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儒家和法治

儒家和法治

发布时间: 2022-01-20 19:35:42

Ⅰ 儒家和法家哪一个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大为什么

儒家和法家这两个流派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对等的,谈不上究竟是哪个大哪个小。阳儒阴法,外儒内法,儒与法的相辅相成才是近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主题。
法源出于礼,中国的「法」律原本是儒「礼」的一部分。特别是两汉以来,常有「以经解法」及「以经代法」,经学是儒礼的经典,用经学来解释法律及用经学来代替法津,成为汉律的特征。
法家不专指刑家,并非制订处罚的学派,否则刑家岂不好当,简单的规定何者有罪,何者无罪。但是法家除了处罚为主的刑家外,还有很多的部分是重赏,也就是合于法家就重赏,违反法家就重罚,这才是法家恩威并重的精神。
先秦李斯及商鞅的法家思想,原是赏罚并重,商鞅变法的第一步就是千金重赏。但是后来法律被局限到只罚不赏,这已脱定礼分名的原旨。包括首功制、封爵奖励等,都是平民因战功而晋升贵族的方式,因此秦国强大的原因,在于重赏,而非重罚。所谓乱世用重典,强调重罚;不若秦用变法,强调重赏。因为法家的内容有一半是赏赐,而非着重于处罚。
三国孔明及曹操虽一方大举以严刑峻罚治国,但另一方面也有奖励农耕、休养生息等安民手段,可说是治实不治名的礼法宗旨。相反的,江东以苛政重税加诸百姓,遂有剥削之称,从长沙走马楼吴简出土所记载的赋役之重,堪称三国第一重税的负担。尤其孙皓更有暴君之称,这是另外魏蜀所没有的情况,重罚的法治思想,虽在江东被贯彻,但却有暴政苛法之称,这应是东吴法律缺少传统的洗礼。因为缺少儒家的仁民爱物,法家就变成刑家,严法遂变苛政。
曹操被称为披上法家的儒家,即外法内儒;孔明被称为披上儒家的法家,即外儒内法。唯独东吴缺儒失礼,只罚不赏之下,重刑无异于苛政。
东汉的法令严峻,关羽因亡命而逃、徐庶因报仇被捕、孔融因收容张俭而被收押等,不能说汉朝无法治,二次党锢之祸,显出汉朝重刑重罚。若不是后来东汉中央政府瓦解,地方群雄并起,造成乱世,以致于虽有法令而不行之叹。
重罚不难实施:除了重罪重刑外,轻罪也重刑,罪罪都重刑,这样就有重典,但是这与暴政没多大差别。
曹操与孔明都是儒法并行的施政者,结果国富民强,维持秩序有佳,虽然重刑,但也有重赏,这就是成功治国的秘诀。同时代可比较江东的治国,昏君残暴于上,乱诸叛变于下,各党各派互相攻击,门阀争权夺利,东吴名存而实亡,法律再严也没用。
没有儒家的法家,不过是苛政

Ⅱ 法家道家儒家是哪个统治思想秦始皇采取是法治,为何被刘邦拿下呢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按照相应的想法去做的。你上学喜欢绕远路,走一条偏僻的小径,为何呢?因为那里有一株桃树,已经绽放出艳丽花朵,你瞥一眼,便会一整天心情愉悦。

你放学路上喜欢爬上山坡,躺在草地上休憩片刻,为何呢?因为那里有一只猫咪,总是追逐着蝴蝶,你看看它们,疲惫便会一扫而光。

那些让上下变得秩序井然的制度背后,都有一套相应的思想。我们曾讲述过孔子、老子和韩非子,用他们分别代表儒、道、法三家,你觉得哪种思想更适合郡县制,更为君王喜欢呢?


儒家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对君权做出了制衡。

你看,父为子纲,君王既然是天之子,自然要以天为大,这又回到了天人感应上。就这样,董仲舒一面以“君权神授”,竭力维护君权,一面以“天人感应”对君权做出约束。而能够阐述天意的又是谁呢。自然是儒家。

既然体现了儒家价值,董仲舒便理直气壮地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要的不是百家争鸣,而是一家独大。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获得汉武帝认可。就这样,沉寂多年的儒家学说,再次焕发新彩。当然,说是儒家,其实并不准确。这时的儒家早已不再纯净,不再是孔子的见解,而是混入了很多杂质。

董仲舒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融合才是思想的主流。儒家和道家融合,一起成为人们做人行事的底色。儒家和法家融合,一起成为治国理政的依据。因而,在儒家独尊的背后,有诸子百家的影子潜伏其间。

Ⅲ 现在都是依法治国,是否能说明韩非思想比道家儒家更先进

现代的“依法治国”,指的是完备的法律,从人权,自然法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的制度;而不是“法家”。实际上,韩非,商鞅等人所秉持的“法”,无非就是君王统御臣民,打压百姓的一种手段,丝毫不比儒家道家更先进。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思想流派,叫做“法家”。据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建立之后盛行一时的中国重要政治思想之一,千百年来,它和儒家,都牢牢占据着中国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试想一下,这和现代的法律有半毛钱关系吗?况且,法家任用的那些酷吏,他们一点也不“法治”,其实比儒家更“人治”!

Ⅳ 试用哲学原理论述法家法治思想与儒家人治思想的对立统一

对立:一个主张人治,施行仁政,政“得其人则兴,失其人则亡”

一个主张法治,厉行法治,一切决于刑法

统一,法律最终由人去实行,法制行政秩序化的保证。
在中国古代一向是外儒内法。

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是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
己复礼”,仁礼之道具体派生出家族主义,而家族又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秩序。

1、“仁”对我国古代法制的作用

孔子的“仁”,贯彻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恕”字。

我国古代历代王君也正是意识到了仁义和宽恕的贡献,才使得当时的法制不断从野蛮走向文明,西周的“有德”就是得民心,针对商纣王乱刑无辜,周朝的法制思想转变为“明德慎罚”以达到保护臣民的目的。

历史的见证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对中国法制发展的巨大贡献,这里的仁德思想与我们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所贯彻的以人为本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礼”对我国古代法制的作用

“礼”亦是孔子的儒家学说中极为重要的思想。

义在其中,义体现为礼,礼是人内心的义的具体实现形式。一方面,礼是统治者根据人民面临的实际生活状况也就是“中”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因此,礼就是“中”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礼,尤其是周礼,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在中国法律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法”的内涵不断丰富 ,而且许多“礼”的内容也逐渐融入其中。西周时期, 周公制礼, 吕侯制刑, 礼与刑成为当时两大部门法。礼是调整行政、经济、军事、民事、诉讼各方面的综合大法, 刑是定罪量刑的法律。

(5)儒家和法治扩展阅读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3、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4、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Ⅵ 儒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春秋战国年代,是百家争鸣的年代,诞生了无数优秀的治国思想。我认为其中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最为突出,并且影响深远。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如果单纯的以法治国,忽视道德的约束作用,缺乏道德意识的人,会在贪婪的诱惑下有违法作乱的意识,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又不受惩罚,就会想方设法的钻法律空子。这样,社会就陷入一种不断钻法律空子和不断完善法律条文的循环中,在出现“完美法律”之前,社会将不会安定。

“以德治国”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当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良好的道德素质可以使国民丧失违法作乱的意识,从根本上斩断犯罪的源头。即使没有了法律的约束,拥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也不会做出扰乱社会的事情。“以德治国”可以实现社会的绝对安定与和谐。但纯粹的“以德治国”在现实社会中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流传到现在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已经充分融入了法家思想的一些精髓,在强调道德约束的同时,以法律对人的行为进行更加严格的约束。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法律和道德双重标准的约束体系。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通过对“儒表法里”的理解和运用,在国家建立的初始阶段,因为经过建国前的战乱,社会秩序混乱,百废待兴,通过颁布严格的法律规定,可以在最短时间规范社会秩序,当社会秩序稳定以后,通过对国民道德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社会秩序。

法律从表面上约束人的行为,道德从精神上约束人的行为,两者的结合,创造出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Ⅶ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么不同呢

孔子:儒家 春秋 仁、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儒家 战国 民贵君轻、仁政、性本善
老子:道家 春秋 清静无为
墨子:墨家 战国 非攻兼爱
韩非子:法家 战国 法治(注意不是法制)

儒家: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墨家: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道家: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
法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评价法家思想“礼下小人,刑上大夫,刑礼不偏,谓之法家,谓之圣道”.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这里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当时许多有罪或者无辜的贵族和贫民,还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韩非.
简单来说: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的思想.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这里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当时许多有罪或者无辜的贵族和贫民,还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韩非.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Ⅷ 法家和儒家他们与法律和道德有什么关系

法家主张法治,具体指用酷刑来杜绝犯罪
儒家主张德治,是通过道德来约束民众的行为

Ⅸ 儒法两家治国主张极其价值追求的根本冲突是什么

根本冲突在于
儒家谋求中庸,德治和法治都要,法为辅;
法家有些极端,重视严刑峻法的作用,认为只要刑罚重,百姓就会治理得好。

热点内容
属于经济法有 发布:2025-02-11 08:58:02 浏览:233
史法治 发布:2025-02-11 08:31:41 浏览:204
南宁铁路运输法院 发布:2025-02-11 08:30:53 浏览:271
跳槽自己开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11 07:59:36 浏览:669
应建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 发布:2025-02-11 07:45:33 浏览:958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销售 发布:2025-02-11 07:36:23 浏览:518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排名 发布:2025-02-11 07:21:27 浏览:850
微法院缴费 发布:2025-02-11 06:50:45 浏览:819
侵占罪是刑法多少条 发布:2025-02-11 06:49:55 浏览:886
新旧工伤保险条例区别 发布:2025-02-11 06:33:54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