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依法治国的角度
1.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 说明如何加强环境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目前最大的难题不在于立法,(法律已经够完善,够严厉的了),而在于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比如:
明明知道上司领导犯法,但无权利,也不敢抓,
或者收了犯罪分子的好处,懒得管,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所以这个加强法制环境建设,首要的就是完善落实监督机制,让老百姓来监督执法人员。
而要让老百姓有效的监督执法人员,就要有一系列有效的反馈渠道,
比如我发现某执法人员和黑社会有关联,充当了保护伞,那么我该如何有效举报,而且在对方被抓起来之前,我如何保证我的举报不被对方获取,继而对我报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层一直宣传要加强民主监督,但却没有建立任何有效的民主反馈渠道,甚至要求网络举报实名制,这等于变相打击举报,非但没加强法治环境,相反的破坏了法制环境。
2. 如何在四个全面的角度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意义
。依法治国重在治理公权力,就是要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它受约束,让它规范行使,让它受到监督。
“全面依法治国”有标志性意义
治国理念与方式的重大转变
“我们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而且是全面法治的转变。”谈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王公义认为,这是我们治国理念和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他向记者谈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创造,因为从过去重视以政治手段治理管理社会,到这次以法律手段管理社会是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转变。同时,他认为,全面依法治国标志着以法治来治理社会取得重要进展,因为中国历史上虽然也讲过依法治国,但是都是人治下的法治,现在讲全面的法治,这是历史的很大进步。
全面理解“全面依法治国”
重点把握四个关键
如何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甄贞认为,可以从四个关键来理解和把握。首先是中国特色,因为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成果,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我们党选择依法治国,实际上代表我们要走一条法治的治国之路。各个国家在治国的理念上选择依法治国是理念的一种进步,但是具体方式应该结合各国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所以,我们国家要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
第二个关键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整个依法治国在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已经做了非常全面的部署,实际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国家的科学立法,政府的依法执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强法律监督,这五大任务实际上在推进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次推进依法治国关键是要从问题入手,要从解决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入手,使得依法治国更加深入。
依法治国重在治理公权力,这是需要把握的第三个关键。就是要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它受约束,让它规范行使,让它受到监督。所以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重在治权。为了重在治权,我们既要强调权力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比如享有公权力的部门之间要互相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也要让老百姓的私权力对公权力形成制约和监督,治权应该是依法治国的根本。
最后一个关键体现为中国特色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负有法律监督职责,而且《宪法》对国家的检察机关也是这样定位的,它是一个法律监督机关,对于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在推进依法治国的时候,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也是让依法治国之路更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表现。
“四个全面”相互促进
重点打好依法治国之“基础”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与其他三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王公义在访谈中谈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两个同时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前进,小康社会才能实现。
如何认识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二者关系,他认为,它们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是依法治国的政治保障,也是“四个全面”之魂,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这“四个全面”很难实现的。所以没有全面严格依法从严治党的话就不会有全面依法治国,当然没有全面依法治国也难以做到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相辅相成,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领导的核心是先锋队,中国能不能建设好关键在党,依法治国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底线最基本的要求,而治党一定比依法治国要求要高。
“中国的事儿要办好,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党率先从严治党、依法治党的话,中国的建设是很难办的。”王公义谈到。依法执政非常关键,从严治党才能保证依法执政。从严治党治好了,依法执政搞好了、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否则这是实现不了的。谈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他认为,依法治国、深化改革、从严治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基本动力、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支撑,如果没有全面的依法治国实现不了全面的小康社会,不可设想一个全面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法治社会,是一个秩序比较混乱的,那不是小康社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它是一个基础。 他们内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都是有影响和促进的。
3. 从依法治国角度 谈谈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做一个遵章守纪的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4. 道德与法治:请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人大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
2.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接受监督。履行好生态建设职能。
3.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对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加以惩罚。
4.广大公民应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不易望采纳一下哦
5.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说明如何加强环境法治建设
(1)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执法力度,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严惩浪费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的行为。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和环保意识,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提高人民的环保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同浪费资源和破环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3)健全环保监督机制。贯彻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明确各自职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积极揭发检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4)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大对科研资金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从国家的角度: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⑵坚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⑶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⑷加大环保科技攻关力度,加强区域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研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⑸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逐步完善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实施有利于节约减排的政策性措施。
2.从青少年的角度(或青少年怎样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践行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积极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律己,同时要敢于并善于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具体说来:⑴节约资源方面: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使用纸张;节约每一粒粮食等。⑵保护环境方面:少吃或不吃口香糖;不乱扔垃圾;自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
6. 结合材料一,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简要说明政府的重大民生决策为什么要事先
①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广东省政府的重大民生决策事先向社会公布并进行专家咨询论证,有利于广东省加快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大省的宏伟目标,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广东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广东省政府的做法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落实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利于建设以人为本的阳光政府,广泛听取民意,提高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决策。
③民生政策向社会公布,有利于公民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
7.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应如何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成绩显版著、硕果累累,党风廉权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步伐既十分重要又相当紧迫。
着力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是施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治国对党执政方式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依法执政要求将党的执政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反腐倡廉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努力实现法治化。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法可依,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质量和系统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反腐倡廉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前,反腐倡廉工作还只是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要建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谈谈对依法兴善的看法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9. 请从个人角度阐述一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从个人角度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补充】:
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文革”的教训极为惨痛和深刻。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