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意外
『壹』 道德经里的道和德分别指什么
道德经里的道和德分别指什么?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兼论武全先生对道德的见解有待商榷
耿阁(鸣天士君)著
题记:
录武全先生对道与德的个人见解的原文原貌: 回答 武全2345LV.172018-04-08
“道”是老子勉强对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有点像是一种源动力和法则。“德”是老子把这种法则运用到人类身上的规则,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常“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
附:【耿阁:语】:
老子的“道”是什么?答曰:“老子之“道”就是“无之宇宙之无极”。或之曰:“就是“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曰:“就是“无之无极之宇宙的之其宇宙道德”。这是铁律定论。老子的“德”是什么?答曰:“德也者唯道是从”。“德者也道之居所”。老子的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曰:“答曰: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道德整体道德无间”之“整体无间无间整体”。“道人德身之道身德影”。“道长啥样德啥样之德长啥样道啥样”。(世界上所有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美中不足是趋向於无限之美的。不平衡到或然平衡至达平衡是整个宇宙物质运动运行始终行为的并之是整个人类事物发展变化始终因果的总规律总道理总天理的之其道理·是其宇宙的真谛·是其宇宙的法则·是其宇宙的实质·之是其宇宙的本质·是其宇宙的本来面目”。!!!!!)
本文正文:
老子先生和世俗对道的认识认知认为认定境界状态:
(一):“从来都是清晰无比的”。!!!!!
(二):“始终都是坚定不移的”。!!!!!
(三):“绝然都是斩钉截铁的”。!!!!!
(四):“本然都是毫不含糊的”。!!!!!
(五):“断然都是精确至极的”。!!!!!
(六):“常然都是没有勉强的”。!!!!!
(七):“综然都是论欠彻悟的”。!!!!!
(八):“总然都是解老有误的”。!!!!!
(九):“定然都是圣言自谦的”。!!!!!
(十):“鉴然都是不能乱来的”。!!!!!
耿阁:著於2019年9月6日早上7点16分。关于对老子先生对道的认知的问题,有史以来总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世俗论道者们转了九百九十九个狗尾巴圈都得回到那个误解了老子先生数千年的那个什么总认为老子先生自谦式所说的那种:“吾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的话语的意思中总是倾向于误认为的老子先生是勉强曰道,也有的人认为老子先生真的不知道道是啥?道名是啥?道谛是啥?也有人认为老子先生没有把道解释清楚等等的那些个怪诞不经的荒谬无际的甘愿自丑式的浅识陋知式的那种见识低劣的鬼域魔圈之中·好像永远永远的都不能自拔超越似的,好像永远永远的都不能正解正悟似的”;其实人家老子先对道是啥?德是啥?名是啥?天道地道人道圣道万事万物万情万理的所有的规律是啥是什么意思的道理都讲完了并都彻底的讲清楚讲透彻了!老子先生他自己所著写的《道德经》他还能不知道“道”是什么吗?他所说的:“吾也不知其名”的“自谦自讥”式的自应反诘之语只不过是为了更贴切更自然更有力更顺心更有序的论证自己的思想理论观点而已罢了。!他绝对不是不知其名,而是精准精确到了无以复加的那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知其所定然的那种层次层级的之其境界境态了”。!!!!!我耿阁所著写的:“文章三千诗万首”的千万言的文字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论知老子先生的《道德经》的有关问题的之其问题的”。(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德分别指什么?
『贰』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叁』 道德经第一章中,“徼”咋念什么意思
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徼”读作jiào,意为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
一、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译文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三、徼的基本释义
1、读作jiǎo
〔~幸〕希望得到不应该得的,如“存在~~心理”。也指获得意外的利益或意外地免去不幸的事,如“~~成功”。
2、读作jiào
边界:~外。也指巡逻,巡察:~巡。~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3)道德经意外扩展阅读
徼的组词
一、巡徼 [ xún jiào ]
巡行视察。也指巡查的士卒。
二、穷荒绝徼 [ qióng huāng jué jiǎo ]
极远的边塞。
三、离本徼末 [ lí běn jiǎo mò ]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四、行险徼幸 [ xíng xiǎn jiǎo xìng ]
指冒险行事以求利。
五、据徼乘邪 [ jù jiǎo chéng xié ]
据:凭借;徼:侥幸;乘:趁;邪:不正当。指凭侥幸、乘邪险的道路来求得富贵。
『肆』 道教有什么比较著名的书,除了《老子》意外
道家名著有《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 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创始人老子死后,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一条是“无为主义”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学派,这派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条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道家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书籍、史官记载、珍宝物品,还有一百多大小诸侯国的历史文字、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记载了各氏族渊源,夏商遗民遗物。我们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这里。老子在这里,接触到了大量的当时和上古的遗书,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华夏文明肇始于伏羲,兴盛于黄帝,那时的文化是一种巫史的文化,产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还有阴阳术、神仙术等。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混沌的古文化凿开了七窍,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突破。老子参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后,才写出了《道德经》,阐述了道的思想。
『伍』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讲道,讲德,讲天地人,讲你所领悟的所有的一切。
说实话,关于《道德经》我真的没有认真学习阅读,也就是大概地浏览了几遍,除了记住几句比较经常被提到的经典句子,其实真没记住多少内容。但它确实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之一。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的自我理解,要是真的要搞学术、文化的人,当然不可像我们这样随意,问题是世界上大部分人并不是学者,普罗大众的都是要学习点什么东西的人,如此以来大部分人还是“不求甚解”的,只要窥的一点真容,那便是受益匪浅。
『陆』 主角出生在异界一个遗弃的地方 修道 意外获得道德经 小说
嗯 确实 主角其实和我们一样
『柒』 《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么意思
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喜欢尽自身的力量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宠本来是低级之物 , 人们骤然得到它 , 为之惊喜 , 一旦失掉 , 为之惊惧 , 这就叫宠和辱都是人的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
人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由于人们有自身的荣辱利益概念;如果人们没有了自身的荣辱利益概念,人们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喜欢尽自身的力量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7)道德经意外扩展阅读:
赏析: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
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捌』 《道德经》到底是讲什么的,为何被那么多人推崇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经典。从古到今,注解它的书层出不穷:有以儒解老的,有以佛解老的,有从修行实操来解老的,有从权谋运用来解老的。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好像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包括历代帝王也不例外。正如尼采所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那么《道德经》都讲了些什么内容,揭示了些什么道理,能历经两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推崇呢?(据说:曾经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因为译文太多和偏向领域的重叠,《道德经》几年前就超过圣经了。)
一、宇宙观
在人们还流行听天由命,普遍崇拜神灵的时代,老子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了。他指出,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叫做“道”的东西造生而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掌握了“道”的秘密,那么“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执道而行走天下,根本用不着求助于鬼神。
道生万物是这样一个过程:道→无→有→万物,老子概括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有形有象有名,因为有形有象,故而有上有下,有内有外,可以分割为“二”;“无”,因为无形无象,故而无上无下,无内无外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至于“三”,它源出于“有”(二),但又不同于那个母体的“有”,所以被称为“三”。就好像一颗石头,它具有坚硬、白色的性质,但如果把这颗石头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备这些性质了。而“物”,如果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性,也就不成其物了。就像一个人,把他分拆成细胞,也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天下万物,都具备自身独有的性质,都来源于这个“三”。
“无”,之所以能造生“有”,因为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只是拥有没有形状的形状,具备没有形体的形象(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像我们的意识一样,没有形状,没有形象,但并非空无,可以有意识空间,可以造生梦境。
所以无中生有的过程,是非常玄妙的,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那个“无欲”的情状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能体会到无中生有的妙处。
比如我们在放松身体,放空心灵的时候,常常就能灵机一动,激发出灵感来。灵感即出,心念已动,身体已行,此时为“有”。处于“有”的状态时,就能在同为“有”的万事万物中运用和检验它。
这两种状态的区别在于,“无”是不用意识主导的,是空虚宁静的感悟状态,也就是“常无欲”;而“有”是用意识主导的,是主动有为的有意状态,也就是“常有欲”。
这“无”和“有”,在于道,同样源出于道;在于人,同样源出于人。它们就像形体和影子一样不可分离,就像声和音一样同生共存。它们是道生万物并让万物得以持续演化发展的玄妙法门,也是人得以认知和运用道之玄妙的总法门。
生之,又生之,任何事物推及到它最终的根源,指向的一个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道”。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天地万物。
二、处世之道
这里的处世之道,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人与人的相处方式,人与事、物的相处方式。与之相对应,老子提出了“啬”、“柔”、“小”、“朴”四个概念。
啬: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是指治理人事,在人间世闯荡;“事天”,是指服侍上天,在天地中生存。
不论是生存在人间世,还是应对于天地自然,都没有比收敛自己的欲望而不妄作,珍惜自己的精力而不妄为更加重要的了。
老子又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之徒,是指没有遭受意外夭折的人;死之徒,是指遭受意外夭折的人。但还有一些人,想要让自己得到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长久,结果反而遭到横死。为何?
因为他们被主观欲求控制了头脑,结果失去本心清明;抛弃根本而追逐外物,以致看不清形势,妄动入死地而不自知,这正是导致他们横死的原因。
柔: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说“曲则全”。这三者之间有关系吗?当然有。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曲得下来,才能得到保全;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驰骋天下,而不会受到阻碍。
自然生成的事物,形态没有一个是绝对笔直的。经历那么长时间的生存发展,它们最终都选择了最适合保全自身的“曲”,所以曲才可以保全。就算是在生活中,也几乎没有一直一帆风顺,想什么就来什么的情况出现,所以才有“委曲求全”这个成语。
因此,弯曲着反而能得到更好的伸展,因为保全了自己;曲折前行反而能更快到达目标,因为避开了障碍。柔弱,故而能够“全生”,能够“葆真”,所以老子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守柔曰强”。
柔弱之所以强大处上,正是因为它在下、在后,老子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善用人者为之下”。所以圣人常常把自身放在最后,但却能站在前方领导众人;并不一心为自己谋取福利,但却能得到天下人的保护和拥戴。这就是无私反而成其私,处下反而居上,柔弱反而胜刚强。
小:老子说“见小曰明”。见小,是因为“知常”,掌握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故而再细微的地方都能掌握。
任何难,都成长于易;任何大,都成长于小,所以掌握了小,也就掌握了大。因此“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的问题,要在它还很容易解决的时候就开始处理;治理大的问题,要在局面还没有发展至混乱的时候就开始治理;成就大的功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做起。所以圣人从来不会等小事变成大事之后才开始有所作为,故而最终能取得大的成就。
因此,真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反而不会留下什么值得记录的重大事件,因为国家是太平无事的。真正善于打仗的人反而没有赫赫之功,因为他根本就不会让战争打起来,未战已先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善于成大事的人看起来反而无所事事,或者只是在做小事。
事物在趋势之初的时候,事都还是小事,都还是容易的事。但我们不能因为事情“小”就轻视它,因为事情“大”才重视它。因为“大”都是由“小”发展起来的,只有像对待“大”那样去对待“小”,才能轻松做事,成功做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事,常常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不论是在开始的时候,还是在结束的时候,都能始终如一地谨慎对待,也就不会再有失败的事了。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如果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容易,最终就一定会碰到大的困难;如果轻易去许诺别人,最终就会失信于人。所以话说太多就显得很廉价,行为太随便就显得很轻浮。
朴: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眼睛是用来视物的,而不是用来追求视觉享受的,五颜六色看多了反而会让眼睛受到损害;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而不是用来追求音乐享受的,靡靡之音听得多了,反而会让耳朵受到损害。
嘴巴是用来吃饭的,而不是用来追求口舌享受的,品尝的味道多了,反而会让味觉受到损害;内心是要保持淡泊宁静的,过度的驰骋娱乐只会刺激得人心中狂躁;生活是要过得自由自在的,身上珍贵的东西放多了,反而连走路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了。
所以过于追求外物,就会损害自身。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人自己知道满足而得到的满足,才是真正恒久的满足。
人不需要外物来衬托和装扮,物也同样如此,质朴才是最美。《韩非子》说:“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
老子说“大巧若拙”,我们总觉得大自然不够完美,于是对自然的素材进行加工。自以为手法灵巧,却不知这素材本身,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我们总是否定自己,主观去雕琢自己,修改自己,自以为“成器”。却不知这真正的大器,是不需要也无法通过主观人为来造就的――“大器免成”。
三、治国方略
治国,取天下,也是《道德经》中比较突出的主题了。老子用了很多的篇幅,提出了三个理念:1、中正;2、无为;3、少私。
中正: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如果得“正”?守中而已。守中而得正,天下就会向之归顺和依附,就能成为天下的根本。也就是老子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好静、无事而无欲,即为“清静”,故“清静为天下正”。
我不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强行管理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有序发展;我喜好清静而不折腾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和谐安宁;我不人为生事而侵扰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富裕;我不为自己的私欲而驱使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朴实。
中正,故而能视天地万物如一,故而能以百姓为刍狗,不会有特别的偏爱或偏恨,故而能得公平公正。“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韩非子?大体》)
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山石,故而能成就其高;江海对细小的流水也不拒绝,故而能成就其广。所以君王如果能像天地一样对待万物,就会人才齐备;如果能像山海一样心胸宽广,就会国家富足。
无为: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如果把天下当成自己的私产而随意处置,那么最终就会失去它。同样的,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治理国家,那么最终也会失去它;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处置自己的身体,那么最终也会失去它。
天下神器,它自然而生,自有其运转规律存在,如果随意去干涉,就必然会遭受失败。所以“以无事取天下”,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烹制小鱼一样,不能随意的翻来翻去,否则一来二去小鱼就被翻烂了。
故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大道看上去好像无所作为,但实际上它无所不为,万物都由它而生。侯王如果能持守道来治理天下,万物将自然而然的有序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有各种欲望产生,有各种负志强行的行为出现,此时就需要以“无名之朴”镇之。让人们“无知”以保守自然天性,“无欲”以保持清静无事。如此,天下自然也就能得到和谐安宁了。
所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国家政令宽厚,则民众淳朴真实;国家政令繁苛,则民众狡诈多智,难以治理。
少私: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之所以会挨饿,是因为统治者横征暴敛无度,所以才会导致人民挨饿。人民之所以会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治理国家,所以才会觉得人民难以治理。
人民之所以连死都不怕了,是因为统治者让百姓都没有了活路,为了生存下去,才会不怕死。所以那些居于上位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么重,不处处想着盘剥人民利益自己,他就是善于造福人民的贤主了。
如果人民一直都不害怕死亡的话,拿死亡来威胁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人民一直都很害怕死亡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就把他们都抓起来杀掉,又还有谁还敢再去作恶呢?
自有上天来除去那些必死的人,而不是由统治者来决定谁当死谁不当死。如果硬要替代上天来执行杀人的任务,就好像替代技艺高超的木匠去砍木头一样。替代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因此:“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如果我对道稍微有所认知,那么行走在大道上,我就会唯恐有所偏差而走入歧途,所以不敢凭借自己的主观妄然行事。
否则的话,朝政无人打理,田地一片荒芜,仓库非常空虚。但却有人穿着华丽的衣服,行走佩带利剑,山珍海味吃到厌烦,财产货物多到用不完。这不是一群强盗在治理国家吗!
四、个人修养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我一直有三样宝贝,并坚定不移的持守着它:一个叫“慈”,一个叫“俭”,一个叫“不敢为天下先”。
“慈”,是不伤人,不害物,守护培育的意思。父母因为有“慈”,所以能养育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勇”到不顾自己的生命来守护自己的孩子。
“俭”,是少欲的意思。少欲的人,他们不会被外物所驱使,不会因利而贪得,不会把得失放在心上,所以能够积累到很多很富有。
“不敢为天下先”,是不争的意思。不争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天下人的前面,而更愿意站在天下人的后面。他们把自身放在最后,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推崇,可以成为众人的官长。
如果舍其慈,勇于伤人;舍其俭,贪得无厌;舍其后,处处争先,这样的人,就算能够风光一时,最终也必会给自己招来无穷的祸患。
“慈”,用于作战则百战百胜,用于守护则无人能破。所以上天将要成就一个人,就会让他心中恒有慈念。
因此“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辅佐治理天下的人,不会以武力逞强于天下;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表现出很凶猛好斗的样子;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给敌人正面硬拼的机会;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都很谦下。
因此“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不会为自己争夺利益,而是用来成就他人,成就的人越多,他的德性就越广博;圣人不会为自己累积财货,而是用来造福他人,造福的人越多,他自己就越富有。所以天道有利于万物,而不会伤害他们;圣人造福于万民,而不会与人相争。
『玖』 老子的《道德经》对生命的解读是“无意义”吗
老子的《道德经》对生命的解读并不是“无意义”的,相反,老子对于生命的解读,既有科学性的一面,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认知。具体的解读有:第一,生死相依,两者是一种自然属性;第二,生命脆弱不堪,但要有自身的主观意识。一、生死相依,两者是一种自然属性
老子首先认为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必经阶段,每个人一旦出生,也就是朝着死亡走去,无论中间经历了什么,最终都会化为虚无。老子对于生命中间的发展有一种看淡之感,在这样的看淡之下,也就是希望人们能够避免沉迷于物欲,避免利益的争端,既然死是什么也无法带走的去,那么过分的追求也并无什么必要。
虽然老子在宏观上认为生命是极度脆弱的,但是在关注到每一个个体时,就是希望每个个体能够自尊自爱,能够恰当地保护好自己,他认为大多数意外地伤亡,都是因为自己走向了死路,所以,生命虽然脆弱,但如果能够保护得当,就可以避免大部分地危险。
『拾』 道德经写人生身不由己的是哪一句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明白保险是什么了。
寿险到底是什么?
寿险对人类而言:是每个人对他自己及家庭应尽的责任以及是一种支付人生必需费用的手段。
一、寿险是在尽责任(一个人对他自己及家庭应尽的责任)
每一个人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最简单的,我们是上辈人繁衍下来的。我们生来就有父母、祖父母,将来我们也终究会有妻子儿孙。人一生短短几十年,就生活在这种亲情循环中。我们身不由己的来,同样最终又身不由己的去,来时赤条条一无所有,去时一缕青烟终于也烟消云散。既然如此,我们活着时剩下的就只有那份责任了。
我们是在父母最恩爱的时候孕育出来的--爱的结晶。因为这份与生俱来的爱,人类的责任就世代相传,与生命同在。我们在婴儿时期身不由己地接受父母长辈对我们的责任的同时,实际上也无可推脱地背上了对他们的责任。这种责任与生俱来,死后还留存于世,逃不掉,甩不脱。生生世世,历代相传直至永世。
那么人类的这份责任是什么呢?
对自己、对父母、对妻儿、对朋友、对社会。
对自己--很多人都认为人对自己没有责任,那是错的。在人所有的责任里面,对自己的责任乃是最重的。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有“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意思是说:只有把天下看得比自身还轻的人,才可以担当天下之任,只有爱自身超过胜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千万别误会此中的“把自己看得比天下重和爱自己胜过爱天下”并不是教导老子天下第一的论调。而是说:要珍惜自己,要爱护自己,不要让天下的身外之物浸染腐蚀自己。这样,才可以为天下人办事。在一个人所有的责任中,对自己的责任是首先而又首要的。没有一个对自己都不会负责的人,会对其他人、对天下负责任的。
为自己尽职尽责,想一想自己的日常,你都安排和预计了吗?人沉沦于红尘中,实在是渺小和脆弱的。我们有太多的恐惧害怕。
我们害怕:
1、 生病时无人照顾
2、 贫穷时没有援手
3、 失业时无从接济
4、 孤寂时无友陪伴
5、 怕无法照料家人
6、 怕失去尊严
7、 怕老年人无人奉养
你有这么多的恐惧感,但大多时候,你却仍然戴着假面具笑谈于人生,以告诉别人你是生活的强者。我知道其实你跟所有的人一样,对很多美好的东西有着渴求,你希望:
1、 幸福与安定的生活
2、 受朋友、家人的尊重和爱戴
3、 有能力照顾家庭
4、 拥有健康的人生
5、 在财产上有安全感
6、 老年时无忧
7、 在生命危难中无虑
对自己尽责就是保证自己一生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都能应付人生出现的种种危机和风险,以便让我们有机会履行其它的责任。
对父母--没有人能逃避这份责任,也不应或者不许。父母给我们的责任是随着我们的出生而来,随爱而来,随希望而来。对于含辛茹苦无私奉献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无疑是有责任的。这份责任是:1、奉养双亲 2、使父母不受辱 3、使你的父母享受美名 (注:这美名是你带来给他们的)
简简单单的三条,这一生,你能为你的父母永远做到吗?不要回答,而去想,怎么做,怎样去做。
对妻儿--首先是对妻子。你与她曾素昧平生。一丝所谓缘分让你名正言顺拥有她。你把她从一个不知世事的少女变成一个妇女,变成一个母亲。让她和你一起负上另一份责任。你不觉得你对她是有责任的吗?这份责任是:保护她,爱她,与她一起白头到老,在你有生之年照顾她,不让她遭受苦难。无论贫穷、富裕,永远不会变心,永远相互照顾直至生命的终点。
可以知道,你对妻子的责任就是你在婚礼上手抚圣经发的誓言:这份责任,无从逃避,也无法逃避。唯有可选择的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而去尽这份责任。
对子女--人类的责任真是循环往复,当我们为人父母,又在重复上辈父母对我们初始至今的所有责任。或许此时,我们才能感悟到父母之爱,子女之孝,然而他的一生,又带给了我们多少责任。他的成长,他的教育,他的婚嫁,他的创业,这一切的一切,足以让为人父母者辛劳一辈子了。但当我们鸡皮鹤发时,又能否让我们为之呕心呖血的子女回报为我们尽一份责任呢?
对朋友--朋友相对于父母妻儿,唯一的区别在于没有血缘关系的维系。人生在世,更多的是朋友,朋友是以信义维系的。一个能为朋友献出一腔热血的人必是真君子。朋友间的责任是相互的,他们不是回报也不是馈赠,而是相互的信任和付出。真朋友间的信任是无限的、彻底的。真朋友间的付出是无私的,是不需要回报的。
对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聚合体。人生存在于这个社会,如同于父母亲朋。社会对我们亦有如同养育之恩的生存关系。我们要感恩,要有心回报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一个真君子视自己与社会之关系密为鱼水。切记,对于社会,它培育造就了我们,对它的那份责任是天职。
谈了这么多,人生既有如此众多的责任要去尽,特别是对自己和家庭的那份责任,以自己健康的身体和收入能力当然可以做到。你可以和你的家人说:只要我活着,我就可以完成这份责任。这里是有条件的,你必须活着,必须健康,必须能为自己尽职,才可以对家人尽责。但当你为人子,为人父母,那份责任却是不能有如此这样的假设和条件的。不管你是生是死,这份责任永远存在的。只不过是不能尽而已,但不能尽并不等于没有责任。那份责任依然存在。而寿险正是这份责任,这份你逃不掉的责任。
一个明智的家庭,他(她)对家庭的责任是指:“使家眷免于饥饿,不至无家可归;使子女完成必要的教育,不至于失学;使父母安享晚年,不至于老无所养;使家庭财产完整,不至于受损。”你要明白,这就是你综合的家庭责任。这份责任没有“如果、万一”、“没有只要--就--”等的条件。不允许推脱,不能假设,没有期限,没有条件。人只有假借寿险,才能做到这一点。寿险可以将“只要我活着,我就可以照顾家庭”中的条件除掉,不管我是否活着,我都可以尽责任照顾家庭。而寿险正是这些没有条件的责任。
我们必须回味我们刚才说过的那句话“倘若以我们健康的身体和收入能力,当然可以做到这一点”。但问题在于,在人生之中,意外和疾病是那样身不由己和不识时务。人生有太多的万一,我们无法预料、承受。
1、为意外而投保:意外不是我们想要的。意料之外的事的发生,实在是我们万一的不幸。有意外发生,我们就将不能为自己和家庭尽那份责任。你会讲,意外在你身上的概率很小。我同意,但举一个很现实明白的例子:上海市每年死于交通意外的人数在1万以上。每年遭受各种意外侵袭造成伤害的概率在千分之三。这个比例,或许你认为很小,很好,让我给你做一个游戏:有一队一千人的队伍,而你是其中一个,然后每人发一把枪,明确地告诉你,这里只有一把枪有子弹。每个人拿起枪对自己的脑袋,请问,面对这千分之一的危险率,你敢扣动扳机吗?而且这样的游戏每年来一次。面对这每年一次扣动的扳机,你有把握可以逃过几次?
2、为疾病而投保:几乎对所有的人而言,疾病一词就跟呼吸一样。有呼吸就会有疾病,有生命就会生病。疾病给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为疾病而投保只是每年用一点点的费用来换取当我们身患疾病时的大笔医疗费用。
3、为教育而投保:子女的成长是无可阻挡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读完大学,但教育费用无疑是巨大的。这笔费用是要延续长达十几年,倘若我们有万一,子女的教育就会中断。除了寿险之外,又有何种方式能让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供子女受完高等教育?
4、为养老而投保:人一生奋斗不止是不可能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六十以后他就要退休。但退休未必就是不需要生活费用。当我们为子女尽了几十年责任后,送走堂上二老,这份责任是为自己留存的,那是一份老年时生活的尊严,而非单纯养老金。
总之,人一生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而又各不相同的。而寿险决不仅仅在上述各项对各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寿险对于储蓄的帮助,寿险可以保护财产,寿险可以帮你建立安定的人生,可以帮你赢得创业的时间,体现生命尊严和价值,保护企业,作为良好的投资。分述如下:
1、 帮助储蓄
有权威的调查结果表明:国民有大多数的人会储蓄,并确认储蓄有其相对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人们之所以要储蓄,第一大动机是为求得某种程度的保障。如:为子女筹集教育金;为疾病储备医疗费;准备失业时的救济金;准备养老金;预备急用等等。第二大动机是为求得暂时性的欢乐。如:买车、买衣服、旅行以及一些奢侈消费等。
调查表明:谁都相信储蓄是必要的,但又谁都确认,靠零碎存钱,要把钱存到一定程度是困难的,且很少有人会做到专款专用。即经常不能实现当初储蓄的目的。理由是:
① 长期储蓄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因为不强制,很容易半途而废,并且很多人欠缺特定的储蓄计划。有始无终加上本身收入不多,而使储蓄迫于停止也是常有的事。
② 很值得重视的是:光靠储蓄很容易使当初的意愿流产。譬如你愿意因为要养老而储蓄,但半途会因为自己要买车、买房而挪用了本来用于养老的钱,使当初的计划成为泡影。
寿险之所以有助于储蓄是因为保险费交纳下所带动的半强制下的类似储蓄行为,帮助你树立起坚强的意志力来完成自己的保障。另外,寿险险种强烈的特指功用,可以帮助你做到专款专用,每一个当初储蓄的设想都得到落实。如此看来,寿险对于储蓄,甚至于整个家庭财务竟然起到了如此重大的帮助。无形之中,寿险成了你家庭的财务顾问和分配管理师。
2、 寿险可以造就财产并有效保护财产
大家都知道寿险以人的寿命作为标的,是可以用几十元钱换来一万元的造财工具。当一个人要想为积累100万元而打算每年花5万来储蓄时,不算利息的简单计算要20年,并且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要活着,并以每年5万递增。而寿险不同,可能你只要用1万元,马上可造就100万元财产,并且可以递增。
寿险的造财由此可知。而寿险对财产的保护亦可简述如下:我们知道,处在快节奏和高税收时代的人,我们在生后的财产都是要以现金来交税的。我们都希望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会被税吃掉,而保险理赔金是法定免税的。
3、 寿险可以帮你建立安定的人生
要是没有寿险,客户的生活水准大概要降一半。因为,他要考虑生病时的费用、子女教育费、养老费。因为这些费用,他便要储蓄,要储蓄就非得降低现在的生活费用和水准。人们渴望安定的人生,人们渴望得到经济上的安定,获得幸福,老了可以无后顾之忧,对家属能很好地照顾,并能保持健康,赢得尊重。为了这份安定,他宁愿低就和付出。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请在下列情况中选一项:
①收入虽低,但工作稳定、持久;
②有某种程度的收入且该工作可能会持久;
③收入相对很高,不过万一不小心,前功尽弃,早不保夕。
调查表明48%的人选①,这充分说明人渴望安定性。而寿险正是凭借个人力量获得安定的最有效的方法。人为生存而工作,每个月我们把钱带回家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人死后,邮差送来他生前准备好的东西(钱)。如果太少,家眷就会陷入困境。
4、寿险可以帮你赢得创业的时间
或许,你已经信誓旦旦向你的妻儿老小保证花20年时间来创业,在你退休前赚到你想要的钱。我理解你的雄心。我知道你需要这20年来赚到足够的钱让你和你所爱的家人生活幸福。讲得坦率一点是你需要这20年,但你能否保证你活够这20年。如你现在40岁、60岁时,你计划赚到600万,每年要赚30万。实现这个计划,必须你的寿命允许你活60岁。寿险可以帮你,拿出一点这笔钱的利息,你立即拥有这600万,然后每年分期付款,归还这笔贷款。而且我向你保证,万一你活不到60岁,这笔贷款和利息的连本带利都不再需要你归还,而归你家人所有。你不必拘于这20年时间,完全无后顾之忧,这就是寿险可以帮你的。
5、 寿险可以体现生命尊严和价值
人的生命固然是无价的,但这世上很多东西都必须现实地用钱来衡量。在人们很多财产中,生命价值占有很重要的部分。我们一生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但是如果死时,我们一文不值时,岂不是对自己莫大的讽刺。随着中国大陆险种设计上的进步,生命尊严提前给付条款已然出台。寿险即使对于纯死亡之险来说都不再是死后才能拿钱了。当我们要告别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提前支付我们的保险金,活得有尊严,以便死时也能潇洒从容。
另外,经济社会的人都很现实。你是否有把握,一旦你毫无价值地死去,你能保证从你患病住院到离开这一段时间,床前有没有孝子陪伴。长病无孝子,我真的不敢奢望,更何况我们死去没有东西遗给他们。但倘若你有寿险,情形就可能不大一样,寿险可以帮你找到一个孝顺的人,虽然他本身不能成为孝子(在这一点上)。这样看来,寿险对人的保护真是到了无微不至,忠诚至死的地步。
6、 保护企业
跟保护家庭一样,寿险也一样可以保护我们的企业,特别是股份制企业。举例如下:甲、乙合开一个公司,各出资100万。倘若他们的人寿都长命百岁,那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倘不幸,二年以后,甲在企业稳步前进中不幸万一,这个企业面临的问题如下:继续存在,若是甲太太有继续经营的念头。但倘若她不想干下去,乙先生又要如何还给甲太太50%的股份?即使他能拆出这100万,对于这个公司而言,影响是巨大的。寿险可以帮你,在你们公司成立时及后,可以出少量资金为甲、乙先生各购买100万人寿保险。无论哪一方出险,都无碍于这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又不会影响他们家属的生活。
7、 寿险可以作为良好的投资
告诉你的客户,他的投资诸如:股票、债券、房屋、汽车等等非常的不错。但上述投资方式的特点是:波动性,市场的不稳定性。所以风险性很高,回报又不确定。而寿险是一种长期投资,且不受经济景气变化的影响,且你知还有稳定的回报。
为了投资成功,你必须具备:①金钱;②过去的经验;③对将来有深度的注意力和观察力;④运气。对于任何一种条件的欠缺,就可能导致投资失败。委托保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因加入保险而消失或说你无须负担这份风险。
除了上述七点,寿险可作为抵押物而获得专用的贷款。受益人可随你而指定,体现了你对财产的决定权,年金方式的享受保证你在生存期间的生活无忧。
综上所述,寿险包含了两个义务:对自己和对家人(别人)。对于保险的看法应该是:自助(投保)达到人助(保险功能)达到他助、天助。倘若为太太及子女投保,则能成为自己年老时的保障。换句话说,为了对家眷完成责任而投保,结果也是对本身完成义务和责任。
其实,寿险对于家长来讲,对家眷的保护是最重要的。
自己去后,留给家眷唯一最好的东西是钱,“人死了--要钱何用”,这是气话。但你曾知道,又有多少人在他们的亲人走后无奈地在找钱。丈夫死了,妻子在哭。没有保险的人是抱着枕头在哭,而买了保险的妻子是抱着一张支票在哭,心情绝对是不一样的。所谓人死了要钱何用,只是针对死去的人说的。如果你没有为家人积够钱而匆匆而去,你对你的老父老母,海誓山盟的那一位以及你们爱的结晶,你对这一干人承诺的话,岂不要随风而散。你的父母将无从依靠,晚年凄凉;你的妻子将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改嫁;特别是你可怜的儿子,或许不得不停学,小小年纪便去打工或去另一个家庭,叫另一个人做爸爸。即使你已长眠地下,当作何感想。
寿险是一种责任无疑,这份责任你逃不掉,摘不下,用寿险做帮助,让你更好地承担起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寿险是一种人生费用的支付手段
生存于世上,无可避免,不论如何都需要某种费用。虽说因人而异,但支出是肯定的。对于这种人生的费用,你根本无法选择付与不付,因为人生的费用从你一生下来到死,一直必须支付,这笔费用与生命息息相关。可以说,生命不息,费用不止。我们在努力奋斗,目的无非是支付人生所必须的费用。因为生活是需要费用的。这些费用是:
出生时的抚养费
青少年时代的教育费用
创业基金
婚嫁基金
医疗费用
平常家用
突发事件下的急用
重振基金
养老基金
最后一笔费用(丧葬费)
人生有这么多的费用,你想想看,有哪一种费用你逃得了。请问你有选择的机会吗?当你:
面对可爱聪明的未成年而需要呵护的幼小子女,你不觉得他今后几十年的成长一丝一毫都离不开你的关爱吗?
当你面对爱你的贤淑妻子,你不觉得你把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一个妇女、母亲,要付多少责任?
当你面对为你操碎了心的堂上二老,你不觉得你要为他们送终,让他们有生之年无后顾之忧?
你有这么多的责任,而尽这些责任,费用是必须的。你无从逃避,你根本没有机会逃,如果你是一个真男人、真女人。别无选择,你将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一切,不管你愿不愿意。而寿险绝对是可以支付这些费用的,而且是最简单的。人生在世,本来就有被迫而无法逃避的费用,不管你投保与否。将来有一天,谁都要采用某种方法,由某一个人支出那笔款项。对于支付,其实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可选择的只有支付的方式了。当你需要时,寿险可以支付这些费用。否则,在将来非得由某一个人支付不可。
(1)对于死亡时的费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惟留丹心照汗青。
当然我们可以不必苛求名垂青史,但求死时坦然而无牵挂。任何人都不可避免支付这笔费用。你可以不付责任,对妻儿的痛苦视若无睹,但费用仍需支付。若不在生前自己预备好,就只好把债务留给苦命的妻儿了。而这笔费用,不管是一万元还是二万元,均需现金支付,而代之以寿险,只要交纳2-3%保险费就够了。
(2)教育金的给付
子女的成长,无可避免需要教育金。筹备这笔费用当然有多种方法,如子女半公半读,找一个工作赚点钱。不过,这种方法并非不要费用,只是改变了支付人而已。教育金若非你不在孩儿时点滴积存就势必要在某一时期一次性大笔支出。倘若你有万一,可怜的孩子就要望大学门而兴叹了。用寿险可以帮你把这笔费用分摊成十年或更长时间交纳,这笔保险费的支出并非保险本身,而是教育本身。
(3)退休后的收入
退休后虽然不工作了,但没有人会说:此时在不需要费用了。倘若不积极在年轻时积极准备,则在年老时必须要工作来换取费用。一生不要做二次儿子,养子防老已不可靠。老年生活最难过的、最伤自尊心的莫过于要靠施舍。无论是国家救济还是靠子女奉养,都令人难受。寿险则可以支付这笔费用,你愿意听一下吗?
诸多的人生费用,我们不能尽述。寿险使这种支付变得简单、稳妥。投保寿险不可能让你发家致富,但却是人生费用最可靠的支付手段和方法。
寿险到底是什么?你终会发现,寿险最终竟然不是一种消费而居然是人生必不可少、无可选择的一种支付方式而已。
说了这么多,你终该了解,世上倘若没有寿险,我们的生活水准必会大大降低,每个人成功的机会也必受限制。社会责任的概念低落生活必会不安定,死亡率提高,说不定强权统治就会出现,个人的自由也必受限制。这样,原来作为保障个人安定的寿险,其最大的贡献竟然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寿险原是为保护家庭而发售的,同时也稳定了社会。寿险也是为了保障儿童们的将来而发售的。保险费是数以万计的人共同缴付的,由此可以推动我们的商业、建筑业。当我们归土后,此事在继续为千万人造福。那么这就是我们对最大多数的人做了最大的善事了。我们永远不断地在追求人生的自由及幸福。换句话说:
保险正是人生永恒不变的伴侣。