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和善性

道德和善性

发布时间: 2022-01-20 15:46:00

❶ 急求那句什么“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一整句完整是什么,是什么节目里面的,急求!

这一切的背后是良心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出处:

出自中内央十二套以前的容一个节目,叫做《道德观察》!

(1)道德和善性扩展阅读:

《道德观察》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主打节目之一,每天于21:39 CCTV-12播出,每集20分钟。为了给观众搭建一个展示个性观点、探讨道德观念的平台,突出体现栏目的“观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栏目组以普通人、公众人物、具争议性人物为对象,讲述各自的道德故事。既有观众的现身说法,还有嘉宾的平民视角参与,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针引线,节目流畅而又有节奏。

❷ 道德武断性是什么意思 道德缺失 合法期望在哲学上什么意思啊,,

“道德沙漠”和“合理期望”相对的概念。 “道德沙漠”是一个概念,在法律意义。 道德“,”道德应该得到的(财产,名誉,利益,奖励和惩罚,罚款等),也就是所谓的“公平”(“不义之财收益。“,可以被形容为”道德不当或在非道德的) “合理期望”(合理期望)符合法律或法律依据的期望的期望而获得的,这不就是一个大胃口的期望,所谓的“合理”。 “明智”和“合理”,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的,既合情,合理“(”君子爱钱以适当的方式“,大概就属于这一类。);不一致:”合理“而不是”合理的(法律)“,”合法“(合理的)不一定是”明智的“。即:“非法”或“法律”是同样的事情,“不公正”或“一”则是另一回事,因此,在做这样的概念上的区别。 “道德沙漠”被翻译成“道德当之无愧的”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❸ 很善良道德高的女生是不是永远不会婚前失身我感觉是的,所以经常做义工为人和善的女性婚前清白率很高

很善良、道德水准高的女生是不是永远不会婚前失身,这个话有些绝对,可以说相对来说失身概率低而已。
善良的人很容易被他人利用,被他人诱惑,被他人欺凌……有时候会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魔掌、被他人花言巧语诱惑陷入他人设计的陷阱、被他人欺负凌辱……导致自己的善良与高的道德水准被践踏,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愿做的有失伦理道德之事,直至强迫自己失守贞洁底线――失身而告终。

❹ 道德经动画版那一段是讲道德和善的

首先,我认为,精神财产并不能用物质的500万来衡量,两者不具有互内补性。
其次,老子的道容德经,并不是说哪一章怎么怎么样,而是要综合起来一起看,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如果单纯的看某一章,我认为会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他讲的500万精神财产,目的不是为了说这章多么好,只是希望你能够重视老子的道德经,发现其中的精神财产,500万是因为现在社会太功利而不得不说的话,也就是噱头。
最后,我想说一下,道德经每一章都是无价之宝,每一章又都一文不值,就看你看没看懂,理没理解,运没运用。

❺ 如何理解 道德敏感性 道德判断 到的动机 道德品性

在Rest等人看来,道德行为背后所隐藏着的心理成分主要包括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性。道德敏感性承担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是对情境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即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其中,还包括对各种行为如何影响有关当事人的观点采择和移情,想象事件的因果链,或者还会虑及一些能适用于该情境的特定的道德规范或原则。由此,Rest把道德敏感性定义为“觉察到某人可能要做或正在做的某事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是一种对情境的解释能力。该定义包括了三个基本的成分:1)存在着伦理情境(无论它显现与否);2)在某些方面影响自我和他人;3)(正在做的事或将要做的事)违背了社会准则。

❻ 道德有哪些基本特性

(一)调节手段的特殊性:道德的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国家强行制订和强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教育、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自觉约束、自我节制、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的调节作用虽然不需要强制执行机构,但道德评价却贯穿于道德作用的全过程。

道德评价是通过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良心道德品质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道德的调节作用也具有精神上强制性的一面,但它同法律规范、管理规范等硬性规范的强制性是不同的。不道德行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群众的批评、良心的责备,形成一种强大的意识力量的压力,要人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从而符合整个社会的行动规范。

(二)道德作用的广泛性: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作用贯穿于人类的各个社会形态,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道德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所涉及的范围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为广泛。道德作用的广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讲道德,自觉遵守道德的规范。

(三)道德规范的多层次性: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道德都有其层次和序列性,不论哪个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都体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

这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在一个阶级内部、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为此,我们应根据道德规范多层次性这个特点,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

(四)道德内容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也必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等。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内容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阶级社会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阶级根本利益的反映,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一切阶级都是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确定本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不同阶级的道德,体现不同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总之,一切阶级的道德,无不是该阶级的一种特殊思想工具。

(五)道德形态的继承性:道德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道德准则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前进过程。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道德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内容之外,还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处,即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

所以,坚持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道德的继承性。当然,这种继承性是在对前人道德遗产予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地继承,即吸取道德的优秀成果部分,剔除其糟粕的部分。

道德的以上特性,特别是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启迪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积极思想和规范,用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也包括我们公务员的道德体系,同时还要抵御和消除腐朽道德观念对我们公务员的进攻和腐蚀。

❼ 一篇关于道德和善的叙事作文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河山,待人用善。
忘不了的,是老师的教诲:“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啊。”犹如一颗永不流失的鹅卵石躺在我记忆的海滩中。
看到盲人叔叔在马路上摸索着走,我会友好地说:“叔叔,我来扶你,你小心点。”见到同学没带伞而困在教室,我会和气地说:“我们共用一把伞吧。”见到同学不小心碰掉了我的文具盒,我会抢先说:“没关系,我自己捡。”
我也碰到国许多像我一样和善的人们,比如我的父母,他们辛勤而又无怨无悔地教导着我,犹如培养一棵稚嫩的小树苗。
我也碰到过那些热心的人们,他们总把我称做小朋友。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甘当大伞,抵挡风雨;在我们苦闷的时候,会细心而又耐烦地开导我们;在我们心灰意冷时,他们扬起我们自信的风帆,教导我们要勇于面对人生活中的难题,生活本身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待人和善,犹如一股春风,一点春雨,滋润着荒凉的草地;
待人和善,犹如一盘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
待人和善,是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空,是一朵馨香的花朵,给自己快乐,给人们幸福。
我们渴望和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盼望待人和善,由于有了人人和平友好相处,撑起一片蓝天。
我们盼望待人和善,我们远离勾心斗角,我们需要真诚,需要善良,需要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

❽ 后天学习的道德和善,和所谓的先天的良知,有什么区别

汉语中的"良心"一辞可析为两字∶一为"良",即道德;一为"心",即意识。"良"字本身固然有多种含义,包括非道德意义上的"好","精美""手艺熟练"等等,但一旦与"心"或"知"联系起来, 则从来都只有道德的含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良"字还有"天赋、先天就有"的意义,如孟子所言"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就明确地以"不学而知"来定义"良知"。所以,"良心""良知"在孟子那里不仅是道德之知,而且是天赋之知。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大都强调良心的综合性,直觉性和自足性,把良心看作一个包括了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种种道德意识成分的整体,对良心取一种直接的整体把握,而并不深究其细节,而在西方,我们知道,良心概念的字面含义就是"同知"、"共知"。"同"、"共"意味着他人,意味着社会, 意味着要与他人取得某种一致,"知"则意味着认识、知识,而对这个"知"的诠释则多解为"理性"。中国思想家对良心的意义体验至深,却不甚关心良心的起源、构成等问题,在他们常说的"良心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当下的呈现"一类话语中,虽有某种武断的嫌疑,但也有一种崇高、绝对的意味,而西方思想家则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方面对良心概念作过种种分析。 总之,中国思想家长于对良心的体验,长于对良心的总体和直接的把握,西方思想家长于对良心的分析,长于对良心的分门别类,不同角度的细致探讨。体验者必使自身介入其中,使自身人格与生活发生某种改变,分析者则可以取一种冷静的理智旁观态度。故我们在中国的良心概念那里,接触的不仅是学理,还有如孟子、阳明等一个个带着感情和血肉的生动人格,而在西方人的良心概念那里,则象进入了一座精致的学理的宫殿。西方人也有其深刻的终极关切和热烈的精神追求,然其基点不是固定在良心的概念上。

❾ 道德的社会性是指什么

事业单位考试中道德一直是一个重要考点,其中道德的特征在近年来考试中多次出现,这就需要大家在识记道德的特征的基础之上,理解道德特征这几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第一,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道德的社会性主要是指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之中。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认为买卖奴隶甚至处死奴隶都是道德的,而奴隶阶级则把反对奴隶主虐待、争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封建社会官僚地主则把维护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他们道德体系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共同性。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也存在着连续性、继承性和共同性。

道德的继承性是指道德自身发展的客观延续性,它所表明的是道德上前后相承的历史关系。道德不仅具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内容,而且也包含着过去时代存在的一般内容。如“孝敬父母”这个道德规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种美德。当然,对道德的继承,不是对历史道德原封不动的保留,而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道德的共同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除了对立和差别之外,还存在一些不同阶级都承认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首先,同一个时代对社会各个阶层有相同的要求。因为,在同一个社会中,各个阶级都处于同一个社会统一体中,生活在同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为解决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全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生活准则,这就决定了各个阶级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其次,同一历史背景下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道德有共通性。由于文化的传承性,人们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并渗透到骨子里的带有本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道德观念,如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仁”“善”“和谐”等道德观念,在中国历代都是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最后,在社会和谐中,不同的国家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但也会有相同的道德准则。国家的交往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遵守共同的准则,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如“切勿盗窃”“尊老爱幼”等就是社会里各个阶层、阶级都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现代社会中,爱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讲究公共卫生等已经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内容。

❿ 性与道德有关吗

性与道德当然有关啦,性实际上是比较美好的,如果是两情相悦的性,那么无话可说,但如果是违背意愿的性,那么就与道德有关。

热点内容
就业证明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11 15:45:57 浏览:126
法学概论下载 发布:2025-02-11 15:32:58 浏览:435
大连市劳动法产假规定 发布:2025-02-11 15:29:11 浏览:605
广西社区矫正条例 发布:2025-02-11 14:58:38 浏览:250
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讲座信息 发布:2025-02-11 14:52:20 浏览:498
行政法适用从旧兼从轻 发布:2025-02-11 14:09:13 浏览:648
入选区党委法律顾问 发布:2025-02-11 13:50:16 浏览:453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寻亲路 发布:2025-02-11 13:34:31 浏览:770
刑法的私塾pdf 发布:2025-02-11 13:12:04 浏览:923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事项应当 发布:2025-02-11 13:10:08 浏览: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