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道德分析
1. 什么样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对于没有利益的事不会有动力去做的。古语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干,亏本的买卖没人做。”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遇事不要总以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去谴责别人,而是要利用人性的特点,让人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赚取利益。
关于这一点,孔子反而比某些现代人看得更清楚。《吕氏春秋·察微》里就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说,鲁国有一条规定,凡是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的,如果有人碰到了,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到国库里报销赎金。这个奖励机制听上去挺不错吧。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在国外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了国之后他不想去拿赎金。因为他认为这样才是道德。孔子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子贡说:“你这么做,以后就不会有人替鲁国的奴隶赎身了。你如果收了国家的报销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价值。”我们仔细想,就知道,如果大家都向子贡学习,就要自己花一笔钱去赎买奴隶;如果不向子贡学习呢,又显得自己境界太低。这么一来,就陷入两难了,干脆就不赎买了。可见,极端的道德主义,容易把人逼得走投无路,一般人做不到就只能视而不见了。
另一个例子,恰恰和子贡赎人的事相反。有一天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这个人为了表示感谢,就送了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孔子说,从这以后,鲁国人一定会勇于去救落水的人。这其中的道理和赎买奴隶是一样的。
《吕氏春秋·察微》在这两个故事之后评论说:“孔子在细微之处,看见了大问题。”
雷锋,是一个为他人做好事时代标杆,对于这样的典型确实要树立、要学习。但是现代社会我们是不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做好事的方法呢?
就拿抗洪抢险来说,这件事专业性还是比较强的,需要一定的经验,与其让那些没有经验的人上堤坝碍事,还不如大家捐助一些财物,请那些有经验人去防守,这样能各施所长,取长补短,反而对整个社会更有利。前一段时间南方暴雨连连,水灾不断,长江中下游沿岸防汛压力如泰山压顶之势。在如此严峻的防汛形势之下,在个别地方防汛竟然难以找人上堤坝巡逻抢险。有的人就说,这是现在世风日下了,过去老百姓都是自发地上堤进行抗洪抢险,哪像现在,有些地方还要花钱请人上堤,巡逻的主力是各级干部。
我想,这其中不能只用道德来衡量人心,还是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现如今圩区大部分房屋经九八洪水之后都搬迁到洪水淹不到的地方去了。其次,农村大部分农田流转出去,基本是一些大户在种植。因此这次洪水除了极少老百姓外,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既淹不到田又淹不到房,换作是你,你会急吗?
在目前劳力资源短缺的时代,一位60岁以上的劳力出去做一天小工也会有一两百元的收入,难道他还会为了与自己无关的事去出力吗?即使有些还有一两亩田地的人家,一亩田的收入算好的也只有1000元多一点,并且后期还要投资投劳力,还不如出去打点零工挽回损失来得更快。
2. 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与恶。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通过赞扬、褒奖或批评、谴责,激励人们扬善弃恶。
延伸:道德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3. 次道德的分析
这小偷很可气,而且触犯法律是不道德的,但是小偷将其他东西交还却又是一种较那些弃之钱包的小偷却又是道德的,这位女士可能看到了自己的其他重要的东西追回而高兴,因为她不用为了这些被盗的证件而去重新办理,少了很多麻烦而从心里或许多少有些感谢那小偷了。
我们在这里不是赞扬小偷的行为,但是这个社会也确实存在这种违法的行为,诸如这位小偷这类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社会道德行为。故而戏虐的称之为“次道德”
4. 道德底线的道德分析
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可分为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理解为物质性的社会人(劳动人);非马克思主义从抽象的人出发,把人理解为精神性的个人(意志人、理性人)——其中非马克思主义又分为两派:一派是把人理解为意志人,另一派是把人理解为理性人。
由此可获得三个不同的道德主体概念:
(1)以道德主体为劳动人的概念;
(2)以道德主体为意志人的概念;
(3)以道德主体为理性人的概念。
相应地,对于道德活动亦可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1)把道德活动归结为社会劳动活动;
(2)把道德活动归结为个人意志活动;
(3)把道德活动归结为个人理性活动。
于是,对于道德准则也可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1)道德准则是社会劳动活动所依据的原则——在社会劳动有分工的条件下,这种原则就是各行各业的活动所各自依据的行业标准或职业标准;与之相应的道德是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业道德是行业组织对其行业标准的服从,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对其职业标准的服从;
(2)道德准则是个人意志活动所依据的原则——在肯定个人意志非绝对自由的情况下,这种原则就是个人据以做出自我选择或自我决定的理性判断;与之相应的道德是私人道德,这种道德就是个人意志活动对自己的理性判断(良知)的服从;
(3)道德准则是个人理性活动所依据的原则——在肯定理性原则非天赋的情况下,这种原则就是社会交往规则;与之相应的道德是交往道德,这种道德就是个人理性活动对社会交往规则的服从。
5. 如何看待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我国正迅速进入城市化的快车道。农耕社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土壤发生变化,但与此相适应现代都市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却低风险,守护良知却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种不正常现象。
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的社会规则又不能及时完善,个人的道德焦虑也因此转变成社会性议题。道德焦虑有两个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现普遍的社会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会环境下,全社会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约束和评判机制,重建社会公德良序。
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
决定道德性质的直接基础是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全社会始终得到倡导和坚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其利益基础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私有制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废除,使没落的旧道德特别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多种经济利益得以普遍实现。不可否认,受私有经济成分发展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等原则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确实有了更加顽强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主流道德来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仍然是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据,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时,过去实行单一公有制时造成的利益“大锅饭”局面和平均主义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变,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统筹兼顾,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实现余地,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了有力的道义支撑,自私自利并没有重新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传统的观念,激励着人们勇于变革、勇于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不断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的进程中,不断为人们的行为确立新时代的准则。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道德价值的坚实基础,使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自身进行了许多重大变革,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都是中国共产党为自身设立的最根本的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尺度和道德建设的核心。党的这种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尺度,已成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天经地义的神圣道德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从精神道德的意义上说,在于使人民群众通过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
通过认识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不断改造自身并升华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观规律,培育出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充满正义、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道德学说,本质上是以真善美的价值目标激励人们为创造和建设新社会奋斗的实践理论,帮助人们站在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层面,把人类的终极价值、至善目标和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道德学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建设真善美的新社会和新生活。
第四,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
对社会整体道德质量的更高标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对社会向善价值追求的更紧迫期待,对社会各色各样败德行为的更严厉谴责,都深刻揭示了全社会道德状况向善前进的大趋势。对人的正当利益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对人权的肯定;改革开放意识、进取竞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的增长,无不是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的表现。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公共道德、新闻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道德建设的触角,日益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加深。
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模范的层次更加丰富多样,对人的道德评价的尺度也更加丰富多样。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杨善洲,这些精神道德上一脉相承的道德榜样所践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守品格,始终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普通群众和领导干部道德风貌的主流。道德理论发展进步。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来越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指导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道德考验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良知的底线不断被侵蚀。我们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样,一时成了问题。道德议题的热度持续走高,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特别是各类媒体常说常新的话题。无论是赞美道德模范的感言,还是抨击败德现象的批评,似乎都在印证这样的评论: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论辩各方对道德问题超乎寻常的关注和唇枪舌剑,折射了中国社会深厚的道德底蕴和中国人浓重的道德责任心结。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我国道德领域出现受到普遍关注和产生广泛争论问题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的节点时期,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实行商品经济制度的初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旧社会规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冲突的时期,旧规范往往失范,新规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钱腐蚀的领域,是腐败、诚信等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灾区。二是现有道德严重失范的领域,比如,公共道德领域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道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农民到城市新市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体制内的人到体制外的人;从国有制的人到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当前道德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要放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看待。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随,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风貌,城乡环境、公共秩序、文明礼貌、社会服务、旅游景区等方面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积极变化。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整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构成了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流。
总之,道德考验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但中国人民有信心经受住这一切考验。因为社会的道德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因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更因为中国人民从事着以真善美为价值前提和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资料来源——
求是理论网(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6. 结合现实,谈谈道德的现状,分析原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来,人们最大化地追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而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名誉和形象,还与公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声望和利益密切相关,良好的职业道德会给公司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又一重要内容。现在社会职业道德水平的下降,大家是身有体会。前不久,《新民晚报》刊登了一则骇人听闻的新闻:某地区小学,一名男教师在教室里在所有学生面前殴打一女同学直至死亡。这样一则消息无疑是发人深省的,教师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最高尚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样一个受世人爱戴崇拜的角色竟然摧毁了一个年轻的充满希望的生命,不禁让我们深思:教师的职业道德何在?不仅是学校,在医院这样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医生护士那冷若冰霜的面孔和话语也时常让我们不寒而栗。在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同时,我们也会思考职业道德的问题。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责任,职业良心等诸多方面,一个人职业道德的缺失体现在对本职工作的不热心,态度不端正,没有责任心等。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试从学校和学生角度做简要分析。从学校角度看,因为目前人们对职业学校仍存在偏见,认为文化知识学不好才会进职业学校学技术,而高等职业学校更被人们认为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一般成绩优异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均进入了综合大学学习,因此职业学校从生源上来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缺乏优势。另一方面,因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呼唤,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艺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固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首位。与之相对,道德教育则目标模糊,在道德上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等存在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衡量,因此,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从学生角度看,进入高职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高考落榜生,进入高职是一种“失败”,是无奈的选择,觉得职业学校名声难听,形象不好,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工作丧失热情,进入工作领域,也会对工作不满意,缺乏职业道德也是自然之事。也有另一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认为以后工作明确,只要学好技术技能,成为本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便可高枕无忧,从而疏忽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的提高。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多样性;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它的内容有具体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等五个方面。如何培养职业道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试做以下建议: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要求是:(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创造才能。(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
7. 自我分析思想道德优点和缺点
在进行自我分析到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可以想一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到底是什么,一般人都会有很多优点和缺点的。
8. 什么是真正得道德很多东西是无法靠理性分析吗
个人认为 LZ的提问很有难度
首先说一下道德
我国文学中道德是基由古代道家的理论演化而成的一种民族习俗和信仰之曲间的东西
而以现实角度来看道德是说一个人出生于世 各个方面的感情和心态以及待人待物待事的观念和修养 也可以说是衡量世事万物的一种尺度
每个人的尺度都不同
就LZ所说的面包问题 偷盗是错 这是肯定的 贫困的快要饿死 而偷盗理论上说也是错 但是从生命来看 如果是为了求生 而去偷盗 过错会觉得稍微轻一些 毕竟求生是万物的本能 生存本来没有错 存在也没有对错
但是偷盗本身也是一种因果循环 倘若偷盗的时候知道自己是错 而且事后悔恨 那么这就是为一种生存的本能更进一些 如果偷盗的时候不曾有悔意 心中也无过错 觉得这样很对 那么着就是为过错就算求生 也不能把他当作是名正言顺的 毕竟是去做坏事 自己心中要有那个刻度知道自己犯了错
下面真善美的问题
真
纯粹 清澈 诚实的意思
为人者青耸于天地
真 就是说做人光明磊落 毫不虚伪 可以诚实纯朴的去面对世界上的事情
善
佛家讲善讲的最多
因为佛教在九州也是历史悠久 所以中华民族地区的善的含义 被理解成很多
最广义 就是善良 富同情心 心胸宽广 大知大慧的意思
佛家讲 佛说人性本善
说人生下来 都是善良的 无邪的 因为周围的环境 和一些遭遇与成长 使人的本性变的浑浊
美````这个不好说``真 善 我都知道
但是真善美```这三个字 连在一起 是个近代词语 跟历史关系不是很大 和宗教也没什么关系
近代人们 把道德 分开了 分成 美德和道德两种
以本人看来 道德最初是为人者善易遵循的高尚品质
可后来 人们的品行在不断的下滑 最后分成了两种 道德和美德
把概念性的东西"道德" 转化为了追求的目标性的东西"美德"
也就是把本应做好的事情 规划成了类似神话一类的崇高的东西
这是时代与人类的堕落的一种见证 也是一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