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确信
⑴ 如何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信念
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而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直接影响着高校的道德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高校在校的大学生一般为90后,他们的思想活跃、多元化是主要的特点,并且其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独生子女有着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一直受到父母的呵护,大部分学生缺少与社会的多方面接触,有些学生心理相对孤独、孤僻和敏感,加之紧张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等,使得他们表现出挫折面前应变能力低,自我中心意识强等特点。另一方面,他们正逢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造力,知识面也相对宽范。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与失落并存,自尊与自卑同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甚至走上了极端。现在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走极端的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明显比其他学生低。
部分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是道德滑坡的主要表现。当代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缺乏艰苦生活的体验,而且在现阶段信息资源的高速发展时期,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风气的途径加多,多少都会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错误引导。有一些大学生禁不住诱惑,形成了追求享乐、攀比物质、崇拜奢侈生活的错误价值观,这样的现象出现,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开始滑坡。而且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业上并不用心,将精力过多的投入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中。主要的问题表现:在生活方式上不断追求另类,在消费观念上追求名牌效应。有些大学生喜欢模仿娱乐明星,总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缺乏区别和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⑵ 波力斯卡最新预言!
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科学界对Boriska十分感兴趣。俄罗斯地球磁场及电离和电磁波放射科学研究院,物理数学科学家,Vladislav Lugovenko博士,把波力斯卡请到莫斯科进行检查。
一些Lugovenko的同事参与检查这个男孩。Lugovenko研究过在俄罗斯和其它国家的深蓝儿童,推证出于某些种原因,在过去20年间他们诞生在这个星球。显然,这些孩子和地球未来文明发展有关。后来Boriska和他母亲被邀请到位于Tulskaya省的Atalsky湖的特殊教育基地,那里有一个特殊地方,地球的能量会对身处其中的人类造成特别的影响。
我曾读过探险队成员的生物场的情感智力精神极限的测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我必须说首先这个男孩有与其他参加者相比更强的生物场,第二,探险之后他生物场的扩展比其他人更大 。这个孩子灵气光环的照片也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他的东西。根据报告文件:“在试实验之前,在照片中一般是黄色,显示一个快乐,吸引人的人的智力活跃程度,而在左下角可以看到鲜红色,说明这个男孩活跃,无私爱的精神能量。
在实验后,有些相应的改变,在左下角出现了绿色。显示了这个男孩的生命力,积极的趋向和待人友好。Vladislav Lugovenko打算继续观察Boriska,并且最近他要去Zhirnovsk,去了解他和他家乡的生活。他要去蓝山异常区域,那里离Zhirnovsk几十公里远。“我确信在道德观念上,深蓝儿童和他同龄人有着巨大不同,”Lugovenko说“对任何虚伪的东西,他们很敏感,而又有一种发达的直觉,心灵感应能力,并且连接着宇宙。我们希望这个孩子能完成他在地球上的使命,而他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和他还没能猜出来。”“如果邪恶力量不去阻碍他…”我继续说。
但也许,我希望:Boriska的遇到困难是为了使他变得坚强?毕竟,命运是曲折的,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的爱因斯坦生活贫困,差点毕不了业,因为他的父母没有足够的钱供他读书,但他都经受住考验!他排除万难,为科学进步作出了贡献。他在面对困难的生活亳不妥协,炼就了他的坚忍和不屈。我希望这位新千年出生在俄罗斯的来自火星的使者有着爱因斯坦同样的坚强。在与Boriska讨论过后,可以得到个很基本的假设这些孩子被一种力量安排到人类社会,一种远远超过人类所能的力量。,这个现象有规模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同时这个现象也在很多国家被注意到了。深蓝儿童有着不同寻常的能力,特别独立的世界观,知道他们在地球的使命,在一种令人难忘的开放意识的帮助下会从思想空间中获得信息和知识。他们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我们还不是很清晰了解,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肯定不是微不足道的。
我的研究使我去接触那些深蓝儿童。一路以来,我发现不同的人有着同一个特点。比如,这期的V.I. Vernadsky学术杂志中我读到,一些有重要影响力的伟大人物在某种外来力量控制(指引)下,虽然获得的成功各有不同,但却都完成了自己在地球上的某种特殊使命。
⑶ “确信犯”是什么意思
确信犯是基于道德、宗教或政治信仰的犯罪行为。这样的行动者是那些确信行凶者的人。德国法律学者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提出了法律语言。人们常说义贼,恐怖分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例子。确信犯的概念脱离了法律,常被用在修辞中。
(3)道德确信扩展阅读:
确信犯的人群和自己的良心相照,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坚信周围的人、社会、政府的命令、议会立法是错误的,继而进行犯罪的行为。
其中,确信犯本人确信自己所做事的正当性的是重点,和确信犯是否清楚认知其行为所违反的法律命令,亦或是是否设想过会接受处罚之类的无关。
⑷ 道德会有人相信
有时候。对讲道德的人而言。
⑸ 熊培云:为什么要相信道德
这又是一起让人为之心惊肉跳的车祸,2岁的女童先后被冷血的面包车司回机和小型货柜车司机碾答压,给稚嫩的小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和伤害,据医生说车祸已经造成小悦悦特重度颅脑损伤,接近脑死亡,预后很不好,最乐观的估计是植物人状态。
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太残酷了,突如其来的横祸如同噩梦从天而降,对于小悦悦这一家将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无辜的小悦悦饱受如此摧残,折射了驾车司机的冷血。
可能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使然,因为人们之间的各种误会和观念,导致彼此不那么信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便也滋生。就像现在大街上跌倒了老人没人敢扶,是因为扶人者害怕自己遭讹诈,做了好事不讨好。好人难做或许成了每个人在面对突发危难事件时的一种纠结和犹豫的自我保护符,在面对他人遭遇生死的关头,也不敢再轻易出手相助,选择了冷漠,选择了漠视。
⑹ 道德的约束力在哪
以德治国,总的来说,是将道德的约束力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形式。这是道德力量放大的一面,因为它不仅是影响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更是用来影响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一个国家的内部必须依靠道德系统维系,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道德系统产生的凝聚力,是法律不可取代的。因为道德的约束使得人们拒绝违法,并非如法律般在人们违法之后施以惩罚性的行为。如果说法律重在惩罚,那么,道德就是重在督导、教化。现在,我们谈教育的重要性,其实就是运用了相似的逻辑。
有时可以听到人们对一个民族的评价,或勤劳或懒惰,或宽厚或精明,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世界闻名的勤劳朴实的民族。这样的评价,其基调往往就是这个民族崇尚的道德规范,如果一个民族认为勤劳是种美德,那么这个民族往往就是(或者将会成为)一个勤劳的民族。这听上去好像与“道德”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没有太大关联,但其实道德具体化之后就是一种约束。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由家庭伦理建立起来的道德系统敦促人们约束自己的欲望及行为,注重“礼、义、廉、耻”,让整个社会偏于中、和,可以创造出安定的社会环境。无形中也就达到了重新提出“德治”的政治意义。
法律与道德是相伴而生的一对范畴。通常情况下,违法行为必定有悖社会公德,而有悖社会公德的行为尚不能全都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和惩处。这也是今天重提“以德治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高度重视遵守道德规范,并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才会成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和有发展潜力的民族。如果民族的道德规范产生偏差,道德的权威被动摇,其后果一定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无论何种情况,强化道德的约束力都是必要的,而且是应该不遗余力地去执行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处于今天这样变革的时代,道德被重新设定的时代,“卫道”应该是个需要被我们再次提出、再次考虑的问题。
⑺ 道德经江湖以远,相信吾道不孤何意
前面半句理解不透彻,后面的意思就是:天涯之内有知音;
⑻ 什么是道德公设
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道德公设的作用在于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从而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可以看出,道德公设是为了适应道德实践的需要而设立的,这些需要虽然是道德的,但也是感性的需要。康德并不完全否定感性的欲望和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他只是否认它们能够成为道德律的依据和基础;一旦道德律被置于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道德的欲望和情感就会有助于道德律的实施。道德律与道德公设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是基础,是主干;后者是应用,是辅助。道德律是完全依靠理性建立的,被置于牢不可破的基础之上;道德公设也有理性依据,但同时要兼顾感性因素,因此,道德公设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也不是道德律那样的绝对命令,而带有某种程度的假定。当然,道德公设比科学假设有更高的确信性。道德公设共有三条,每一条都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它。
第一条道德公设是意志自由。确切地说,意志自由不仅仅是公设。我们已经看到,康德把自由作为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作为道德公设的自由意志是与具体道德处境下的欲望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意志。人们惟有相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的选择,他们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达到至善的目标。
第二条公设是灵魂不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不大可能在有生之年达到至善的目标。因此,人必须相信灵魂是不朽的,他即使在身后也可以做出不懈的、连续的努力,直至达到目标。
第三条道德公设是上帝存在。人们需要确信,他追求至善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如果他违背了这一目标,将受到惩罚。惟有如此,他的道德努力才有动力,才有希望。因此,他必须相信一个全善的主宰的存在,并且这个全善者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惩恶扬善的能力。这个全善、全知、全能的主宰就是上帝。可以说,康德通过第三公设,恢复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伦理学证明。
⑼ 确定企业道德的5个步骤
德的标准应该最根本的是普世价值观,规范和准则是细化内容,细化内容肯定存在时效性和不完整性的缺点,所以如果你要说评论道德的标准,其实应该是普世价值观,也就是说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价值取向
⑽ 道德信念是指什么
道德信念就是,一个人必须要有道德问题,道德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遵纪守法,尊师爱友,道德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尊老爱幼,尊自己,然后就是尊他人,尊他人就是在职场上服从于上级,又亲民与下级,这就叫做聪明的君子,道德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就是,少说话,多做事,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不逾矩,概括来说就是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从新所欲,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