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佛道辩道德

佛道辩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1-21 18:58:57

Ⅰ 道教的教义上有什么问题,导致他们往往在佛道论辩里失败

胜负之说

胜负之说,在古时从不是两者单方面之论,也多由那时候统治阶级那几位或君主的喜好。佛教文化和其思想更容易让大家接受,佛教流传修只需要你吃素念佛经。佛教的教义信奉某个立身再读佛经,便被称为佛教信徒。

就像我们华夏的德行兼具,道教教义既修心又修身,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把理论实践运用到生活里。就好比如“和”这个字,我们自古都有说法,和而为安、以和为贵。也就是说,以和平的状态就都安稳了。

不仅仅是指两者之争上,还可以是在一个团体、一个家庭里。道教中也有天下宗教皆一家的看法,因其本来就有万物与我之论,以和的态度不争一时意气。

在道教思想上,看待自家和其他宗教都是一样的。在教义里,和的理念、万物与我并生的理念,也说明了他们觉得胜负没必要争、辩论没必要。道教和其他宗教是一家,殊途同归而已;胜负是一时长短,退让给他人也无所谓,辩论也不符合道教修心奉行的教义。

Ⅱ 中国古代几次佛道论辩中,有没有哪场辩论赛是道教赢了

有过,在道教胜在唐武宗841年时候道教胜出过,在唐武宗的845年、道士赵归真用“神仙可学”击败了佛门的高僧知玄大师。看历史,14次的佛道辩论刨掉2次没有记录道教一共7次负、1次平、4次胜,胜率大概是33.33%这个成绩太惨了,道教论法总输我感觉有2点原因。第一次的论法在北魏时期,北魏政权属于鲜卑人建立,鲜卑人的贵族大部分基本上信仰佛教,佛教的著名建筑云冈石窟,前前后后用了3千僧人3万户百姓,历经了60年完成。可以看出北魏对于佛教重视。为了巩固统治修建了非常多寺庙,宣杨了佛帝合一。

道教输了7次里面有5次非常明显因为政治因素,刨除了这5次影响,与两个无记录,一个平局,佛道争论道教胜率属于4/8就是50%,里面参加的和尚也一样是中国人,天生对于道教有一些的理解。但是道士对佛教了解不太多,像一个英语9级汉语9级的人的人与一个汉语9级的人讨论那个语种更加合理还是不合理。

Ⅲ 关于当年的佛道之争

佛道之争多是因为《老子化胡经》而来,但说佛家也写了一本书,说是佛座下三个弟子来到了中原,才有的道家,这个故事我没听说过。即使真有这么一个人,真有这么一本书,即使我是佛教徒,我也会毫不犹豫的说那是胡说的。

《老子化胡经》在元第二次佛道大辩论后,就被忽必烈烧的干净,其书绝迹世间几百年了,倒是近年在敦煌一个洞窟里有发现,这个书现在要找也不容易。倒是其衍生版本《老君八十一化图》还有完整保存!
详细了解过程见下
正史不好找,文言文不好读,给个戏说连接吧!呵呵
轻松八卦:《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里的佛道辩论
http://www.gelu.org/bbs/ShowPost.asp?ThreadID=5731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40094.shtml

十分赞同对宣化的看法,他给我的感觉是喜欢说神通(其实是说故事),当然这个在我刚学佛的时候是很喜欢听的,不过听的多了也就不对味了,尤其是在历史事件上闹笑话的时候.
还有他说了那个人边植物的故事而我偏偏又看到关于楞严经驳人变植物的说法的时候,不知道这个一生宣扬楞严的法师知道在他最“重视”楞严恰恰就是揭露他的“照妖镜”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表情呢?真讽刺啊。。。。

有感而发,再多说又要有人骂我了,闭嘴闪人。呵呵

佛道之争道教好象从来没占过上风,最好的情况是两败俱伤,是发生在三武一宗的哪个皇帝我忘了,佛道二教争宗教老二的位置,皇帝当时还比较偏向道教的,不过辩论还是辩不过佛教,后来皇帝一火,佛道二教一起禁了.
2楼那位兄弟转的文章是宣化法师说的吗?我看着象野史,或者连野史也算不上.

Ⅳ 佛道两教在历史上的争斗中道教7负1平,道教为什么总是输

道教是发源于我国本土的一个宗教,它的前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的道家。这个时期的道家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思想,例如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就是一个哲学家,他的著作《道德经》中充满着很多哲学思想,但到汉朝后期,道家将道德哲学家神化了,逐渐将道家演变成了道教。道家的思想宗旨,也从哲学思想变成了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等。

佛教是一个外来宗教,它起源于印度,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一个宗教。


元朝初期,忽必烈等人对全真教很感兴趣,所以全真教在元朝的地位很高,但是元宪宗时期,天下局势已经稳定了,他将全真教这种诞生于本土的宗教,看成是不利于统治的因素,开始打压全真教。由于元宪宗治理国家的需要,所以发生在元宪宗时期的两次佛道之争,都是道家输了。

历史上发生的14次佛道之争,其中有5次是因为皇帝个人的喜好问题,而帮助佛家赢了。剩余的9次中有2次结局不明,道家胜了4次,这个数据并太差,所以佛家两家算是旗鼓相当。

Ⅳ 为什么数千年以来的佛道论辩里,往往是道教失败

佛道辩论

为什么数千年来佛道两者辩论中,最终流传的结果都是道教失败呢?胜负之说,在古时从不是两者单方面之论,也多由那时候统治阶级那几位或君主的喜好。

但流传着两者辩论中道教败于佛教的说法,并不尽然可信。历史上记载有十四回佛道之争,五次因朝代君主或统治阶级那几位的喜好因素引导下,佛教赢了。剩余九次里道教胜了四次,佛教胜了三次,还有两次胜负难辨相当于平局。

所谓的往往道教失败,很显然片面之词,我认为或许含糊不清的胜负率,实则旗鼓相当,但哪一方站出来说自己比较厉害,再以此流传下去,便成了“真”。

Ⅵ 佛道是佛家要求的道德标准吗

简单的说吧!所谓道,在被用于宗教措辞的时候,往往代表是该教派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标准当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说,佛有三德,大智,大定,大悲,其实这些都不属于道德范畴,但也是佛道,可以简单理解为,佛行事之道,或者是佛期望他的信徒依此道行事!

佛教本身导人向善,有积极意义,但是有一些淡泊名利,弱化竞争思想和进取精神,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发愤图强。有违逆人性之处。

总之,我们说的佛道,是佛法教化的统称,而道德标准只是一部分。
只是个人理解,仅供探讨!

Ⅶ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佛道大辩论

从520-1258的700多年间,由皇权组织了多次佛、道大辩论,其可比较著名的有14次。

1、北魏孝明帝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对论佛、道二教先后。昙无最驳倒了姜斌,姜斌配徙马邑。

2、北齐文宣帝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道教一方以金陵道人陆修静为代表,佛教一方以上统法师为代表。

3、北周武帝天569年,武帝集百官、道士、沙门、名儒2000余人,讨论释、老,判定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4、北周武帝573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

5、隋文帝583年,道教一方为张宾、佛教一方为彦琮,彦琮因此作有《辩教论》,以驳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说”。胜负无记载。

6、隋炀帝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佛胜。

7、唐高宗659年,道教宗师李荣(道教重玄派代表人物)做为正方立论“道生万物”。佛教大师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善,何故亦生于恶……”云云辩驳。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基本上道士负多胜少,一说每次均败北。

8、唐高宗660年,高宗敕召沙门静泰(著有《众经目次》)、道方李荣在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李荣败北。

9、唐玄宗730年,沙门道氤与道士尹崇对辩,并下旨将论议编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崇福寺僧智升撰《开元释教录》20卷,记载佛教的盛况,并言佛藏以5048卷为定数。李邕撰并书《麓山寺碑》,立于湖南长沙岳麓寺。

10、唐德宗796年命韦渠牟、徐岱等与沙门鉴虚、覃延,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教,开始互有矛盾,分歧争论较为明显,最终“同归于善”。

11、唐武宗841年,命僧道议论,道士赐紫,沙门不得著。从结果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这次辩论是道方占上风。

12、唐武宗845年,道士赵归真、佛门高僧知玄大师,题目是“神仙可学不可学”。 道方获胜,知玄放还桑梓。史上有名的“会昌灭佛”事件开始。

13、元宪宗1255年,以李志常为首的全真道与以少林长老福裕为首的佛教在御前展开辩论,论题仍是《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的真伪,道教败北,次年李志常辞世,将掌教位传于张志敬。

14、元宪宗1258年,参加辩论的高僧道众共有500余人,各出17人参加主辩。以张志敬为首的全真道一方,道败,道士樊士应等17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

(7)佛道辩道德扩展阅读:

佛道之争的特性:

1、道佛二教各有其特色与信众,对立结果往往意气用事,各成派系,排斥异己,或互相诋毁,如佛徒着笑道论,道流亦作笑佛论以敌之,各揭彼短,以扬己善,极尽对骂之能事。

2、然道佛二教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数代之发展而更深入民间,牢不可拔,影响后世学术思想甚巨。如新字体、词汇之广及学术领域,儒、释、道三教融合而产生宋代理学等,可谓思想文艺上之重大刺激。

佛道之争文献:

1、有关收录佛道论争之文献不少,较重要者有《夷夏论》、《三破论》、《显正论》、《十异九迷论》、《老子化胡经》、《混元圣纪》、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论衡》、法琳之破邪论、神清之北山录等。关于汉朝末年武装起义以后的道教。

2、它们要么所记日期不准确,要么根本不记日期,要么就根本抱有明显的偏见,象在释、道二教论战交锋时所写的小册子那样。除此之外,由于这些现存材料未经充分细心研究,所以不可能给这个时期的道教描绘出一幅准确的画面。

Ⅷ 为什么历史上佛道进行的辩论都是道教败北

辩论的胜负不是由道佛两家说的算,而是看当时统治者的想法。况且历史上道佛辩论双方是互有胜负的,何来一直败北一说。

Ⅸ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佛教和道教的大辩论

公元574年,周武帝亲自召集沙门道士进行辩论,辩论十分激烈,智炫甚至当场顶撞周武帝。于是周武帝作出将佛、道一并禁毁的决定。周武帝为此多次召集百官、儒生、道士上殿,让三教充分发表意见。可是佛教徒却颇有些“只要主义真”的味道而频频进击,还用阿鼻地狱恐吓周武帝。周武帝索性答道:只要百姓得乐,我情愿去受那地狱诸般苫。话既已说到这一步,阂武帝的灭佛便不可避免了。他一下子毁掉了4万所以上的寺庙,让300万和尚还俗作平民。周齐境内的和尚们这才追悔莫及。这次事件该算是没有输赢吧,都是受害者.

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下诏僧道集于内殿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定为伪经,敕令禁毁。

1255年,元宪宗蒙哥命福裕与当时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展开“御前辩论”,全真输理,蒙哥下令清查《道藏》伪经,后来,还把佛教排在全真之上。1256年,李志常被气死。

1258年,新继位的忽必烈下令举行第二次佛道“御前辩论”。全真教首席代表为张志敬,佛门仍为福裕,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被命裁定是非。此次全真败得很惨,参加辩论的道士17人被迫削发为僧,全真《道藏》大皆被毁,200多处道观改为佛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令佛道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以此为借口,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文印板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

Ⅹ 佛道之争道教为什么失败

当佛道开始相争,就是佛道皆开始衰落的时候。
为什么,因为宗教的目的不是与其它宗教相争,而是济世度人。与世无争的出家人,有争强好胜之心,已经不在正道上了。表面有胜负,实则两败俱伤了。

热点内容
属于经济法有 发布:2025-02-11 08:58:02 浏览:233
史法治 发布:2025-02-11 08:31:41 浏览:204
南宁铁路运输法院 发布:2025-02-11 08:30:53 浏览:271
跳槽自己开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11 07:59:36 浏览:669
应建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 发布:2025-02-11 07:45:33 浏览:958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销售 发布:2025-02-11 07:36:23 浏览:518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排名 发布:2025-02-11 07:21:27 浏览:850
微法院缴费 发布:2025-02-11 06:50:45 浏览:819
侵占罪是刑法多少条 发布:2025-02-11 06:49:55 浏览:886
新旧工伤保险条例区别 发布:2025-02-11 06:33:54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