图。而《用民》篇就更加赤裸裸了。“民欲荣利,恶辱害,”君者必须奖罚分明。赏罚都得到落实,人民就可随意使用了。吴越交战时,阖庐演习检验人民,剑都刺到了肩膀,血流遍地仍阻止不了人民前进;而越王勾践在寝宫演练士兵,民争入水火,死者上千,不得不鸣金而收兵。可见两军真实交战将是何等的惨烈。此时不知“贵生”如何解释。
至此,终于明白《吕氏春秋》的“天地人”所说的“贵生重己”。君王的“贵生”是实际意义的珍爱生命;百姓的“贵生”是被役使的工具价值。君王的“重己”是既得利益的保护;百姓的“重己”则是可换得某种荣誉或利益的对等。
8.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什么意思
度人先须度己。要想度人,自己必须消除迷悟,了彻大道。这就是说,要想度人,先要自身严格要求,用自己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民众,引导民众。做到这些,人就具有了极为高尚的道德品质作风,大德无量,尽善尽美,也与天地合德,会得到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保举,升仙得道必矣!
9. 仙道贵生的思想源泉
道教“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南华经》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只吸风饮露。可以乘云御龙,行游四海之外。还说有一种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汉书?艺文志》则将神仙者概论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
二是太上《道德经》修真常长生久视之道的理义。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时,将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为一体,完整了道教信仰的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道意贱死贵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愿长生”,“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
10.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意思是: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这句话出自《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此章是讲人之尊严的。以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也是要人自重、自爱。
老子宣传的是这样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之可悲下场。
(10)道德贵生扩展阅读: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相比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礼,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从某种程度而言:孔子研究的是人伦社会领域的学问,而老子希望解析天地宇宙的奥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两种物质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于是整个宇宙就呈现一种阴阳互补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如果在这个世界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就是指的这种永恒变化着的宇宙一般规律,而德类似于哲学中的方法论,指的是在这种一般规律下我们人类的应对方法。
如果说老子的道是阴阳互补变化不止,那么老子的德可以简化为四个字:无为而治。
首先要明确无为而治的核心在于治,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对今天的国家治理、企业管理、教育理念以及个人人生规划均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